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點產品心理學 | 用戶的色欲

0 評論 9687 瀏覽 270 收藏 38 分鐘

借用某社交產品經理一句“名言”:任何社交產品都別想阻止用戶約炮的沖動。

這句話的弦外之音是:用戶約炮是用戶的事,與任何社交產品無關,或者說就算互聯網沒有誕生,這世界上不存在任何形式的社交產品,人對于性的趨之若鶩就像飛蛾撲火,一種本能的應驗!

當然把對性的狂熱比做成飛蛾撲火是不合適的,但性的確是一種本能,實實在在客觀存在的生理范疇的東西!而這種東西是被用戶隱藏起來的,不被公開承認,這是普遍存在的一種性的羞恥感!在這種羞恥感的支配下,人們在炎熱無比的夏天活動中也會用衣服遮住敏感部位,物種起源所描述的人類對于性的羞恥感也是由來已久,群居生活開始之后就有部落用樹葉或其它植株編匯的“衣裳”遮住關鍵部位……而《圣經》也對人類的祖先亞當,夏娃偷吃禁果之后的情景進行描述:“ 那天傍晚,天氣轉涼了,夫婦兩人聽見主上帝在園中行走的聲音,就藏在樹叢之中,想避開他。主上帝呼喚那人說:“你在哪里?”那人說:“我聽見你走近的聲音就害怕得躲起來了,因為我赤露著身體啊。”

產品關于用戶性的包容性一定得是隱性的

宗教所解讀的性,科學論著中描述的客觀的性,與我們做產品時所思考的性有著同一個淵源。說白了用戶就是人,人就是用戶,他們兩者并沒有多大本質上的區別,若有區別也是表象層面的,一種性的延伸……

譬如在處理性的問題上:用戶要比人更自由一些,因為人在現實生活中總要受到道德律令與綱常倫理的束縛,這種束縛會囚禁人生理問題以及累及到心理問題的釋放,這種性的壓抑普遍存在于用戶的心理模型之中,我們要建設用戶靈活的心理模型,就要把性考慮其中,但有一點要提到的是:產品關于用戶性的包容性一定得是隱性的。產品不能把匹配性伴侶做成一個公開的功能:這是短視的,天真的產品人和公司才能想到的需求,當然這樣做是違法的,也或許,它根本就走不到市面上,然而法律并沒有規定性是違法的,性是一種天賦,一種本能。法律只是一種意志,而有些客體(譬如性)是不隨意志轉移的,做產品,尤其是做社交產品,或者是泛社交產品。(泛社交產品指的是那些不具備社交定位,但具備社交屬性的產品,譬如購物網站中的評論功能就具備泛社交屬性。)一定得把對性的包容性考慮其中,而產品對性的包容性也時刻考驗著一個產品人是否具備長遠的目光。

用比較功利性的語言表達出來就是:那些擁有性包容能力的產品對吸引用戶,以及口碑相傳都是利好因素。用戶創造的價值無非就體現在用戶上,而用戶是否對產品能產生價值無非體現在兩個方面:

  1. 用戶的數量。雖然用戶的數量與用戶價值無直接關系,用戶價值與用戶質量成正比,但用戶數量與用戶價值有著間接的關系,首先,產品不具備產品價值,產品就無法積累初期用戶,這里先放下用戶的質量,沒有用戶受眾和基數,用戶的價值也無從談起,尤其對積累初期用戶期的產品而言,用戶的數量大于用戶的質量。
  2. 用戶的質量。對于產品而言用戶的質量不是你的用戶人品好,有學歷,有文化,有高雅的情趣,這也是用戶和人之間的差別體現。當我們站在產品的角度來談用戶價值時,那些高質量用戶就是付費用戶,對產品的傳播產生自覺性等利好的因素等……

而無論用戶的數量,還是用戶的質量皆有一個前提:什么是用戶主動選擇你的理由?對每個用戶來說,他選擇你的產品都會有吸引他的地方,而產品的每一個細節都會可能吸引一大部分用戶,我始終堅信兩個定位一模一樣的產品,包括logo的設計都一樣,但logo顏色不一樣的產品其用戶量是不同的,我們以微信為例,倘若微信的logo不是綠色,而變成了黃色,或者紅色,它的用戶量與現在的用戶量肯定存在著不小的差異,用戶對顏色的挑剔,與顏色對用戶心理的影響和反饋是一個雙向的,潛移默化的客觀存在。

