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直白的述說:好產品,只幫用戶做好一件事!

40 評論 33740 瀏覽 347 收藏 28 分鐘

故事的開場,讓我引用某位朋友的感悟,他稱為六字真言:“產品道,非常道!”那時,我還只是個研究技術的小家伙,直到我自己開始做產品,我才慢慢體會這六字的意思。

產品人,可不好當哪~在現在這個社會中,想當一個產品人需要很多的條件,其中一條就是給自己找一個合適的事;然后,用心的做下去,讓時間來證明這事的價值。當這事有價值了,你這產品人的價值也就有了。

但找個事好找么?自己發明創造一個,或者跟著其它人做一個?就算都OK了,那這事能不能成,能不能體現價值,價值是短期的還是長期的?會不會有很多人跟自個的事一樣,我怎么知道這產品有人會買?我靠?一堆的問題立馬又會跳出在產品人的面前。

我這人天生有個毛病,會經常忘記一個人的名字,哪怕這人經常見;但有些人則一下就記住了,還能記上好幾年不會忘記;回想的時候,還能想起此人很多的細節與特征。我看的書也同樣如此,往往一本書,我把內容都記下來了。但偏偏忘記了書名,及作者。這事很困擾我,很長時間無法得出合理的結論。一直以為是自己大腦的某種缺陷。直到有天我讀到一篇關于心理潛意識與人的價值觀的書的時候,一段內容讓我突然想明白了這個答案:

人有時從表層理性思維判斷上,往往沒有人的本身潛意識更懂自己。人的下意識小動作及無意識的選擇,往往才是自己對于當下事物價值的忠實評判。

比方,當喜歡上一個人的時候,就算有些人極力掩飾,但還是止不住內心的激蕩。哪怕一直跟自己說我不會喜歡對方的,但潛意識已經將對方放在了一個比較重要的位置。

我對那些容易記住的人?;救沁@個人對于我當前的事件進行展中很重要的。而那些記不住的,則正好相反。

從此,我便進入了心理學的潛意識世界,一發不可收拾。

我為什么會一開始說這個故事呢?這個故事與今天的主題有什么聯系呢?如果我回答沒有,你會失望么?那如果我回答有呢?你能想出這故事與主題的關聯么?

相信看過我之前文章的人,應該有記得我UI篇說過的話:過去是老師給方向,讓我們找方法。但往往找出的方法大家都是一樣的。這樣的東西叫答案。而現實社會工作生活中并不是這樣,需要我們自己找方向,自己來思考方法。這時我們產生的答案就各不相同,所以這些答案中,只有部分人走向了成功。

事實上,這是有關聯的。任何一個好的產品,就算人們無法從表層意識上對其進行評價,但是下意識的行為往往已經做出了評價了。比方,一個看著好像功能不錯的軟件,某個應用。哪怕他廣告再大,宣傳再強,我們只是大多只是進去看一看,知道了,而下一次呢?可能就不再會再進去使用了。

我們經??匆娫谑袌錾嫌袃蓚€或多個產品好像從功能、目標用戶、用戶的痛點都完全相同,但是有的基本沒人,而有的則完全說不上為什么就是有這么多人愿意如此活躍。

所以,做為產品人來說,我們都希望能找到中間的秘密。但也并不是所有的產品經理都是能看清楚中間門道的。有些看不懂看不明白的,成了“產品功能經理”;而有些呢?則成為了“產品跟屁蟲經理”,永遠跟著比較成功的產品抄抄抄。當然還有些,走上了更有趣的境地“傳話筒產品經理”,老板說做什么功能,我就做什么功能,還不敢自己創造;每一步都是老板怎么說,我怎么做。

為什么會成為了這樣的情況呢?為什么呢?

其實,根本的原因就是一點:我們沒有一個能清楚說服用戶,說服公司的產品價值點。無法說清楚,我們憑什么能讓用戶用我們的產品?憑什么用戶會喜歡,并離不開我們的產品?所以,完全不知道產品本應的核心是什么,當然更不清楚產品應該怎么做才合適?

