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經理:如何構建產品和用戶關系模型

2 評論 21062 瀏覽 111 收藏 23 分鐘

移動互聯網產品打造過程中,產品經理們往往只按照boss的要求設計,很少有人會對“產品邏輯”的形成產生質疑。

但“大多數創業者在構建產品時,都容易犯一個嚴重的邏輯錯誤?!?/p>

這個錯誤就是通常先假想出一個必火的市場缺口,然后再根據這個缺口打造一個產品模型。圍繞這個虛擬的市場所需的功能,設計產品。同時,虛擬上線后用戶的行為。

結構圖1

有人考慮到社會上有很多偏中性的人士,或對自己性別比較模糊的人。便覺得,一些社會既定的生活習慣對這些人是種束縛。比如:上廁所,他們到底是該上男廁所還是女廁所?怎么才能讓他們不至于尷尬?于是開始設想打造中性廁所以滿足這些人的需求。

中性廁所 (1)

乍一看,這產品并沒什么問題。目標群體的確存在,而且這個群體中的個體也確實有這方面需求??蓡栴}是這種臆想出的需求市場能有多大?用戶能大面積使用嗎?

如果能,根據是什么?如果有bug,那么問題又出在哪?

我們捋一下這種邏輯的順序:

(1)先假設一個市場切入口

主觀的認為這個市場一定會火。(因為,偏中性市場容量足夠大)

(2)證明產品必火

因為,市場會火,所以火的市場一定誕生火的產品。認可了這一點,然后全力加以證明,說服自己和團隊成員。

(3)假想用戶行為

一旦需求被滿足,用戶反饋墻裂,會自行UGC(用戶制造內容),并且幫助完善產品——平臺自動化實現。(形成中性廁所熱點社群)

接下來,制定運營策略時,就會根據假象市場而設計產品。

而事實上,偏中性的人們,本來就已經面臨了很大的社會輿論壓力。“中性廁所”只會增加這種壓力,而不是幫助緩解。所以,可別天真的認為:“就算與全世界世界背離,也有人愿意和中性廁所為蜜”,這也許真的只是童言無忌。

結構圖2

這個邏輯的最大問題就在于,市場僅存在于個別人頭腦里,是虛空的。即便產品上線也很難讓多數人接受并使用。

“事物之所以存在,是因為達成了社會共識”

想象一下,我們活在“桌子”被發明之前。頭腦里沒有木頭可以被做成桌子的概念。

桌子=木頭

這個時候桌子被發明了,而除了創造者,其他的人壓根兒不能理解這到底是個什么玩意兒?又有什么用?

即使桌子確實是個好發明,但假如大部分人都不認為它能為生活帶來便利(勞苦大眾更喜歡蹲在地上,端著碗吃飯),它的存在也就沒有了意義。

木,桌

因此在發明桌子之前,先要讓人知道,我們為什么需要桌子。這張桌子到底具不具備解決當下問題的功能。木頭可以被做成桌子,并且桌子是有用的。

需要達成共識:

木頭→桌子

大多數沒有成型的產品,都是假設大眾已經知道桌子到底是個什么玩意兒,并且對它的功能達成了共識。

民宿產品airbnb 2007年創立之初,很不被看好。在他們的創始地舊金山,經常有一些科技展覽。每當有展覽的時候全世界的參觀者涌入,供不應求的酒店客房成了這些人的困擾。但即使訂不到酒店房間,當幾位創始人游說大家住他們旗下的民宿時,人們也根本不會理睬。

民宿 (1)

這就是在沒有達成社會共識之前,人們寧愿選擇老的事物,也很少有人愿意嘗試新事物。畢竟,比起酒店統一化的管理,人們對民宿的衛生、安全、舒適度等問題還是抱有懷疑態度的。

這種懷疑的恐懼戰勝了來自新鮮感的誘惑。

也正是這種普遍的恐懼,讓airbnb很長時間游走在倒閉的邊緣。

了解后來發生的事的朋友知道,airbnb無疑是幸運的,他們找到了創造社會共識的方法。

相比起來,曾大肆宣傳的匿名社交應用“Secret(秘密)”就不幸了很多。

秘密 (1) (1)

它曾經風靡一時,又迅速淪落。

引用創始人David?Byttow的話:

我相信誠實,開放的交流,創意的表達,但是匿名對于這些來說是一個巨大的障礙。

其實,他早就意識到這是一款挑戰人類共識的產品。

產品反共識的三個方面:

a.無價值

有價值的信息傳播,創造者都希望讓自己名聲遠播。有幾個人甘愿為平臺默默奉獻呢?

