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驅動產品,但我們應該好好思考一下
很久之前就聽別人說過“人缺什么就秀什么”,雖然小不本人并不完全認同,但最近也覺得,很多東西看起來十分富足,反而是真正稀缺的。
仔細想想,這個時代,我們獲取信息是如此便捷,反而注意力變得格外稀缺;我們每天產生了海量的數據,反而數據的價值密度卻變得更低;我們有越來越多的方式結交來自各種背景的朋友,但真正的知心好友又有幾個?
而對于產品經理來說,也是一樣,我們有了更多的途徑學習技能,與同行、前輩交流,掌握行業資訊,我們有了更多的工具來幫助我們解決遇到的問題,但真正打造的爆款似乎也并不比之前更多。
現在,隨著越來越多的人的生活向線上遷移,以及數據相關技術的成熟,數據分析的方法也被引入到產品研發、設計、運營等各個環節,越來越多的相關人員開始學習一些數據分析的方法來應用到實際工作中,希望能夠為產品演進帶來強大的助力。不可否認,由數據驅動產品的改進,確實像驅散了阻擋在產品經理眼前的一層迷霧,讓我們在管理產品時能夠更客觀、理性的認識產品和用戶,有針對性地改進。但是,依托于數據來驅動真的是能夠幫助我們掃除一切障礙的尚方寶劍嗎?也許我們都應該好好思考一下。
最近看了一篇公眾號推送的文章(詳情查看《客戶抱怨椅子,餐廳老板卻把菜單換了》),大概的意思就是客人反映對凳子不滿,餐廳老板卻讓廚師把菜單換了,原因是相較于提供更舒適的座椅,食物的口味才是真正吸引客人來就餐的關鍵問題。這讓小不不禁想到了之前工作中類似的經歷。
幾年前,小不也曾花費過好幾天的時間,仔細設計調查問卷,通過各種渠道請用戶和潛在的客戶填寫,整個過程可以說花費了不少心血,但是嘗試了一段時間后,便不再考慮這種方式的調研。因為小不發現,雖然能夠回收大量的有效問卷,也能得到一定的結論,但是這種調研也許從源頭開始就是有問題的——問卷在設計之初必然帶有非常強的引導性,導致得出的結果往往和預期的偏差不會太大,這使得整個問卷最有價值的信息僅僅是用戶現狀的一些描述,而這些信息完全有更省時省力的方式獲取。
當然,小不也并不是說問卷調查就一無是處,只是在使用這項工具的時候,也許我們需要思考,它是不是真的適合我們的業務和目標。
數據統計能夠幫助我們很宏觀地了解一些狀態的信息。之前小不在定產品的兼容性需求的時候,也參考了百度統計、CNZZ等平臺的數據,發現了數據中潛藏的另一個問題,那就是用共性的現狀掩蓋了個性的特征。百度統計中占據PC端瀏覽器85%以上市場份額的9種瀏覽器包括Chrome、IE6.0-9.0、QQ瀏覽器、搜狗高速瀏覽器、2345瀏覽器、獵豹瀏覽器,但最終我們選擇兼容的瀏覽器去除了9.0以下的IE瀏覽器版本,并增加了Safari。
為什么小不選擇不完全按照數據的結果來設計?原因有三:
首先,統計平臺的數據采集自各行各業、各種場景,而我們的產品并不具有這么廣泛的使用場景;
其次,小不認為,在我們的產品使用場景中,Mac系統的占比一定會高于目前百度統計的0.79%,而且,小不假定其中很多人會使用Safari;
最后,考慮到實現的成本問題,小不決定放棄IE9.0以下的版本。
數據幫助產品優化細節,帶來設計和服務體驗的提升,但數據并不能帶來破壞式創新。數據伴隨著產品的從生到死,但是我們很少看到因某個或某些數據指標而誕生的具有破壞式創新特點的產品。
小不之前看過一種理論,人的知識大體可以分為四種:你知道你知道的、你知道你不知道的、你不知道你知道的、你不知道你不知道的。產品的從0到1就是一個從不知道到知道的過程,但數據分析主要解決的是“你知道你不知道”的問題;所以,破壞式產品的誕生來自于市場、技術、相關領域的逐步成熟;在誕生之初弱小得幾乎吹彈可破,卻能夠借助像數據分析這樣的工具茁壯成長,最核心的因素這并不是因為各種各樣的工具有何種魔力,而是產品本身就是一顆參天大樹的種子。同樣,破壞式創新產品帶來的市場優勝劣汰也并不是因為前一代在產品或運營上出現了何種失誤,也許只是它垂垂老矣。
總之,不可否認數據分析是非常強大的工具,能夠有力驅動產品和團隊向更快更好地發展。可對于產品而言,真正決定性的是產品經理本身的能力:能否把控好產品在各個階段的戰略,合理駕馭各種工具,靈活運用適合自己的方法論,而不被各種鼓吹方法“神奇”之處的聲音迷惑,舍本逐末,才是真正決定產品成敗的關鍵。
唯有產品經理本身能夠成就產品,而產品也終將成就主導產品的人!
本文由 @不知?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