那,產品是什么呢?

相信有非常多人都能給出這樣一個定義:人們通過自己的能力轉化出來東西。

同樣,在這里,我一如既往,我也要用我最簡短的語言來詮釋一下“產品”這個東西。

在詮釋之前,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能明白“制品”。我一直以前認為產品與制品是一個東西,而我對產品的認知則是:創造方將自己的意志通過某種手段轉化輸出的結果。這跟制品,基本沒有什么區別。

但,我在這里要問另外一個問題。”產品”…與”商品”…之間…有沒有…區別呢?

當然,這是一個我給所有讀到這的朋友一個埋點。光做產品,達到了我們產品人要做的目的了么?所以,我們應該是做到制品即可,還是應該做到商品才行呢?

隨著問題,我們回到了故事的起點。什么樣的產品經理才是一個合適的產品人呢?

首先,我們應該了解產品經理本身是什么東西。

插下個人主觀的題外話:長期以來我一直刻意的想模糊掉產品與產品經理,產品人之間的界限。也許是我主觀,也許是我個人的不良習慣。也許,是我一直認為:做產品,就是做人,做我自己。一個好的產品經理本身就是一個好的產品。產品經理是通過自己的產品來體驗自己的價值,這樣的人,就應該是產品人。這樣的人出的每個產品,都是經過自己認可的。通過自己反復“拷”驗的,同時產品里一定會具有這個人強烈的基因色彩。

產品經理,其實由于不同的工作、行業、工作內容會產生很多的方向。有些得要會市場運營,有些僅會開發錨碼,有些則只需要會讓客戶開心即可。雖然都是產品經理的名字,但是在不同的項目中卻執行著不同的事項。隨著市場的需要,公司將一部分產品推上了不是老板卻勝似老板在的角色。區別只是沒實權而以:

pd2

上邊是我整理的產品經理成長流程圖,要是不對,你們批~當然,在非移動軟件開發行業里也是如此。

那軟件行的產品經理好當么?先不說成本問題,就先來說說以下一些情況,看看有沒共鳴。

很多公司在招產品經理的時候,即要他有很豐富的經驗,又怕他被經驗固化。即要他有思想有想法有創新能力,但又怕對方思想太活自己控制不了。那找個好像好控制的吧,面對他的產品方案基本都是一次次否定。好不容易遇見一個不錯的,則又開始擔心這人做不長,太優秀了我們這留不下?;蚴俏覀冞@廟還小,現在不敢請大神。都想著要有成功項目的人,但卻從來不想成功項目的人為什么要來你這?別人的成功你能復制么?最后在身價面前,則更表現出很多公司的可笑與無力??傊?,在諸多自我矛盾的條件下,一個個的選,一個個的談,一個個挑的時候,本身這些地方的決策者就暴露了一個核心的問題:他們沒有認人的能力,他們并不具備一個評估人的標準。而最后大多公司只能用一種最無奈的方式來體現自己,那就是找大公司出來的,有大公司或某知名公司經歷的這一條很扯蛋很無奈的道路上。有沒有?有沒有?

說到這里,我不想再繼續扯下去,為什么呢?因為這沒意義。本文的目的是希望能讓產品人更明確自己應該怎么成長。如何體現自我價值的。所以,如果想讓自己成為一個好的產品經理,應該怎么做才合適?