當然這里只把顏色列舉出來,顏色的客觀存在對于用戶心理來講:也是一種“色欲”。作為產品細節對用戶心理的影響,這種影響基于產品的整體,遍布其各處的每個細節,而這種影響所產生的后果與最終用戶量有著直接的關系。

產品對于性的包容性就是產品對細節處理得當的表現。而產品作為一個直觀的感受,用戶體驗對用戶的影響也體現在兩個層面:

  1. 架構表象層面:又稱之為直觀的感受層面,即用肉眼所感受到的產品框架,功能,顏色,字體,圖片等……這些可視化的具有形狀,屬性與態勢的存在,用一個形象的比喻就是一個產品的顏值和氣質,就像我們端詳一個女性是不是美女,而顏值,體態,以及其綜合的搭配是不是和諧,成為我們評斷的關鍵,用戶體驗與產品定位相比雖然是次要的,但用戶體驗與產品定位缺一不可,就像一個女神,外貌和內涵缺一不可一樣的道理。
  2. 產品的意志層:用美女的例子來闡述,就是一個女人的“內涵”,有顏值的女人我們稱之為美女,而美女和女神的差距體現在“內涵”二字,所謂“相由心生”,“相”就是一個產品的用戶體驗,而心就是產品靈活的規則(意志):即解決了用戶哪些痛點。更深一層次說明是:產品的規則的靈活性,用戶和產品規則的交流不在精神層面,而是在無意識狀態下完成的一種主觀的審視,也正因為是無意識狀態支配的用戶和產品之間的交流,所以用戶呈現出普遍的情緒化,感性,易怒,挑剔……比如產品的卡頓現象會激怒用戶,而用戶會遷怒于整個產品。甚至會遷怒于公司,這是產品心理中最常見的現象之一。

我篤信人(用戶)的“性致”是不可公開化的,原因可能單純的來自于亞當和夏娃的啟示,而拋去宗教對人性的“含沙射影”,從純粹的個體意識中尋找答案也未必那么困難,因為性畢竟是普遍存在于生理的范疇,我也相信對極大多數人來說,他們日常生活中不堪重負,這些日積月累的情緒上的糟粕急需一種傾瀉,而這種宣泄的方式應該與摧毀這個詞相關,譬如暴力和縱欲,而暴力這種具有摧毀性質的宣泄手段,由于其自身的負面因素產生了諸多麻煩,自覺性強烈的庸人自然另辟蹊徑。

于商業化的產品而言,我時刻提醒自己要忠于產品的本質:盈利。沒錯,任何具備私有屬性的產品都具備強烈的資本屬性,一個看似偉大的產品曾揚言要改變世界,而一款能改變世界的產品是具備完善的盈利模式的,當然,到最后,它也能真正的改變世界。我也聽過最可笑的謊言:有了用戶量就有了盈利模式,其實那些一開始就不知道怎么盈利的產品到最后也不能盈利,他們根本就不可能積累用戶量,那些獨角獸的崛起一開始就有著清晰的盈利邏輯,盈利模式有所欠缺,從側面講是產品價值基因的天生短缺,就像生在羅馬格斗場天生柔弱多病的嬰兒……一種假設性的填補始終是荒誕可笑的。改變世界這樣的情懷是一種詩人的情懷,懷著像詩人一樣真誠而熾熱的心去做產品,比單純的要完成一個任務應付了事敷衍出來的產品有一種自生性的氣質上的差異。而詩人的情懷自然包括了對性的寬容,也能把性的容忍以藝術的形式設計在產品的靈活運作上。

用戶心理建模能力

在對待性,與處理性的方式上,產品經理應該體現出一種哲學家的遠見,而不是與庸人一樣把性貶低成群畜的趨之若鶩。尊重人性的弱點,這是站在產品角度思考的一種立場,因為產品的最終目的是要創造用戶能創造價值的價值環境,再本質一些就是盈利,但凡是有利于價值創造的,我們都應考慮其中,而庸人的談性色變站在產品角度無疑是一種短視,這是一種反人類的個體的偏見。對待用戶性生理與性心理的處理態度與方式最能考驗一個產品經理是否具備完整的用戶心理建模能力。而關于用戶心理模型建模的立場也應當立足于兩個方向,兩個層面:

