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類產品該有什么樣的價值觀?
提到知識閱讀類產品,能想到的是文庫、豆瓣、知乎、CSDN技術社區和微信等。這幾年BAT在內的互聯網公司都急于拿下傳統教育市場,希望能快速顛覆傳統行業,因此在閱讀產品上都有布局。 但傳統教育和出版行業本身就是“斷崖式”產業鏈(筆者只能這么定義,是否科學再議),自身內容、渠道和用戶很垂直,互相兼并融合都很困難,互聯網想拿下這種“斷崖式”產業鏈的傳統行業,因其產品與合作內容資源依存度高,是依附關系,除了需要足夠的耐心,尤其需要重視融合對接中的產品價值觀。 最近看到網易的一位產品總監,在一篇文章中提到網易系為什么擅長做產品,總結就是: 在大公司做好的產品,一定是自下而上,而不是自上而下 網易內部幾乎沒有KPI文化,因為KPI只能刺激執行力,對產品的創新和品質都是毒藥 成熟的業務體系用KPI管理可以,善變的新產品也上KPI,就是自掛東南枝 60后和70后年紀大了,活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并不了解用戶,不了解市場,讓他們管產品,尤其是創新產品,一管就死。由諳熟業務的中層來管事,做不好產品才是怪事 我完全贊同以上觀點(但是對第一條,有存疑,原因后面會說)。因為自己從傳統到互聯網,兜兜轉轉又回到原點,接手一個現成的產品,還可以發揮以前積累的資源和經驗優勢,對創新產品,比如自出版,依然用傳統模式復制到互聯網上,還是不行。 互聯網思維是一種全新的價值觀思維方式,用網狀思維從結果的角度來解讀,就是滿足用戶的閱讀需求,給用戶展現用戶體驗好的產品(內容、產品體驗和運營),形成強關系(對應日活、閱讀完成率等),進而實現產品價值(市場份額和品牌口碑等)。 相信互聯網思維,將成為適用于任何領域。因此未來互聯網是一定會改變傳統行業的產業鏈和利益鏈的。 以百度文庫為例,最開始并非是從百度大戰略布局布置下來,而是根據用戶搜索關鍵詞的滿足程度評估后,自下而上從用戶需求中發現的,在百度大搜索和“百度百科知道”中發現有很多人對課件、考試資料及論文的搜索,檢索文檔需求占大搜索query的10%以上,引起了產品經理的注意,于是開始基于數據進行調研。 當時發現這些需求并沒有被有效滿足,很多相關網站做得都比較差,用戶的口碑和黏性又都比較高,于是開始考慮將產品獨立出來。詳情大家可以上百度閱讀下載《百度文庫成長記》自出版電子書,作者孫鶴飛是當時文庫研發經理,全面詳細的解讀了這個產品的成長歷程。 從這點說,文庫的誕生一開始就不是有意要侵權盜版,而是用戶需求所致。 文庫產品設計從法律上適用“避風港”原則??赡芎芏鄠鹘y行業的從業人員并不了解這個原則。這里給解釋一下: 文庫上線一年就有了1800多萬份文檔量,日上傳量過10萬份,這是一個驚人的數字。在文庫上線一周年后,“文庫書店”誕生,也就是最早期的“百度閱讀開發平臺”,這個舊版的百度閱讀與文庫成為兩個獨立品牌,文庫繼續UGC模式專注于文檔資料的分享,閱讀主打電子書的售賣與閱讀,走BGC模式,與番薯網整合,但一直運營發展不順利,后叫停,團隊解散又并入文庫。 文庫風波在此時產生,如果能提早研究版權保護和數字指紋等相關技術,出版界、機構和作者與互聯網之間少一些相互誤讀,結果或許就不會如此激烈,偏見也不會這么歷害。 但從另外一個角度看,或許它又是無法避免的。因為在互聯網公司內部和外部看待同一件事,擁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視角。從一開始,雙方就在兩個完全不同的語言體系和價值觀層面進行對話。 對文庫來說,這件事直接引發的結果,就是抓緊利用各種各樣的技術,將盜版降到最低。除了用戶需求之外,強化商業鏈條,和外界利益相關者打通。這個產品更講究商業模式、合作機制。 從這里,我們看到了一個更加多元、鏈條更加復雜的產品狀態。在梳理用戶需求、尋找閱讀場景、建立閱讀體驗、開發文檔在線工具、對接用戶搜索行為之外,文庫這類產品需要構建很多產品之外的東西。 直到2013年10月,文庫閱讀產品重整旗鼓,方向是開創數字出版新格局,此時文庫研發的DNA反盜版系統經過不斷的迭代升級算法和完善特征庫后,盜版識別率大大提升,使得文庫成為百度系產品至今為止,非常有價值和不可多得的一款好產品。 