那我們來正式分下產品人的類別。相信很多人也能感覺到,產品人會有兩種入行的走向。而這在我的認知里,則是分工具型與業務型。

業務型產品經理

這一類最常見:業務型產品人。大多對其的認知比較統一。

但第二類:工具型產品人對其能正確認知的人則不多了。做工具么?是的,做工具。但是如果你只認為只是寫字板、記事本、看天氣,簡單看個地圖、交通圖什么的這些工具的話,那你就太不懂工具了。不是我賣關子,讓我繼續道來~

pd3

但是,我得先說說我理解的業務型產品人,這一名稱非常好理解:主要是面對公司的業務需要,為了直接滿足來源方的要求,制定設計一些產品滿足這些用戶即可。

大多的時候,公司需要接各種不同的業務來讓公司生存?;旧鲜亲鐾暌粏蜗乱粏尉烷_始了,業務間大多沒有太多的聯系。所以在產品體系上,要么會更像于接包,要么就是很固定的用一些流程化、規則化的解決方案來解決即可。這樣的產品往往生命周期并不長,也并不會對產品有很大的力度進行雕琢。而大多這方面的產品人因為反復的面對這類不太可能深入、細入思考設計的項目,基本大多變成了“功能型產品經理”。而更有一部分由于經常面對客戶,這方面發展不錯,則走向了公司的業務崗位(要是我說得不對,大家趕緊批評,指正)。

pd4

工具型產品經理

而工具型產品經理呢?

工具型產品的出發點與業務型相似,從本質上都是為了解決用戶的實際問題;但是工具型不光是簡單的直接解決用戶的一個問題,在很多情況下則更加會考慮大眾對工具兼容性的要求與擴展!

記得之前一篇在UED的文章中,我有用一個螺絲刀做為故事的主體(不清楚的可以點這里:http://www.aharts.cn/ucd/311317.html)。螺絲刀平常我們用的是拿來擰個螺絲什么的,但有時大一點、小一點的螺絲也都能擰吧?有時,我們還能拿螺絲刀做些其它的事。如戳個洞,在墻上劃道痕,有些人還會帶著防個身什么的。由此可見,螺絲刀已經從原來的擰個螺絲的工作轉移到了其它的人類生活的方面。一個工具的順手性,人們對其的依賴性,大眾對這工具行為的兼容性,這一切都是圍繞著這個螺絲刀更有產品生命力而展開的。所以好的產品,往往是工具化的產品;而更好的產品,則是這個工具化的產品能兼容人類生活的更多方面~

我在這里可以很負責的說,淘寶/天貓是一個工具,正如同支付寶是一個工具一樣。微信也是一個工具。Facebook、微博這些東西都是工具。另外,百度地圖緊跟Google Map同樣以地圖工具為切入點,希望以此為中心打造一個像Google Map一樣的生態體系圈。只是目前由于國內與國外的環境不同。無法直接做到像后者一樣集科技、城市規劃、市政建設于一體的綜合服務平臺。雖然現在可以打車,也可以叫外賣,也可以給你指路,但相比后者,還遠遠不夠。

那,一個工具型的產品是怎么思考一個工具的呢?先看一個我整理的思考步驟圖。

pd5

那在這個基本思維結構中,就在不斷的反復推翻自己的。這時,產品會在頭腦中要建立一些思考的基點,繼續上圖:(本圖不代表絕對性,每人都有合適自己的方式)

pd6

兼容性部分呢:

pd7

聯續看了兩張圖,搞清楚沒?還是亂了?沒關系,這不是重點。重點是所有工具型產品的思考核心:我們憑什么說服用戶?并不斷以此反復,不斷換多個角度,從里從外、從宏觀到微觀,一層層的像扒洋蔥似的接近這個本質,讓這個本質變得堅固不容易動搖。

當然,很多死的產品也都是死在這環節上,一個產品沒想清楚核心力是什么,核心價值是什么就上了。然后在開發的過程中,自個把自個就給滅了~

只要學習過心理學的人都知道——洋蔥皮思維法在人類思考的過程中是多重要。對人類來說,越接近本質的需求,兼容性越大。而這種思維模式能非常好的幫助人找尋事物的本質。

所以一個好的工具型產品,很多時候都是為了讓自己工具的生命力更強壯,于是讓自己豐富更多的知識體系,以不同的角度交叉對一個事進行反復性的思考與分析再推敲。特別是為了產品的本身強壯性,應該多從內外部,從宏微觀,不光以公司角度,還要以用戶多角度,特別是用戶心理學角度思考清楚:我們的產品,能給用戶什么。然后以一個簡單工具的狀態,放在用戶面前。讓用戶離不開你的這個工具。自然的,他會在這工具上產生更多的希望與想法,那時你的工具就可以更活了。