  1. 作為客體存在的用戶群體心理肖像的刻畫。
  2. 產品經理對這種客觀存在的集體用戶心理肖像一種理性的拿捏。這種拿捏一定得摒除作為產品人的短視和偏見,最理想的產品人素質是:詩人一樣的情懷,哲學家的一樣的遠見。

而今天我們所能看到的,直接與性掛鉤的產品都被市場淘汰掉了,更多的是被法律鎮壓了,直接與性掛鉤的產品不具備任何程度上用戶的平衡性,女性用戶不會選擇這樣一款產品,因此在“約經濟”類型的產品中,我們大多數被運營商以欺詐的手段蒙蔽了。
案例:

婚外情交友網站Ashley Madison遭到了攻擊,部分用戶數據被盜。AshleyMadison.com為已婚人士提供交友、約會服務,網站擁有3700萬用戶。產品的口號是:“人生苦短,及時行樂”。這是一個典型的替性失控者與享樂主義設計的產品。
Ashley Madison表示:“這起事件并不是黑客行為,而是犯罪行為。這是針對AshleyMadison.com個人用戶的非法活動。參與這一行動的罪犯自命為道德審判者和執行者?!?/p>

被曝光的攻擊者是名為The Impact Team的黑客團隊,而攻擊原因是,他們認為AshleyMadison在宣傳時作出了不實的承諾,要求在規定期限內關閉網站,否則就公布用戶數據。有這種理由,估計團隊中有人沒有成功約到性伴侶,惱羞成怒。據悉,這次他們帶來的是達9.7GB的偷情網站Ashley Madison的用戶資料。

在周二,黑客發布了一份題為“時間到了”的聲明,宣布公開這些數據,并給出了查看這些數據的方式。聲明稱:“Avid Life Media未能關閉Ashley Madison。我們已經解釋了該公司及其用戶的欺詐、欺騙,以及愚蠢行為。目前,所有人都可以查看這些數據。”

黑客稱,網站的用戶有90%至95%都是男性,而根據該網站于2013年提供的數據,年齡在35歲以下的注冊用戶中,男女比例已經達到了1:1。雖然數據有些過時了,但如此大的差異還是令人懷疑網站用戶的真實性。

黑客還稱,AshleyMadison有不少虛擬的女性帳號,并嘲諷了該網站及其用戶群體。

“想在這里找到你認識的人?請記住,這個網站就是一個騙局,包含數千個虛假的女性帳號。男性用戶可能覺得注冊了全球最大的婚外情網站,但實際上不會找到任何對象。他只是進行了嘗試,如果說這樣的不同很重要的話。”

所以事實就是,男性興致勃勃地想找婚外情對象,結果上的差不多是個“同性交友”網站?真是報應。

現在,那壓縮后約10GB的文件已經發布到了暗網中,數據包括了用戶姓名,信用卡號,消費狀況,甚至還可能有性行為偏好。

按照產品邏輯來講:性作為兩性普遍存在的生理以及心理現象,有著長久的支配地位。而在 AshleyMadison中男女比例竟然失調到1:19。而按照真實場景邏輯的推導下,產品用戶男女的比例應該是1:1,因為現實生活中性對個體的支配是不分性別的,其作為一種天賦以及本能來講,有著明顯的不隨意志轉移的不可控制性。

但在 AshleyMadison中的真實數據卻顛覆了這一個常規的理念,那些同樣有著性剛需需求的絕大多數女性用戶并沒有選擇這樣一個平臺,這種情況發生會另絕大多數產品經理感到莫名其妙的詫異,當然,這種驚訝,以及 AshleyMadison數據所披露的男女比例失調問題在產品心理學中雖然令人出乎預料,但也在情理之中:這是產品邏輯成立,而用戶心理邏輯不成立的典型謬誤,也是由于產品人和公司高層的閱歷不足所造成的,許多產品多少會觸及一些用戶心理模型,他們不會真正的想到用戶在想什么,當然,那些用戶所想不到的,包括產品人想不到的,作為欲望或者意識而實實在在存在的隱性,又被我稱之為用戶心理未發現的新大陸。

