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挖掘 | 產品經理的從0到1

3 評論 14638 瀏覽 370 收藏 14 分鐘

宋代禪宗大師靖居和尚說:“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這3句話反應的禪宗的3種境界,也恰恰說明了產品經理做需求挖掘的3種境界。

  • 第一層,像嬰兒一樣充滿了對世界的好奇與新鮮,不斷嘗試新的產品,看到什么就認識什么,不去多想;
  • 第二層,由心體會產品,透過表面看到深層、隱藏的信息,發現用戶深層次的真實需求;
  • 第三層,達到洞察用戶,洞察需求的返璞歸真的境界,考慮到用戶的前面,知道追求什么、放棄什么。

而作為0-1歲的產品經理,第三層次顯然非朝夕可實現。那么,對于需求挖掘的第一、二層次,我們該如何去訓練與實現呢?

需求分析方法

產品是短暫的,而基本需要和用戶群體則是永恒的??? ——《營銷管理》

這句來自現代營銷之父菲利普·科特勒,有兩層意義:

  • 首先,強調了用戶的需要先于產品的存在;
  • 其次,說明了產品的開發與用戶需求挖掘的過程是時刻不停的。

那么,當我們通過各種渠道獲取了用戶需求,有什么方法可以快速幫助我們分析這些需求是否靠譜呢?

PSP法

P(person)、S(scenes)、P(Paths),即角色-場景-路徑法。

方法

例如,小D是woshipm.com的一名新用戶,我們可以從以上3個角度分析其需求:

角色:他是否注冊賬號了呢?注冊的動機是什么呢?是為了看看文章學習PM的知識?還是發表文章,總結自己所學?他投稿的文章被贊后,活躍度是否提高了?為什么?是因為獲得了在其他論壇所沒有得到的認可嗎?他在其他論壇的活躍度怎么樣?

場景:小D平時是走在路上用手機在論壇的活躍度高?還是坐在電腦桌前,使用PC在論壇活躍度高?? 小D在路上觀看文章的次數更多,在PC上寫文章的次數更多,真的是這樣嗎?為什么?

路徑:小D在以上兩個不同場景下,操作有什么區別嗎?找到他想要的文章的路徑是怎樣的?平均需要交互幾次才能完成?當點開他關注的模塊時,總共點擊屏幕幾次?這個過程可以再優化嗎?

在這里,“超前路徑法”作為路徑角度分析的一個補充。所謂超前路徑,指在用戶準備使用產品,產生使用路徑前,我們已經主動提供針對性的服務與解決方案,因而增強了CPV(用戶感知利益)。而用戶判斷是否使用或支付一個產品時,正是靠著自己主觀的CPV來進行判斷的。

超前路徑的經典例子莫過于美國醫療服務提供商CareMore。當CareMore的數據監測中心收到用戶異常的身體狀況信息時,會主動打電話和用戶確認,確認就診需求后,甚至會派專車到用戶家門前接送。這種打破了傳統醫療行業“先付款、再看病”的方式,為其贏得了良好的業績。而其提前預防治療的理念,使CareMore在美國的總患者成本比行業平均數低了18%。

超前路徑的另一個例子來自亞馬遜網上書店,當用戶完成一次書籍挑選時,系統會自動進行精準的關聯推薦,這樣節省了用戶再次找書的路徑:輸入書名->回車鍵。甚至幫助用戶發現了自己不在購買計劃內的書籍。

需求分析原則

1. 深入了解用戶需求背后的動機

深入了解用戶需求背后的動機,是每個PM需要執行的需求分析原則。三國演義中,楊修被殺的故事值得每個PM反思。

當時曹操遇奪漢中,卻久攻不下。一夜,曹操正在吃飯,夏侯惇進賬來問曹操營中口令,曹操看著碗里的雞肋骨,答曰:“雞肋!”

夏侯惇不明就里,怎么也想不透雞肋和軍營的口令有什么關系,但也只好按照曹操意思傳令。這恰好代 表了一類把用戶口頭表達的需求直接當做真實需求的PM。

夏侯惇正想去請教楊修曹操口令之意,卻發現楊修正在收拾行裝,惇不解,修笑道,“雞肋者,食之無肉,棄之有味,今進不能勝,退恐人笑,在此無益不如早退。來日主公必班師回朝”。楊修能看破曹操雞肋口令中包含的寓意,進一步挖掘了用戶需求。

然而,曹操這貨看到軍中將士在打包行李,一經調查,發現源頭是楊修之言,一怒之下要了楊修腦袋。其實在這里,楊修雖然明白了曹操言行中的寓意,卻未能挖掘出曹操內心的真正需求:作為領導的自尊 和 擔心項目遲遲沒有進展對團隊造成負面影響。而楊修之言,恰恰觸動了曹操的心里底線。這里也提醒各位PM,當面對領導的需求時,如果自己發現不合理的地方,想做修改與調整,一定要發掘領導的內心需求是什么,只有滿足了領導所有的內心真實需求,你的提議才可能被領導接受或促使領導再思考,否則和楊修一樣,自以為對產品方案了解,卻忽視了人的心理因素,結局怕會很難看。

