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經理的道、術、器
怎么進入互聯網行業,怎么成為一個新手產品經理?本文從產品經理的道、術、器拆解一下如何成為一個產品經理。
1. 成長路徑
行業、公司和產品都有生命周期,常常歸結為探索期、成長期、成熟期和衰退期,放到產品經理的成長路徑上,同樣存在這樣的不同階段:入門、進階、突破。
入門,即怎么進入互聯網行業,怎么成為一個新手產品經理?
這個是很多大學生和轉行的人經常遇到的問題,市面上也有很多的培訓課程和書籍在幫助解決這個問題。
一個領域可以從道、術、器去拆解,“道”是思維方式、“術”是方法論、“器”是工具。
然后就會發現,在新手入門階段,大多數市面上的培訓課程和書籍主要集中在“器”,即教你怎么畫流程圖、怎么畫思維導圖、怎么畫原型、怎么寫產品需求文檔,當然也會零散涉及一些“術”和“道”,即產品經理的工作流程和思考問題的常見方式。
但這些都只是產品經理的皮毛,目的是幫助新手能了解這個職位,并能上手做一些簡單的工作,適合-1到1歲的產品經理。
當一個新手做了一年之后,親身做了幾個小項目,或者跟完一個大項目的全程,大體熟悉了一個產品經理的工作流程,對產品的“器”已基本掌握,此時就到了進階階段,即怎么形成自己成體系的方法論?怎么能擔任更大的職責、獨立負責一個模塊或產品?怎么從新手到資深產品經理?
進階階段主要集中于”術“,關于解決這個階段的瓶頸問題,市面上的培訓課程和書籍就少很多了。
有一個比較好的方法是可以針對不同的業務場景,逐個擊破。比如你最近在做的業務涉及個性化推薦,你就可以去看些推薦系統、人工智能的書和課程;如果你做的是會員體系,就可以看一些關于用戶激勵體系、會員搭建體系的教程。通過這樣帶著問題,各個點去學習,也能獲得很大的提升。
2. 產品能力
但這里依然存在一個問題,你總會覺得不系統,不知道自己該向哪個方向努力。
其實這是因為,你沒有一個清晰的目標,所以沒有一個清晰的成長路徑。
首先,要明確目標,即一個成熟的或優秀的產品經理需要哪些能力呢?
這里將產品經理的能力拆解為六大基礎能力,可以針對這六個點分別有針對性的提升。
重點說一下邏輯思維能力,因為這是產品經理的底層能力,我們會在應聘或工作中經常聽到說要有邏輯思維能力,那到底什么是邏輯思維能力?
我們可以把邏輯思維能力再次拆解:
2.1 信息拆解能力
因為事物的屬性是多層次的,因此需要深層剖析。
比如我現在把一個模糊概念的產品能力拆解為這六大能力,又把邏輯思維能力拆解為更為具象的不同能力點,達到可落地可操作的層次,這就是一種拆解能力。
2.2 信息重組能力
將事物拆解后,還要找到不同節點的聯系,重組出新的模塊。
重組能力和拆解能力是相應的,當我們需要解決某個問題時會先收集信息,獲取了大量信息后,此時就需要對信息進行清洗,篩選出有用信息,去除信息噪點,然后再找到有效信息之間的關聯,最終達到認識事物本質的目的。
舉個常見的例子:在知乎上,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的問題:做XXX是一種什么樣的體驗?
然后下面會有很多回答都是講個人體驗,然后你就會發現甚至有兩個人的體驗是完全相反的,一個人覺得體驗無比好,并舉了很多自己經歷的或看到的例子,另一個人卻覺得無比差,也舉了很多例子,邏輯也形成了閉環,達到了論證的目的。然后你就會疑惑到底真實的情況是什么樣的?
這就是小馬過河,松鼠覺得河流深不見底,牛卻覺得只到自己的腿,此時你需要對信息進行重組,篩選出客觀信息,盡量屏蔽主觀信息,并將多人的描述進行交叉驗證,找到共同點,最后你看到的事情的全貌,才大概率是符合事實情況的。
2.3 流程化能力
分為遍歷和閉環。
遍歷就是了解所有的流程,包括正常分支和異常分支,人人都能看到正常的流程,但是異常流程很容易被忽略;
閉環就是引入反饋機制,整個流程能夠打通,并具有反饋機制能夠進行迭代。
2.4 抽象化能力
找到事物共性,用于信息的復用。
模塊的復用,不只產品會講,開發也經常會講,減少重復性工作,避免做一次性的產品,比如為了某次運營策劃的活動而開發的功能,發現之后再也不會用了,或者下一次運營活動又要開發新的功能,這就是一種資源浪費,投入產出比極低。
這種問題運營經常會犯,所以產品要把好關,幫助抽象出底層邏輯,提高功能的可復用性,這也是經常會講的:產品提供的是長期價值,運營提供的是短期價值和協助產品提供長期價值。
2.5 界定能力
對概念清晰界定,減少概念模糊度,避免不同人的認知誤差。
為什么每個人的想法會不同,即使長期共事的兩個產品經理也會常常意見不合,這就是因為每個人對同一事物的認知不同,所以在日常溝通時要減少認知的誤差,比如對一個概念的定義,不要一群人聊了很久,到最后發現大家對同一個概念的理解有偏差,導致大家都不在一個點上。
那怎么提升邏輯思維能力呢?