這種欲望與心理的未知領域,我在前些章節也講到過:隱性欲望,或稱之為隱性需求,指用戶群體還沒發現,但做出之后就能產生強烈效應的產品,譬如蘋果手機對傳統手機的顛覆。在這一章節我同樣要講另一個問題:用戶心理模型中隱性的潘多拉魔盒。

互聯網產品,包括今后的智能產品,比如機器人,ar……vr……當然這些似乎有點遙遠,但在我撰寫這書的時候,韓國旗手李世石已經敗給了人工智能。媒體似乎對這件事很重視,因為它登上了各國的頭版頭條。當人們這樣做的時候它已經在表現人工智能在崛起的種種跡象,在我撰寫這書的時候,抱歉,在我這個簡短的時代里,還沒有任何真正走進群眾的人工智能出現,甚至互聯網產品的產品觀都只停留在工具的層面。但我相信人工智能會是一個驚訝,也是一個不可控制的趨勢,任何個體和有秩序,有智慧的群眾不可能打敗趨勢,因為趨勢是群眾意志中額外意志的產物,而群眾(這里指人類集體文明)擁有自己的心理模型,智力以及生命力,而這生命力對于當中的任何一個個體,或者部分群眾(城市,國家,民族等……)都是客體,一種不隨主觀意志所轉移的客體……當然書籍市場上沒有任何一本關于產品心理的書籍文獻,用來闡述做產品與心理,宗教思維,哲學之間的聯系。

無論是互聯網產品(軟件),還是人工智能產品(硬件,或者軟+硬)它們背后的邏輯與共性是一致的,但工具層卻不一樣,因為做硬件和軟件的工具流程不一樣,我在嘗試尋找一種個體與個體之間的共性,這種共性只能在用戶身上找到,產品只是用戶本能或者欲望的延伸,做產品的終極邏輯一定是回到人身上,時間會檢驗一切。

做產品的邏輯不在產品上,而在于用戶上,或者完整的說,單純的產品邏輯是不完整的,就像一棟不夠人性化的,沒有裝修過的房子那樣不受待見,這種純粹而直白的框架式產品雖然擁有了良好的用戶體驗,但用戶的終極體驗是為需求而去,而不是為一個良好的用戶體驗而去,在錯誤的定位所支配的產品下,用戶體驗不能拯救任何一個用戶,殘忍,易怒,忘恩負義,挑剔就是用戶心理模型的底層建設。我說的產品邏輯不在產品上,其緣由多少和它相關。

AshleyMadison這個產品的案例所披露的正是我講的這個問題:那些站在產品邏輯上成立的(即,性為兩性的剛需。)而站在用戶上不成立的產品終歸是竹籃打水一場空,就算用虛擬機器人來制造幻象也無濟于事, AshleyMadison的用戶可以用清一色的男性來形容,這種約會型的產品其實是半線下的產品,或者說是偏線下的產品,而 AshleyMadison所提供的虛擬女性在涉及到線下交流時,其謊言也不攻自破,既然我們稱其為站在產品邏輯上成立,而站在用戶心理邏輯上不成立的產品,那接下來就分析用戶心理邏輯不合理的具體表現:
AshleyMadison的用戶男女比例為1:19,當然這是黑客數據所披露的,究竟是官方說的準確,還是黑客的數據準確這里不是我們重點考究的對象,那已經是過去式,如果你是個產品經理,但卻相信男人與女人是同一種動物,這是不符合感官經驗,也是極不科學的信仰,男女的染色體就不一樣,生理結構也不一樣,當然心理模型也不一樣,最主要的是男人與女人思考的方式不一樣,這種性別上引起的觀念上差異是普遍存在的,以心理學科學為立場,同一件事物在一對龍鳳胎的眼中是不一樣的,男人的思考方式以及女人的思考方式是基因決定的,一種由經驗擴充而積累的沉淀。

