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數獨說起,聊聊我對產品思維的思考

2 評論 10219 瀏覽 20 收藏 16 分鐘

本文筆者從數獨游戲出發,闡釋了自己對產品思維的探究與思考。通過結合實際案例,進一步梳理了建立產品經理思維框架的流程與方法,希望大家都能從本文得到啟發。

這段時間沉迷數獨游戲,在思緒不清以及疲憊之時開啟一局數獨,深深陷入在找尋答案的過程中,讓我很放松。

為了成功完成一局游戲,不斷的想辦法推理、聯想去找到答案,突然有那么一刻感覺,似乎和我平時的工作時很類似,都是為了一個目標不斷的去想辦法。從而也引起了我對工作思維的思考。

究竟產品經理的思維,抑或是產品思維是什么呢?

我開始問自己幾個問題。

(1)什么是思維?

對于思維的理解,我的定義是這樣的:對于遇到的人或事,通過以往經驗帶來的行動形成的反饋。

思維面對的本質對象是人,而人的行動產生了很多思想和事物,我們對于這些思想和事物的理解以及行動產生的反饋便是思維。

就好像很多人總是很樂觀,他覺得通過行動,能把不好的變成好的,這是一種積極的思維。所以我的理解中,思維是可以塑造且自我發展的。

(2)什么是產品思維?

作為產品經理,我更喜歡稱作產品設計策劃人員,針對這一特定對象,我們也有著獨特的思維。就好像我們開程序員工程師的玩笑,他們都是一根筋,呆呆的。

從產品經理工作的本質來說,就是通過自己的思維與能力,去創造一個能為人們遇到問題時可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法。

所以我認為產品思維就是解決問題。簡而言之就是以下兩點。

  1. 探索并發現問題
  2. 找出解決問題的高效方法

產品思維的核心就是不斷發現問題、遇到問題并為人們解決問題。這個思維的具體體現就是當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遇到障礙時,腦中不斷的思考其他的解決方法,而不是放棄,所以這個思維是執拗的。

面對問題,只有解決方案的好壞,而沒有為什么無法解決。

當我回答了自己的這幾個問題,卻還有一個問題在困擾的著我,為什么我需要產品思維?

想要做好一件事,其實所有人都知道要專心、努力,但是這些大而泛的思想并無法直接為我的行動提供指引。所以基于我所理解的產品思維,我開始為自己構建一個思路,一個在日常工作中幫助自己應對業務問題、情緒問題以及其他問題的思路。

以下是我想分享給你的一些想法,希望對你有幫助。

我一直覺得,每個人都應該有一個屬于自己的行事規則。就好像每個人都有三觀,在設計產品的過程中,每個人設計思路的不同,會產生不同的產品。

在面對同一個問題時,不同思維指引下的行動也會有不同的反饋。根據自己的特點,在解決問題的核心下,建立屬于自己的思維框架。

一、明確終點

屏幕里空白的格子與我對望著,我妄圖尋覓每一個格子的真相,她們卻極度隱藏自己的存在。當我與每一個你相見,我們相視一笑。我懂了,找齊81個你們,是我的終點。

讓我們先遠離數獨的戰場,聽一個我遇到的故事。

小陳是公司的數據分析師,但是在獲取數據的過程中需要訪問多個后臺掃碼,這個流程十分消耗人力。因此小陳遇到了如何解決這個流程的問題。小陳花了一個月時間和同伴研究出了解決方法,并得意洋洋的說著這件事。

所以這一個月你就只做了這一件事,對嗎。我問道。

是的,我一勞永逸的解決了這個問題。小陳回答道。

為什么不提交技術部研究你的問題,并提交需求快速解決問題。我再次問道。

小陳沒有再說話。

我們在面對問題的時候,不僅是早早就準備好營地與敵人對壘的持久戰,更多的時候是讓人頭痛且猝不及防的遭遇戰。

不論是何種產品經理,都需要使用自己的產品幫助用戶解決問題。在幫助用戶解決問題尋找解決方法的過程中,我們會遇到兩種情況,面對已知問題去探索方法,以及對于未知的問題去探索。

