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端項目組件化思考:流程篇
本文作者對一個B端項目進行了復盤,著重從流程角度對項目進行拆解,闡述其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入行以來,側重點都是偏向前端即所謂的C端,較少觸及后臺項目,細細數來不過三四個而已。最近再次從0到1完成了一個后臺項目,感觸頗多。
借總結復盤之機,分享一些自己的體會。不管是流于表面也好,或是對你幫助自然更佳,一同共勉前行。
目錄:
- 項目背景
- 項目生命周期
- 階段拆解分述
- 總結分析
一、項目背景
產品定位:滿足內部孵化項目后臺管理、統計分析需求,代號為PGD后臺管理系統。
目標用戶:母公司的品質合作商、已經合作的渠道商、孵化項目的運營人員。
痛點:重要的用戶數據、交易數據、商品數據部署在第三方平臺,且分布分散,無法形成有效的管理和統計分析。
產品目標:通過線上、可視化平臺進而降低操作門檻、合作限制,減少核心資源的投入和依賴,從而有效提升平臺的渠道商入駐率和商品的質量。最終,形成平臺性的影響力和品牌效應。
二、項目生命周期
(可點擊放大)
如上圖所示,后臺項目產品的流程與前端項目相比而言,有些節點還是存在差異的。
一般而言,可以分為六個階段:
- 啟動:產品需求挖掘;
- 啟動:功能需求挖掘;
- 執行:規劃、立項、評審;
- 執行:需求、設計、評審、測試;
- 執行:開發、測試、驗收;
- 收尾:發布、數據監控;
- 收尾:復盤總結、迭代需求。
(可點擊放大)
三、階段拆解分述
3.1 啟動:產品需求挖掘
(可點擊放大)
產品需求挖掘,如果從崗位劃分來說是產品經理的職責范疇??墒亲鳛轶w驗設計師,你如果不參與這個過程,在某種程度上,后續在理解業務深度上是有可能存在偏差的。
所以,建議相關用戶體驗設計師在產品需求初立,即加入討論。當然,這個恐怕需要結合不同公司,不同合作團隊來看哈,有些產品不一定樂意體驗設計師提前介入。
3.1.1 目標用戶分析
不管是B端產品,還是C端產品,都離不開客群用戶。
KCL項目的用戶群體,其實有些不同。如上圖所示,分為三大群體:所在內部孵化平臺運營人員、入駐渠道商及渠道商下屬的門店相關人員。不同群體又涉及不同的利益相關者,這就需要在進行目標用戶分析的時候,注意不同用戶需求問題的收集,并設置不同的登記編號。
3.1.2 用戶目標分析
改版或者舊版架構關系如上圖所示,平臺對于服務商下屬的門店沒有影響和控制力,門店出現服務差評或者用戶投訴的時候,只可以通過門店的上層服務商進行處理,這種情況極大的影響了平臺品牌傳播。
因而,項目平臺希望新版后臺項目可以加強對于商品、門店、商戶的影響和控制力,避免因為入駐商戶或門店的服務,影響到平臺自身的品牌建設。
改版用戶目標
3.2 啟動:功能需求挖掘
功能需求挖掘的核心,在于需求的管理和排序管理。
當然,對于明確目標用戶同樣重要。目標用戶客群,是篩選需求層級的標準因素之一。
因為與C端不同,B端的決策者、購買者、使用者通常不會是同一波人,并且價值優先級為決策層>管理層>執行層。故在權衡決策產品時,不僅需要從多層級來進行綜合平衡,需要更加關注對決策層和管理層的價值。決策層,可能是業務方的boss們,也可能是上級主管層。
而我們獲取需求的方式,一般主要分為業務需求、技術需求和功能迭代優化需求。業務需求又分為內部需求和外部需求。例如所在KCL項目來說,我們除內部KCL業務場景的需求,還有母公司分配過來的需求。
技術需求的基數一般比較小,這種需求主要存在于外部需求情況下會產生技術類需求,一般都是由業務需求產生技術類需求。各種需求匯集成需求池,對于需求的優先級排序就顯得極為重要。
3.3 執行:規劃、立項、評審
其實這個階段,我暫時未參與。上圖中關于立項的細節,主要是通過一高級產品朋友獲知。