基于黑客披露的 AshleyMadison男女比例來看,產品作為一個有典型特征的事物,尤其涉及到性這個敏感的話題,男女的世界觀與心理模型所表現出的差異化更為突出:男人不能原諒女人身體出軌,女人不能原諒男人精神出軌。男人更注重對女人身體的獨占欲,女人更看重對男人心靈的占有。女人可以接受有故事的男人,男人普遍不愛有故事的女人……

這是站在兩性的共性問題上給予的結論,它說明一個道理:男人處在性強勢與開放的立場,而女性則處在性保守,性弱勢的立場上,這種男女關于性看法的不致,是導致某些產品注定失敗的原因之一,而這些產品通常是與性直接掛鉤的。與性直接掛鉤的產品不會取得成功,因為“約經濟”是立足于男性心理和思維,忽略女性觀念的一種站在用戶心理極為不對稱的產品類型,如果女人和男人的思維方式一樣,那約經濟將會誕生一個現象級的產品,其規模以及增值服務也會波及到電商和金融,甚至涉獵到婚姻,婚戀的線下市場,可惜這種模式只是立足男性主觀的立場所思考的定位:性自古以來就是永恒的話題,可是男人對待性的態度較為隨意,在任何一個國度,古往今來,人類文明社會所信奉的男權主義,允許一夫多妻制的長期存在,尤其在封建專制主義支配的人類社會,女人更是被這種三綱五常所束縛,在這種長期封建的社會性質影響下,女人的思維處在一種絕對保守的地位,所以我所總結的導致約經濟失敗的原因有以下幾個:

  1. 女性染色體結構和男性的不同,所導致生理的不同,在這種生理結構支配下的男女思維模式的不同,心理以及各種觀念的差異化體現所導致的謬誤,而我相信約經濟的產品邏輯是正確的,其唯一出現的錯誤是對女性用戶心理的漠視和無知,而這一個謬誤足矣摧毀整個約經濟市場。
  2. 人類文明社會長期處在男尊女卑的情況,直到現在,為男性服務妓院遍布大街小巷,而沒有為女性提供性服務的場所,就算有也是鳳毛麟角,這種現象除了說明男性依舊占據社會主導地位之外,另一個問題是“一夫多妻制”長期的影響仍在人們的觀念中根深蒂固的存在,有人會說:什么時代了?還信奉這一套理論,而我可以負責的告訴各位這不是為了撰寫論著而臨時編匯出的,而是立足于女性生理結構與心理模式得出的一個客觀結論,而且這個結論具有持久性,無論人類文明發展到什么地步,男女對性的觀念不會產生絕對一致。
  3. 基因問題與社會問題決定了女人對性的保守,而這種觀念在男人那里根本立不住腳,男人對性所表現出的隨意性也是女人所不能接受的,女人對男人的靈魂與心靈比較衷心,也比較感興趣,男人對女人身體的興趣要大于女人的靈魂和心靈,因此男人喜歡身體出軌,只是為了滿足生理需要,而女人出軌就是精神出軌,我們回到做產品的立場上來得出一個結論:若想要把“約經濟”做大,必須把定位從男性思維主導的肉欲的需求轉移到女性對心靈之愛的需求上來:得女性用戶者得天下!而直接定位在尋找性伴侶的產品不會得到女性青睞!
  4. 不僅僅是約經濟,任何社交產品是絕對不會缺乏男性用戶的,而性驅動作為主導地位所支配的男性動物,在選擇任何社交產品的時候也是為了滿足這種性致而去,只不過其表現出來的是一種模棱兩可的感覺,而女性用戶沉醉于對和諧氛圍與心靈之愛的索取,雖然性作為本能驅動也存在她們的生理范疇,但這驅動并不占支配地位。
  5. 男性在性的范疇普遍表現出一種性失控,一種極為原始 極為簡單的意圖。女性用戶對這種原始而不負責任的動機嗤之以鼻。這種情況的產生是男性動物性驅動占據支配地位的作用下形象而具體的表現,譬如:當個體的身份從人轉變為用戶時,男性地位普遍低于女性地位,這種人權的轉變是由社會場所,以及男女心理動機的差異所導致的較為普遍化的現象……男性對女性的追隨在現實生活場景的尺度下更多表現為“隱性”,因為客觀條件的存在,譬如男性的身高體重,外貌,性格,身價等束縛產生的落差感,讓這種具有明顯心理動機的行為表現出來一種隱性的渴求,這種情況的發生對一個女性來說,其受追隨者干擾的程度會大大降低,而互聯網的誕生解決了作為用戶現實生活中客觀條件的束縛,在虛擬的世界沒有人知道他的真實身份,體態樣貌,性格與財產情況等,人們甚至不知道他的名字,因為名字都是虛擬的。所以在虛擬世界的男性所表現出的行為更趨向于真實的心理動機,這種動機在虛擬尺度所表現出來的具體行為也是一致的:感性化,直接化,情緒化。
  6. 個體的身份從人轉變為用戶時,性心理動機于男性用戶繁瑣化的行為也有以下幾種類型:
  • 純粹的虛擬世界性心理行為表現,指男性用戶覬覦在語言中獲得性快感,這種虛擬化的性心理趨向普遍存在于男性用戶的心理模型當中,應用和體現場景為:閱后即焚的聊天場景,泛約經濟中的社交場景,以及直接定位于性交的產品中,這種用戶性心理僅局限于虛擬的現實世界,由于用戶并沒有將其發展至線下的動機,所以單純從線上所展開的陌生人語言性行為更為普遍,這種具有柏拉圖式相對精神的想象,是女性用戶所青睞的,它與閱后即焚以及泛約經濟產生不約而同的共鳴。
  • 一大部分用戶并不具備發展線下性行為的動機,這一大部分用戶絕對不包括女性用戶,女性用戶的性需求體現在虛擬世界的想象,這種想象是柏拉圖式的,具備線下性行為動機的是男性用戶,在所有男性用戶中又分為兩類:一種是傾向于線上的性語言暴力,譬如語言性暴力的延伸品:圖片,語音,視頻等……這種想象力所凌駕的性行為是男性用戶與女性用戶關于性態度一致的唯一共性。絕大多數女性用戶不會將性發展到線下,而絕大多數男性用戶擁有將其發展到線下的動機。直接定位于尋找性伴侶的產品往往會吸引那些希望線下發展的男性用戶,我雖然不否認女性性心理存在的普遍性,但女性用戶不會將其發展為線下的真人交互,女人,還是女性用戶所在意的是精神與想象的事物。

