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外APP體驗:抓住核心痛點,才能吸牢用戶

5 評論 16320 瀏覽 76 收藏 9 分鐘

首先說一下我自己:我是一個技術轉產品的產品總監,同時,我也是一個戶外愛好者。最近隨著大家對健康的重視,越來越多的人重視運動,而戶外又是即好玩又健康的一個很好的選擇。我和很多做技術的朋友都是戶外運動的愛好者,同時對于戶外APP使用的也算是比較早一些的。

我們用過的APP,有的主打讓戶外更有趣(包括生成游記),有的主打讓戶外更容易互動(找朋友,各種交流),也有的主打讓戶外更容易(容易搭車,容易找伴),種類挺多的。但漸漸的,我們越來越少用這些APP了,特別是微信出來了以后,用微信聯系和分享,成為了首選(這和好多非戶外的朋友,只用微信有關)。

最近剛剛忙完項目融資,這過程中被“天使和VC”們把原來身上的“書生氣”打擊了一通,有了這個經驗后再回過頭來想想為什么自己不再用這些APP了,覺得:這些APP解決了一部分痛點,但沒有解決戶外用戶的根本痛點。

首先我想說,目前市面上的APP真的不錯,不然我們也不會裝上用,而且還用過不止一次兩次的。比如下面的功能:

  • 生成游記:說真的,這個真特別好玩,剛一用時,真不錯。但我們也不是總去新地方,所以一般情況下,用的頻率很低,有時候干脆就忘了。
  • 找朋友:這個對剛入門的人來說,也非常不錯。我們這個組織也是,不少人都是通過APP認識的。不過,熟識后,基本就全轉成微信聯系了。
  • 搭車:這個很不錯。不過和上面一樣,用了一段時間后、特別是大家一熟悉,線下就解決了,用線上的時候就非常少了。
  • 手繪規劃路線:這個一開始用還行,但是說真的,戶外其實常見的事兒是計劃趕不上變化,如果每次變化都要一次一次的更新,確實麻煩;同時,大家要在一塊還行,要是不在一塊,更麻煩。
  • 軌跡分享:這個開始時用的比較多。但發現分享的有限,而且,這些軌跡不能連起來,全是一個一個孤立的,出去玩時選擇這些軌跡,挺麻煩的,后來用的就少了。

我的感覺是:“錦上添花”的功能需要有,因為這個可以增強你的APP的吸引力;但這需要基于一個或幾個“雪中送炭”的功能(剛需、剛需、剛需)。只有這些在常用場景下依賴你的APP的功能(剛需),才是真正的生命力;沒有這些,用戶可能很快忘掉你。

對我來說,什么是戶外APP的剛需呢?我的見解是:需要把戶外時的路和路、人和路、人和人能連在一起。

來解釋一下我為什么這么說吧,幾個原因

  • 戶外運動,其實很多人走的路,都是車到不了的地方,所以這些個路,也和大眾的路不一樣,如果有人提供這些路,并能連接起來,同時提供圖文并貌的信息,讓我們能方便的運動,愉快的玩耍,相信是一個重要的功能。至少我肯定經常用。(當然,有一點很重要,得提示出這些路,什么情況下能走:比如說有的路,只有徒步能走,騎行不行;有的路,簡單的徒步不行,需要專用的裝備。。。)
  • 戶外運動,很多時候人和人不容易聚齊(比如開始時的聚集,或騎行時走散了)。這時候,大家要是能夠通過APP迅速的找到對方,或APP能夠根據大家的目的地,給大家定一個整個群體比較合適的集中地或路線的推薦,對我們,也是非常好用的一個功能。每次出行前,大伙定目的地,APP幫我們定不同的集合地點,這個省去很多事。出行過程中,如果真分開了,通過APP來找到大伙的位置,同時幫大家合理的安排路線聚集(而不是像現在這樣,一邊有人到處找大伙,而另一邊一幫人傻等著,耽誤時間)
  • 還有一個,找補充吃的和水的地方。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碰到類似的問題,我們碰到過很多次,有時候騎行出去了,去的地方比較偏遠,錯過了補充食物和水的地方,結果再想找,非常困難。這時候,要是APP有辦法給大家規劃好這些情況,相當有用。
  • 最后,要是能通過技術來發現同行者是不是出現身體狀況,來合理安排游玩方式,對組織者來說,會是個福音。特別是如果有的人身體偏弱,發現狀況不對時,給同伴提示一下,對團隊是個好事。(現在可穿戴設備越來越多,相信不難做到)

當然,說到這兒,大伙會問在找路這事上,為什么常見的地圖APP不行,其實用過的人可能都知道,大多數地圖APP很難用到上面的場景中。

  • 地圖APP上的路,大多數是為了行車的,戶外的路很少,基本就是空白。
  • 地圖APP上,不會幫一群人根據情況規劃群體路線,更不要說實時將大家的信息共享給彼此。
  • 如果有驢友發現新的路或出行點,也沒法用地圖APP共享給其它人。
  • 地圖APP中的POI,在偏遠的地方,還是太少了,而且做路線規劃時,也不會考慮補充裝備什么的這些戶外才有的需求。

