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步教你如何優質決策?

4 評論 5236 瀏覽 20 收藏 14 分鐘

本文從決策的定義、分類、框架、建議等維度,結合產品經理實際工作的情況,給出關于決策的一些建議,僅供參考。

在電視劇《亮劍》里,李云龍被坂田聯隊圍困,陷入了重軍的包圍圈之中。如何進行突破呢?

常規的方法是從敵人較薄弱的地方進行突破。而李云龍當時根據形式的判斷,出乎敵人之意料,從正面以反攻的方式,正面推進后擊潰了坂田指揮部,并成功進行了突破。

案例中,李云龍對戰場形勢作出準確判斷和分析,并作出了讓軍隊正面反攻的決策。

一個好的決策,能用更少的損失達到目標。

產品經理在日常工作中,要面臨大大小小的各類決策,俗稱“出主意”,良好的決策能力是產品經理所必備的。

什么是決策?

根據管理學的定義,指決定的策略或辦法,是人們為各種事情出主意,做決定的過程。做一件事情,完成目標、結果或任務而做出決定的過程,就是決策。

如果能通過決策達到更好的效率、更高效完成預定目標、更好地處理事情,那么可以認為這是一個優質的決策。

01

對于產品經理而言,擁有了建立優質決策的能力,作用是非常大的。

產品經理通過優質的決策,可帶來以下效果:

  • 做出符合預期/超越預期的產品;
  • 提升完成目標的概率、效率;
  • 減少產品返工率;
  • 高效的處理各種問題。

與之相反的是,不好的決策帶給產品和業務,往往會造成許多的問題。

例如:某突發事件發生,產品經理制定了某項產品功能的決策,但該決策只治標不治本,后期發現了更大的問題,只能推到重來,重新梳理問題,無形中讓產品返工重做。

不好的決策,不僅帶來產品返工率的提升,對問題的解決可能帶來負面的效果,不僅沒有解決問題,反而讓情況變得更加嚴重。

不好的決策,降低了完成目標的可能性。尤其是在涉及到產品規劃、戰略制定等過程中時,“南轅北轍”的決策讓產品做出來后并不被市場所接受的情況,白白浪費了許多的資源。

面對著激烈的互聯網競爭,“朝發夕至”的速度,產品經理是否具備優質的決策能力,決定了產品的生死攸關。

筆者以做過的一個案例為例說明,該頁面為百萬量級。由于涉及相關業務情況,不進行過多的探討,這里只是用簡單代替性的說明。

由于面臨著業務的壓力、需要提升用戶轉化率等背景下,筆者要對功能A進行文案及頁面設計進行優化。通過采取基于用戶心理分析、社群調研、文案優化技巧等綜合方式,獲得產品的優化方案。該版本經過了多期的優化,每次優化都會持續觀察相關的數據情況。期間也遇到的數據轉化率降低的問題,通過多輪次數據分析并進行決策,提升了用戶的轉化率。

如果貿然進行優化,僅以社群反饋指標或文案技巧作為分析決策的唯一標準,最后的結果并不能完成好提升轉化率的目標。相反,這部分優化是經過了多批次、多維度的決策周期。

02

類似這樣的決策還有非常多。

產品經理做出好的決策并不容易,但依然有法可依。

在提出優質決策的框架之前,我們首先明確,涉及決策過程的分類有哪些?

(注:市面上有較多的書籍討論決策,各種書籍給出的決策分類和框架都不同,筆者偏向于從產品經理本身的角度給出一些分析,特此說明。)

根據產品經理所需要不同時間階段:

  • 產品規劃及路線圖;
  • 需求調研;
  • 產品設計;
  • 開發及測試過程;
  • 上線后。

例如:產品經理在評審過程中的現場“拍板”,就是一種決策。這類決策特點是快速、權衡,由于沒有過多的時間進行仔細判斷分析,把每個點都考慮到,因此這類決策考驗產品經理。

根據參與方的數量,分為產品經理的個人決策和群體決策

例如:產品經理在制作需求原型過程中,需要權衡不同的方案的決策,就是個人決策。

而多方參與的群體決策,例如多部門協作的會議、活動等方面,就是群體決策。

根據場景的不同,又可以分為多種決策類型

例如:在產品戰略制定過程中的決策;面對一線用戶投訴產品下的決策;面對其他部門針對某類問題下的決策;跟合作方、協作方所進行談判、溝通等過程的決策。

例如:筆者參與過跟第三方公司的合作,該公司提供底層接口。此時,我們會根據業務的情況、用戶的反饋等,和第三方公司的相關人員進行溝通(如增加新接口)。這些也涉及到了決策。

03

什么是優質的決策?