在互聯網公司,很多“活在產品里”的純粹工程師,他們的動力和滿足感,在于能用自己的力量滿足用戶的需求。這種自下而上的文化,離用戶最近的工程師們,在海量用戶的訪問與搜索中感知用戶需求,并由此發現需求增長明顯、但有時候在他們看來并未被很好滿足的點,這意味著新產品的機會所在。 可是用搜索持續深度整合內容的過程,將牽涉到方方面面的利益,是個復雜異常的系統性工程。復雜往往意味著風險,中層以下的產品經理們,很難去預知這種風險,他們似乎也不應該為這種風險承擔過多責任。 當互聯網所搭建的平臺已經要開始深刻影響整個網絡并輻射到社會各個行業時,只求滿足用戶需求的看問題方式,將會無法支撐整個體系的正向循環發展。大量新生的應用開發者,以及需要越來越緊密合作的企業合作伙伴、機構和個人等,在行業端每一個利益鏈條的節點上,都有著其自己垂直領域的商業規則與商業邏輯。 未來,如果眼中只有用戶和產品業務本身,這種發展方式,只是小公司或創業公司垂直細分領域的特質。互聯網公司至今為止,在很多與傳統教育出版對接融合的產品上,整體戰略以及商業模式都不清晰,還有內容版權資源邊界不清的情況,非常容易造成誤解和不信任感。 一個公司當然不需要所有的員工都去思考價值觀和公司戰略,商業運作中的變量太多,特別是在這樣一個與傳統行業對接融合的生態環境下,在一個快速變化的年代,沒有一個與時俱進的上層文化與價值觀指導,沒有自上而下的推動力來引導整個公司的轉變,還會遭遇“文庫風波”“血友病吧”這樣人心背離的局面。 在互聯網的蠻荒時代,生存是早期的第一要務。重視用戶體驗、發現用戶需求、用產品創新來滿足需求,這是它一直以來的行事準則。產品驅動的邏輯使得一直以來互聯網上出現什么需求就做什么,手足帶動身體前行。因此可以看到在贏利模式都不清晰時,產品經理就著急上線很多功能,努力讓KPI收入模式早日浮現在眼前,很多時候都是急功近利行為。 誕生于PC時代的這類知識閱讀類產品,變化的不僅僅是產品和業務的模式,更應該是文化價值觀與產品方法論的同步調整。 壟斷的力量看起來堅不可摧,但人心向背的效應發生卻只在一夜之間。 產品是不是具有使命感、情感和創意,很容易被客戶感知。流量、用戶、入口、技術……這些都是互聯網公司生存之本,是被傳統行業所覬覦的“法寶”。如何將價值觀與KPI文化融合和平衡好,具體體現在產品、人和機制等諸多方面是否能真正協調統一。 現在的互聯網公司、創業公司都在一定程度上采用OKR進行績效考核,最早是從谷歌流傳過來。而實際操作中對大部分員工還是在執行KPI考核制度。 OKR:目標+關鍵結果,全稱是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 目標和主要結果) 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 關鍵業績指標 OKR的思路是一定程度上的自下而上,個人提出目標,然后對目標進行量化。通過把大量的個人目標進行統一,匯總成公司的目標。 KPI思路是自上而下,首先確定組織目標,然后對組織目標進行分解直到個人目標,然后對個人目標進行量化。KPI式的自上而下管理,對絕大多數常規性、普通崗位的工作更有效。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商業模式不確定也導致KPI考核有了許多不確定性。體現在人和機制多方面,很多互聯網公司普遍使用“T技術研發、P產品經理和M管理經理”崗位職稱評定體系。 技術序列 T:T3 – T11 (一般對應阿里高一級序列,如:百度T3=阿里P4,T5/T6屬于部門骨干) 產品運營序列 P:P3-P11 (產品和運營崗位,對應阿里高1-1.5級序列 百度p3=阿里P4-P5之間) 管理序列 M:M1-M5 (每一級又分為2個子級 M1A、M1B , 最低的是M1A,至少是部門二把手) 以P序列為例,每年有春秋兩次晉升的機會,表現異常優秀者可以連續申請(每半年),但基本上2年內不晉升就面臨走人了。實際工作中,若是項目憋不出大招,一個星期下來,周報的內容不夠有力,一個月下來沒有出彩的工作亮點,三個月左右就可以走人了。