關于規劃立項這個,據說一些大廠有的是由產品來推動,有的是由高級體驗來推動立項。立項通過后,需要負責人協調各個部門資源去推動立項的細節,上線之后的指標會直接影響最終的考核。
話題跑遠了,關于立項這個環節,依不同公司和項目團隊自定,非必要環節。但每次發起需求時,也需要明確產品的價值,如何去衡量收益,是否與項目、公司目標有關聯,是否一致。
這個對于接下來的需求排序和交互方案設計,有著重要的參考依據價值。
3.3 執行:需求、設計、評審、測試
3.3.1 需求評審
由上一個階段篩選初步需求優先級之后,需要進行需求評審。
需求評審的參與方,一般包含業務方、產品經理、用戶體驗設計師、視覺設計師(非必須)、研發(此階段可不參加)。之后,依據確立當前版本的迭代規劃,開始交互方案設計。
至于界面設計,需要看后臺項目的實際情況,KCL項目來說,因為并未采用比較知名的設計語言框架。所以,需界面設計師介入。如果采用了例如antdesign設計組件的時候,界面設計師一般不需要介入的。
B端產品更多是通過技術實現互聯網信息化管理,對企業流程進行優化升級,從而達到降本增效的目的。而C端比較追求極致的簡單好用,在整個產品設計上比較側重用戶的感受,偏向精心打磨頁面與交互,盡量少讓用戶做選擇,以保持產品的易用性與流暢性。
3.3.2 設計
在考慮交互方案設計的時候,需要格外注意產品的信息架構設計。這其中菜單結構設計、菜單功能父子級梳理,內容信息布局——上下結構、左右結構、上下(左右)結構又是重中之重。所有這些,必須都是基于業務流程來考慮。
如上圖(平臺管理員權限圖),在不同級別功能權限設置上,需要考慮的是符合用戶的操作預期和平臺本身的運營成本。
例如KCL項目,商品的控制,最初是考慮商戶同樣具有操作權限的,但是在后續與業務方溝通之后,發現就其本質來說,平臺上售賣的商品資產狀態已經歸屬于平臺。之所以會需要商戶入駐,主要是為了解決C端用戶購買之后,去線下核銷的時候,確認資產合法性的。
在交互設計或者界面設計過程中,還有一點比較重要的就是組件化。組件化搭建設計界面對于設計后期維護,對于減輕研發的成本都是有非常大幫助的。
要搭建組件化項目,需要考慮兩種情況:一是從0到1的時候,這個時候一開始就確認搭建組件化設計和研發是最為理想化的;二是從1到N的過程中,這個時候,要么一點一點修改前端顯示和模塊化功能,要么就是集中另外一組人力且有一個牛逼架構師,快速搭建新的平臺,后續轉移數據。
設計過程中,最好需要考慮CRUD原則(crud是指在做計算處理時的增加(Create)、讀取查詢(Read)、更新(Update)和刪除(Delete)幾個單詞的首字母簡寫)和RBAC模型(RBAC,基于角色的權限控制,模型的核心是在用戶和權限之間引入了角色的概念,取消了用戶和權限的直接關聯,改為通過用戶關聯角色、角色關聯權限的方法來間接地賦予用戶權限),特別是對于后臺項目的設計體驗有很大幫助。
3.3.3 交互評審
關于交互評審,此處不同團隊又有不同情況。
UED團隊比較小的,一般都是產品兼職交互方案設計。此時,方案需要在產品部分內部進行內審,這個內審,一般超過兩次為佳。不管是內審還是外審,都最好自己設計一個自我審查表,走查一遍,以避免不要的低級錯誤出現。
對于中大型UED團隊,交互方案一般都是用戶體驗設計師來主導,也是由體驗設計師主講。
3.3.4 測試
這里的測試,與后續技術測試無任何相關性。此處的測試是以交互方案或者界面方案為基礎,設置跳轉動效邏輯之后,行程與正式功能相差無異的操作體驗測試。其目的在于,及時發現方案中不合理或者存在的問題。
3.4 執行:開發、測試、驗收
開發技術評審,建議是盡量可以參加的就參加。這也是在KCL項目中,感受頗深的一個體會。
雖然說研發內部評審的時候,更多是討論技術可行性,以及工時預估等。但是,如果可以及時并根據每個人分到的模塊,可以有效控制deadline的風險,以及上線排期和排隊審批流程。
