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長謊言進行時

3 評論 8152 瀏覽 17 收藏 7 分鐘

增長是一個產品目標,但是不顧一切的增長,或許是個謊言。

2015年底的時候,增長黑客的概念在國內火了起來,諸多公司把增長當成了解決公司一切問題的良藥,于是紛紛調整架構,增加了增長部門。很多產品經理也就此改了title,干起了這增長拉新的勾當。

增長方興未艾時,增長對于大家是新概念、新事物。就像貴州本無驢,好事者船載以入,老虎沒見過驢,竟然“以為神,蔽林間窺之”。

但時間長了,大家也就發現增長的手段有限,黔驢技窮。打廣告買用戶、發紅包搞裂變、分享頁面跳下載。從16年到現在,幾乎所有的增長部門都是在干這些事情。

這些手段說有學問吧,也有些學問,說沒學問吧,也就那么回事兒。區別就是活做得糙不糙,錢花得多不多。

不過這個領域創新還是挺多的,至少在造詞上,花樣一套一套的。比如最近的“下沉市場”、“私域流量”、“社群”,其實都是傳銷和微商玩剩下的。

增長這個事情,一言以蔽之——想辦法從別的平臺把用戶薅過來。別的平臺看得不緊,就能免費薅,別的平臺看得緊就得花錢。

一般看得不緊的時期,有一個專業名詞,叫做“增長紅利期”。在移動互聯網初期,大家手機里沒啥APP,廠商為了用戶體驗,會選一些好的APP給用戶默認安裝上,那可是千萬級的免費流量。現在預裝已經成了流量生意,廠商用預裝賺了一波又一波。

一開始大家也在微信各種發紅包、搞裂變,搞分享誘導下載?,F在微信出了各種政策,除了自己公司或者投資公司的產品,其他公司都不讓搞了。

時代變了,那些被薅流量的平臺都恍然大悟:“你們這些搞增長的,就是在不斷打擾我們的用戶,這可是我們摯愛的用戶??;如果你非要打擾他們,你們就得交錢”。

放眼望去,那些互聯網的流量高速路上,紛紛架起了收費站,但是也得增長啊,于是就交錢吧。

于是,那些fancy的概念紛紛失效,增長最有效的方法又就剩下花錢了。

但花錢就能讓產品成長起來么?

真的未必。

花錢會帶來數字的增長,但喜人的數字會掩蓋掉產品的各種問題,直到錯過了解決問題的時機。

回頭看當年的百團大戰,美團在最開始不是花錢最兇猛的公司,但最后還是脫穎而出。歸根結底,是因為在競爭的過程中,這個公司的組織管理能力、商家服務能力逐漸提升。在競爭的過程中,和其他公司比,美團花了更多的時間解決核心問題。

產品的發展是有節奏的,買來1000萬用戶,和依賴產品能力吸引1000萬用戶,是完全不一樣的。

一個不怎么恰當的比喻,生物是由水、蛋白質、無機鹽、核酸等組成的。但是你不能等比例搞一些水、蛋白質、無機鹽、核酸放在燒杯里,然后搖吧搖吧,說:“看,我得到了一堆生物”。

產品有生長的過程,在產品探索期過早買用戶,可能會扼殺產品未來的增長潛力。

因為買用戶就像摘果子,越往后面越難。而在產品沒有準備好時,過早地消耗了優質潛在用戶,對于產品反而是致命的。

比如社區產品,需要慢慢養,需要用戶關系和社區文化。就算靠增長迅速堆出來一個所謂的社區產品,大概率會發現這個產品其實是個資訊產品而非社區。到需要商業變現的時候,可能就會發現這波用戶的arpu值并不高。

經濟下行,各大公司在不同程度縮減了增長的預算。這在商業上也算是慣例了,每當經濟下行時,廣告行業會比其他行業衰減得更快。

這種時期,產品還是應該苦練內功,提升產品的用戶價值。除了一些要搶時間窗口期的行業,能少花錢就還是少花錢。畢竟增長總會慢下來,有一天增長和流失就會保持均衡,而此時,那些需要解決的問題還在,甚至積重難返。

硅谷精英們曾說:

keep growing,and fuck everything else.

當互聯網過了奔騰年代,冷靜地再看這句話時,就會發現,這句話從商業上是不成立的。

不顧一切的增長,不過是一個美麗的的謊言。

#專欄作家#

潘一鳴,公眾號:產品邏輯之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畢業于清華大學,暢銷書《產品邏輯之美》作者;先后在多家互聯網公司從事產品經理工作,有很多復雜系統的構建實踐經驗。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Pixabay,基于 CC0 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學習收藏了,今天就當一回課代表吧。搭建私域流量運營,當然必須要有工具。給大家推薦一款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起點課堂】旗下獨立研發的私域流量運營工具——糧倉·企微管家。糧倉·企微管家是一款基于企業微信的一款營銷型SCRM系統。集裂變獲客、留存促活、銷售變現、客戶管理于一體的私域增長閉環系統。覆蓋企業客戶運營的生命周期,助力企業私域流量運營,提升售前/售后服務能力。還可以免費開始使用哦~ http://996.pm/M0A06

    來自廣東 回復
  2. 說的實在!

    來自北京 回復
  3. 增長是貫穿產品始終的,可對于產品上的增長應該只是某一時期的重點吧,贊同作者的觀點,能使用的方法真的不多,
    而這不是某一類產品的專職,而是每一位產品都應該考慮的

    來自北京 回復
  4. 感謝分享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