很多傳統企業或體制內呆久的人,適應這樣的節奏還是有些困難的。 層次 ? 晉升成長速度 P1-P3 ?初始職位 P3-P5? 3年 P5-P6? 2年 P6-P7? 2年 P7-P8? 3年 績效等級分5個級別,績效為4基本就是處于邊緣狀態,績效5直接辭退。 一年二次評級,對績效1~5的級別,有一個分布比例和控制原則: 有些社招進來的專業人才,短時間內無法快速融入這種考核體系當中,不到半年就已經邊緣化了。在我經歷的團隊中,來自各行業領域的優秀人才流失,實在讓人痛心也很無奈。 很多產品經理,由于對技術驅動的認知不夠充分,做著做著產品就會偏離軌跡,沒有找到基準的用戶需求點。 互聯網公司考核機制都是“以數據說話”和“用結果說話”的,而好多用戶體驗的東西不好量化。雖然經常說到用戶體驗,但由于缺乏傳承,每個人的理解和水平層次不齊。因此很多產品經理就是做打雜的事情,并錯誤的以為自己所做的事情是跟產品成敗相關的,但實際上產品方向一開始就錯了,很多有才能的人才為此買單,成了炮灰或犧牲品。此時產品經理也只能用PPT來美化工作成果了。 各條產品線完全各顧自己,尤其是在二次或多次變現的商業鏈條上,用戶體驗和銷售業績往往不可兼得。將產品渠道和策劃運營團隊分開,兩套班子獨立運作,用以規避利益沖突,而這設計又在無形當中割裂了兩支團隊的使命。強調KPI導向,會讓渠道銷售體系快速上位達到目的,為KPI增添亮色。PPT非常出彩,但實際留下的問題就是結果達不到要求,且產品體驗太差,后續不停地填坑。 以移動閱讀產品來說,這個行業并不是大多數互聯網自己最擅長的業務,但是培養高級經理很慢,需要從社招進來,空降兵很難勝任管理團隊的任務,很多產品線實習生就上崗做主力了,小馬拉著大車跑,游擊隊帶著正規軍玩。 有的人善于包裝虛頭八腦不務實,有的人務實卻不諳世道難以成名。學會向上匯報就非常重要了,PPT包裝的夠不夠好,恨不得成為是否能活下來的關鍵因素了。 在大公司中“專注度”永遠是稀缺資源,最忽視的就是創新文化制度的建設,在體制外孵化,適當的隔離,就像天使投資人對待投資的團隊那樣,成功率反而會高些。能夠看到的就是大公司團隊不缺人才,但做成功的創新產品,實在太難了。 早期互聯網的產品經理核心定位,是分析用戶需求,引導產品方向。就這個定位,搜索類和社區類等多數產品,產品經理懂不懂技術,有沒有市場經驗、運營經驗和行業經歷背景不太重要。“大多數”不懂技術,而是從用戶的角度來衡量技術實現的目標和效果,具體技術實現的部分,都是由研發工程師來完成。 產品應當是內容組織策劃+運營+渠道市場,產品經理在產品設計上很強大,但是策劃運營方面很弱,除了遺憾運營不行之外,又過分強調布局,于是開發了很多產品線,布了一堆新產品的局,但對很多新產品都不夠耐心,自己推翻自己是經常的,不斷變化方向,對用戶需求的敏銳度也下降了。產品一旦不專注,方向總在變化,專業的研發經理或項目經理又沒有,成活的可能性就更小了。 產品經理在這條產品線干半年,不行再換個產品煉煉,再不行TRAN到別的部門去接老產品維護,或再接一個新產品就是了,反正新產品的數據增長曲線一定可以做得很好看的。如此折騰,萬金油型的產品經理反而吃香了。 互聯網大公司KPI增長的核心動力首先是“大勢”,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使得產品有了質的變化。大部分用戶是通過移動應用來訪問互聯網的,基于APP的人機交互模式,正在取代基于瀏覽器和搜索引擎的模式。讓互聯網上的信息重新基于人、而非話題或分類來組織。 傳統搜索是用檢索器的形式呈現網頁結果,但在移動互聯網上,這條路注定走不通。從終端、網絡、用戶群到資源,移動環境要復雜許多,沒有一個用戶習慣的互聯網訪問標準,尤其在中文環境下,連手機端可直接瀏覽的網頁內容都非常有限。 先不管移動搜索的形態,在“搜什么”之前,先要“有什么”。移動互聯網的內容從何而來?象文庫類產品,一方面滿足網民的文檔搜索需求,與搜索引擎緊密整合;另一方面,它又具備自身獨立的聚合資源、呈現資源、吸引和黏住用戶的能力。同時它還要向著數字出版的方向前進,向上聚合大量版權內容所有者,版權方、機構和個人都有可能在這一平臺上推廣和銷售自己的內容,并與平臺的用戶互相影響。 