相信一個戶外APP在以下幾點上加強一些,會提高它的生命力:

  • 支持戶外特點的地圖或路線添加功能,可以共享給別人,同時能夠添加一些實景來描述它,讓戶外也能真正的“導航”(注:不是簡單的軌跡回放,而是能連通起來)。
  • 支持戶外“對講”功能,當然需要交互更簡單,讓我們在專注運動的同時,也能方便的聯系。(這時候可穿戴設備應該可以考慮進交互之中)。
  • 在戶外路線規劃時,幫助考慮一下補充補給的情況。
  • 在運動過程中,如果有別人推薦的地方或景色,提示大家,讓大家能玩的盡興。
  • 通過不同的穿戴設備,關心人的身體情況。利用技術分析,給大家更多的提示,讓大家玩的更安全。
  • 未知探索式的探索。要是APP能夠根據你的情況,給大伙推薦個未知地方去探索一下,估計又是另一個好玩的功能了。

當然,以上的功能并不是一個形式就對所有戶外運動全解決了:比如騎行的和釣魚的,做法肯定不一樣;爬山愛好者和前兩者,也不一樣。所以APP最好能夠開放起來,這樣大家都可以根據自己的團隊和玩法的特點,來輸入和組織相關的內容,讓戶外的人與人、人與路,通過APP,用這些“內容”真正深度的連接起來。

我很喜歡這樣一句話:我的地盤我做主,叫個性;我能做主的才當成我的地盤,叫人性。如果APP讓戶外愛好者能做主,同時人性化的提供實用的功能,相信將打造一個深度吸引用戶的戶外APP。

 

本文由 @Louis?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同算戶外玩家和行業中人,方便的話可以加微信:TingNuan2011

    來自北京 回復
  2. 分析很到位,產品建議很有價值啊,贊!戶外運動的多樣性,包括用戶活動方式、環境、專業度、參與度等等,為這個群體提供電子/數碼產品的挑戰確實很大。

    來自北京 回復
  3. Louis,您好,以上觀點是否有最新的迭代,如果方便討論的話,我們針對戶外這個行業進行針對討論,現在還處于增長初期,機會比較多,加微信:shanshuibeilin

    來自北京 回復
  4. 戶外出行類的APP,沒有實際生存空間。首先戶外活動是低頻的,其次不同圈子的用戶不太能一起吸引來,那單獨一個圈子的用戶數量不夠大。算上APP的開發運營成本,很難實現盈利。再說用戶群體,現在戶外群體,年齡超過28以上的占了很大比重,這部分用戶對網絡的依賴度和嘗試新服務的意愿不是很強。最后最關鍵的是互聯網強調的規?;蜆藴驶瘉韺崿F盈利和服務,但戶外本身就是一個非標準的活動,其魅力在于比進景區有更多的不確定性。所以想做戶外APP的就別指著賺大錢了。

    來自北京 回復
    1. 我不反對樓上的觀點,我們公司沒有做戶外APP,所以確實沒有分析過商業模式。本文主要是從一個使用者角度來分析我為什么從開始使用到后來很少使用的。

      對于戶外APP的前景,我沒有足夠的數據,但想說一下我周圍的現象,僅供參考
      1. 我們組織中不少人,從2010年開始就從戶外APP上購物了,因為當時的推薦給我們的東西感覺很專業(到現在,我們也很少從淘寶上買相關的東西)。
      2. 我生活在天津,騎行的很多,組織和裝備也有不少很專業的;同時,釣魚的更多,潮白河兩岸的釣魚之火,足夠說明問題了。(我只熟悉這兩個,別的不熟悉)。我同意這種戶外單獨一個圈子的用戶不會很大,但圈子數量,我覺得并不少。
      3. 年齡超過28歲這事,我非常贊同,我知道的十幾個組織,其實估計平均都得在35以上。不過,嘗試新服務的意愿不是很強,這點我到不完全贊同。像每年的漁具展,像每年的自行車展,其實新東西都是被這個群體先接受的。如果說互聯網的東西,大伙手機里都有地圖,都有微信,還有指南針等等。只要有用,就弄一套,這才是我接觸的人的普遍心理,畢竟是為了玩好了,這個群體的基本消費能力,還是不錯的。但如果讓這批人覺得沒用,確實大伙不愿意”玩“著嘗試什么,這和年輕人確實不一樣。

      不過,上面只是個人感受,非常希望做過這領域的人,能夠站出來幫大家分析一下商業模式,畢竟這個領域,很早就有APP介入了。

      來自天津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