所以,我認為,只有工具型產品人這個名稱才更能體現這類產品人的定位與特征。

說了這么多,我可不是為工具型產品說好話,因為我相信:無論業務型,還是工具型,其面對一個項目的基本處理方式大體都一樣。做一個產品大體流程基本都是如此:

pd8

但,工具型產品人就特別點么?

那我拿個現實的一個事來說說吧。這是我在一些產品培養會上的一個簡單課題

某人想創辦一個針對上班族的餐飲店,錢不是問題。主打中、晚餐。一定要結合移動互聯網與實體。我相信很多一般的人都會想是這樣思考的。

  1. 找個交通、人流大的等綜合情況合適的店址(工作人員已完備)。
  2. 利用現在人的社交媒介,如微信、微博,加盟餓了么?提供線上訂餐什么的。
  3. 推出更好更合適他們價位與相應質量的飯菜。
  4. 通過好的服務來穩定并擴展更多的用戶。

基本上,可能也就這么樣,完了。

同樣,這也達到了業務方給的要求?;旧?,業務型產品可能也是到此為止了。

但,如果是有追求的工具型產品會怎么玩這事呢?他會如何開始思考呢?這就得分成幾個方面與維度來考慮了:

A 在要不要實體店并選址上我們的考慮會是這樣:

  1. 我是否需要一個實體店?需要的?有什么好處劣處?不需要實體店呢?又會如何?如果需要實體店,那這個地址能兼容多大范圍合適?是不是周邊有足夠多的公司職員?交通情況如何是否方便遠一點的人會過來,這個地址應該具備什么樣的條件。
  2. 假設實體店會好。那職員休息時間如何支配?中午休息時間一般是幾點到幾點?加上他們需要休息,如果走路來,或要我們送過去,這個距離時間成本應該控制在多少合適?我們是否可以利用他的支配時間給他們相應的服務?
  3. 一個職員吃飯基本會吃同樣一種口味多少次?公司職員外出進餐是群體行為多還是個體行為多?

B 在用戶分析上會是這樣:

1.?我要服務的這片地區,是什么類型的公司多?那這些公司的職員大體是哪些類型?這些職員是多動小坐型還是少動多坐型?女的一向再瘦也認為自己不夠瘦,男的一向只考慮這里吃的夠不夠量,又快又合適。那是不是可以針對這些類型來設計一些針對性的營養餐做為切入說服口之一?比方,針對程序員的多坐少動。少見陽光,做些價格合適能補充維生素D、E的做為宣傳點,加上口感合適的營養餐?那這個思考會不會說服我們的用戶來嘗試?有沒足夠說服力?

2.?用戶多長時間會想換一次口味?我們能不能針對季節性來更新一些新的菜式?針對女生來說,大多怕胖又喜歡嘗不同口味又要好看。是不是可以推出多種樣式好看、份量不多、但選擇多樣的小食,即可以控制好價格又能滿足需要?如果菜色好看的話,會不會有拍照發朋友圈的行為?間接幫我們進行二次口碑宣傳?針對男性喜歡吃飯量足,又能快捷早點回去做事或休息的人。是不是也應該推出相應的套餐。經常換些配菜,保證口味的情況下控制好成本?女生多了會不會也吸引男生去?男性社交上一般是心理被動行為主動,女生呢?大多相反,心理主動但行為被動。是不是可以以這個基點有發散性考慮?

