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產品經理修煉指南

6 評論 9728 瀏覽 110 收藏 32 分鐘

又是一年過去,我們進入了 202X 的時代。對2019年感到失望的你,需要看到未來更多的可能性,當然,所有的可能性都建立在自身的成長基礎上。作者借此文,希望能夠為大家的2020年提供一些成長參考。

2019漸漸走到終點,又是一個總結與展望的時刻。

入行多年,一路走來看到身邊的產品經理們一直有各種各樣的迷茫,特寫一篇修煉指南,為大家2020年的修煉提供一些參考。

你是不是也有過這樣的困惑:

  • 程序猿們說“這需求技術上做不了”,咋辦?另外感覺他們的估時好像特不靠譜,可我剛張嘴他們就說“U can U up”,秒慫……
  • 四面八方的業務需求提過來,說得天花亂墜,怎么知道做出來有沒有用?有的業務一拒絕就吵,還找領導,怎么辦?有些需求完全不符合我的產品原則,比如到處挖坑塞廣告位加營銷資源位,但業務說是為了完成指標,不加完不成要我負責,怎么破?
  • ?大家都喜歡對產品指手畫腳,個個都是專家,尤其老板特別不好伺候。也常聽見“這產品真爛,拖了業務后腿”的聲音,卻好像從沒聽見“這產品真牛,我們業務都靠產品帶動”。上不著天(業務)下不著地(技術),被技術懟被測試懟被業務懟被老板懟,人稱專業背鍋俠的產品經理,該怎么做才能讓大家認同?
  • 我做的產品,左看右看好像友商做的都差不多,怎么才能做出實用受歡迎的創新?業務和技術的價值都不難衡量,那么產品經理的價值,到底怎么衡量呢?談需求畫原型,怎么看出來牛?我的產品方案,到底對業務成敗起到了多大作用呢?
  • 每天都在開會、談需求、寫文檔中度過,每天忙忙碌碌做著差不多的事,好像也看不到多少提高,那后面該怎么繼續提高我自己?產品經理是不是吃青春飯的?眼看著自己漸漸成為油膩中年大叔,剛畢業的小年輕一波波撲過來,能扛能熬夜愛玩新東西,我們老年產品怎么辦?
  • ……

這些問題,天天都縈繞在心里——產品經理,仿佛是天下最難做的工作。

其實,別看我這些年先后在技術部、業務部和產品部負責人的崗位上工作過,但其實我同樣為這些問題所困擾。

也可以負責任地說,如果一個產品總監說他完全沒這些問題,大概率是在吹牛,而且越大的公司,這些問題越突出。雖然可以用管理學理論來給出看起來挺像的答案,實際不能真正解決這些問題。

那怎么辦?

自我修煉!

產品經理,首先需要修煉出一顆強大的內心。

他強由他強,清風拂山崗。產品經理強悍的內心,就是可以做到忽略各方壓力,屏蔽干擾與噪音,冷靜獨立地對公司業務模式、顧客痛點、自身定位和記憶點進行清晰透徹的思考,找到產品解決方案,并堅定地執行。這是產品力的基本面,來源于自身價值門檻、自信心、對行業和業務的熟悉度、對顧客的洞察、以及強大的產品思考與數據分析能力。

下面,結合我多年來的經驗教訓和體會,針對產品經理的自我修煉,給出八條修煉建議,希望能幫助大家在2020更好地提升內功。

一、擁有產品之外的一技之長

作為一個綜合性的崗位,產品經理有四面八方的對接,工作存在高度的溝通、協調和決策。擁有一個產品以外的強悍的專業技能,會非常有幫助。

比如,技術背景強,可以迅速判斷技術方案可行性,順暢地和研發溝通,使產品平穩落地;懂業務,通過豐富的業務經驗提出有效支持業務的產品方案,并和業務團隊高效溝通把控需求;熟悉市場或銷售,有行業洞察,能基于對目標消費者和市場的深入理解,打造出營銷轉化傳播能力強大的優秀產品。

