你做“需求分析”,踩過這幾個坑嗎?

11 評論 15243 瀏覽 662 收藏 14 分鐘

寫這篇文章的契機,是因為和編輯大人溝通我們產品首頁改版的需求。

我們產品的內容生產開始趨于穩定,無論是數量上,還是生產的欄目以及欄目中的內容框架等,因此最近就在做我們產品策略的首頁改版。

  • 原來:所有策略都放在首頁、沒有分類,自然策略流展示;
  • 改版:不同類型的策略,分為不同入口以及不同展現形式;

目前而言,我們產品還是以內容作為驅動,因此在規劃、分析需求的時候,都會和編輯大人“店花”童鞋進行充分溝通。昨天把改版的原型圖再和花花溝通的時候,又發生了問題:

她指出分析師生產的熱點主題策略和編輯生產的在更新以及更新原因上存在很大不同.

具體大概就是編輯生產的熱點主題策略是會經常更新,更新一般都是因為有具體的熱點事件引發,那么對于同一個主題,如果1級頁沒有一個最新“更新理由”的展示(再次引發熱點主題的事件原因)。

用戶在曾經看過這個策略的情況下,如何知道這個主題的內容已經改變了呢?

因為這個,原型圖可能不得不改。

由此,我就在想如何才能從需求開始到結束這一整個過程,“盡量”少做無用功或者少才坑呢?

下面將從產品工作的流程來一一描述和嘗試挖掘可優化的部分:

決定需求階段

1、產品經理自己YY需求:

大把的產品經理其實并不是自己產品的用戶,或者說平常用自己的產品不多。在這種情況下,很容易陷入自己的YY,“我感覺”這個詞出現在自己內心OS的概率特別高。

建議:

1> 如果你不愛它,也不想深入了解它,請你let it go~

放過你自己,也放過這個不被你所愛的產品。我想,只有思想到一定境界的人,才有可能真正做到以下這點:

“拋棄了內心對不同事物的感受,把所有產品都抽象為“它只是個產品,差別在于行業和針對的用戶群不同?!?/p>

然而,大多數人都是做不到這點的。

2> 如果你愛它,或者想要深入了解它,請你learn it~

這里說的,主要就是行業知識了,脫離行業知識去做產品顯然是不可行的。 當然,知識也有廣度和深度上的差別,從專有名詞到產業鏈等等,這個就視你自己想要了解的程度定了,當然,我個人認為了解的越多,考慮的東西也會變多,越有可能聯結各種可能性。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如果你不懂k線圖,你如何去告訴猿猿們k線圖里那一根根的紅綠柱子代表的其實是開盤價、收盤價、最高價、最低價這四個價格、圖里的“花花綠綠”的幾根連綿不絕的線其實是n天的價格均線呢?

2、產品經理從自己角度理解需求

產品經理是自己產品的用戶,甚至是資深用戶。不要以為這樣很high,“度”把握不好就容易陷入只管自己的陷阱里, 這個陷阱,可能體現在:產品面對的用戶群的把握、產品的重點/方向把握、是否要某個需求、需求之間的優先級等等。(具體的體現細節闊以以后再另起文章)

舉個例子:周五的時候,我和設計大人在溝通策略頁改版的時候,幾個猿猿們“吶喊”了:

1、“大屁股大人”說:“其實我只關心自己買的股票的相關策略有哪些,相關熱點新聞有哪些,你告訴我的股票后續怎么買賣就好了,其他的我不看”

2、“套神”說:“我每天從當天的漲停股票里選,順便結合熱點主題,最后決定買啥的”

….

