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如何成長為一名產品經理的
你是如何走上產品經理這條路的?是否也像本文作者這樣誤打誤撞成為一名產品經理,在這條路上努力向上生長。本文講述了一個產品經理的成長,看一看是否有你的影子在其中。
到3月21日剛好是我走上產品經理不歸路十四個月。還記得15年1月21日,在用Axure畫了一整天網頁之后,我決定要成為一名產品經理。
“誤打誤撞”的上路
那時候是研究生一年級的寒假(我們是兩年),是該思考以后的出路時候。在被安卓開發煎熬了幾天之后,終于受不了從頭自學一個技術活完全是為了找工作這個冠冕堂皇的理由了。
其實離開技術早已不是一個新鮮的、心血來潮的想法了,早在大三的時候就了解了產品經理這個崗位,只是因為“我學的技術,學了這么多年,畢業不干這個太浪費了”這種抽筋的理由,一直猶豫不決。這時候再不思考,再不決定就真的來不及了(過程太多,不啰嗦了)。抱著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想法,開始學Axure,然后就喜歡上畫畫畫畫了,于是莫名其妙的就走上了這條路。
穿插一個小故事,我有個同學,9月校招,8月份才開始向我打聽,“據說產品經理不錯,也沒有專業要求,也不需要技術,給的還高,我不想干技術了,我的專業研究方向沒前途,做這個也不錯”。然后他11月份找到了工作,進了研究所,做的還是自己的研究方向。
只是想說,同時也說給自己聽,不是所有事情都要提前計劃,也不是所有計劃都要提前很多,但是有些事情是需要花心思去了解,花精力去準備的,很多人被表面現象所迷惑,不去深究只是試試這、摸摸那兒,感覺自己什么都能做。校招的時候見過太多宣講會現場才知道,“哇,產品經理不錯哎,不需要技術,也不限專業,投一個試試”。我承認,我自己一開始也有這樣的想法,不過持續了沒幾天,具體的后文會講到。所以,真的對PM感興趣的,先看看社區、公眾號、書籍等等,好歹了解一下PM是干啥的,你到底喜不喜歡,需求量大么,有沒有能力都是后話了。
說回正題,一開始接觸PM是從一個搶紅包群開始的。它是迅雷產品總監蘭軍Blues建立的,專供過年期間發紅包搶紅包用的,后來變成了一個互聯網人(主要包括產品和運營)的交流群。這也是我第一個要推薦的——Blues的自媒體公眾號,里面可以看到很多產品運營相關的文章(干貨),大多是蘭總結合自己的工作經驗和經歷撰寫的,而且蘭總總是會抽空和讀者交流溝通,這個公眾號的價值還是值得肯定的。
另一個收獲就是人人都是產品經理社區,這也算是帶我走上這條路的關鍵之一。過年期間看了一些網站、論壇、公眾號,以及幾本書之后,報名了人人都是PM的產品之夏。至今那段經歷還在我的簡歷上時不時被問起。
開學返校前報名了“產品之夏”,本以為只是湊個熱鬧,不可能選中自己,誰知道還在返校路上就通知已經進入隊伍了,隨之而來的興奮與緊張。我是屬于那種做決定很謹慎,一旦要做什么事就會全力去完成的,所以這次入選倒是有不小的壓力,畢竟是想做產品經理以來的第一次“半真刀真槍”的項目。
產品之夏的具體過程就不回憶了,但是收獲還是一要啰嗦一下。認識了一位認真負責有耐心有愛心的奶總,認識了一群共同奮斗的小伙伴(我們好幾位一起奮斗的校招),PM領域的入門,短時間內就了解到很多知識、經驗、技能?,F在回想自己以前做事畏首畏尾,怕失敗,錯過很多機會,浪費很多時間。有什么想做的就要勇敢嘗試,自己找機會,機會遍地都是,只是你愿不愿意,參加個小活動,旁聽一次交流會,自己做個小產品方案,都是一種參與,一種鍛煉。
艱難的實習
產品之夏持續了一個月,結束的時候也開始了校招,我異想天開的憑借著自己“參與了項目”+“讀了很多書”+“關注互聯網動態”的簡歷投了幾家大公司的實習生校招。騰訊是第一家,神奇的事發生了,筆試后沒通知,于是乎,我們幾個不服輸的小伙伴硬氣的去霸面了,這也是我人生第一次參加群面(面試),結果可想而知,啥也不懂,啥也沒準備,無領導小組討論除了自我介紹就說了一句話,還是同意別人的觀點。更神奇的是第二天又接到了面試通知,又是群面,換了個部門(投的部門不同,發通知的時間不一樣),去吧,有機會總比沒有強。這次群面遇到了“設計老年人社區產品”的問題,剛好以前思考過,就把自己的想法往上拼湊,群面莫名其妙的就過了。