在核心定位卡點于性的約經濟產品中,還是“泛約”經濟(譬如facebook中“可能感興趣的人”,陌陌,微信搖一搖與手q附近的人等……)的產品場景中,男性思維所表現出來的行為是不一樣的,在直接定位在尋找性伴侶的產品中,男性用戶所表現出來的行為是現實生活中心理行為的客觀寫照。由于女性思維與心理所表現出來的行為比較傾向于心靈之愛的包裝,男性自然處于被動地位,所以男人產生了甜言蜜語來獲取女性的芳心。這也是泛約經濟比約經濟更為成功的地方:在泛約經濟的產品形態下,男性用戶的心理仍然符合現實中的行為,而在約經濟中,男性用戶的思維更傾向于原始的性心理,這也是約經濟失敗的主要原因之一。

生理所導致的心理問題,讓男女對感情與性的看法永遠不會重合,當然這是站在集體心理意識上說的,因為誰也無法否認特殊性的存在,讓女人像男人一樣崇拜身體所饋贈的性只有一個辦法:讓女人做變性手術,或者給她長期植入雄性激素,不然二者的世界觀永遠存在異議。同樣的道理:絕大多數男人對心靈之愛的態度不會長久,而一個男人把一生交給對一個女人心靈呵護上也是極為罕見的,對感情忠誠,專一又渴望得到另一半的靈魂交流,幾乎是每一個女性的信仰……