畢竟,產品的本質,就是整合公司能力,為業務提供舞臺,并讓顧客爽到。

很多畢業生想一畢業就做產品,或者在自己的崗位沒干多久就想轉產品。我個人認為,不妨先好好積累,建立做一個優秀產品經理的技能門檻。

這很像管理者,如果管理系剛畢業就做經理,其實很難讓團隊真的服氣,只會經歷一個更為漫長的無力而尷尬的過程。見過不少剛畢業就做產品的很優秀的年輕人,但我感覺他們的懷疑自我的日子確實比較長。

當然,如果你已經是了,那咱們繼續往下看。

二、洞悉人性

我最初做產品的時候,主要想的是,界面好不好看、布局合不合理、流程順不順,以及怎么做可以幫業務更快地出數據。再到后面,通過一次次產品分析和改造,看到很多重大設計錯誤都是由于對用戶心理、潛意識以及使用場景缺乏深度洞察,或者陷入“我就是典型用戶”的誤區。

我越來越強烈地感覺C端產品要出彩,就必須基于深度對用戶心理的把握,甚至是對人性的深刻解讀來設計更有魅力的產品。找到用戶心理訴求的本質,是產品的關鍵。

人性:產品的借力點

聽過多期張小龍的公開課,核心就是在談產品背后的人性:為什么蘋果手機和馬桶按鈕只有一個按鈕用戶會爽、怎么在微信新出爐時說服一桌妹子安裝微信、大家為什么拍視頻做傳播、人性不愛學習怎么讓他們閱讀、關注朋友圈的心理本質是什么……最終,理解產品最大的關鍵,就是深度掌握心理學,洞悉人性。

產品經理像上帝一樣俯瞰蕓蕓眾生,知道他們的欲望,制定規則讓他們按照規則來運轉。通過你的產品去滿足他們的欲望,在使用的過程里面是按照你的預期來的,你知道他們會怎么樣自己去演化,然后你就在旁邊看熱鬧就行了。

張小龍推薦的書籍《失控》、《女性的起源》,甚至已經在進化論和生態層面看問題了。

所以,產品經理的持續修煉,一定要深入研讀哲學、心理學、行為學方面的書籍,了解用戶是怎么思考,有什么樣的習慣,潛意識如何支配人的行為和決策。

我讀過很多國外著名的產品和營銷類書籍,比如《瘋傳》、《引爆點》、《顧客為什么購買》、《無價》、《墨菲定律》、《烏合之眾》,仔細觀察這些書的精髓,主要專注在心理和人性;把握住了,產品或者營銷很容易直擊目標。

B端產品其實也一樣,要打造出一款好的B端產品并能成功完成銷售和收款,同樣需要對人性的深刻解讀。

初級的咨詢和銷售,看的是顧客企業要解決什么問題。而咨詢和銷售的老江湖,看的則是對方決策者靈魂深處的真正訴求;而這通常是不會說出來的,甚至很可能與表面要解決的問題并無關聯。

三、宏觀商業環境觀察與解讀

聽起來是不是有點大有點空?

但如果缺失這個,不但產品方向完全沒譜,而且只能基本跟風或瞎做。簡單說,這是戰略層的思考能力塑造。

在公司常常會聽到業務說,別人這么做,所以我們也要這么做。

那么,別人這么做的結果數據好嗎?他們的核心客群特征和我們的一致嗎?業務定位和我們一樣嗎?結果是暫時的還是可持續可升級的?背后是哪些核心因素在驅動?

這些人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具備戰略思考能力的人其實非常少,人云亦云盲目跟風之人卻很多,而且他們的聲音可能會很大。

作為產品經理,需要對商業有自己的解讀:

  • 在產業層面,要看到產業核心要素及其發展趨勢;
  • 在業務層面,要理解自己的商業定位和盈利模式;
  • 在顧客層面,看到目標群體(你不可能贏得所有人)的核心訴求到底是什么,出沒在哪里,為什么而動心,如何做決策,為什么來,為什么走。

大家可以參考我的一篇文章《產品經理的升維思考:從產品,到模式,再到產業》,里面有更深入的論述。

這方面的修煉,大家可以多讀一些行業分析和商業環境的書。

我個人比較推薦吳曉波的《激蕩、跌宕、浩蕩》和《大敗局》系列、吳軍的《浪潮之巔》這樣觀察商業環境和產業潮起潮落的書,或者企業發展史如《創京東》、《九敗一勝:王興創業十年》,最好是創始人的自述。時間有限,機會成本寶貴,盡量選擇視野和層面高的人寫的書,比如黃若的《我看電商》系列。