3.?他們會不會相對再意自己的健康情況?他們的心理上會有什么樣的想法?女性會不會總感覺自己胖,再瘦也會胖?那我們的食物如何設計能從視覺上讓用戶感覺不會有太多可能胖?素多、少油、好口感、好看?男性會不會因為經常兩點一線,會身體缺少一些維生素?那在食物中補充這些,是不是更能在這塊占有優勢?

4. 能不能從以上情況中整理了出合適我們運營推廣的有利因素?及如何制定適合這批人行為的推廣模式?

C 現代網絡及轉統兼容性思考

  • 當然要利用好現在的社交軟件,如微信、微博,但能否做到體驗便捷及體驗一致?以后如果多家店后是否都能用?
  • 用戶能不能直接通過自己的手機端來明確菜樣并真正完成支付或下單訂餐?是不是一個操作簡單到一個頁面的東西更能方便用戶及我們?
  • 那如果是這樣的話,能不能讓我的這一頁面很容易的植入更多的環節?不一定要依賴一些如餓了么的這樣平臺。
  • 是不是也可以多端一致。
  • 我能不能通過這個方式采集到用戶們的數據來更好的挖掘用戶的更多可能?

通過這樣的分析與思考,我相信,這個東西現在會越來越清晰明確。

那這時,我相信,我的設計就會變得很容易定位了。

1.?我們會這樣設計一個兼容PC及移動端的直接頁面內的訂餐頁:大體是這樣的:

pd9

是的,就是這么一個簡單的東西,我即可以很好的通過它統計一下這邊人群的數據情況,又可以能過這么一個簡單友好的界面來完成,并可以將這個模塊很好的復制使用在其它的店中。這時,我不光能更好的結合互聯網。更能通過這個小東西來時刻把脈我的店是不是跟得上用戶的需要。同時。有這么一個東西。能更好的結合多種網終手段。

當然說到這,你要是真開始以為我只是賣吃的,你就輸了。

  • 我的菜樣會怎樣呢?這里呈現不出來,我來說說吧:左邊針對男的,給的是實的,因為男的是要吃飽。而右邊4個是針對女的,花樣多、量小、口感與外觀好。但我不特別說明哪邊是女哪邊是男。這是其一。通過用戶的自然選擇,我即可知道一個地區的男女分布及大體喜好。
  • 我把這店開好后,我可以通過每次你的點擊選擇,我自然可以知道這里什么樣的職員最多。是程序員多還是運營推廣攻關什么的人多,因為不同的崗位基本上男女分布也會不同。另外,他們大體會點哪些菜會多?當這多樣的數據我收集到了。我是不是直接了解了不同地方公司內的人員結構及食物偏向等數據情況?說到這里,我得打住了,因為不能再說了…
  • 另外我是不是可以以這個情況開始跟我的材料來源方開始談條件?我是不是可以展開另外的生態鏈可能?

請問:看到這里。你還認為我只是做個簡單的結合互聯網的餐飲店么?

我就沒有更多可能的玩法么?當然還有~

但,我只幫用戶做了一件事而以。只一件!就是幫用戶更好的解決了吃飯的問題,這樣的方式,他不會嘗試一下么?

正如阿里,只幫用戶解決商業買賣行為。無論是淘寶,天貓,還是支付寶,我只滿足你們的買賣行為。幫助好你們的交易(用戶是商家與商家,商家與個人,個人與個人)就這一件事而以。

微信,我只給用戶更好的私密交友行為。所有的朋友圈,游戲比分,也只是圍繞這一件事,讓朋友間多些行為共鳴。

好的工具正是如此。只幫用戶解決一件事。更好的解決。在解決的同時,去發現用戶更多的圍繞這件事的其它行為而已。

你們說,不是這樣么?

本次,我也是從自己的理解下,給工具型產品人正正名。并不是只做小工具的產品經理才是工具型產品,其實,那是誤解。本人不是業務型,故在這塊可能說得不多。還請諒解,多多包涵。如有什么說得不清楚的,歡迎留言溝通。謝謝大家。

 

本文由 @szzg007?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收徒嗎?

