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產品人,你怎么理解“決策”

0 評論 7488 瀏覽 17 收藏 14 分鐘

決策力對一個產品人的重要性,可能決定是否成為下一個產品總監。

決策,是產品總監的秘密,善于決策的產品人,會擁有更高的概率成為產品總監,而總監與總監之間的差距在“決策力”上得到體現。

什么是決策?我們又是如何理解決策的呢?

決策對我們而言并不是陌生的概念,我們身邊隨時隨地都在發生決策,有的人意識到了,有的人還沒有意識到。

比如每天早上幾點鐘起床?也是一個決策。

我們都希望睡覺睡到自然醒,尤其是工作后的休息日,這里就隱藏了一個決策,我們在決定每天早上的起床時間。

我曾組織過幾期早讀會,條件是早上6點到7點,固定讀書一小時,當大家參與讀書會時,就對自己做出了一個早起讀書的決策,需要在6點之前起床,還有許多有晨練習慣的人,也都是對自己做出 了早起運動的決策。

又或者午餐吃什么呢?這也是一個決策。

健身的人對吃的比普通人有更高的要求,他們在飲食上面做了決策,只能進食低脂食譜,高蛋白食譜,這是對食物類型的決策。

還有一些美食愛好者,他們可以忍受饑餓,忍受價格,但唯獨不能忍受口味和品質,這也是一種決策,對飲食質量的決策。

決策,就是指為了達成某種目的,在多個策略之間按照特定的價值觀進行擇優選擇,最終主動支付該策略執行所需成本的一個思考過程。

我們想要每天閱讀1小時【目的】,可以在“晨讀”和“夜讀”之間進行選擇(多個策略)。

考慮到工作一整天,晚上的讀書效果不是很好(價值觀),因此,我們做出了在6點起床讀書的決策(做出選擇)。

6點起床策略的實施,需要我們能夠在每晚11點前睡覺(成本)。

決策,是一個思考的過程,而最終決策出的內容,就是思考的結果。

一個完整的決策,我們需要明確五個問題,缺少任意一個,都不能視為嚴謹的決策,如果缺少的太多,基本就只是想法,而不是決策。

五個問題:目的,多個策略,價值觀,做出選擇,成本

B端方向還是C端方向,這是我們入行以后需要認真思考的第一個問題,需要我們做出決策。

思考這個問題的目的在于:

讓自己能夠更快速的成長,讓每一個項目經驗都能在后續的成長過程中最大程度的產生價值,因為C端的認知,在B端上只有小部分知識積累可以復用,更多的經驗都被無效化了。

專注于一個行業,可以讓自己擁有比其他人更快的成長速度,這也是我們一直強調的專注的價值。

這并不是一個誰好,誰壞的判斷題,而是一道誰更適合我們的選擇題,選項一共有三個,我們可以選擇C端,也可以選擇B端。最后,我們還可以選擇棄權,公司安排我們做什么,就做什么。

什么樣的價值觀,可以幫助我們在多個選項里,進行一次選擇呢?比如興趣、難度、知識特性,乃至城市的傾向度都可以輔助我們來做選擇。

對于成都的產品經理而言,B端產品人會比C端產品人擁有更多的就業機會;原因在于成都的互聯網公司,B端項目比C端項目更多,這就是城市的傾向性,我們可以選擇自己所在城市的熱門行業作為自己的發展方向。

如果我們選擇C端作為自身的發展方向,我們就需要支付成本,這里就包含了拒絕B端的誘惑,高薪、o?er、離家近,這些都是我們要支付的成本。不僅如此,與C端相關的技術、知識,成了我們當下唯一要學的內容。

只有完成了成本的支付,決策才真正得到了落地,沒落地的決策只是不成熟的想法。

我們去超市買飲料,在百事可樂和雪碧之間進行選擇,按照口味進行了選擇,最后只有在收銀臺付款后,才是真正擁有了這瓶飲料。

付出成本之前,我們可以隨時更換,這些飲料還未真實的屬于我們,是不能帶走的。

我們經常想要某種收益,但卻不愿意,或者沒能支付某個策略對應的成,導致問題生活,工作乃至我們的家庭都不如意。

成本與決策

簡單來講,決策就是決定我們想要的某種結果,而這個結果與我們的目的相關,要實現這個結果需要我們支付一些成本。

對成本的錯誤認識或者拒絕投入成本都會影響決策的有效性,甚至會導致決策被無效化。我們試圖理解決策,就應該理解將問題建立在對成本的認識之上。

當我們面臨C端產品經理和B端產品經理兩個發展方向時,如何進行選擇呢?

在沒有成本預測的情況下,沒有人能做出正確選擇,并且,這將是一個沒有正確答案的問題,所有的答案都是錯誤的。

產品人張某:“我有1年產品經驗,主要是做B端項目,這一年的工作當中,發現自己更偏向于C端的產品經理思考方式,相對而言,對于B端的工作和需求,感覺自己興趣不是很大,我是否應該轉型到C端產品經理的崗位呢?”