然而我可能跟他們的炒股票、選股票以及賣股票的方法都不同,我傾向自己去看熱點主題、結合新聞,再結合股票的k線技術指標(macd、rsi、主力籌碼等)、龍虎榜、最近是否有公告,有時候還會視情況看公司基本面啥的。

用自己的產品久了,就容易把自己的產品做成自己想要的樣子。然而,“你”只是產品的一部分,并不是全部。像你這樣的用戶占多少、其他用戶又占多少,分別的需求如何,這個是非常值得度量的。

其他關于產品更上層的部分,就不多描述惹,畢竟一般的產品經理涉及不到,并且我的經驗也不足以講得清這個,啊哈~(but,希望在不久后,可以講得清)

具體的需求分析階段

1、業務流程不夠了解

這種情況下,可能會導致某個流程沒有考慮到,或者考慮到了全部的流程,但是流程中的細節又欠缺考慮。

建議:還是上文的增值自己對行業知識的理解。這里的行業知識可能就更偏向深入和具體一些了,而不是那些泛泛的。

有句話說的好:

不想當領域專家的產品經理都不是優秀的產品經理……^_^

2、思維邏輯不夠清楚

在對業務流程的理解沒問題的前提下,分析需求,但是可能會存在一些邊界條件沒有考慮、有些影響需求的條件沒有考慮的情況。

舉例:注冊流程流程看起來最簡單,但實際上判斷條件是非常多的,以手機號注冊賬號為例子,需要至少以下判斷:

  • 手機號為空
  • 手機號格式出錯(暫定支持中國手機用戶,11位)
  • 驗證碼為空
  • 驗證碼錯誤(多余/少于規定的長度、存在不支持的特殊字符、不為正確匹配)
  • 密碼為空
  • 密碼輸入不支持的特殊字符
  • 密碼長度超出使用范圍

這樣交叉起來就有非常多的可能性了,還不算手機號不作為用戶名、是否有確認密碼等,不然可能性會更多。

建議:都不是天生就能考慮到所有細節的,需要平時多多練習:

  1. 一個比較復雜的需求做完后,再重新梳理一次邏輯,總結一下之前做的不好的部分;
  2. 自己經常演練下復雜的邏輯,鍛煉下自己的思維能力;
  3. 學著慢慢注重細節,邊界條件、判斷條件很多都藏在細節里;
  4. 有時候看看偵探小說、學學數學啥的(蹲在墻角猥瑣的笑);

制作原型圖階段

1、不畫手稿直接畫電子稿

一般具體的需求分析結束后,會開始畫具體的原型圖。在剛開始做產品工作的時候,一般我會直接用axure畫原型圖,現在想來,這是非常浪費時間的。

why?

原型稿中體現的不僅是需求分析,還有頁面內容、內容的布局優先級以及頁面的交互行為,相當于同時考慮很多內容,誰有信心,畫一遍原型稿就能都覆蓋周全?

因此,根據我自己目前的認知,建議醬紫做:

  1. 確認頁面上需要展示的內容;
  2. 確認信息的優先級;
  3. 確認布局以及交互;

并不是說一定要按照上面的步驟來進行,重要的是,試著一個時刻只關注一個思考點,不然太多要考慮的東西同時考慮,有時候反而會亂。

然后,重要的事情我偏只說兩遍,那就是:

畫手稿!畫手稿!

至于為什么我建議全程畫手稿呢?

  1. 更省時間。鉛筆一畫就好,如果是電子稿,還得先選擇某個部件,再畫,總體的時間花費誰多誰少不用多說吧;
  2. 試錯成本更低。就算自己推翻自己的版本,或者別人推翻你,也沒關系,橡皮一擦就好了,不至于浪費太多時間;

2、不跟設計師溝通直接畫電子稿

這個其實是承接第1點的,如果貴司有交互設計師的話,那么拿著你的嘴+需求分析+手稿沖向她吧,術業有專攻,專業的事情要相信專業的人;如果貴司沒有交互設計師,那么也同樣沖向設計師,兩個腦袋應該會比一個腦袋看到的問題多。

3、原型圖保真度太高

這個也是我自己曾經犯的問題,可悲的是還是深以為自己666的地方。剛做產品的時候,總感覺原型圖保真度高的話,自己就很厲害。

why?

一般的需求原型圖的目的在于程序猿把你要做的東西做出來,那么如果你拿著你的需求分析+大致的靜態原型/手稿+嘴他就能完全理解的話,你還要花大把的時間在原型圖中的各種面板和復雜邏輯判斷干嘛呢?

