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個反常識的產品經理
隨大流的思考方式最省力,也讓你變得平庸。
01
主流的一定是對的嗎?
經常聽到對產品經理不甚了解的人,對產品經理的評價就是天下產品一大抄,也就是照著主流的產品抄就行了,似乎沒啥技術含量。
實際的工作里也確實常常如此,要做一個功能時,需要看看看市面上主流的產品是怎么做的。因為很多功能或者很多玩法已經很成熟了,比如簽到功能、會員體系、拼多多的砍一刀等等,既然大家都這樣做,自己跟著做至少是不會出錯的,即使自己都不知道為什么要這樣做。
這確實有一定的道理,跟著主流產品走,既可以減少試錯成本,對于產品經理本身而言,也少了很多工作量,不需要去絞盡腦汁創新。
于是,很多產品經理就變成了功能產品經理。尤其是現在互聯網行業已經發展得比較成熟,市場也非常飽和了,涌現出新的現象級產品的機會越來越少。
可以說,80%的產品經理沒有經歷過從0到1的完整產品經驗,他們只是在現有產品或系統上修修補補,解決單點問題;而對完整的產品生命周期沒有切身體驗,所以他們能做的大部分工作就是照搬照抄了。
之前做一個金融相關項目時,一個老產品經理就告訴我:照著支付寶抄就行了,要是有人質疑你,你就懟回去:“那你自己去問問支付寶的產品經理為啥這樣做,而不按照你的想法做,難道你比阿里的產品經理還厲害?”。
當時聽到老產品經理教我的這段“話術”,感覺很有道理,無可辯駁。但又總覺得哪里不對,我也就接受了,慢慢的,我也就延續了“借鑒”主流產品的做事方法和思維方式。
02
再后來,與另一個厲害的產品經理一起搭配做項目,當我沿用微信的一些交互方式和問題處理方式。
他突然反問我為什么要這樣處理,而我脫口而出:微信就是這樣做的啊,很多主流產品也是這樣的,經過這么多產品的驗證,說明沒啥問題。
但是他直接又問我:主流的難道都是正確的嗎?
聽到這句話,我心中一驚,突然發現,很多事情自己已經習以為常,而從沒有深入去思考其本質。
不只是產品,主流中的很多事物或觀念,我都是自然地接受了,而沒有反思到底是不是正確的,或者說,到底是不是最優的。
再一深思,發現在過往中,自己的很多決策根本不是自己做的決策,而是無意識的,自己的很多觀念也不是自己經過思考的,而是主流或者大眾在自己無意識中灌輸的。
比如這次做的項目是關于后臺系統,其中常見的編輯操作是給一個編輯按鈕,點一下后進入編輯態,編輯完成后點擊保存。這個簡單的交互,我看過很多系統的編輯操作都是這樣處理的,也從來沒有覺得有什么問題。
但是他告訴我,他曾深入思考過這個交互,然后發現對于后臺操作人員來說并不是效率最高的。他使用了一種新的交互:雙擊直接編輯,失去焦點后直接保存。
我一細想,頓時驚為天人了,當后臺人員需要大量重復性編輯操作時,尤其是非敏感操作,這種交互的效率是極高的,非常便捷。
但我也想到了一個問題:非主流、反常規的操作都是需要學習成本的,這會增加用戶的使用成本,在經典的交互設計書籍《About Face3 交互設計精髓》中,就明確指出使用新的交互方式一定要謹慎。
那該怎么解決用戶成本問題呢?
他又給了我靈魂一擊:學習能提高效率,前期雖然會花費一定的學習成本,但一旦學會后,能夠大幅提高效率,所以去權衡學習成本和能獲得的效率之間的比重就好了。
小到日常個人的成長,大到人類文明的發展,確實莫不如此,比如對于小孩子而言,算數很難吧,但一旦學會,未來將會一直用到;對于習慣駕馬車的古人,一旦學會了駕駛汽車,整個社會又向前邁了一大步。
我的產品思維也在此刻發生了扭轉。
細節是魔鬼,雖然這只是一個簡單的交互,但是背后反映出了一個產品經理的思維方式。而我沒有這種思考的習慣,也缺乏這種敏銳度,長此以往,我終究會成為一個平庸的產品經理,難以突破。
產品經理本就是一個硬性門檻低的行當,但是想要有長遠的發展,則需要許多軟實力,包括老生常談的邏輯思維、溝通表達能力、學習能力、商業思維等等。
又怎么培養這些“大”的能力呢?
其實還是需要日常一點點的積累,一點點去做項目,一點點的思考,量變引起質變,所以思考的習慣和敏銳度極其重要。
就像同樣都是工作了兩三年,為什么有的人就能獨當一面了,而有的人只是泯然眾人,他們的成長速度完全不同。相當一部分原因就是80%的產品經理沒有思考的習慣和對細節的敏銳度,導致做了相同數量的項目后,不同的人從中吸收到的截然不同。
所謂天下產品一大抄,其實是一種思維的偷懶。當你想到直接借鑒某個產品的功能時,或者想跟著主流走時,你就要警惕了,要反思為什么主流會這樣做?主流的做法又是否適用你的產品?