心里層面其實張某是想要轉型成為C端產品行業的,但他并沒有意識到這不是一個“應該”或者“不應該”的問題,而是一個決策的問題。

張某面臨的選項有三個:不轉型,繼續在B端方向發展;轉型,向C端發展;或者棄權。

如果不轉型,那么他必須要支付“做自己不感興趣的事”的成本,并且這個成本會影響他的學習進度。這個策略的目的在于充分運用已有的1年經驗,讓自己已經過去的1年,不會白費。

如果轉型,那么他必須支付“過去的經驗清零”的成本,并且這個成本還有后置風險,比如缺少C端經驗導致的求職困難,降薪,甚至張某是否真的適合C端方向,也是一個未知的風險。

而這個策略本質上是一次探索,如果C端適合張某,那么在未來的學習速度上,一定比會比學習B端更快。

轉型和不轉型,是兩個選項,我們需要做出自己的決策。

決策是建立在成本之上的思考過程,一旦我們做了決策就需要支付這個成本,假使我們沒能支付成本,這樣的決策就會被無效化。

張某經過深思熟慮之后,為了降低自己轉行的風險,選擇了不轉型,那么他所要付出的成本,就包括做自己不喜歡做的事情,并且要花更多的精力和時間去學習B端的知識。

偶然的機會下,張某得到了一份C端崗位的OFFER,薪資和公司規模都和現在的崗位相同。

此時,張某猶豫了,不知道是否應該借助這個機會去嘗試一下C端產品崗位。

顯然,上一個關于方向的決策此時被無效化了。

很多時候,我們認為自己做了決策,但當需要支付成本時,常常猶豫不決

,甚至拒絕支付成本,最終導致了許多的無效決策,這在我們的生活當中非常普遍。

我們決定了周末旅游,但是不愿意支付周末早起的成本,最終導致旅游失敗。我們決定了減肥,但面對宵夜時,沒能支付拒絕的成本,最終導致減肥失敗。

我們決定了早睡,但不愿意支付遠離手機的成本,最終導致早睡失敗。

這些決策,就像我們去超市采購,逛了一圈,選好了幾件商品,在收銀臺付錢時,選擇了拒絕付款。顯然,這些商品最終沒能被我們帶出超市,沒能成為我們自己的物品。

更深層次的原因,其實并不是我們拒絕支付成本,而是我們沒有意識到自己做了一個決策,沒有意識到這是我們“理所應當”需要支付的成本。

我們只是做出了一個“決定”,或者說我們只是提出了一種希冀,他還遠遠不是一次“決策”。

除了對成本支出的預先考慮,決策對于每個人的發展而言,還有更大的影響意義,我將其視為產品總監的秘密,但卻不是產品總監的能力。

因為決策的意義,對于每個人來講,都是有所作用的,實際上越早嘗試用“決策”思考自己遇見的問題,我們的成長速度就能越快。

這是一種能直接導致相同時長的兩個人發生根本上差距的思考方式。

我最開始做產品經理,是受到Facebook的激勵,從2011年年末開始,我做了一個決策,自己一定要做一款社交產品。在接下來的4年時間里,我一直都以社交產品經理自稱,找工作也只找社交產品崗位,朋友邀請做一個電商的創業項目,也被我婉拒了。

2013年,有一個蘇州的創業團隊邀請我擔任產品負責人,啟動一款社交APP,當時我人在成都,并且經濟拮據,但仍然應邀赴約。

剛到蘇州時,沒有時間安頓,也住不起酒店,只能在公司附近尋找床位房,并且將自己的開支壓縮到極小。每天能用來吃飯的錢不到5元,超過這個范圍,可能就需要借錢交付房租。

當我把這段經歷告訴朋友時,大家都很驚訝,但對于我而言,這是我做出決策后,所需要支付的成本。

我并沒有太好的背景,每一次社交產品的操刀機會都極為寶貴,而我選擇了社交產品的發展方向,我做出了自己的決策,當需要我支付成本時,理所應當的應該支付這筆成本。

這就像買東西要付錢一樣,是一件十分正常,本該如此的事情。

投資圈也經常有相同的故事,一位只投社交產品的投資人,從決策了自己的投資方向以后,幾乎不會考慮與社交無關的項目,不論這些項目多么優秀,具有多么大的商業價值。

僅僅只是因為我們做出了某種決策,那么在這些策略實施時,就理所應當的支付策略實施所需要付出的成本。

#相關閱讀#

第一篇:產品總監的秘密:你應該早一點知曉

#專欄作家#

枯葉,微信公眾號:枯葉咖啡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近9年經驗的產品經理,擅長社交、社區、細分群體挖掘。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