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進行有效需求分析(4):場景篇
歡迎來到大型情感類專題:如何進行有效需求分析——業務場景篇!場景二字,或許我們再熟悉不過了,在整個產品的實現過程中,它都是這么的如影隨形。場景是很具體的,因為它是客觀存在的,我們憑借肉眼,就能夠捕捉到它;但場景又似乎很抽象,我們每天都要糾結場景到底是什么,場景與功能之間到底有什么聯系。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探究一下場景的奧秘吧!
內容回顧
上一期我們講述了業務流程的相關知識,按照慣例,我們先來一起回顧一下:
- 分工產生的原因:規模、風險、專業;
- 業務流程三個管理要素:審核、規則、異常;
- 業務流程五個基本要素:分工、活動、協作、產物關系、分支;
- 業務流程的起點即外部服務請求;業務流程的終點即滿足服務請求;
- 業務流程的優化策略:“ESIA分析法”。
業務流程與業務場景是環環相扣、層層遞進的關系,在開始本文的正題之前,先把這樣兩句話送給大家:
- 業務流程是指不同崗位之間通過協作滿足外部服務請求的過程;而業務場景則是以某崗位為主完成的、相對獨立的、可以匯報的業務活動;
- 管理層用戶關注事到事的邏輯,他們關注的核心是業務流程;而操作層用戶則更關注人到事的邏輯,他們關注的核心是業務場景。
思維方式
一切行為的改變,都源自于思維方式的轉變。我單獨將這兩句話做成一張圖片,也是為了能夠引起大家的重視。
在我們需求分析系列的第一篇文章中,我們就探討了“產品思維”與“技術思維”的兩種不同思維方式,而以上圖中的兩句話,則是兩種思維方式在用戶場景這個階段的進一步體現。
圖中的紅色箭頭,不知是多少人難以逾越的鴻溝。大多數情況下,我們都在“以需求分析之名,行功能分解之實!”(對號入座的同學請舉手~)
思維方式的轉變,真的很難,這不僅需要我們堅定不移的信念,更需要我們千錘百煉的實踐。
目的意義
先來說一下,我們研究業務場景的目的意義是什么呢?你也許會說,研究業務場景肯定是為了進一步的需求分析呀。沒錯,這的確是目的意義之所在,但這個描述太過籠統,而且業務場景所能帶來的,也絕不止這些。
價值傳遞的介質
我曾經在自己的轉正述職報告中,提到過價值驅動與任務驅動的相關內容。我覺得我們做任何一件事情,都應該明確其目的和意義,而不是單純地去為了完成上級交代的任務而去開展工作。
而需求這種東西,經過層層傳遞,最終開發接收到的,可能就只剩功能了。于是,我們或許經常會聽到這種聲音:“這個需求當初為什么這么定呢?”“我也不知道,產品經理就是這么定的?!辈⑶译S著時間的推移,產品經理可能自己也會忘記當初為什么要做這個需求了。
這會造成團隊的后勁不足,當一個人對正在做的事情,不知道有何意義時,是很痛苦的。而業務場景,則完美地充當了價值傳遞的介質,為整個團隊帶來自驅力。
溝通交流的基準
有多少位同學的需求評審會議,開著開著最后開成了產品經理吐槽大會。那些開發與售前,本著讓產品更好的“初心”,在吐槽的道路上越走越遠、無法自拔,畢竟怒懟產品的機會,那可是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呀。
天使的臉龐,魔鬼的心腸,一大堆問題就像脫了韁的野馬一樣狂奔不止!“你看人家某某產品做的這個功能多好,為什么我們不加上呢?”,“這些功能我們競爭對手也都有啊,我們也做這些有什么優勢呢?”,“一個小小的功能,你搞這么復雜,你考慮過開發成本嗎?”……
縱使你有三寸不爛之舌,此時也難以抵御眾人的口若懸河啊,因為他們全是以發散性的思維方式提的問題。既然招式無形,你也就無法有效地進行防御與反擊。最后身心疲憊,不得已說一句:“老板/客戶就是這么要求的!”然后在崩潰的心態中,會議結束。而他們也都投來了質問和鄙夷的目光:“原來這些都是你YY的需求啊!”
那怎樣才能讓他們“迷途知返”呢?其實也很簡單,所有的溝通都要有一個基準,不然就會演變成喋喋不休的爭論。而需求溝通的基準就是業務場景。我們只從一個維度進行溝通:作為一個<用戶角色>,我想要<完成活動>,以便于<實現價值>。
呈現形式
既然業務場景這么重要,那我們怎么把它給呈現出來呢?業務場景最經典的呈現形式莫過于兩種,一種是用戶故事,另外一種是用例圖。
用戶故事
其實在剛才,我們已經接觸過用戶故事了:作為一個<用戶角色>,我想要<完成活動>,以便于<實現價值>。這就是用戶故事的經典描述格式。
用戶故事三要素:
1. 角色(who):誰要使用這個;
2. 活動(what):要完成什么活動;
3. 價值(value):為什么要這么做,這么做能帶來什么價值。
用戶故事3C原則:
- 卡片(Card):用戶故事一般寫在小的記事卡片上。卡片上可能會寫上故事的簡短描述,工作量估算等;
- 交談(Conversation):用戶故事背后的細節來源于和客戶或者產品負責人的交流溝通。
- 確認(Confirmation):通過驗收測試確認用戶故事被正確完成。
這些抽象的理論介紹完了,那我們來看看,到底怎樣記錄這個用戶故事吧:
我們可以看到,用戶故事小卡片包含三類信息:
- 故事標題;
- 故事描述;
- 規則描述:為了完成故事,有時需要制定故事的實現規則,涉及的名詞定義等。規則描述由產品經理初步制定,在故事討論后,進行修訂確認。寫作方式就是一條條窮舉列出。
用例圖
不知道有沒有同學畫過這樣的用例圖:
嗯,不瞞各位,反正我之前是這樣畫的~
然鵝,這就是非常典型的技術動詞+業務名詞命名的偽用例!
