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經理如何排列需求的優先級?
上一篇文章講產品經理如何對單個需求進行可行性分析,然而在實際工作中,產品經理往往會面臨多個需求。在對每個需求進行可行性分析后,就需要對保留下來的需求進行優先排列。
為什么要排列優先級呢?
>從實際情況講,項目組的資源是有限的,而產品經理必須在有限的資源內實現最優配比,提高ROI。
>從個人角度講,排列優先級是產品經理訓練對全局的把控能力,以及深入了解產品的良好方式。
怎么排列優先級呢?
- >給需求分類;
- >相同類中的需求,衡量人力成本、物料成本、產出收益、時間約束和邊際遞減;
- >將上述指標量化,加權成綜合指標。
下面>一條一條來講,先講第一條:>給需求分類>。
為什么要給需求分類?
>分類是對需求的整體判斷,我們比較人,會先分成男女,相同性別間的共性大于特性,易于比較。
>不同的分類,權重不同。通過分類,可以快速判斷需求的價值量。
如何給需求分類?
>按照該功能是否影響核心功能,可以將需求分為核心需求和非核心需求,核心功能即產品解決用戶實際需求的能力。電商類產品的核心功能是從挑選商品、到加入購物車、下單、直至購買的完整路徑;背單詞類產品的核心功能是從挑選詞書、到新學、復習、直至完成打卡的完整路徑。
> 非核心需求則指與核心功能無涉的其他需求,主要包括活動需求及其他非核心模塊需求。
>在核心需求和非核心需求之下,再進行細分,判斷其屬于功能性需求還是體驗性需求。
- >功能性需求,是骨骼;一般比較重大,要么產品的邏輯或是程序出了問題,或是有了更好的解決方案(或嘗試新的方案),要更新調整(雖然此類需求也會涉及到用戶體驗,但目的是功能);
- >體驗性需求,是表皮。一般是主流的設計風格發生改變,或底層平臺推出了新的設計規范。
>將上述提到的需求分別進行量化,給予權重。一般而言,核心需求的權重高于非核心需求。功能性需求的權重高于體驗性需求。具體為:>核心需求-功能性需求(CF)>核心需求-體驗性需求(EN)>非核心需求-功能性需求(NF)>非核心需求-體驗性需求(NE),>括號中應為具體比例值。
給需求>分完類后,就到了第二條:>相同類下需求的具體比較>。
比較什么?
>如前文所述,主要比較人力成本、物料成本、產出效益、時間約束和邊際遞減。
如何比較?
>將付出的成本和收益量化成同一指標:金額。
所有>的需求,到最后都是成本和收益的比較。包括之前的分類,其實是從宏觀層面,即考慮到需求的長遠收益進行成本收益比。而細分到相同類中的需求,比較的則是需求的短期成本收益比。
一般的>非活動需求,只涉及到人力成本,計算公式是>所涉及的參與人員 * 所需工時 * 工時薪資>。當然服務器成本、占地成本、短信成本等屬于固定成本,不計算在內。
如如>果是活動需求,還涉及到物料成本(實體購買和運輸),需要將該部分與人力成本相加。這樣>,成本即可算出。
而收益>,也需要量化成同一指標。相對好估算的是活動類的需求。舉凡活動類的需求,都會在一開始定一個預期收益(拍腦袋或根據往期經驗得出),屆時,只需>將預期收益減去成本>即可?;顒咏Y束后,再根據實際收益和實際成本做新的核算,為下一次的迭代保留經驗。
不太好>估算的是非活動類的需求。這個只能看該需求對于新增、活躍、留存、付費和轉化的影響。在很多三方渠道,是有對于不同指標提升的成本報價的。我們可以通過這些報價或自身經驗預估AARRR不同階段增長所需要的單位成本,再預估該需求能夠在刺激哪個階段的增加,以及大概的增長量。這樣,就可以得出該需求可以節省的成本,>節省成本減去(人力+物料成本)>,即是最后的收益。
>在成本和收益之外,還需要注意兩個約束條件:>時間約束和邊際遞減>。
- >時間約束主要針對外部風險(例如工信部備案)、活動需求(一般對節日節點有很強的依賴性)以及更新需求(影響應用商店排名);
- >邊際遞減是經濟學概念,主要涉及到需求需要達到的完美程度。
時間約>束是加速器,有時間約束的需求,可以在原有基礎上額外>乘上T系數(大于1)>。T系數的大小則視約束時長而定。需要注意的是,時間約束并非增加了需求本身的價值。只不過由于自身的特殊性,使得我們在排期時不得不將時間因素考慮進去,并化約成可以比較的同一值。
邊際效>應則剛好相反,是延時器。我們都知道,吃美食,第一口是最香的,第二口還不錯,但已遜色于第一口,第三口則比第二口還差,如是直至最后一口,最初食物帶來的驚喜已所剩無幾。
產品功能>也是如此,倘若一個按鈕,最初顯示效果不明顯,將其變得明顯后,用戶體驗提高值為10;再將其用純色調豐富起來,用戶體驗雖有提高,但大概率低于10,甚至可能遞減至5;這時如果再將純色調替換為漸變色,用戶體驗也許只會提高2了。
>和時間約束不同的是,邊際遞減減少的是需求本身的價值。具有邊際遞減效應的需求,應在其原來的基礎上>乘上M系數(小于1)>,而M系數的大小,則視該需求的>迭代次數>而定。
以上>兩條都完成后,第三條>量化指標,加權成綜合指標>就水到渠成了。
>第三條的前半部分:量化指標,其實在第一條和第二條就已經完成了。無論是分類需求,還是計算成本收益,都需求將其量化為一個確定值。
>剩下的只是把其加權為綜合指標:
- >由需求分類可得系數,CF、EN、NF、NE;
- >由ROI計算可得數值,假定為Q;
- >若Q具有時間約束,則需乘以系數T;
- >若Q具有邊際效應,則需乘以系數M;
>由上可得,需求最終的值為>Q * CF(或其他)* T(或無)* M(或無)>。
以上>則是本章的全部內容。在實際工作中,有時迫于時間、工具、經驗,并不能將需求細化為某個具體的值,甚至相關的指標也許是不科學的。但依然應該遵照需求分類、計算ROI、考量時間約束和邊際遞減這這幾項步驟。
#專欄作家#
善寶橘,微信公眾號:善寶橘,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一個崇尚終身學習的互聯網斜杠青年,擅長學界理論與業界實踐結合,專注新媒體、游戲領域的運營策劃。當然,偶爾會寫點互聯網時事評論。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CC0協議。
太死板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