2. 尋找用戶情感共鳴

有一項針對美國消費者對于超市的評價調查顯示,消費者“非常滿意”的態度并不能為商店起到增值作用,而那些與超市之間存在強烈情感連接的消費者,比沒有情感體驗的消費者,來超市購物的次數多出32%,消費金額多出46%。

不難理解,我們也經常有類似“非常滿意”卻毫無情感的產品使用體驗。每次去銀行的時候,我們總會看到柜臺外面的那個評價機器,可即便我們一次又一次的按下了“非常滿意”按鈕,也沒有想再來一次銀行的想法與沖動。

一個好的產品經理,在需求挖掘時,十分重視用戶的情感訴求。網易云音樂是一款典型。在云音樂出現之前,市面上也有很多音樂播放器。但云音樂卻抓住了“一首歌,一個故事;一個故事,一段情感”的用戶情感共鳴,UGC的產品形式加上音樂評論功能,為用戶帶來了一種難以言喻的產品體驗。而情感共鳴所帶來的用戶之間的“口口相傳”,成為了該產品最有效的營銷方式,2年內便積累了1億用戶。

那么,如何打造產品的情感共鳴呢??———? 反直覺

使用反直覺的方法,思考,如何使音樂個性化推薦功能產生情感共鳴?

分析:個性化推薦的單單精準,猜到了符合用戶喜好的歌曲,只會讓用戶繼續聽下去,而未必是驚喜。 必須創造情感共鳴。而情感共鳴是眾多背景因素綜合影響的。

通常的聽歌環境:臥室、咖啡廳、帶上耳機走在路上、自習室

反直覺的聽歌環境: 馬桶上、公交車上大聲外音播放、辦公室里外音播放、上課時外音播放

綜上,可以概括出聽音樂的兩個情感共鳴的基本屬性:

私密性:聽音樂是屬于你自己的世界,別人沒興趣知道,你也不太愿意把自己的情感分享或泄露給陌生人;

借助以上兩個情感共鳴的基本屬性,提出方案如下:

對于上班族,在17點-19點時間段,推送的歌曲類型是:有助于緩解疲勞,放松身心的歌曲;
對于學生族或上班族,在早上6點半-9點半,推送的歌曲類型是:有助于喚醒活力、勵志積極的歌曲;

通過反直覺的方式,為用戶提供他們當時不具備的選擇,給用戶帶來不一樣的驚喜體驗。

3. 背景因素

一部電影取得成功的真正秘密,其實是那些觀眾們連聽都沒聽說過的背景因素?!缎枨蟆?/p>

Kindle與Sony公司Librie電子書閱讀器二者使用的核心技術都是E lnk(電子墨水)。但落后3年上市的Kindle卻一舉打敗Librie,為何?

電子書對比

上圖看到,二者雖然都是提供優雅的電子書閱讀功能,Librie卻輸在了兩處背景因素:書籍傳輸方式、書籍存儲量上。這給予我們兩點啟示:

新技術本身幾乎從來不會直接創造出需求,創新與需求的結合是曲折的,除了運氣、堅持等偶然情況外,對產品的背景因素的探索是產品成功的關鍵因素!

使用產品的過程中,每一個附加的步驟,每一個多余的限制,每一個額外的部件,都會降低這款產品的吸引力!

那么,如何去分析產品的背景因素呢? ——— “產品畫像”!

其實,方法同用戶畫像原理相同,具體方法可以參考用戶畫像的相關知識。重要的是要有“產品的畫面感”。在這里,為0-1歲產品經理們推薦一本書籍《五天學會繪畫》,可以用來培養想象力和觀察力。

需求決策

當使用需求分析的方法找到了用戶的眾多需求后,接下來就要進行需求決策。需求決策本質上也是在確定產品的核心競爭力。在《營銷管理》一書中對核心競爭力的3個典型特征概括為:

  • ?能夠對用戶感知利益(CPV)作出重大貢獻;
  • ?在市場上具有廣泛的應用性;
  • ?競爭者很難模仿;

具體方法可以參考下圖:

需求決策

需求獲取

有一本書叫《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其實這本書的核心觀點并不是人人都可做產品經理,而是“產品經理要回歸日常生活,從日常生活中不斷積累自己的產品靈感”。其實,需求往往是從日常生活中萃取來的。

需求獲取

上圖簡單概括了平日中獲取用戶需求的一些常用方法, 重在積累。

結語

產品的需求挖掘過程是一個不斷迭代、不斷更正的過程,任何一款優秀的產品都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經歷千百次的精雕細琢后的產物,而已然成功的產品也只有不斷的修正、調整,才能保持市場上的領先。作為0-1歲的產品經理們,你們準備好了嗎?

需求挖掘流程圖

 

本文由 @OneWing (微信號/qq號:1048267279)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很棒

    來自廣東 回復
  2. 第一次在人人上發文,希望能得到大家的任何方面的建議~多多交流,向各位PM學習!

    來自上海 回復
    1. 寫得不錯

      來自浙江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