跟著主流走,雖然不容易出錯,但也永遠走不到主流的前面。
03
機緣巧合又看到了網易云音樂產品總監王詩沐的案例。
提起網易云音樂,必然要稱贊它的評論社區,網易云音樂的評論已經成為了它的標簽,也成為了一種文化現象。雖然現在主流的音樂APP都已經有了評論功能,但是論評論的活躍度、內容豐富性和整體氛圍調性,還是網易云音樂首屈一指。
所以功能好抄,但是真正把整個產品做起來則是另一回事了。
那網易云音樂的評論社區到底是怎么做起來的呢?
王詩沐講述了做自己在做評論功能時的過程。
時間要拉回2014年,當時是沒有人看好音樂APP做評論功能的,那時候的主流論調是:聽音樂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沒人想用評論進行交流,專業的樂評就更沒人看了。
當時騰訊的智庫還做了一個關于互聯網音樂行業的幾萬人的問卷調查,其中一道題是詢問用戶對音樂評論的看法,結論是只有5%的用戶有音樂評論的需求,可以說的非常少了。
因為按照現在常見的產品方法論:要滿足核心用戶的需求,不要為了5%的用戶去犧牲95%用戶的體驗。
那根據騰訊調查的“確之鑿鑿”的數據,網易云音樂的評論就不應該做,而且在一個普通的公司也不可能推動下去的,否則你就會受到大家的質疑,覺得你不專業,本末倒置了。
在當時,還有很多的證據也表明音樂APP做評論功能是“反常識”的,比如豆瓣上,音樂評論遠沒有影評豐富,在微博、知乎等社區,音樂版塊的流量遠遠不如娛樂版塊的流量,這一切似乎都是說明做樂評沒有前途。
要是你是當時的產品經理,看到這么多的確定的證據和主流的觀念,你會怎么決策?
即使你有做樂評的想法,這個時候,你也會自己會懷疑自己吧,也許你會想,到底是自己錯了還是這個世界錯了?
打一個不恰當的比喻,這種感覺似乎就像支付寶要堅持做社交一樣,沒有人看好,但支付寶從來沒有放棄。
王詩沐堅持了,他也直言自己也沒有100%的信心做好音樂評論。
評論功能上線后,實際的表現也確實不好,大部分評論都是沒有價值的,好多都是“好聽”這種評論,但是王詩沐還是從中找到了一些有價值的部分,經過統計總結,發現可以大體分為幾類:青澀初戀、逝去的青春、回不去的童年等。
這幾類評論的特點就是,用戶把自己的經歷、心情和音樂聯系在一起,這時候,王詩沐豁然開朗:音樂評論的突破點就是共鳴。
只要能讓對一首歌曲有共鳴的用戶留下內容,其他用戶對這些內容也產生共鳴,評論就是有價值的。
然后網易云音樂就迅速迭代了評論點贊功能,于是音樂評論功能就這樣爆發了,網易云音樂也就這樣爆發了。
04
做出能夠影響世界的產品真的離我們很遙遠嗎?
拼多多在一片消費升級的論調中脫穎而出、抖音率先開創了新的短視頻玩法、瑞幸不相信中國人接受不了喝咖啡的習慣,要是只跟著主流走,就不會有這些產品出現了。
天下產品一大抄,不也導致了天下庸才一大群?
但講了這么多,并不是想簡單概括一個道理,而是想提醒你也是提醒我自己:
跟著主流走并不是一個好的做事方式,但也不是要沒常識、非主流,而是要反思主流、反思常識,哪怕從一個你已經習以為常的交互開始就好。
本文由 @岳小魚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CC0協議
雙擊編輯,失去焦點保存 是認真的嗎?不考慮改錯問題?????當然雙擊編輯是方便了 而且很多后臺列表的編輯都是進頁面的哦~
震耳發聵,很有啟發!感謝分享!
寫的很好
謝謝,可以多多相互交流哈,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岳小魚
個人認為,之所以騰訊做的調查沒有看到市場,是因為做調查時用戶對評論的認知并不是現在網易云這種評論社區的氛圍。所以做調查時,調查的面太寬,評論包括的面太廣,家長里短嚼人舌根子是評論,指點江山英雄功過也是評論。所以不要輕言不可能
感恩我的領導,給了我空間去思考,去從0到1。
有錯別字,檢查的不夠仔細,是沒有信心不是沒有信息!
是的,自己寫完讀了幾遍都沒看到,看來下次寫完先給女朋友看看才行[狗頭]
有女朋友,直接打死(滑稽)
幸虧這是產品運營人員社區,要是開發人員看到了,評審會直接朝你扔磚頭!
哈哈哈哈,被開發知道產品有女朋友之后,那么這個產品日子就慘了
為什么沒有點贊功能,我要點1111個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