    來自廣東 回復
  2. 語音播放功能最重要的不是在手機端嗎?

    來自浙江 回復
  3. 很多地方有共鳴,但思維模式太特別了,一遍記不住,還得多看

    回復
  4. 手動點贊!

    來自廣東 回復
  5. TomZhu你好,文章寫的很好??赐暌灿行┯^點想私下跟你交流下,方便留個微信或是QQ嗎?

    來自廣東 回復
    1. wx:396554498

      來自上海 回復
  6. 一語中的 通讀后好多發生過的影像閃現

    可是問題來了

    這些箴言 老板會看到么?看了又能懂么?懂了會去做么?

    這是無論PM還是運營的悲哀~

    來自山東 回復
    1. 不成長的老板自然隨風而去?必化做塵土所有有正確目標,對自己有要求的人有必要給這樣的老板打工么?讓他死,看他死,啟不快哉~
      然后,懂的人成了老板,你認為,這樣的環境不是好的做事環境么?

      來自上海 回復
    2. 的確,這也是為什么那么多中高層跳出來自己干的原因吧,甚至是干老東家的本行然后滅了東家的也常有耳聞。從另外一個角度講,是這群老板的錯誤激發和培養了下一代成功人的經驗。

      來自山東 回復
    3. 所以呀。還是有用的吧。滿滿正能量呀。

      來自上海 回復
  7. 正常,一方面國內多數企業只知起名,不只其實。更多的是,從業者的水平導致無法獲得更多的支持。國內用戶體驗崗位更多的是做可用性方面的工作。感覺基礎培訓沒什么用。

    來自廣東 回復
    1. 我是這樣理解的。首先。國內沒有基礎。一個好的用戶體驗師的基礎是用戶心理學,美學。但現在所有培訓機構只有:界面關系圖。這是用戶體驗么?還有視覺設計。所以,國內洽洽少的就是正確的用戶體驗基礎。我是這么分析的。兄弟怎么看這事?

      來自上海 回復
  8. 通讀了一遍,收獲還是挺大的,文章長沒關系,寫的內容質量高,足夠吸引我看下去,個別部分很精彩,收藏了

    來自廣東 回復
    1. 多謝支持。

      來自上海 回復
  9. 之前和朋友聊天,朋友說:在他們公司如何把產品做好!他的理解是在競品的基礎上,比競品的功能,交互,設計都做的更好,我這就是把產品做好!我說你只是一個功能產品經理,你們產品的價值在哪里,用戶為什么需要你的產品?等等這些你不去思考下?產品為用戶帶來什么價值,用戶為什么用你的而不是其它產品?先想清楚前提,接下來才是產品設計,驗證等。結果朋友還是不懂,本人水平有限,不能夠把我想的簡潔的說出來,看了文章,工具型產品人就是我想說的。寫的很棒!不過我認為“工具型”這個描述還是不夠直觀。

    來自廣東 回復
    1. 有兩個兄弟都有這意見了。寫這文章之前我也好好的想過這個工具型的名稱。但是。除了一個讓人感覺順手的工具的話。我實在是想不出其它更合適的名稱。要不兄弟你幫想想?想到了。告訴我。合適,我必用。

      來自上海 回復
  10. TomZhu你好,看了你的文章很有啟發。有一點很想和你聊一聊:就是產品是否應該橫向拓展,發現用戶其他潛在需求,這一點和題目好產品只幫用戶做好一件事情是不是有矛盾呢?就算脫離題目,在正真設計產品的時候,是專注于一件事,提升產品對單一一件事的解決能力好,還是拓展產品能夠解決的事情數量好?換句話說,是做工具箱,還是做獨門兵器,這個問題可能沒有答案。舉個例子,是帶一把多功能的刀好呢,還是帶十八般兵器好。如果是在家里,十八般兵器各有特點,肯定比一把兵器好。但是在戰場,誰有體力帶18般兵器,這時候需要考慮家中不需要考慮的一個問題,便攜性,所以此時一把能有十八種用處的武器就體現出它的價值了。所以在考慮產品是否要拓展功能時,一定要基于其使用場景考慮,如果使用場景對某一因素提出了要求,那么順著那一因素,是應該拓展功能,還是深挖功能,就不言而喻了。
    另外,對作者文中的思考基點圖很感興趣,可是沒太看明白,可能是理解還不足夠,會繼續努力理解。
    總之,非常好的文章,給我帶來很多思考,謝謝