前者就是日常我們通過已知的市場需求等行為去為用戶打造產品,而后者就是在自己定義與創造需求進而創造一個隱形問題的解決方案。

前者是顯性的告知我們需要去解決的問題,但是后者需要預見性與經驗去判斷與創造。所以我們會去探索,灰度測試。

在我的思維中,并不是遇到問題就去想辦法解決,而是會充分考慮以下兩點。

  1. 問題是否值得我或者我的團隊去解決
  2. 問題的結果是什么

我所設計的功能點需要明確界限,就好像郵箱比如帶有@符號這種限制一樣,必須明確遇到的每一個問題的終點是什么。明確終點,可以更合理的幫助自己評估與理解問題,并有針對性的思考解決方案。

例如市場中的超級APP,他們都是各自垂直領域的佼佼者,而不是橫向的全能者。并非任何問題都值得去解決。

小陳這個問題值得解決嗎?十分值得。但是這個問題不值得小陳去解決。他如果解決這個問題,結果就是他需要花費十分長的時間去探索,找到方法。而與技術部合作,一般來說會更高效的解決問題。

面對問題的時候,只考慮了最終結果,但是沒有充分考慮為解決問題付出的價值,往往會讓自己忙的不可開交。所以在明確終點的過程中,會有四象限法這種方法幫助我們去判斷問題的重要與緊急程度,合理的安排任務。

對于問題的判斷每個人準則不一樣,但是在保證核心產品任務的基礎上,必須要明確每一個問題的終點,并合理的規劃安排,并開始思考解決方法。

二、明確方法

在面對81個格子之時,我需要知道,我要如何推導才能找到你。

當我確認了需要解決的問題以后,自然就要開始思考解決方法。根據我自己的經驗,我為自己制定了以下三個準則。

  1. 以更高維度的思維去思考
  2. 以交換角色的方式去思考
  3. 以權衡利弊的想法去思考

1. 以更高維度的思維去思考

以更高維度的思維去思考,于我而言,具體就是面對一個需求或是一個問題,從整個產品維度、從上級以及橫向的思考角度去思考。

我和朋友們交流的時候,會經常聽到一句話,這應該是XXXX的事情啊。

還是小陳的例子,他日常為運營部輸出數據。但是有幾次過程中因為大數據開發團隊的BUG導致計算的數據明顯有誤,面對這個情況小陳無視了錯誤的數據,并提交給了運營部。在之后的總結中,他說校正數據正確性不是他的工作,他的工作只是提取與交付。

他的說法并沒有錯,但是工作不是以對錯來劃分的。如果小陳站在這次數據分析任務之上的角度來思考,這次的數據可以提供什么結果,結果可以幫助運營改善或解決什么問題,這個任務價值有多大,那么也許這次浪費時間的事情就不會發生。

更高維度,可以幫助我在工作中掌握更多的信息,同時可以以宏觀的角度去了解這個問題,去尋求幫助。

回到開始的那個故事,如果小陳以他上級或是更高等級的人去思考問題,解決冗雜的掃碼獲取數據的這個流程是急需優化的,那么最高效的解決方案就是尋求技術部的幫助盡快找到優化流程的方案。

更高維度會給工作帶來很多麻煩,比如你需要思考更多的相關問題,你需要聯系對接更多的人,但是更高維度更能凸顯你的價值與幫助你找到解決問題的高效方法。只灌溉自己一畝三分田而不去關注業務發展、橫向思考的人,最直接的體現就是需要他的范圍很有限。

