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需要產品助理嗎?

3 評論 19308 瀏覽 14 收藏 7 分鐘

一年來,收到不少自薦“產品助理”的消息,假定我們現在有錢,有擴招計劃,我想了想,還是不會招產品助理,加入以后他干什么呢?

做策劃寫原型嗎?不需要,我寫原型飛快,蟬游記網站/iPhone版/iPad版的原型一手包干,還抽空畫了另外4款與蟬游記不相干的App原型,我也沒覺得辛苦。

調研市場分析數據嗎?不需要,我得接觸一手的材料,才能對產品設計“有感覺”,總是吃別人的二手材料會讓嗅覺失靈。

協調視覺設計嗎?不需要,UI是很主觀的東西,對設計師指手畫腳的人越少越好。

協調技術研發嗎?不需要,工程師就坐我對面,有啥事兒喊一嗓子,何必再轉一道手。

參與產品測試嗎?這倒是能幫我分憂不少,但像測試那樣復雜又繁瑣的事情,與其去撞運氣篩到超級耐心細致的產品助理,還不如請一位專業QA回來更加保險。

所以,我需要的其實是Android產品經理,把我不熟悉的Android生態托付給他,也可以在我忙別的事情時,完整地代理PM職責——很顯然產品助理還達不到這個要求。

而這篇文章想說的是,為什么會存在“產品助理”這個崗位?

還是拿我舉例子。一年來,我是蟬游記的產品經理,交互設計師,QA,也管一點內容運營和推廣,顯而易見的是,HR和行政也是我,時不時還得跟VC打打交道。掐指一算,我一個人的產出可能不比之前管的四五人產品組少。那么,難道幺陸叁的產品總監純銀每天上班都在磨洋工嗎?如果他當時和現在一樣能打,難道一個產品部門用一個產品經理就可以了嗎?

絕無可能。

在過去,我主要的工作有這么幾項:

1、開會,和上級開會,跨部門開會,和本部門開會,不停地開會……

2、扯皮,找公共部門要資源,和關聯部門談合作,向主管上級求支持與理解……

3、寫文檔,各種總結匯報,流程文檔,溝通郵件……

這三部分大概會占用60%的時間與80%的心思,最后只剩下20%的心思來做產品,當然是不夠的,所以要招聘更多的產品經理。加人帶來更多的討論,更多的會議,更多的文檔,項目過程中的溝通成本越來越高。而扯皮不僅對外,也在我們內部產生,產品設計風格的沖突催生各種爭吵,還使得成品個性模糊。人越多事越多,心越煩,完成質量卻不滿意??傊?,工作效率打著滾地往下掉,效率越低,就越覺得事做不完,于是又掛出去一張招聘啟事……

以上的背景,既可以套用在我這個部門總監不斷擴充產品組身上,也可以套用在產品經理不斷申請產品助理身上。照理說,一個靠譜的PM能輸出非常大的能量,但這些能量中的大部分都用在“推動項目流程”上面去了。設置產品助理崗位的初衷,就是用新人來處理一些技術含量不高的流程性事務,把正兒八經的產品經理給稍微解放一點點。新人做一年學徒,悟性好的也能levelup,相當于培養下一梯隊。

如此便解釋清楚了為什么我不需要產品助理,蟬小隊只有7個人,不開會,不扯皮,不寫文檔,作決定的鏈條特別短,再加上長期配合帶來的默契感,把流程成本降到了最低。當我的心思80%放在產品本身,同時兼任PM/交互/QA也就不算什么難事兒。由于精力都用于“創造”而不是“說服”,自然寫原型飛快,獨斷獨行也使得設計上的風格統一,水準保持,不至于氣味混雜。

我有一個觀點,產品設計是匠人的活計。對于匠人來說,沒有什么好作品是靠人數堆出來的,恰恰相反,好作品往往是極少數人在一個自由、默契、資源配給完整的環境里做出來的。增加人數其實是一件特別扯后腿的事情,帶來的溝通成本與流程成本會磨損掉主創者的創造力。這道理知道的人挺多,但知易行難。尤其當你所在的環境內不可避免地有上級,上級的上級,上級的上級的上級,有平行部門與公共部門,有任務派單與匯報考核,有獎勵與懲罰制度的時候,流程成本就是不可遏制的。為消化流程成本而設置更多的崗位,實質上是在加重流程負擔,進一步降低了效率。低下的效率與嘈雜的環境,最終會把產品品質拉低到這個群體的平均線上,而不是群體里最強者的最大值。

所以稍微成規模的公司,可以做出一些行業平均水準之上的產品,但不容易做出優秀的產品,創新的產品,有個性的產品。當無法回避的“協調性工作”做得太多,就會壓制力量、速度與靈感,而且也很難有什么打磨產品的好心情。我們這行當,人少反而比人多時發力更猛。如果都是中上水準,兩三個工程師很可能比五六個工程師干得好,一個產品經理很可能比三四個產品經理干得漂亮。當他們困于體制玩一種叫“兩人三腿”的游戲,永遠不知道自己能跑得多快,也體會不到匠人的樂趣所在。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看來找不到工作了

    來自浙江 回復
  2. 那我們這些剛畢業想做這個的要如何整啊 ??

    來自福建 回復
    1. 哈哈,我就是產品助理

      來自北京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