一面的經歷比較獨特,估計難以復制,我是在地鐵上構思了自我介紹和該怎么聊天,結果一上場面對著面試官,一說就是40分鐘,面試官也沒怎么問專業問題,但是就過了。我以為幸運女神砸了我一錘子,面試第一家難道就要過了,難道要進騰訊了(興奮臉)。果然希望越大失望越大,按照同樣的思路參加了總監面(電話),結果貴的一塌糊涂,評價是“說的很漂亮”,說的很漂亮……呵呵。這時候明白了一點,產品經理不是一個用來耍嘴皮子的職業,有經驗的人看一眼就知道你有幾斤幾兩,所以還是老老實實充實自己的基本功吧。
百度和阿里也投了,可惜阿里筆試沒過,百度簡歷投錯……于是乎瘋狂的找實習之旅開始了。補充一句,大公司校招實習生跟地域也有關系,BAT在東北地區的PM實習名額加起來好像也沒超過10個。
BAT沒戲了就開始找別的,所有公司能想到的、大的小的、新的老的,都投了,那三個月真的是鏖戰啊。前前后后投了一百多份,大多數一看地理位置或者可實習時間就pass掉了(我校研究生規格嚴格不讓跑,所以只有暑假兩個月不到的時間)。前幾天跟蘭總交流找實習的事兒,其實地理位置,時間什么的真不是決定性的問題,如果有想法,可以提前計劃好,而卻做事總是有舍有得的。
最后拿到了堆糖的產品助理實習offer,由于學校里有些事走不開,沒有去。后來又通過同學介紹拿到渡鴉科技的產品實習生offer,趁著暑假去了五個星期,期間還發生了不少有趣的故事。
總結一下找實習其實和找工作還不太一樣,實習生是為了體驗和經歷,公司一是招人工作、二是自己培養未來的可用之人,所以對經歷的要求并不是很嚴格,只要能讓公司看到一點潛力,看到主動性,就可以,不過時間是一大限制條件,公司希望實習時間盡可能長(誰喜歡要剛剛教會就跑了的,而且自己也難以深層次的學習,對彼此都不好)。所以如果要找實習,除了事先做好準備(積累和學習),還要做好提前規劃。像我現在面臨畢業,想去實習,想去喜歡的公司看一看,學習學習,都沒有機會了。
人就是容易滿足,容易感覺自我良好,遇到過打擊之后才會從驕傲中清醒。在找實習過程中屢屢受挫,一開始以為完全是自己的能力不足,簡歷也太爛,就一直看書、逛論壇、看36Kr、關注公眾號的文章。雖然后來發現可能還有一些客觀因素,但是也在過程中讓自己積累了不少知識、收獲了不少經驗,也讓我在正式校招中稍微從容一點,不失為一種福。
還有一點比較關鍵的是關系,如果你可以認識哪個公司的同事,你或許能通過人際關系找到實習的機會。不是說利用關系,而是巧用關系,比如你實習時間不夠,可以通過認識人介紹,實習時間短一點;或者你無法離開學校,是不是可以做一些遠程的用戶運營或者網站管理;再比如你錯過了投簡歷的時間,是不是可以打聽到別的部門有沒有在招實習生。我一直是一個能力至上的人,一直信奉著,只要你夠強,總會有人發現你的厲害之處,不用去找關系,總覺得找關系是個貶義詞。其實一點也不對,關系是人類社會的基礎之一,承擔著信息流通的重要作用。善于利用,會產生共贏的效果。這里說的是有能力的基礎上利用關系渠道去找到合適自己的舞臺,施展能力,而不是僅僅利用關系就像一步踏向成功。
八月的北京酷暑
折騰了三個月精疲力盡,終于迎來了到北京某公司實習的日子。這是一個充滿文藝氣息的創業公司,公司的同事們都很nice,創業公司的氛圍很隨和,不太有上下級的那種明顯區隔,大家都是其樂融融,我一個實習生還能跟產品總監爭執呢(想想當時膽子好肥)。
實習期間參與了PRD的信息架構、產品原型制作,產品功能測試,線下用戶活動,以及有幸參加了公司的產品發布會。實際進了公司才會了解很多事情并不是和書上看到的一樣,不同的公司有不同的文化、PM做的事也不盡相同,所以如果真的想了解一件事,體驗是最好的方法。
我一直很喜歡設計,也很幸運的是實習期間和設計師們坐在一個辦公室中,每天都能看到很多新奇的點子,生動鮮活的產出。實習期間有幸參加了公司的產品發布會,那是第一次體會到加班的“快感”。期間還亞歷山大的作為產品講解員向媒體演示公司產品,后來現場的錄音和一張側臉還被放到了一個科技媒體的新聞中(小激動)。實習結束回學校的時候真的有不舍,同事們送了我很多禮物,還請吃了頓大餐,還有要給我介紹對象的,感激涕零??!