想要提升邏輯思維能力,比較好的訓練方法是日常的產品調研,建立一個分析模型,有層次的去分析市面上的產品,而不是簡單體驗,以及看一些訓練邏輯思維的書,比如:《金字塔原理》《學會提問》等。
當然最好的方法,還是回到真實的業務場景中,不斷實踐。
3. 初識產品思維
了解了產品能力的構成,有了清晰的成長路徑,接下來的就是實踐、實踐、實踐,一個項目一個項目的親手去做,不斷復盤、不斷打磨自己的方法論,“術”的問題就得以解決了。
我在工作中有意識地培養上面總結的這些能力時,但總覺得這些東西還不夠,因為在這些產品能力之上還有更深層次的東西,也就是問題的本源——“道”,即產品思維。
這就像只練外功,不練內功,最后不是遇到瓶頸難以進階,就是走火入魔誤入歧途。
有人覺得產品思維務虛、產品方法務實,產品思維真的很虛嗎?
人們常說產品經理要在一個行業積累行業經驗,而產品方法是可以復用的。但是若只有產品方法沒有產品思維,不同公司不同業務下差異很大,即使產品方法可以部分復用,但是沒有一個成熟穩定的思維方式支撐,也會轉型艱難,因為思維方式決定了我們的認知與決策。
比如:一個產品經理要做一個創新的產品,如果沿用傳統做產品的流程:競品分析、市場調研、用戶調研,肯定會遇到問題的,因為你連競品都找不著,所以做出的市場調研和用戶調研都是不準確的。
所以這個時候要思考問題的本質:即回到用戶本身,思考我們提供的用戶價值、產品價值和商業價值。
為什么產品思維如今會被頻繁提及?
因為在互聯網時代,發生了四個變化:
第一,產品觸達成本驟降
因為原來的實體商品,從設計到消費者手中,要經過諸多環節,尤其貨運和經銷成本很高,而移動互聯網與智能手機已經普及。產品實體觸達的成本降低,使產品本身的價值重新成為品牌成功的關鍵。
第二,認知用戶質的飛躍
用戶的數據完全記錄在產品中,包括用戶的屬性數據和行為數據,而這些信息在傳統行業中很難獲取。大數據的最大價值就是作為認知用戶的手段,而傳統行業還在用樣本調研。
第三,個性化體驗成為可能
過去的商品都是標準化的產品,如今可以根據用戶的個人喜好和需求訂制產品。
這對產品經理產生了更高要求:了解不同用戶的需求并做進一步抽象,讓不同用戶的不同需求都盡可能用個性化的方式得到滿足。
第四,生產方式徹底改變
生產方式的改變主要是生產成本的降低,觸達成本、制作成本和維護成本都大幅降低。
成本降低的結果就是,快速迭代成為可能。
4. 產品思維的完整體系
那究竟什么是產品思維?
我在工作中零零散散思考過,但是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
劉飛在《產品思維》中給出了一個完整的體系:產品思維的關鍵詞是用戶與迭代,即研究用戶、創造價值和迭代優化。
首先是用戶,用戶是一切需求的起點,要先認知用戶,分為兩個層面:
- 第一層面為微觀,包括用戶畫像、用戶場景和用戶心智;
- 第二層面為宏觀,對用戶群體進行拆解分層,有多個維度,如用戶貢獻價值、用戶生命周期等。
然后是創造價值,即用戶價值、產品價值與商業價值;因為產品經理服務的對象有兩個,用戶與公司,因此需要平衡用戶與公司之間的訴求,即分為用戶價值和商業價值,而產品價值則是從用戶價值引申而來。
類比來講,用戶價值是我們為了讓用戶到達目的地鋪的一條路;產品價值是我們鋪的路有多少人用,是不是比別的路好;用戶體驗是在行駛的過程中,道路是否顛簸以及路邊的風景怎么樣。
最后是產品落地,包含兩個核心邏輯:供給側能力和迭代思維。
這里有一個重要的概念就是”供給側能力“,懂用戶、懂價值,只是懂需求而非懂供給,這種情況下很難做好產品。比如做網約車平臺,司機怎么招募、怎么管理;做酒店服務,大的連鎖酒店和小的房東都該如何建立渠道,如何設置合作機制,這些就是供給側能力。
認知用戶和做用戶價值判斷,認知行業和做供給側邏輯判斷,是先決條件,但是否符合真實世界的邏輯,沒人能提前準確預測,這中間的不確定性,就要靠迭代思維來彌補。
5. 實踐
讀完劉飛老師的《產品思維:從新手到資深資產經理》,想到了產品經理成長路徑的三個階段:入門、進階、突破,這同樣也是我自己的成長歷程,而這三個階段對應了不同的側重點:器(產品工具)、術(產品方法)、道(產品思維),這也正是本文的脈絡。
但是到最后,一切就回到了本源,即產品思維;而產品思維的本源則是用戶,來自用戶,最后又要回到用戶,這也正對應了產品思維的三個要點:認知用戶、創造價值、產品落地。
劉飛老師的書是為了啟發后來者,我讀了這本書后寫的這篇文章也只是拋磚引玉,每個人都可以有產品思維,每個人的產品思維也都是不同的,產品思維像一個產品一樣也是不斷迭代的。
那該如何建立產品思維呢?
還是那句話:產品經理的一切都來源于實踐。
本文由 @岳小魚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CC0協議
適用于B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