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產品經理在寫競品分析的時候,是如何確定競品的?
自從做產品經理那個時刻開始,就和“競品”這個詞分不開了(其實在各個行業中都分不開的),無時無刻不在關注著競品做了什么創新、搞了哪些優化、弄了什么活動等等,每次應用市場有了紅點提醒,就會急切的打開查看對應APP的更新日志,然后將對應修改的效果截圖保存下來,甚至會歸結成檔,慢慢品味。那么如何找到競品哪?以下是一些用過的、聽過的尋找競品的一些小觀點。供各位拍磚。
1、關鍵詞
任何一個產品都能濃縮成一些關鍵詞、一些標簽,那么按照各個APP都很喜歡做的猜你喜歡、智能推薦功能的原理,得到關鍵詞、標簽便可以找到類似的東西,所以得到自己產品的關鍵詞、標簽便可以開始尋找競品?;蛘吒唵我稽c,讀者朋友在AppStore上發布應用的時候,是需要填寫那些不斷被優化的key word,這些key word就可以作為關鍵詞啊,讀者朋友就可以用這些關鍵詞去各種搜索引擎、應用市場上去搜索,然后進行全方位、立體式的借(chao)鑒(xi).
舉兩個栗子,
假設我們要做個音樂播放的APP,會想起那些關鍵詞、能找到那些對應的APP,能夠借(chao)鑒(xi)些什么哪?
假設我們要做寵物電商的APP,會想起那些關鍵詞哪?
寵物、寵物社交、寵物用品、低頻、二手、O2O;
用這些詞去應用市場搜索,又會有一些可以借(chao)鑒(xi)的。
2、產品階段
早期版本的產品都是為滿足用戶某個核心痛點而產生的,此時競品就是能滿足或者部分滿足這個痛點的產品,隨時了解競品的動態,尋找差異點,不斷的迭代優化就是主要目的;
比如微信,早期主要滿足的痛點就是即時通訊,當時的競爭對手主要是QQ、米聊、陌陌等類似的即時通訊社交工具。
比如車來了,早期主要滿足的痛點就是實時公交查詢,當事的競爭對手主要是騰訊實時公交、公交地鐵查詢等類似的實時公交出查詢工具。
能活到中后期版本的產品已經能夠很好地滿足用戶的核心需求,此時就要擴展業務面、尋找變現點,隨時關注哪些領域能有偶合的機會;
比如微信中發現頁面的游戲入口,此時競爭的對手已經不是即時通訊社交工具,而是游戲分發渠道;
比如微信中我的頁面的錢包入口,此時的競爭對手已經是支付寶;
3、跨界學習
上面微信和支付寶、微信和游戲分發渠道的例子,都表現為跨界學習,或者說是跨界打劫;
在筆者實際的個人使用中,也有類似的兩個例子:
- 因為微信里面有了滴滴打車,我卸載了滴滴打車APP,但是還在用滴滴打車的服務,相對來說不算是用戶流失;
- 因為支付寶里面能實時公交查詢,我卸載了查公交的相關APP,此種情況我就是那個流失的用戶,被支付寶搶走的用戶;
還有比上面界跨的更大的例子,雕爺在他書里說:普洱的競爭對手其實是法國紅酒?。?!
跨界背后隱藏著一個邏輯:每個人的一天就只有24小時,每個人的一天注意力是有限的,每個人的消費能力是有限的。所以在做競品分析的時候,也要考慮那些暫時界外的競爭對手們。
寫在最后的兩句話:
- 競爭的產品 約等于 借鑒的產品。
- 競品選擇的邊界是調研的目的、是戰略的方向。
作者:代成龍(微信號dcl_utopia),智能硬件創業公司產品狗,從視頻巨頭公司到玩智能硬件的公司,繼續產品設計工作。
本文由 @代成龍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請問作者工作中通常是從哪些緯度分析競品?
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