特別是產品或交互方案設計的關鍵流程,要熟知是哪位研發負責。后續溝通中,如果出現問題,也可以及時協調資源進行補救。
技術測試的時候,作為體驗設計師或者PM,最好與測試同學就各種細節,和衡量指標進行有效的溝通。不然,彼此之間可能會出現一些小誤會。存在依賴關系的API是否已經開放完畢,非關鍵流程的數據指標沒有及時產出,是否轉移下一期……問題無法一一言明。
還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技術側,注重的是功能的可用以及局部和異常處理,對于項目的整體和體驗并不會關注。所以,對于交互體驗,還是需要體驗或PM親自驗收的。
對于產品驗收和體驗設計驗收,正如上文所說,與技術側關注點不同。重點在于界面視覺元素的布局是否符合用戶預期和使用習慣,功能操作是否符合用戶的認知,信息獲取是否增加了學習成本等。
驗收結束,一定要輸出一份驗收記錄。記錄當前遺留問題和已完成功能,主要是為后續迭代規劃或者移交工作留存記錄。
3.5 收尾:發布、數據監控
當各項驗收基本無問題(主流程走通=上線標準),App端經常會用到白名單、灰度、A/B test等方法進行小范圍試驗,然后開始逐步放量,用大量的數據來驗證效果。
例如:今日頭條非常喜歡搞A/B test,然后通過兩個方案的數據對比來決定最終哪種方案。對于Web端的產品,因為沒有版本這一層限制與隔離保護,當服務上線時,更需要產品經理做好信息公告、用戶反饋的收集工作,在服務遷移時更是如此,才能做好平臺與數據的平穩過渡、快速應對。
在KCL項目中,主要是數據遷移和上線放量內測階段出現問題較多。B端項目和C端項目測試有個很大差異——B端用戶,使用你的系統或項目都是循序漸進的,甚至試用半年以上都有。當然,如果品牌背書過硬,這個時間線就會比較短。
數據監測的軟件非常多,可以根據團隊選取適合的。因為母公司采購原因,后臺數據監測經歷過易觀、數倉、還有集團內部的自研系統。
總體來說,個人覺得易觀還好,其他的學習和掌控數據指標方面需要增加一些學習成本。
3.6 收尾:復盤總結、迭代需求
對于復盤總結來說,如果團隊工作情況允許的情況下,是非常有必要的。雖然作為B端產品來說,好用、易用不是首要衡量標準,但是如果可以體驗更好,對于后續市場的占領也是一個優勢。
與C端產品比較大差異的是,對于用戶的感受,B端產品最好是可以與用戶訪談交流的。因為是否有效提升了其企業內部的管理效率,實際的調研比單純的詩句更具有說服力(C端產品另說)。
這個階段,復盤總結和規劃迭代的需求是相輔相成的。
迭代需求的規劃,其實就是一個新的項目流程的開始。這點對于不同團隊有不同的后續,有的做完從0到1之后,是規劃下一版本(小版本兩周一迭代,大版本一個月一迭代,遵循MVP);有的團隊,卻是需要移交后續團隊去運營,接下來是新的項目的從0到1流程。
四、總結分析
這六個過程,從思維層來說,僅僅是自己從實際項目中考慮總結的一點個人看法。
對于PM或者體驗設計來說,重點在于啟動和收尾,把控好這兩個階段,對于項目來說起碼成功三分之一了,中間主要看的是團隊資源和實力。
從界面層來說,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點,就是組件化的規范。掌握好組件的利用,對構建交互方案、與開發對接和溝通會有想不到的收獲。
作者:PGDWORKS;公眾號:PGDWORKS
本文由 @PGDWORKS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alert(1)
厲害厲害
很厲害額
學習了!?。???
好文章,收藏先 ??
ma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