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經理,你知道用戶活躍情況怎么分析嗎?
作產品一般都離不開用戶活躍度分析,但是這個“度”我們應該如何把握呢?它是單純的一串數據或者數字嗎?我們該怎么去拆解它?
因為用戶相關的話題很多,為了便于大家閱讀,這里把各種話題做一個歸類如下圖,這樣看著清楚一些。今天我們來系統的分享一下:用戶活躍這個話題。
01 用戶活躍常見問題
1. 到底啥叫活躍,口徑不統一
用戶注冊、付費是很明確的動作,一般不會認錯,但“活躍”到底是個啥,往往眾說紛紜,比如:
- 登錄成功就算活躍?
- 登錄了點擊幾下算活躍?
- 登錄完成一個特殊動作?
當然,針對不同目標、不同業務,可以有不同定義。但使用這些定義的前提是口徑統一,各個部門得達成共識:有XXX行為的就算活躍了。
而最常見的問題,就是不但沒統一口徑,而且還不斷發明新名詞,搞得歷史數據前后對不上。最后開起會來雞同鴨講。
2. 陷入細節,糾結每一天波動
看過活躍率、活躍人數指標的同學都知道,這玩意日常波動太多了,幾乎大事小事都會對活躍率產生影響。
有時間分析活躍率下跌的報告還沒交,丫自己就漲回來了。結果每天糾結于“為啥又高了/低了1%!”累死自己,還沒找到病根。
3. 孤立看問題,砸錢搞活躍
雖然活躍率為啥跌不一定清楚,但是怎么搞活躍率,那套路可太清楚了。登錄7天簽到送福利、30天連續簽到送福利、登錄就抽獎最高888、種樹20天送一袋獼猴桃……
于是,往往還沒找到病因,短期拉指標的措施已經懟上去了。
結果按下葫蘆浮起瓢。活躍率做高了,轉化率跌了,轉化率做起來了,費用燒干了……
注冊、活躍、付費這些指標從來都不能割裂開看,就像我們評論人的身材,是三圍一起報。要不然,你想要一個36D的女朋友,推薦個36-48-52身材的你要不要?不但得要,還得幸福哦。
02 用戶活躍分析核心問題
陳老師總是舉例,做數據的不懂業務會導致各種問題。可在用戶活躍分析中,恰恰是做業務的不懂數據,才導致上述亂象。
運營沒有深入思考過活躍指標的含義,也沒有分析過活躍指標與注冊、付費、轉化關聯。只是單純因為“這是我的KPI”,就產生:“KPI指標下跌綜合癥”:不等分析清楚就急不可耐的下手了,最后總是治標不治本,還折騰人。
想破局,先解決一個核心問題:到底活躍對我們意味著什么?
除了類似陰陽師、DOTA傳奇這種很肝的游戲以外,其他的大量互聯網應用,真的需要用戶天天守在這?除了微信這種超級應用,真的有另一個應用是用戶無可替代每天一看的?(如下圖所示)
從本質上看,互聯網應用講用戶活躍,就像傳統企業講顧客到店一樣。
- 活躍是一切的基礎,必須關注;
- 不能空活躍不轉化,得聯起來看;
- 影響因素太多,必須抓大放小,聚焦行動
在講用戶流失分析的時候,我們說過:流失分析的目的不是消滅流失率,而是把流失控制在可控范圍內。在用戶活躍分析的時候,道理類似:做活躍分析,不是為了逼用戶天天來戳一下,而是為付費、轉介紹提供穩定的支持。
03 用戶活躍分析基本思路
- 定標準:目前業務需要什么樣新增、活躍、付費結構
- 找規律:常規的活躍走勢,該是什么樣
- 查異常:區分常規變化、異常變化
- 追原因:對異常變化進行追蹤,分析
- 定計劃:根據問題輕重緩急,制定應對
最重要的當然是定標準。作為業務方,心理要有判斷:我需要多少活躍用戶,需要多少活躍率;并且不能割裂看一個指標,要關注AARRR的整體形態。
1. 定標準的常用辦法
定標準主要參考三點:
- 業務特征:不同業務,本身需要的活躍用戶數和活躍率就不一樣。
- 發展階段:一般新上線更傾向于聚集人(做大DAU),到一定程度才做付費轉化。
- 競爭策略:策略不同,意味著對活躍、付費的要求不同。
比如最基礎的三大策略(如下圖所示):
請注意,競爭策略才是定標準的核心。比如傳統觀點認為金融服務是低頻業務,可做金融APP時,完全可以把財經新聞、理財教育、本地吃喝攻略、電影信息這些和消費有關的東西做進去,把一個低頻應用做成高頻應用。
因此,一般同類業務特征和發展階段只是參考。更重要的,是業務內心的聲音:“我們要做成一款XXX的應用,相比之市場上的產品,我的目標是XXX”。