一個不創造價值的平臺產品,能存活多久呢?

進入自媒體時代,無論是早期的博客,后來的微博,現在的微信、zaker、知乎等等無一不是遵循了這樣的邏輯:

用戶求名利??——創造價值

用戶不求名利——創造垃圾

創造價值:微信公眾平臺可以讓個人成為言論中心,朋友圈可以讓任何個人成為商業中心。

創造垃圾:當某平臺過多充斥垃圾信息,用戶尋找價值信息變得愈發困難,這樣產品就會走向末路。

b.負面情緒

情感因素在產品中會起到關鍵的作用。

秘密內容圍繞職場、朋友之間的吐槽。產品剛出的時候,人們可能會感到很新鮮,把‘秘密’當成釋放心情的垃圾桶。然而,有誰愿意讓自己一直陷入負面情緒里呢?

沮喪 (1)

?c.沒有延續性

大部分時間里,我們喜歡看某人生產的內容,是因為他們形成了固定的風格。這種風格貫穿他們大部分的作品。

你會發現一條或者多條線索,對未來的作品有所期待。

比如:

周星馳電影,延續了夸張的無厘頭演繹人間百態。

當你在某個時間段,某個場景下想看無厘頭電影,只要去搜周星馳的各種影片就好了。 在無厘頭影片流行的90年代,觀眾們每年都會期待他的新片上映,正是因為他的電影有統一風格的延續性。

“從而找到可以延續性思維帶來的樂趣”。

然而,無論在任何場景下,我都想不到為什么要上“秘密”這個產品,去欣賞那些吐槽。誰也不會不會因為看了某句吐槽的話,就勾起下一次再看連本吐槽的欲望。

d.難以共情

別人吐槽吐他的,沒有調動我的“感知層”,那是他跟他的同事、老板的矛盾,與我何干?

這就是我在文章《87%的成功說服都會用的邏輯》里提到共情的概念。

既然脫離共識的產品會淪陷,那如何才能避免?

把握社會共識的方式一般有兩種:

其一是順應已有的社會共識,另一種是創造新的社會共識。

順應社會共識

這段時間,經常有一些商業地產的業務員到我的辦公室,問我需不需要擴大辦公室。我不太清楚,他們這種掃樓的碰上有需求客戶的幾率有多大,但可以肯定的是就算碰上也基本算是偶然事件吧。

其實,我特別想問問這些公司的老板:開公司就要用辦公室,這是誰都知道的社會共識。

誠然,這樣的市場量級通常都是巨型的。

但,就算你碰上的客戶真的有需求,你怎么保證人家就一定會在眾多家地產公司中選擇你呢?

結構圖3

雖然順應社會共識的打造產品,比脫離共識要好得多。

可問題是一根筋地順應,跟著別人創造出來共識亦步亦趨,無論什么時候都是會喪失主動的。用戶只會對那些制定規則,甚至已成為行業代名詞的產品有所反饋。而盲從的企業無從分析具有參考性的用戶行為,打造出的產品基本都是落后于市場的。

據伊卜生所知,airbnb火了以后。光是在北京創業圈里,照抄其模式的產品不下百種。但絕大多數的項目,沒有過自己的周歲生日就倒下了。

90%的創業項目都有參照的模版,看到別人創造的共識市場火爆,總想原封不動的山寨,根本不考慮差異化,只期待在該市場中分一杯羹。這種類型的創業,在發展之初就奠定了將要一直處于被動的基調。

創造社會共識

結果圖4

產品締造者根據觀察到的用戶行為,洞察出玄機。打造一款不同以往的產品誘發新的用戶行為,影響已存在的傳統市場。這之后,作為新領域的代名詞,在這個范圍內,大部分的用戶反饋就都會被你輕易地獲取到。

因此,誰能創造新共識就比較容易在競爭中獲取主動。

那么可以從哪些維度入手創造社會共識呢??