    來自上海 回復
    1. 1,很高興本文對你有幫助。2.我建議你學習用戶心理學。3,修正一下,我們不是帶齊18班兵器,而是讓自己手中無劍勝有劍?;蚴钦f,我們只是那種一把小手槍就能很好投入戰斗的特種兵,不是那種帶著一大堆武器的家伙。人當然應該多向發展,因為你只一個目的,做好產品。如何能更做好產品呢?自然是多體會用戶的狀態,如何能更好的達到換位思考用戶的狀態呢?自然是從多個角度去分析體會。但,你知道不?在UED的基礎課中,就是要你掌握多學科的基礎。不知道這樣的回答能否幫助你。

      來自上海 回復
    2. 就是產品是否應該橫向拓展,發現用戶其他潛在需求,這一點和題目好產品只幫用戶做好一件事情是不是有矛盾呢?---你不認為。這其實就是在幫用戶做好一件事么?只是。你需要理解“事”的本質。
      阿里這么多業務。只是幫助用戶更好的達成商業行為。微信這么多業務也只是更好的為了幫助用戶達成與私密好友的社交行為。我例子中的吃飯同樣也只是給用戶更好的吃飯而以。

      來自上海 回復
  11. 寫得很好,深受啟發,謝謝!

    來自北京 回復
    1. 很高興本文對你有幫助。

      來自上海 回復
  12. 寫的不錯,這才是真正的產品人。另外文中開始階段你談的招人問題,要么思想靈活,要么做事穩健,要么價格太高,這個好解決啊,直接招個思想靈活的助理不就得了,而且助理往往從業時間短,也不敢提太高的要求啊··········(我才不會說我就是一個產品助理···························· ? ? ? )

    來自浙江 回復
    1. 在下給你作個恭!~

      來自上海 回復
  13. 寫得很好啊,挺受用的,讓我對產品這個層面有了新的認識,希望作者以后可以更多的分享做產品的思維。

    來自江蘇 回復
    1. 謝謝。一定會的。

      來自上海 回復
  14. 經朋友介紹,專門來看這篇文章。好長呀。但還是看完了。全篇寫得絲絲入扣,如行云流水一般。讀著好過癮呀。好喜歡

    來自上海 回復
    1. 謝謝謝謝,用了兩個謝謝,并再次謝謝你的肯定與支持!

      來自上海 回復
  15. 為什么評論都在說文章的不足……作為一個新人我覺得干貨滿滿啊 ? 很喜歡最后一個例子,也讓我開拓了一下思維!寫的很棒!鼓勵! ??

    來自法國 回復
    1. 沒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假定情景,自然會帶來他們角度下看到的問題。首先。我要感謝(不是謝謝哦)你的支持。另外,真正的成長是經歷過各種挑各種批評指責的。只是,之前可能我們不知道如何區別哪有批評對自己是有益的。哪些不是,但,隨著自己的成長,面對一些批評自然懂得如何轉化成對自個有益的部分了。
      再次非常感謝你呀。感謝你的支持!握個爪~

      來自上海 回復
  16. 用業務型和工具型來劃分產品經理,其實說明了兩種思考方式,而工具型產品經理的思考方式,應該說是一個產品經理應該有的思維方式,而實際運用過程中,可能做出的產品,只是達到了業務型思維的程度,但不能否認他沒有應用工具型思維來進行整體思考。一個產品被作成什么樣,除了產品經理,還受諸多外界因素的影響。這篇文章我讀來,并不感覺新鮮,用工具型這個詞,感覺逼格不夠,其實就是產品思維。不過作者的思路清晰,還是加強了共鳴