具體的故事就不說了,聽別人的故事不如演自己的劇本,真的想知道,最好的辦法就是親身體驗。實習過程中最重要的是主動性,公司里不想在學校,知識任務是被強制灌輸的,還有考試逼著你,到公司了,大家的目標就是公司往前走,至于你能貢獻多少、你能成長多少,只有靠自己的積極與努力。學到的都是自己的,是未來的財富,貢獻的是大家的,是讓別人認可的資本。
馬東在奇葩說里說過,“每個群體中的人物分工是定的,總會有人負責有趣、有人負責有用”。這句話至少我很認同,也同時努力的把自己變成有__的人。群體中總要有人是氣氛的擔當,也總要有人挑大梁,不論是哪種,找到自己的定位,做到自己的最好。這一點在面試中也適用。如果你是個及其牛X的人,那面試官肯定樂意要你。如果你是個極其有趣的人,能給面試官帶去樂趣、新鮮感、沖動,那也很有希望。最怕的是能力不行,人還無聊,所以平時也多思考自己是不是真的“平凡無奇”!
校招季的瘋狂
9月開始的校招季讓人瘋狂,大到BAT、谷歌、微軟,小到各種剛剛萌芽的創業公司,都像校園這塊“寶地”上撒點種子。吸取教訓,提前準備了面試相關的知識,投簡歷也是有針對性、有選擇的。然后就進入筆試面試筆試面試筆試面試的循環當中。
總結經驗對未來有好處,也能給別人當做借鑒(自己參加招聘的時候也是借鑒前人的經驗)。首先,就是做好準備,包括知識、經驗上的也包括心態上的。如果你認定了一家公司,費勁不可,那么就拼盡全力上吧,無論怎樣都不放棄。如果不是,那么可以放平心態,得與失都要接受,畢竟實事無絕對,運氣也是一部分,不要讓一次失敗產生一連串不良影響。尤其是互聯網圈流動性很大,入行后還有無限的可能,一錘定不了一輩子。
筆試很重要,我就是筆試準備不足很多公司都敗在筆試上了。筆試是用來刷人,深信這一點。好好刷刷題,找找感覺,對面試也不無好處,這是第一個門檻,不過一切都空談。個人失敗的經歷無法談經驗了,怎么準備學校的考試就怎么來吧。群面,本人除了某一次辯論賽似的“無領導小組撕逼”,其他的都順利通過,訣竅之一就是一定要說,說不一定進,但是不說一定淘汰,是真理。說話要有技巧,在我的經歷中,強勢的大多數都不好進下一輪,除非你思維特別清晰,邏輯性很強,不然強勢跟撕逼欲沒啥區別。
邏輯清晰,按照產品經理的思維來,結構化思維、拆解、從需求出發、場景化設計等等就不贅述了(其實是記不清了),總之面試就像是在寫說明文,要讓別人清楚地理解你的意思。有趣和有新意,接上一條,如何讓別人記住你,關鍵是能讓別人眼前一亮,可以有一些獨到的想法和創意,能讓人家有“哇塞”的感覺最好,除非你犯了極其嚴重的錯誤或者胡言亂語,驢唇不對馬嘴,不然新點子總不會錯的。
單面(包括產品經理面、總監面、HR面等),是最難也是最簡單的,說它難因為考察的最全面,需要的東西最多,說它簡單有可能眼緣對了,很容易就進了。本人參加過的單面有純聊天嘮嗑型的,做題寫方案型的,壓力面連環炮型的。但是最基本的思路都差不多,就是精簡自己的語言(三句能說明白的絕不再多),保持謙遜和真實(自信但不自負),從PM的角度出發回答問題(目標用戶、需求場景、公司利益等等),結構化的邏輯思維(拆解、分類),創意與腦洞(再緊張的氣氛也需要調節、再死板的題目都可以有新點子)。網上有很多題庫,其實是可以提前看看,提前思考的,不是說要背題,而是說你有個基本的心理準備,在你的記憶庫里把素材找出來,臨場發揮真的沒幾個人能真的做的好的。還有就是了解題型,有些東西是有思考的套路的,不一定每個人都需要按照一個死的路數,但是至少他會提供給你一個思路的入口和清晰的框架。