我們再看看約經濟產品的情景體驗:清一色的男性用戶對一個女性用戶展開各種簡單粗暴的約會手段,只為了滿足自己貪婪的生理需求。這個場景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大自然中一種情節:一群雄猩猩為了爭取到和一只母猩猩的交配權,而展示著自己“雄壯”的身體。男人對待性的看法與這些雄性的猩猩無異議,都是生理占據主導地位所表現出的一種行徑。而女人未必是那只母猩猩,女人要比那只猩猩復雜的多,首先女人的戒備心極為森嚴,在極短的時間內女人不會把自己的心掏出來給對方看,而男人則希望在極短的時間內把自己的身體推銷出去,談到這里,我想大家都明白一個客觀存在的道理:男人是性驅動類型的簡單生物,這種性驅動與大自然中群畜并無二致,至少在女人看來是這樣,而無論男人眼中的女人,還是女人眼中的女人,她們的思維和心理與男人截然相反。尤其在對待性的態度上。
男人的思維導圖是:從生理到心理,或者為了滿足生理需求被迫的屈從女性主義的心理觀念,男人表現出獵奇,喜新厭舊,情緒化,理性化,時效性短,易更替性強等雄性特征明顯的特性。

女人的思維導圖是:從心理到生理,也稱作靈魂交流下性的互動,也稱作柏拉圖式絕對精神領域內的情感交換,女人的性行為不排除生理需要的可能性,但性的前提絕對建立在某種程度的認知之上,思想再開放的女人不會輕易和一個不認識的男人發生肢體接觸,當然除了金錢與桃色交易外,這種情況是由女性思維普遍存在感性化,安全感,道德感,榮辱觀,心靈的支配下所運作的,不具備主觀能動性的一種靈魂運作,女性化思維不存在主觀能動性,是本來就存在的一種客觀心理應驗!

黑客所披露的 AshleyMadison數據完全符合女性用戶的思維方式,一種客觀現象的應驗罷了。男人與女人思維與心理的差異化體現也是那些直接定位在尋找性伴侶的產品失敗的最主要原因,我寧愿相信能想起這種商業模式的產品經理是一個沒談過戀愛的男人,完全沉浸于性幻想中不負責任的靈光一閃。因為這樣的產品是注定不會得到女性用戶的青睞的,這樣的產品只會吸引一批用下半身思考的,心急如焚的男性用戶,而依照女性心理的特征,這種充斥著不和諧氣息的產品氣質不會對她們產生任何吸引力,她們甚至會覺得這里的用戶是一群變態!

而運營商由于對女性心理認知的虧欠,在對待用戶增長的措施上也表現出一種后知后覺的被動!他們會失望的發現女性用戶寥寥無幾,包括轉化率和留存率。但在這個時候,對女性心理不了解的運營商仍不會覺得產品定位的本身就有問題,他們會認為運營出了問題,或者用戶體驗,產品服務等細節出了問題,因此寫了許多女性用戶的虛擬代碼來制造一些虛假的繁榮景象,繼續吸引龐大的男性用戶,其實,面對約經濟之類的產品,幾乎不用過多的運作,男性用戶也不會少的,因為這樣的產品太懂男人了。而對于用戶性別的平衡性來講:團隊花再多的金錢在產品推廣上也無濟于事。

包括中國未浮出水面的交友網站,以及性色文化濃郁的社交產品,幾乎全軍覆沒,而它們的死法很簡單,也有著驚人的一致性:男女用戶比例嚴重失調,在封建倫理影響最為長遠的中國來講,約經濟產品的男女比例失調程度要遠遠高于黑客所披露AshleyMadison數據!而做這類產品的團隊也有著共同之處,他們對女性心理的漠視與無知讓所有努力付之東流。這類產品的共性也一致:產品邏輯的因果性絕對成立,但用戶(受眾群體)心理不成立。

當然約經濟只是其中一個典型的案例,那些產品邏輯成立,站在用戶心理層面就失效的產品比比皆是,可憐的是某些團隊根本就不知道問題錯在哪里,就像約經濟泡沫破碎的啟示一樣,各個領域多少會存在類似的問題,不絕如縷,害團隊于無形!

相關閱讀

產品經理為何要學習產品心理學

學點產品心理學 | 張小龍和喬布斯的產品境界

學點產品心理學 |?只有讀懂了孤獨與存在,你才能讀懂你的用戶

學點產品心理學 | 讀懂了孤獨,就讀懂了用戶

 

本文來源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合作媒體@創業邦,作者@秦汗青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