從上文中提到的決策的作用可知,優質決策必然會帶來提效、降返、高效處理問題、更好完成目標等作用。

《斯坦福商業決策課》把優質決策要素分為了合適的框架、創造性的選項、相關及可靠信息、清晰的價值和權衡、充分論證、判斷決策質量等6個方面;而在認知心理學的決策中,把決策過程分為了辨識問題、收集信息、提出可能的解決方案、評估方案、選擇方案、付諸實踐等6個階段。

這樣的分類方法其實比較全面,但在實際的產品實踐中,筆者把優質決策的分類,主要分為了4個部分:

診斷及框架

對要進行決策的對象事物所進行的診斷和分析,并采用一定的框架進行。

例如:當業務部門不斷提出新需求時,產品經理建立了需求收集池后,需要對其中某些可能要進行優化的需求進行分析和決策。此時,可以采用緊急/重要的四象限分類工具進行劃分。

高效信息獲取

即要對決策對象所涉及的相關信息要素,進行有效的收集。通過信息的收集,能全面地理清決策對象的脈絡,為后續的分析評估提供了基本的素材。

信息的收集和處理可以說極大影響了后續決策的內容。

《決勝B端》作者、vipKid產品總監楊堃在書中舉了一個例子:產品經理發現某個地區的銷售額下降后,通過對數據透視表的處理,獲得了各個地區的數據情況,并發現了北京地區的銷售額下降。同時,為了排除個例進行了更詳細、進一步的對數據的處理,發現了河北、北京兩地面臨同樣的問題。最后,跟區域相關業務人員溝通,獲得了兩地銷售額下降的原因。

這就是有效、全面的信息處理,可以幫助產品經理更好定位問題,為后續決策提供了依據。

充分評估論證

針對所搜集獲取的信息的事實,所進行的評估和分析的過程。

有效的行動及反饋

經過了評估后,要采取具體的決策行動,并持續跟進和收集決策后的反饋情況,以便采取進一步措施。

04

以下從筆者的一些產品實踐的案例中,采用上述的決策框架進行分析:

案例一:業務部門要求增加搜索功能

情況描述:

業務部門由于要經常收集產品的用戶的相關注冊信息,采用原始手法,在表格上復制和粘貼數據。由于后臺數據表格的數據量比較龐大,處理起來比較吃力。因此,需要加一個日期篩選和導出功能,方便進行數據導出。

決策結果:暫不開發

決策過程說明:

1)診斷及框架

業務部門要解決的是數據收集的效率問題。而開發資源有限,多個需求在并行開發中,這涉及重要性、成本等方面。

2)高效信息獲取

筆者在該業務部門所統計的后臺進行查看,實際上,這部分的業務數據按照分頁來進行也就是幾頁而已。采取復制粘貼的方式,需要花費3分鐘左右時間。

3)充分評估論證

對成本、重要性、是否影響業務部門獲取數據等維度上進行分析,結合了當前多個需求并行開發的情況進行分析。

4)有效的行動及反饋

做出決策:該需求可暫不先開發。

但筆者在實踐中發現,這部分并沒有完整告知業務方,導致了業務方多次的催促。這也是要反思的地方,有效的反饋非常重要。

案例二:技術工程師把產品功能開發出來后,影響了其他信息的展示

情況描述:

在產品功能開發完成后,技術工程師向筆者反饋到該功能影響了A信息的展示。即原本頁面上的信息,由于技術對數據存儲的調整,并不能展示出來,影響了用戶對該A數據的獲取。

決策結果:新增產品功能,用于承載A數據的展示。

1)診斷及框架

問題來源于產品新方案的數據處理,這部分并不會在產品設計中有所體現,屬于實踐過程發生的問題。但數據展示對用戶而言比較重要,因此,必須采取其他方式去實現A數據展示。

2)高效信息獲取

產品功能上線后,不出意料,有用戶馬上反饋到業務這里,這成為了幾個急需解決的問題。

3)充分評估論證

從做和不做造成的影響的角度,進行分析。

4)有效的行動及反饋

做出要重新優化的決定,制作原型、評審并投給開發去實現。

05

以上的2個案例是筆者所經歷過的。

針對可能會遇到更加復雜的問題、更難以處理的情況,優質的決策能力成為了產品經理所必備的一個技能。

產品經理如何去鍛煉優質決策的能力呢?

筆者認為,非常重要的一點是,遇到問題時(不管是不是自己負責的),從主人翁或負責人的意識出發,制定出相關的決策

  • “如果是我,應該怎么處理這類問題呢?”
  • “換做是我,怎樣才能減少客戶的損失呢?”
  • “怎樣才能更好達成目標呢?期間設計到的重要決策有哪些?我應該如何給出建議?”

經過了不斷自我有意識的提問和思考、并經過親身實踐決策后的反思、參考他人的決策等方式,可以有效提升決策能力。

#專欄作家#

阿藝師傅,微信公眾號:鋅產品,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曾擔任國內某top知識付費平臺B端產品經理,負責過億級用戶平臺的產品設計的工作。對系統設計、系統思考等方面較感興趣。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大佬,你的微信怎么加不了了

    來自廣東 回復
    1. 可以加的~

      來自廣東 回復
  2. 補充一些
    筆者最后給建議非常正確,但是這只是態度問題,如何又好又快的決策,還有一個點是能力。能力包括行業經驗、產品熟悉程度、功能認知等等,而恰恰是能力需要一定時間的錘煉的。

    來自北京 回復
    1. 說的很好~產品決策從來不是簡單的幾句話能說明白,不僅涉及到基礎的方法論,還要從實際的產品實踐、業務層面上進行理解,甚至跟個人的決策習慣和偏好也有關系。
      但書中許多的框架很好,我這篇文章更多站在產品實踐做的一些提煉總結
      后續建議有些簡短,可以進一步探討的,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加微信一起聊聊哈~~

      來自廣東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