從用例圖中,我們能看到什么?
增刪改查的功能,這跟場景沒有半毛錢關系啊,并且一句話能說清楚的事情,還畫個圖有什么意義啊…..
我們再來看一張用例圖:
這次大家看到的是什么?是不是這樣就能夠看到用戶場景了?其實這樣難么?答案是一點都不難,兩張圖對應一下,同樣表達的仍然是增刪改查嘛。這就回到了我們開篇所說的內容了,最重要的,還是思維方式的轉變!
關于用例圖的畫法已經很成熟了,這里不再贅述,大家有興趣的可自行查閱資料。
場景分析
在目的意義的段落里面,我們說到了,研究場景的目的在于進一步的需求分析。那么我們接下來看一下,應該如何對場景進行分析呢?
分析方法:場景—挑戰—方案三步法
- 第一步,場景細化:將場景細化為事件流,先整理出用戶預期的正常步驟,然后寫出變化的情況;
- 第二步,問題/挑戰識別:針對每一步驟,站在用戶的角度來思考他們會遇到什么問題,面對什么樣的挑戰;
- 第三步,思考應對方案:針對這些問題,思考系統應該提供什么樣的解決方案。
莫急,莫急,是不是覺得這些加粗的知識點太干了,我們這就給出一個案例來潤潤喉:
旅游這個事情大家肯定都有所體會,那如果是讓我們做一個在線旅游服務網站的需求分析,我們該怎么做呢?我們就拿“行程計劃”這個場景為例,一起來分析一下吧。
第一步
將場景細化為事件流,這個根據大家的自身經歷,是很容易列舉出來的,我這里直接給出答案:
然后呢,我們寫出變化的情況。我們分析一下,在第二步是不是可能發生變化?比如這種安排時間不夠,或者是錢不夠……然后我們把這兩種可能存在的變化情況,也記錄下來:
第二步
我們來思考一下,整個過程中用戶都會遇到什么問題或者挑戰吧。
確定計劃去的景食娛購點,大家想一下自己旅游的經歷,這里最大的問題,是不是一直糾結到底去哪里好呢?旅行回來,如果大家問起你去了某某地方沒,如果說沒,別人說那你這旅游都白去了,這將是多么郁悶的一件事情啊。
確定先后順序以及預計花費時間,這個最大的困難莫過于不知道這些興趣點之間的距離,應該如何換乘交通工具,以及每個興趣點需要花費多長時間。
同樣的,準備相應的行李這一步,我們是不是也會糾結帶一些什么行李好呢?用不用防曬霜,穿運動服呢,還是休閑裝也行,用不用防蟲劑等等。
我們把這些也都記錄到表格當中:
第三步
我們來看看針對這些問題,應該提供什么樣的解決方案吧。
對于不知道有哪些,怕遺漏這種問題,我們設計成類似購物車如何?然后加上“十大建議”、“分類查看”、“游客必去”等推薦功能,來強化體驗;
對于不知道距離、游玩時間以及交通的問題,我們在地圖上顯示出所有的興趣點,然后標注出每個景點的游玩時間,推薦路徑、兩點間交通建議以及預計耗時,同時統計總時、總錢,這樣是不是就能夠解決問題了;
對于該帶哪些行李這個問題,就更好解決了,我們給出一個必備物品清單,以及天氣情況,注意事項等,這些足夠讓用戶確定帶什么行李了吧;
對于時間不夠、錢不夠的變化情況,我們直接在地圖上將某個景點剔除,系統自動重新計算花費的總時、總錢,這就OK啦。
最終,我們對于場景分析,會得出這樣的表格:
好了,一份完整的場景分析到此結束,接下來是不是就可以探討技術可行性了?
再多說一句吧,以上的分析內容,我是站在“先知”的視角,給出的總結性內容。大家在分析的過程中,肯定會遇到諸多困難,也有很多額外的工作要做,例如業務理解啊,競品分析啊等等。這里提供給大家最重要的,還是這種思維方式。
彩蛋
用戶聽你說話的感受
足球解說一般都是這樣的:
“有個球員接到球后,有路沉底、底部傳中、中路突破,球進了!”
而用戶聽你說話時,似乎在聽這樣的足球解說:
“有個球員接到球,向自己右上方45°角傳球7米,另外一個球員接球后向自己的右上方30°角傳球3米,這時跟上的球員向正前方推射1米,球進了……”
這就是與客戶溝通時,你帶給他的感覺。所以說,趕緊轉變思維方式吧,不然你就是用戶眼中的“code monkey”!
結語
個人覺得“業務流程”與“業務場景”是需求分析過程中最最重要的內容了,當二者分析完畢之后,我們就可以“明目張膽”地開始討論功能了。
另外,在上周我們分析了網易云音樂,拓展線下場景的【小紙條】功能,大家可以從場景的分析與場景的應用,兩個不同維度感受一下其中的奧妙。
需求分析系列剩余的內容已經不是很多了,我盡量一期,最多兩期為大家總結完畢。讓我們下期不見不散吧。
相關閱讀
#專欄作家#
曉莊同學;公眾號:曉莊同學產品筆記,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智慧校園領域的B端產品經理。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我現在好像就是你說的哪種畫的偽用例圖,怎樣可以轉變思維方式呢?
內容首發平臺是在我的公眾號:曉莊同學產品筆記。并且每個系列的文章解讀完之后,我會在公眾號內發布送書福利,歡迎大家關注與傳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