當然并不是說一個產品人員需要出現在任何一個地方,正如前一點所明確的一樣,我們要明確每一個問題的終點。

2. 以交換角色的方式去思考

在面對需求的時候,曾經的我遇到的一個很嚴重的問題。我經常只會去想技術開發的時間成本、人力成本以及功能最后實現的價值,往往忽略了這個需求者的感受。

曾經我在規劃問答論壇板塊,當時我們采用的是默認按照提問時間排序帖子展示。然而遇到的問題就是,用戶說經常忘記了自己回復或是被回復了什么問題,需要往回找。

當初我覺得以提問時間排序,可以刺激用戶參與到問題的互動中來,而不是一直是老問題,降低他們的積極性。

但是對于提問者而言,除了通過自己的問題了解信息以外,他們還會去看其他的問題了解信息,或者自己去回答。此時他們也想知道最近有什么問題被回復了。

當我也扮演論壇中的一份子時,我才發現了問題所在。用戶的問題并不是默認的排序怎樣,而是他們需要可以根據自己關注的重點去篩選問題。

作為設計者,我往往會期望用戶以我設計的方式去行動。但是真正換位到他的角度,可能感覺未必是最好的。換位可以幫我們了解他人的問題,體驗他們的問題,同時拓展自己的局限。

比如運營總是在催你上功能,但是他什么一直催?于他而言這個功能也許能促進用戶增長,于你而言你覺得有更值得開發的功能。

所以當你了解到這是各司其職產生的矛盾之時,是否可以更加和善的與運營人員溝通并討論問題呢?

3. 以權衡利弊的想法去思考

權衡利弊,是我幾年的工作中感受最深的一點。這里的利弊可以是時間、金錢,也可以是情緒、近遠期收益。

有時候被人催著煩的時候,你是否會情緒不佳的回應。此時你時候回憶起來感覺自己根本不應該這么做,得不償失。

在更高維度思考問題時,面對情緒問題我會告訴我自己情緒會讓我自己所做的事有弊無利。所以這個時候會指引我自己去想辦法做情緒管理。

權衡利弊是一個很好理解的行為,但是我會結合我另外兩點準則,去綜合思考,這是一個刻意的過程,我逐個的通過三個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問題,然后得出結論,去指引我行動。

三、明確起點

當我找到最后一個你,我知道下一次的旅途依然如此艱辛,那么請讓我記住這次的磨礪,再次出發。

是的,在我的思維里明確起點是最后一步。其實在遇到問題的時候,除了已知背景的情況,當遭遇問題時,我們首先想到的都是要如何解決,明確結果,然后再想到自己為什么遇到了這個問題。這是明確起點的第一個含義。

而第二個含義,則是總結。我需要知道這一次的問題所在,整理,總結,我用過什么方法,我如何解決了問題。

我會去換位體驗不同角色,體驗我所設計的功能,是否真的解決了問題,在這個結果之后再想一下,我這么做會更好嗎。

重新回到起點,這個問題的起點真的如此呢?明確問題的源頭,更容易防范于未然。畢竟人生中的每一段回憶,都值得銘記吶。

四、最后

我會去刻意練習,不斷重復以上的步驟,也會刻意去找機會體驗,不斷完善以上的步驟。在上文思維的指引下,我不斷的練習,不斷的熟悉,直到融入我的生活中,成為我的習慣。

有時我也在想,科研人員為了解決問題,他們也在發現問題,查詢文獻,實驗,分析結果,總結,依次往復,這不正是產品經理嗎,或者說各行各業中都存在著產品經理。我們都在解決問題這個思維引導下,不斷成長著。

81個格子找到了各自的歸屬,一局數十分鐘的思考,一切又回到了起點。希望我的故事,能給你帶來幫助,找到屬于你的思維。

 

本文由 @問夢孤獨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Pixabay,基于 CC0 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頂一個,非常贊同你的觀點,我覺得每個人都應該有一個自己的模式(or方法論),而且這個模式就和人一樣,慢慢的成長、完善。

    來自北京 回復
  2. 再談點總結吧。
    在我工作的四年多過程中,很多時候依然是被動的吸收。產品經理的工作很玄,很多時候沒有具體的方法論告訴我應該怎么做。大多時候總是在想我可以怎么做。所以我開始整理我行動的規律,塑造自己的模式,也就是這篇文章的內容了。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