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產品VS做好產品的商業模式
本文將為大家介紹什么是讓產品更好用以及什么是讓產品更有價值,希望能給你帶來啟發與思考。
Mars是我的朋友,連續創業者,涉足過多個不同的領域,總有新奇的想法,也總喜歡去了解一些新鮮的事情。工作以來,我跟他有過幾次交流,每一次總是能帶給我一些不一樣的東西。
4月的時候,我們在中山公園來福士約了一次下午茶,期間談到了我目前的產品工作,他突然問了我一句,你現在做的產品,它的小循環和大循環分別是什么?
這是我第一次聽到這個概念,也是我之后的一個月一直在思考的問題。最近大概有了一些成型的體會,也不吝嗇與大家分享。
01 如何做好產品、做好產品的商業模式
產品經理的工作總離不開兩個問題:
- 如何讓我的產品更好用?
- 如何讓我的產品更有價值?
第一個問題是像我這樣的初階產品經理普遍在思考和解決的——如何讓我負責的產品更好用,如何讓大家用起來更爽。
在數據上,也就是如何提升訪問,提升轉換,提升分享,提升回流。我們每天看數據,就是為了證明,我們所做的所有需求,是不是讓產品更好用了。
但初級產品經理面臨的更重要的問題是——如何讓我的產品更有價值?這里的價值不僅僅是針對產品的用戶的價值,更多的是對公司的價值。
如何通過我的產品,為公司帶來價值,從而讓它活下來。圍繞這兩個問題,產品的小循環和大循環也就出來了。
即,產品小循環是指產品本身的體驗是完整且可循環的;產品大循環,是指產品是公司整體商業模式中的一個元素,且該模式是被驗證可以跑通的。
02
先說說小循環。
小循環與產品的基礎體驗直接相關,是用戶最能直接看見的部分。因為我是C端產品經理,對這一點體會也更加深刻。
與小循環相關的產品方法論有很多很多,在我看來,掌握其中的某一種,反復運用在實際中,便能保證產品的基礎體驗。至于大家經常說的追求極致的用戶體驗,則不僅僅是方法論所能帶來的了,更多的是靠積累和綜合能力。
說說我自己常用的關鍵路徑分析法吧。
我們經常將用戶使用模塊產品的完整過程分為6個節點:吸引/理解/感興趣/行動/分享/留存。這6個節點便構成了一條關鍵路徑。
1. 吸引
往往來自于被動觸達。例如我在地鐵站看到的某個廣告,在公眾號看到的軟文,在逛頭條時看到的某個推薦,或者是,來自朋友的推薦。吸引是一瞬間的事情,也是最不可控的部分。
2. 理解
用戶被吸引后,產品便有了機會去展示最重要的那條信息:我是誰。
讓用戶在一秒鐘理解你是誰,比花里胡哨的炫技來得重要的多。因為只有知道了你是誰,用戶才會去思考,對他來說,你的價值是什么。
3. 感興趣
通常表現為頁面的轉化。即,看到產品后,用戶愿意去點開其中的任何一個模塊去看看。決定這個節點的,往往是該用戶是不是產品的目標用戶。如果是,一般來說,做好前面兩點,感興趣這個部分也不會有很大的漏斗。
4. 行動
用戶按照產品的邏輯,去完成特定的動作,這一步直接體現產品的核心價值。
- 如果是淘寶,用戶的行動便是購物
- 如果是大眾點評,那便是找店
- 如果是今日頭條,那便是看信息流
行動的核心,在于辨別用戶之所以產生這樣的行為,是因為產品的價值,還是因為純粹的激勵。
例如趣頭條,打出的口號是“看新聞能賺錢”,那么用戶完成看新聞的行動,到底是因為新聞的價值,還是錢的魅力。
在我個人來看,物質激勵是工具不是目的,行動背后的驅動力如果只跟物質激勵掛鉤,用戶的遷移成本會非常低。
5. 分享
這是非常難的一步。想一想,我們在什么情況下,會去分享一個東西(產品、文章、活動等等)大概不外乎下面幾種:1、我覺得這個東西對別人有價值(利他)2、我覺得這個體現了我很牛逼(炫耀);3、分享有好處。
咱們逐個來說。第一條很難,是因為產品本身需要在用戶心中完成兩級認知:
- 第一級,產品對你有價值
- 第二級,產品對你身邊的人也有價值,且,你想要告訴身邊的人產品有價值。
第二條也很難,因為炫耀這件事,容易帶來形象負分——我曬我的努力,我的堅持,別人會認可我;我曬我買的大牌包包,便有可能有損我在社交場合的形象。
“感興趣”不難,例如外賣紅包的分享,但在我看來,“感興趣”往往是行動的一部分,算不到分享這一層。
6. 留存
說白了,用完再用。沒有留存,被沒有循環。留存的關鍵在于穩固老價值,創造新價值,讓用戶有持續用產品的理由。
03
再說說大循環。
大循環總是建立在得到驗證的商業模式的基礎上。即,產品為公司在創造價值,而不是消耗價值。大循環與產品的體驗關系不大,在產品定位出來的那一刻,大循環也就定了。
關于大循環,我沒有什么方法論可以給到。畢竟能獨立思考出大循環的產品經理,段位已經非常非常高了。
初級產品經理需要做到的,就是能夠站在更高的層面,理解公司決策背后的原因——為什么要做業務轉型?為什么要放棄這個,重點做那個?為什么我的KPI是這個?
只有真的理解了,才能保證產品是按照為公司創造價值的方向迭代,產品才能活得久。當然產品活下來不是目的,目的是,基于大目標,產品經理在做正確的事情。
不得不承認,我沒有能力講出更多東西,但我自己的體會是:思考大循環的核心在現金流——看看公司是怎么花錢的,又怎么賺錢?如何更少地花錢,如何更多地賺錢?抓住了這個,也就很容易抓住產品在大循環中的定位了。
04
小循環很容易,大循環很難。因為在某種程度上,可控的事情很容易,不可控的事情很難。
我相信,一個優秀的產品經理一定能做好產品小循環,給到合理的資源、時間、成本,運用現在已經非常成熟的各類方法論,按照項目管理的流程,總能做出來的,至少,這個小循環總能跑得通的。
但大循環就不一定了。
一旦公司的策略發生了變化,商業模式需要調整,那小循環再好的產品,一旦不符合大循環的要求,也是說停就停。
對產品經理來說,這些都是完全不可控的部分。
從某種意義上說,大循環的建立,才是產品從0到1 的過程,而產品經理不斷經營的小循環,則是從1到100。
那我們能做的是什么?
意識到有兩個循環的存在,站在大循環的角度,去思考小循環的演化,至少在可控的范圍內,盡可能通過你的產品為公司創造價值。
作者:大力哥呀;微信公眾號:大力哥求職
本文由 @愛思考的大力哥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大循環做的是生意,小循環做的是人性
給現金流條目點個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