其實很多話都是時候反思說給自己聽的,幾乎所有人面試完的反應都是,“哎呀,沒面好,其實哪兒哪兒哪兒可以更好,之類的”,但是當下就是做不到,這很正常,及時反思總結很重要,不然下一場還是一樣不理想。沒有人是一口吃成個胖子,都是要靠一點一點的打磨的,一點一點變光亮的。所以還是那句話,得失心太重很有可能影響發揮,沒有誰離開了哪個offer活不下去,路很多,未來很長(也算是說給三次錯過騰訊的自己聽吧)。
冬的落幕,新的開始
由于經歷過三個月的找實習鏖戰,校招季毫不戀戰,拿到了幾個能接受的offer之后就退出了戰場,前后加起來不到兩個月(其實也是因為騰訊又又又沒過,其他的筆試掛掉了,拿到了還不錯的百度offer就欣然簽約了)。找工作可算是告一段落,不過PM的道路才剛剛開始。
總有人問是去大公司還是小公司,我不好說,僅僅從自己的感覺出發分析一下。大公司人口眾多、“歷史悠久”、產品線豐富。也就是說平臺大,可以看到的東西更多更廣,基因更多元化,公司性格沒有那么明顯和極致(或者叫做極端,無貶義),機會更多,資源豐富,關系網更復雜,至于培養與成長,我還沒入職,暫時無法討論。而小公司,可負責的東西多,責任大,成長快,同事圈子較小,公司性格比較鮮明,接觸的領域相對較窄,培養體系因人而異,一般收入都比較高。
大小公司各有各的好處及問題,所以只能自行取舍,如果自己還未明顯定型(想法也不夠獨立堅定),還在探索階段,建議大公司作為開始,多鍛煉學習。如果想要快速成長,磨練自己的小公司也可以選擇。不過作為剛入行的第一份工作,去小公司還是要看公司產品是否喜歡(現在的視野也很難看到前景之類的問題,除非你有超人的判斷、或者可以去咨詢),你跟公司的性格是否契合。
工作落定,又開始有時間看書了。其實學習對于PM是很重要且永無止境的,因為需要的知識真的很多很廣。實踐是一種快速學習的方法,看書則是一種慢速養成的策略,兩者都需要,且相輔相成。分享一張從一開始到現在看過的買過的書的照片,有一些書真的覺得受益匪淺,當然也包括個人興趣,僅供參考。
一直希望有一個自己的公眾號,早都申請了,想做什么也都想好了,可是遲遲沒有動手,一個是覺得自己文筆不行,怕被笑話,一個是覺得經驗不足,太過幼稚。其實主要原因可能是太懶惰,光動腦不動手,還給自己找各種冠冕堂皇的理由,希望這片荒地能慢慢被耕耘起來,就算不為給別人看,也可以當做為自己留下的一份記錄與反思吧。
本文由 @迷糊 原創投稿,并經人人都是產品經理編輯。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內容好多,謝謝分享!
加油!
算是對自己的總結,對他人有用也是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