(1)提供通路

提供上下游的通路。

上下游通路3

“要想讓別人喝你賣的水,就得讓對方先饑渴?!?/p>

要想讓某家公司在你的中介找新辦公場地,就得先給出對方需求新場地的理由。

假如 你面對的公司是一家創業型企業,你就先得分析什么樣的原因會讓他們擴大規模。

先找到可能擴大辦公室的影響因素:

  • 業務規模擴大了?
  • 需求的部門增多了,人員要擴充?
  • 獲得Pre-A輪融資了?

如果這家公司剛剛融了資、擴了編、增了業務量,他們八成已經找好新的辦公場地了,你的機會就不太大了。

如果你能在這些促使對方需求的環節上起到作用,那你的機會就會大很多。

比如:

  • 你洞察到對方公司想要融資,而你的客戶里恰巧有一家是做VC的。給他們架個橋,你就更接近自己的目標。
  • 假如對方想大面積招人,而你又能充當獵頭推薦人才,一旦員工多到坐不下,90%以上的幾率他們會找你求個新場地。

辦公室圖1

因此,要創造用戶需求,你最好有個綜合體的商業模式。

只有通過你給了對方充分的理由,對方才有新需求的渴望。你才能更容易接近自己的目標。

(2)轉移場景

幫助釋放被傳統觀念抑制的欲望。

彈幕視頻

回想一下,你曾經某次去劇院看電影,有沒有突然特想對某個演員吐槽?或者特想大聲發言,抒發一下你對這部影片結局的猜測?

“抒發己見”,這是人類最原始的本能。但在電影院這個場景中,最被渴望的“人性表達”是被抑制的狀態。你要是敢大聲喧嘩,輕則引來怒視,重則出得了出不了大門還是回事呢。

電影院 (1)

如果把場景轉移到互聯網視頻網站,結果就大不一樣了。彈幕視頻的出現,讓你可以隨時對劇中人物指摘,對大結局展開預測,查看同時觀影的人的態度。釋放在電影院里被抑制的渴望。

彈幕2 (1)

(3)重構老事物

對傳統意義上的用戶行為加以分析,重新找到缺口。

發紅包在傳統意義上,是只有過年時才會出現的社會行為。是一件很低頻的事件。

兒時,長輩們總要糾結到底給別人的孩子發多少才合適,無端地把無辜的孩童分出個3、6、9等。

但仔細想來,我們期待過年紅包其實并不是因為缺錢。

而是“缺少調節氛圍的小獎勵和需要被祝?!?。

騰訊正是重構了發紅包這件事,讓發的人和搶的人都樂在其中。

每個人都能隨時享受被獎勵和被祝福的快樂。

人們壓抑的本真終于被激發出來了。

搶紅包 (1)

其他重構老事物的例子:

蘋果手機:

我們不缺智能手機。

我們也不缺電腦。

我們缺少“一臺操作簡捷的掌上手寫電腦”。

蘋果1

錘子手機:

我們并不缺手機,

而是缺少一種“寧缺毋濫的情懷”。

奢侈品的包:

我們并不缺包,也不缺裝東西的承載器

當我們不能用三言兩語,讓別人知道我到底是誰的時候。

我們就缺少“迅速表達自己身份的附和品?!?/p>

而奢侈品恰恰就滿足了這樣的需求。

奢侈品的包不會在材質選料上邊做太多文章,因為他們知道消費者的心理:

“我只關心自己為什么需要LV的包,而不會太關心LV怎么做包”。

LV (1)