但是很多PC端火爆的內容社區在移動端的轉型都不成功,比如豆瓣、CSDN等,簡單的把功能復制或遷移到手機上,還是重構和創新一個新的產品,要看這個公司的基因和產品經理真正的能力了。 在百度系中,至今為止最成功的就是百度百科知道團隊研發的在線教育品牌“作業幫”,已經分拆出來,獨立運營。 傳統產業的盈利模式是根據成本去定價,而互聯網模式則是先從關注客戶需要、創造客戶價值出發,最終由客戶定價。 對于互聯網教育或移動閱讀類產品,通過個性化推薦、數據和信息營銷、會員服務等手段,主要有以下幾種盈利模式:C2C玩法、B2C玩法、B2B玩法和C2B玩法??偨Y變現方式有以下幾種: 純粹廣告展示。例如頁面某處展示廣告等。 虛擬貨幣。例如購買虛擬貨幣進行消費,文庫財富值兌換下載券。 流量引出。由于某些網站盈利模式單一,將流量轉入其他入口即有了商業價值。 直接購買消費。例如購買電子書、資料期刊和行業規范報告等。 未來的互聯網+傳統行業,誰更能勝出還很難判斷,但是基于孤立的教育類或閱讀類APP產品,前向售賣分成只有售賣銷售額的10%~30%利潤,基本是養不活團隊的,盈利空間也有限。 和線下或實體教育、圖書、閱讀器捆綁實現增值利潤,滿足更好的閱讀體驗和用戶服務轉換,這種模式戰線拉得比較長,至少是可以存活更長久一些,機會也更多,盈利方式多樣化,比如移動閱讀類的掌閱iReader和亞馬遜Kindle等。 在已有的生態系統中加入“輕閱讀+社交型產品”,這種通過已有的移動端用戶,增加了學習社交型內容后,通過廣告、虛擬貨幣、流量等延伸出很多基于用戶需求的商業模式出來,這樣的產品還是很期待的。比如知乎日報、微信讀書。 在微信商業化過程中小心翼翼的張小龍,提出了“應該盡可能讓商業化存在于無形之中”的說法。任何一款優質產品的商業模式,都在無形中連接著企業的價值觀與遠大抱負。 只有價值觀轉變了思維模式才會變,思維模式變了,行為模式自然會變;行為模式變了,你的各種戰略戰術都會隨之改變。 閱讀產品應由閱讀價值來引領和趨動,隨著互聯網用戶的精細化、個性化要求的逐步提升,垂直、細分、精準、專注是每一個互聯網產品的安身立命之本。下面這幾款閱讀產品,都能看到他們的逼格和耐心,也浮獲了很多用戶。 曾經獲得過高端精英用戶擁戴的多看閱讀,非常重視“服務”和“體驗”,挑選推薦優質的內容,并提供最好的閱讀體驗。非??上?,這一類精品閱讀的市場機會和時機未到。時不待我,人在人非。但在閱讀初創時期,多看閱讀體現出來的產品價值觀,一直在影響著很多人。 延續了網易的特色,繼續做有態度的閱讀平臺,以良好的用戶閱讀體驗留住了用戶。網易云閱讀做的是走差異化、垂直化、精細化的路線、專注于閱讀本身,這也是針對于微信的差異化優勢。 這款產品已經悄然進入了人們的視野。主打讀書交流功能,在內容上,微信讀書和其他市面上的閱讀APP并沒有太大的差異。由于有6億多活躍用戶的強關系鏈,同時有閱文集團提供強大的內容資源和渠道等,會直接沖擊那些書沒人家多,還沒關系鏈的閱讀APP產品。 而且微信讀書有足夠的條件做出增量市場,同時讓已有的高質量用戶將讀書這個好習慣長久的維持下去。 碎片化趨勢越來越明顯,這也帶來了顯著的危害,大部分人習慣了碎片化閱讀,沒有深度閱讀的能力,這種閱讀復興,是iReader和Kindle崛起的土壤,也是電紙書重出江湖的基礎。 謹以此文,感謝在移動閱讀市場上曾經奮斗過和還在苦苦堅持的同仁們! 數百年舊家無非積德,第一件好事還是讀書! 沒有出賣夢想的產品人生,才更值! 來源:在線寫作gitbook一、知識閱讀類產品,產品價值觀一定要正
二、文庫類產品,一定要重視產品之外的生態環境
三、自上而下的文化價值觀指導,和自下而上的產品實踐結合
四、互聯網公司的考核機制OKR和KPI
五、 互聯網公司績效考核機制下,為何PPT文化會盛行?
六、缺少懂市場、內容、運營和技術的復合型高級項目經理
七、培養機制不足,經驗欠缺,人員成長空間有限
八、 互聯網的盈利模式和價值觀相連
九、有閱讀價值才有商業模式
其實打造IP是個重要的變現模式,當然這不屬于產品干的事
作者有著深深的思考,喜歡這樣的文章
我媽問我為何跪著看手機
好文章,http://tinyurl.com/hlxwnj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