這就要求,運營需要有自身業務判斷能力,能對自己的方向有清晰的認識。數據分析師只是輔助作用,提供比如業務特征、發展階段、競品數據以作參考。
這也是為什么陳老師會吐槽,活躍問題是“亂自上做”,確實有很多公司的運營沒啥想法,就知道機械完成KPI,只要數據達標就行。數據不達標,就試圖把鍋甩給數據分析師沒洞察、對手刷量了、我們費用不夠。這樣標準都不清晰,更沒法談后邊的分析了。
2. 找規律的常用辦法
規律包含三類
- 政策規律。政策發布以后,產生的巨大反響。
- 自然規律。全年1-12月,本身就包含了很多影響活躍的因素(如下圖所示)
- 運營規律。常見的運營事故(商品缺貨、系統宕機、宣傳誤導……)運營措施(抽獎、簽到、互動游戲)都能引發活躍數據變化。
這些具體的政策、事件、運營動作,才是指標變化的本質原因。因此在分析之前,應該先大量收集內外部事件,拿著事件思考問題。而不是就數論數,說“因為過去三天漲,所以今天漲”“因為之前周五漲、所以這個周五漲”之類毫無邏輯的話。
找到一些明顯的規律后,可以用來做定性預測,根據未來要發生的時間,預計指標波動變化,也可以用來做解釋。比如發生指標波動的時候,如果有對應事件發生+對應波動形態,那八成就是規律性變化。
這樣做,可以節省大量分析時間,而不是做了一堆分析,還被吐槽為:“我早知道了”“它就是這樣的呀”。
3. 查異常的常用辦法
遭遇異常,要關注:
- 幅度:單日波動是否足夠大
- 持續性:是否有持續增大、持續回落的走勢
- 規律性:是否是有規律的、計劃內的波動
- 關聯性:關聯的注冊、付費指標是否同樣波動
注意,不是所有的波動都值得追擊,大幅度、持續性、非規律、波及其他指標的優先處理。偶爾的波動一下很正常,但是要記錄發生時間,觀察走勢,當問題出現惡化時容易溯源。這樣做,不用讓數據分析師陷入無休無止的糾結里,更容易找到真正的異常問題。
4. 追原因的常用辦法
確認是異常波動,常見的形態有三種
- 事件型:一次性的,大幅度下跌
- 持續型:從某一節點開始,持續下跌
- 系統型:自身波動小,但始終比競品差
先判斷是哪一型的問題再追原因。追原因的難度是:事件型》系統型》持續型的。一次發生的事件最容易查到源頭。
系統型差異,可以通過競品分析得到答案。持續性問題反而最糾結,有可能過著過著自己沒了,有可能是一次重大事件的余波,也有可能是深層次的問題。
需要注意,我們常說DAU=DNU+DOU(日活躍用戶=每日新用戶+每日活躍老用戶,一般新注冊用戶都直接計入活躍)往往系統型問題會影響DNU,在用戶注冊后T+1,T+2…T+N的時間內沒有做好引導,導致用戶不活躍甚至流失。
DOU往往與事件有關,比如季節性促銷,沉默用戶喚醒,新品上市等等。因此在追蹤原因時,可以分頭觀察。對新人關注注冊到首次付費流程,對老人打標簽,關注老人對活動的響應(如下圖所示)
5. 定計劃的常用辦法
然而并沒有這一部分,這一部分是運營的范疇,是一個業務動作,不在本篇的討論范疇。定計劃主要看運營的業務能力。作為數據分析,可以提供的支持是:
- 判斷問題輕重緩急
- 對緊急重要的問題,提示問題源頭
- 對過往改善問題的方法,提供ROI分析結果支持
- 等著運營提想法,做臨時性支持
總結
最后再強調一句:好方法是設計出來的,不是算出來的??繑祿治鲋荒茉u估過往的方法好壞,最多再預測下用戶對XX產品響應率,不能再多了。真正做好落地,還是得靠運營自己多練內功才行。
從頭看完,我們會發現:數據分析方法一點不神秘,更多的是:
- 大量的、細致的收集事件
- 用數據描述、評估、總結事件
- 用邏輯推演事件的影響,用數據驗證假設。
這是個很枯燥的體力活,卻是出成績的關鍵。脫離了這些細節,任何 “思維方法”“底層邏輯”“核心法則”都沒法起效。只有算命大師才是搖搖銅錢天知地知,做數據分析的人,其實和搬磚工沒啥區別。
作者:接地氣的陳老師,微信公眾號:接地氣學堂。十年資歷的數據分析師,擁有多個行業的CRM經驗。
本文由 @接地氣的陳老師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請問如何能了解競品的用戶數據情況呢?
已學習
請問如何能了解競品的用戶數據情況呢?
請問如何能了解競品的用戶數據情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