?(4)制造用戶模版

引導用戶使用,就得先模擬用戶使用后的效果。

再好的產品,干放在那,也不會引來大面積的使用。

前文提到的airbnb,在經歷了很長時間的摸索后發現,只是在自認為的需求人群中尋找目標用戶,很難形成市場。

于是他們找了一些互聯網上比較有影響力的民間明星體驗民宿,再讓他們把這些體驗故事展現在社交網站上。很快就引起了轟動效應。

正在看文章的各位,你有沒有印象。微信剛上朋友圈這個功能不久。類似《17歲少女如何靠朋友圈月入超百萬》的文章出了很多。也正是看了這些類似的文章,從此你的朋友圈多了很多做微商的朋友,可能還包括你自己。

還比如:好多人因為看了《告訴你專車司機是怎么月入4萬的》等文章,自己成了專車司機。

以上二者都是認為創造并影響社會共識的典型事例。

人們無法認知到某個抽象的新事物,能給自己帶來的什么好處時,最好的方式就是制造出一個或多個用戶模板,讓準用戶認識到可以從平臺上獲取什么樣的價值,以此作為使用的誘因和參照。

后記:

沒有社會共識的產品終將淪落,

只順應社會共識的產品會被動。

互聯網創業的根本是“創新”,

也就是創造新的社會共識。

如今互聯網運營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1.創業推動力隱藏:

全球范圍內,創業成功的比例仍不超過1%。這其中,有很多失敗的案例其中有著類似的邏輯。人們卻難以洞察,依舊重蹈覆轍。

而一切的偶然都是有隱形的推動力,伊卜生幫你發現那些隱藏的推動力。

2.運營策略缺失:

常規的自媒體、互聯網產品的運營方法漏洞很大。

a.自媒體:充斥了太多浮夸的內容,

表面吹噓的《我是怎么5個小時寫出閱讀10萬+的文章的》、《起好名字你就成功了一半》等文章不絕于眼,卻難以讓受眾找到模板化的方法。

b.互聯網產品:

  • 常規的講運營策略的內容結構:
  • ASO應用市場策略:
  • 安卓市場…..
  • APPstore……
  • SEO……
  • 預裝…..
  • 活動策劃、事件營銷…….等等。

很多都是散亂內容的羅列或是只分析了表面現象。

關鍵的是:

其一,此類內容大多是講被動營銷的手段。

在沒有達成社會共識之前,被動式的產品策略難以取得成效。

其二,在沒有達成社會共識之前,

單純的擴大品牌露出可能造成的結果是:

運營成本高得嚇人,轉化率低,而且抱著從眾心理下載的用戶卸載、跳出率又超高。企業白白消耗金錢只得到了一些虛空的數據。

3.平臺運轉困境

“平臺化產品思維”。

很多人期待平臺自動化運轉,卻不得不靠給用戶獎勵、補貼維持運轉(學滴滴)。

可能的局面:

  • a.承諾了不給:喪失信用。
  • b.承諾了給了,一旦不給就會停止運轉。這就是偽需求,虛空的市場。
  • c.要持續的給,要么燒光自己的錢,要么燒光投資人的錢。

創造社會共識是產品能自行運轉的前提。

?“我的產品解決了一個用戶痛點”。

現在的互聯網創業圈,很多人喜歡拿用戶”痛點”說事。事實上,所謂的痛點并不會無緣無故的存在,即便存在它也通常處于靜止的狀態。你能發現的,別人也能發現,與其一門心思認定所謂的痛點真的存在,不如靜下心創造真正的用戶需求點。

PS:

產品可以是有型的,也可以是無型的。

本文所論述的產品概念

不是非得特指一款APP、一個網站或一件商品。

“它可以是一種思維、一項技能或是一種溝通方式”。

有型的產品決定發展的下限,開發了APP只能算是有了思想的載體。

無型的產品決定發展的上限,沒有APP承載的思想未來可能性也許更多。

因此,沒有特定載體的思想不一定不是好產品。

而缺少運營思想的載體一定不是好產品。

 

請勿抄襲,盜版必究

作者:伊卜生,微信號:kangjian0705。微信公眾號:Ibsen2020。

本文由 @伊卜生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看了你寫的幾篇文章,覺得不錯,感覺每一個產品經理都是心理學家!

    來自浙江 回復
    1. 不好意思之前沒有看到,不敢當

      來自北京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