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如何用卡片分類法,搞定用戶需求?

1 評論 17554 瀏覽 106 收藏 14 分鐘

本文介紹了用卡片分類法搞定用戶需求的操作要點與步驟。

不知各位產品/交互/UI設計師們,平時都用哪些方法和維度分析用戶需求的呢??

可能有些人會用公式:‘目標用戶+用戶行為+用戶場景+用戶體驗目標’得出一個用戶需求的‘衡量指標’;或者思考用戶的‘動機點、擔憂點和障礙點’…

但這些都是分析‘潛在的用戶需求’,對于一些較為明顯的用戶需求,你不確定‘哪些是用戶想要的、哪些是不需要的’,這種情況你又是怎么處理的呢?

今天想分享一下之前用“卡片分類”處理這種情況的經歷,對過程中的要點、思考點做一個沉淀整理。并以此生成了一個“卡片分類模板”,希望日后你也做卡片分類時,可以提供一些幫助:

Part1:需求前期

1. 遇到什么問題?

事情來源于去年的一個小需求,我們要通過QQ瀏覽器上的‘攝像頭’識別能力,將雅昌網站里藝術家的數據內容傳遞給大眾,大致的流程是:攝像頭掃描藝術品→得到藝術品詳情→進入藝術家介紹頁。

而在合作數據接入上,有個小難點在于:雅昌網站的原有受眾都是B類用戶,而我們QQ瀏覽器‘攝像頭’大部分都是C類用戶,很難把握雅昌網站上的內容,哪些是對C類用戶有價值的、感興趣的?

在這2種受眾結構、訴求點完全不同的群體上找到一個重合點,是當時急需要解決的難點。

2. 選擇卡片分類的原因

而為何選用‘卡片分類法’,也是由這個難點衍生出來的:

  • 現有數據基本確定,需要找出和用戶訴求相匹配的內容
  • 交互/產品經理的想法會過于主觀,需要權衡多人的意見才能做出決定
  • 需要發現各個內容間是否有隱藏的邏輯關系

而卡片分類就如一種‘生成方法’,可以讓產品設計者知道 用戶是如何看待/操作/思考我們的產品,更加深入地了解用戶的心智模型。而且相對于可用性測試、焦點小組等分析方法來說,卡片分類成本更低、靈活性更高,非常適合小需求、小組織/個人對需求的分析與驗證。

3. 確定分析目的

做任何事情都是帶有目的,卡片分類也不例外,此次分析也是圍繞以下幾點進行的:

  • C類用戶會對哪些內容感興趣?
  • 不同用戶之間是否有共同點?
  • 這些內容是否適合實際的場景?
  • 用戶是否有看不懂的內容?

Part2:卡片分類過程

 

1. 確定分類內容,制作卡片

整個分類的第一步,無疑就是確定有哪些內容?但這里有個小要點:

因為需要將合作方的內容導入到我們產品中去,因此在制作內容卡片時,就要考慮和已有產品形態做結合,按照現有的產品布局(甚至是規范)產出內容卡片。

但也不一定說卡片制作都要這樣,只不過這種‘界面化‘方式對用戶的視覺認知、交互行為、心智模式等更直接、更具體、更利于后續操作,總好過簡簡單單的一句抽象標題或者描述。

2. 確定人員和場地

由于資源限制,我無法拿到一手的用戶資料,更別說請真正的用戶過來,因此都是請身邊的朋友、同事幫忙。但為了找到貼近真實用戶的測試者,設立了3個維度去篩選人員:

  1. 喜歡畫畫、欣賞藝術品:能對我們最終產品產生興趣。
  2. 參加過畫展、藝術展:有過實際場景體驗,更好了解用戶的心智模型。
  3. 文化素養較高、文藝范 :貼近真實目標用戶。

而關于場地則根據需要靈活選擇,工位、茶水間、會議室等都可以,盡量找安靜的地方,使用戶思考不收干擾。

3. 選擇合適的分類方法

卡片分類基本分2種:封閉式和開放式。

封閉式:

預先設置所有卡片的分組,用戶只需按照自己的理解將卡片分組、歸類,發揮空間比較有限。適合已經確定大體信息框架的產品,分類的結果可以驗證自己的假設、推論。

開放式:

不設置卡片的分組、名稱,讓用戶自行決定哪些卡片是可以歸類、拋棄的,有很大的發揮空間。適合功能點和業務范圍不是很確定的產品,分類后的結果可以為產品的信息架構打好基礎。

而我此次的目的,就是了解用戶是如何看待、思考這些內容的,需要給用戶足夠的發揮空間。因此我自然而然地選用‘開放式’分法。

4. 現場分類

背景描述:

先和用戶簡單說下測試背景,向其傳達此次的目的,談話時營造一個輕松舒適的氛圍。

卡片展示:

將所有卡片都平鋪開來,讓用戶直觀看到有哪些內容,便于其建立一個大體的心智模型。

先讓用戶分類,再提問題:

為了讓分類效率更高,先讓用戶完全按照自己的理解分類卡片,再針對其操作的結果、每個步驟等進行提問:為什么會選這些內容?是基于什么場合?是否有其他替代物?這些內容會帶來怎樣的預期?

這樣確保現有的分類結果,是否和用戶當初的心理預期是一致的,判斷出用戶分類結果的真實性和一致性。

得到結果,整理用戶故事卡片

當所有用戶分完后,可以對結果整理成一個故事卡片:對用戶信息與特征、排序內容、描述等做一個記錄,除了發現彼此間的共同點和差異點,更能驗證之前的目標是否正確。

5. 得到分類結果

得到不同用戶的分類結果后,大體上能看到用戶們的想法。但會有這樣一個問題:

用戶分類的結果、提出的想法可能是利己、只顧當下場景、甚至是違背產品定位等的訴求,不一定全部都正確。所以我們需要給這些結果/想法過一下濾。

Part3:分類結果落地

1. 分類結果分析

過濾的維度根據自身產品而定,我這邊從‘產品定位、實際場景、目標用戶’這個3個維度去分析。

如“實際場景“,因為我們的產品都是線下掃描,大部分的用戶行為都是建立在生活中的各種場景,而對應的操作環境和行為也不同:

在畫展里,用戶有充足的時間、安逸的環境去消費內容。但在吵鬧、人流大的公交站、商場等廣告臺附近,用戶很難將注意力全部集中在產品的內容消費上。

再如我們攝像頭定位于‘提升事物的認知效率,發現身邊更多美好‘(在馬路邊掃一掃汽車,就能知道它的品牌/價格/油耗等),像‘想買下這位藝術家某件作品’這種交易想法,是不太符合該產品定位的。

2. 確定分析結果

過濾掉一些不合適的想法后,接下來就可以劃分所有的內容了,根據對C端用戶的價值點/興趣度排序。

目的就是接下來和產品經理、設計leader評審時,更能闡述出你是為何是這樣分類的,讓你的評審更加有理有據。(也可以拿上之前的分類過程、故事卡等一起評審,說服力更高。)

3. 產品抉擇

評審完,我們產品經理也根據現有的人力資源、項目排期、產品戰略對內容做了劃分:

一期先滿足用戶的基礎認知訴求(即ta是誰,有什么作品,最近有什么活動、消息等),更深層次的內容可安排在以后實現。

4. 落地樣式

最后,確定了這期要先上哪些內容、之前也按照產品形態將內容制作了出來。至此,最終的交互原型也就出來了,當初舉棋不定的用戶需求,也總算能落地了:

結語

雖然這是一個小需求的分析方式,但能最小成本去驗證用戶的思考方式和心智模型,發現更多未知的用戶思維,并以此沉淀下來,對自己本身也是一個成長、學習的體現。

并且‘卡片分類法’也并不是交互設計的專項,如產品經理可以用來確定功能組織、用戶調研等對產品的規劃,視覺設計師可以用來確定圖形含義、視覺記憶點等對用戶的感知。

任何職位在日常工作中都可以靈活運用這個方法,你說是吧???

下面是‘卡片分類法’的模板,公眾號可領取。

 

作者:和出此嚴,微信ID:elffzh,公眾號:和出此嚴

本文由 @和出此嚴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干貨,學習了!

    來自廣東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