把時間“浪費”在思考為什么做這個需求上不是更有性價比嗎?

當然,原型圖這東西是要分類型的,一般日常的需求分析不需要高保真,但是在需要去拉投資或者其他情況下可能還是需要高保真的,這個我就不多說啦~

有關于電子稿和手稿多說幾句:

有關于這點,我覺得如果是小團隊的話,從完成需求的角度上說,其實真的不太需要電子稿,手稿+嘴+需求分析足以。

but,還是有需要電子稿的時候滴:

1、為了人多做投影展示的時候;(其實人多的時候也還是有可能不需要滴)

2、為了存檔;(為了自己清楚自己的版本迭代)

3、為了程序猿們查看再理解;(這個是很必要滴)

貫穿始末的 “溝通”

1、和用戶溝通

多和使用你們產品的用戶溝通,了解他的使用方法、流程是什么、為什么這么用、他覺得哪里不好、他還希望有什么等;

多和沒使用但是可以變成你們的用戶溝通,了解他怎么用其他的產品、為什么用那些產品、為什么不用你的產品等;

這個可以有多種方法,就不再這篇文章里展開惹。

2、和更靠近業務方的溝通

就像我在開頭所描述的情況,如果你的產品是非常依賴于內容,那么你要持續和生產內容的人們去溝通,去交流。這樣的好處在于:

  1. 既定的需求,更不容易返稿;
  2. 交流過程中碰撞出新需求的火花;

3、和設計師的溝通

如果你的需求分析包括需求邏輯+原型圖的話,那么和設計師早日溝通為好。這樣做的好處在于:

  1. 設計師在和你溝通的過程中,能夠更理解業務。懂業務的設計師做出來的交互和UI比不懂的會考慮的更全面和更接近你想要的。
  2. 相互溝通的過程也是相互學習進步的過程。產品經理雖然不需要精通交互、 UI設計,但是也是需要懂得,而類推到設計師也是一樣,這是一個win win的過程。

好啦,暫時想到的就這些,如果有漏掉的地方,希望大家下面評論,或者小窗交流之,共同成長。

 

作者:本人梁露瑤,人稱瑤子,目前在華爾街見聞就職,個人微信公眾號:killifer,會經常總結產品相關的內容,啊哈~

本文由 @梁露瑤(公眾號:killifer)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手稿有大概的樣子嗎,可以發出來觀摩一下嗎?

    來自馬來西亞 回復
  2. 畫手稿,結合pop使用,效率高

    確認頁面上需要展示的內容;
    確認信息的優先級;
    確認布局以及交互;

    把時間“浪費”在思考為什么做這個需求上不是更有性價比嗎

    如果你的需求分析包括需求邏輯+原型圖的話,那么和設計師早日溝通為好

    來自北京 回復
    1. 感覺電子稿還是需要的,因為總不能一份手稿傳來傳去。開發始終有一個階段,手稿在開發上,一旦開發問你問題,你又得找開發拿手稿,確認下問題。。。。當然,掃描成電子稿我就沒話說了 ??

      來自廣東 回復
    2. 是噠~~我比較推崇在前期使用手稿,之后的確定下來后還是需要電子稿,主要是用來讓開發再查看以及需求的存檔。^_^

      來自上海 回復
  3. 不會高保真的產品經理~ ?

    來自浙江 回復
  4. 個人感覺如果想要快速了解行業現狀及趨勢的話,可以多參加行業有關的展會或交流會。
    與行業相關人聊比自己閉門找度娘會來得更快

    來自北京 回復
  5. 的風格人

    來自廣東 回復
    1. 恩?這是啥?

      來自上海 回復
  6. 一直走在高保真的路上,不曉得怎么回頭了

    來自安徽 回復
    1. 這個要根據每個人做原型圖的目的是啥來定是否高保真。如果是日常的需求分析,我個人認為可以紙筆解決。^_^*

      來自上海 回復
    2. 那你很棒棒~我能不落東西都要燒高香了~

      來自馬來西亞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