    來自浙江 回復
    1. 首先,謝謝你的回饋及肯定。不過。我是考慮良久還是認為應該用工具型 更合適。我們為什么一定要追求這種B格呢?回歸事物的本源去吧。做好一件事。就是做好一件事。給用戶一個好用的東西,那就是一個好的工具。所以。還是工具型 最合適。當然。有果有更好的。不仿說出來。

      來自上海 回復
  17. 寫的很好,工具型產品經理,特別是最后這個吃飯的例子講解的非常好,做產品最重要是是當一個問題拋出來了的思考方式和你的涉獵知識體系

    來自浙江 回復
    1. 謝謝,我一直擔心文章過長。一些人沒這耐心。多謝謝兄弟支持

      來自上海 回復
  18. 我是專門花了時間來看這篇文章,寫得不錯。
    只是,如單從文章的角度上來說,本篇對很多人臺階過高!雖然我能理解本文這件事是在交待產品人做好這“一件事”的正確思路。及如何看清楚何為“一件事”。但你應該分成多份文章交待可能會更好。以上從文章角度出發,給的意見。必竟,并非人人都能看懂這一件事的。
    如果你想當個好作者,還需要更平民化。但,如果你是一名產品。我肯定你的思考。

    來自上海 回復
    1. 謝謝兄弟的批評,本人并非專業寫文章的。在下只是從一個產品人的角度來傳遞我通過多個維度對“一件事”的認知。之前是有編輯建議過應該分成幾個文章會好。這樣更易普通人讀。但是,我經過一段時間思考后。還是固執的以一篇文章來寫。之前,我寫了35頁,然后做了刪減與部分重構。把這三個階段串了起來。還是當成一個文章來發表。因為。我認為。這是我看清“一件事”的始末,不好分離。在下修心理學。所以很多角度是以心理學出發。相信部分人會多有不便。請見諒。但,我個人認為,好的產品,必然是直入用戶心理。用戶心理沒看明白,是做不成好產品的。我這里的產品即是產品人也是產品本身。不想分離??傊?,再次謝謝這位兄弟的理解與支持。

      來自上海 回復
  19. ?? ?? ?? ?? 看了一遍,就看了一件事-沒看懂,可能我入行時間段。
    于是又看了第二遍 ?? 好多的問號,好多的設問,設問是用來強調。這篇文章我看完以后就是好多的優先級最高的需求。優先級可能就沒什么意義了。
    (可能是太口語化,平時習慣性反問設問,這是為什么,對就是因為xxxx。但,xxx為什么能,可能是因為xxxxx)
    可能局限于平臺的排版吧,感覺跟看幾個prd有一拼了。
    好的文章正是如此。只讓用戶看清楚一件事。

    來自北京 回復
    1. 這位兄弟說得對,本文其實有三個部份,之前有跟編輯溝通,編輯建議是分成幾個文章來寫。但,經我思考后。我認為。這其實是一個宏觀的角度的一件事。從微觀上來看,是可以分成三件,1,用產品與人的心理關系。2,產品經理的分化。3,工具型產品經理的最終形態。但,本文最后算我個人的固執。還是以宏觀的角度,以這三件事形成導向。明確好產品其實只做一件心理上有共鳴的事。而這件事并不是人們一般理解下的外表看來的一件事。我強調的是這個。
      但。兄弟的批評我接受,批評得對。謝謝您的支持!

      來自上海 回復
  20. 其實這個文章上上周就完成了。只是在下一直忙于工作。幾個項目在推,所以一直沒時間能好好發表。有勞之前的各位有心人關心了。在此也感謝編輯大人。謝謝你的幫助。謝謝

    來自上海 回復
  21. ? ?

    來自廣東 回復
    1. 兄弟好心情呀。

      來自上海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