同時,也可以多讀一些行業觀察報告和文章。但這個就非常良莠不齊了,要有鑒別力,要看是不是真正在前線聽得見槍聲的人寫的書,作者的視野是點還是面,看的是現象還是本質,也要鑒別里面的數據怎么來的,靠不靠譜。

四、深入理解業務,成為行業專家

產品的責任,就是設計出幫業務獲得更高產出的產品。

如果條件具備,我建議產品經理可以跟業務一起工作一段時間,跟著業務去跑跑,甚至去業務部門輪一下崗。深刻理解業務,是做好產品的前提,而不是只是按業務提的需求作工具。透徹掌握了業務的核心邏輯,不但與業務溝通會更順暢,探討需求更有把握,也可以作出更符合顧客需求的產品。

以電商為例,幾乎所有線上做法都來自線下。我們應該深入了解大賣場、超市、便利店是怎么選址、選品、鋪貨、管理庫存、做營銷引導、動線管理,如何建設會員體系,盈利邏輯到底是什么,專注什么KPI,會對線上做法的邏輯和來源有深刻的理解。

業務部門溝通上,和采銷部門溝通,理解線上商品的選品、訂貨補貨、定價、促銷、退換貨邏輯。和物流部門溝通,理解商品的庫存管理、分揀打包出庫配送全流程。和市場部門溝通,理解品牌宣傳怎么投放,流量怎么獲得,渠道怎么評估,KOL怎么合作,KPI怎么定。

每年去客服部門做幾天客服,接個上百通顧客投訴電話,才能深入理解顧客痛點到底在哪里,程度如何怎么分布。

最重要的是和運營的溝通,產品和運營基本就是一對搭檔,手拉手是必須的,畢竟產品搭臺,運營唱戲。這個也可以參見前文《產品VS運營,工作專注點有何不同》。

作為產品經理,要深刻理解行業,成為行業專家,單純的互聯網角色遲早會被弱化?;ヂ摼W本質上不是一個行業,而是一個渠道,一個方式,雖然它對各行各業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和變革,這就是互聯網+。

因為興起到現在的年份不算很久,全新的共性的方式在初期形成了一個行業,有了“互聯網公司”的說法。但在未來,每家互聯網公司都會回歸本質,越來越多地融合線下,回歸其垂直領域。比如淘寶京東是零售,美團是生活服務,攜程是商旅服務,頭條是媒體,滴滴是出行服務等等。

五、建立數據思維

產品有兩只眼睛,一只是數據,一只是用研。

好的產品經理,需要具有強大的數據分析能力,能通過數據理解每天線上業務的波動情況,通過數據理解產品的主要問題出在哪里如何優化,通過數據解讀業務需求和假設是否成立,通過數據告訴老板他的要求合不合理……數據是解決各類問題的金鑰匙。

產品設計是感性驅動,理性執行的;也就是說,通過人性、心理學、行為學,在哲學層面進行主觀思考和大膽構想,但最終也要通過數據來證明觀點、設置優先級、驗證設計合理性,并跟進實際結果。

如果只是停留在主觀層面,不但對錯難辨,而且也缺乏說服力。同時,頻繁做數據復盤,才能清楚地知道產品的問題所在,明確后續發展方向,不斷提升自己的產品力。

我在亞馬遜的體會,感覺這也是中美產品經理最大的區別所在。美國的產品經理普遍具有特別強烈的數據思維,特別的理性和邏輯,中國的產品經理更加主觀。

多看數據,多分析數據,仔細觀察與思考,漸漸會找到套路,在腦中逐步建立產品背后的數據模型。要做到這個,也需要閱讀一些大數據、統計學方面的書籍。

讀過很多這類書,感覺好書其實很少。我個人推薦《網站分析實戰——如何以數據驅動決策,提升網站價值》和《首席增長官》,里面談的數據分析思維方式和案例很有參考價值。

但讀書只是指路,自己多看數據多分析數據,通過大量實踐建立“分而治之”的思考模型。不要一鍋粥地看總體,這很容易被“均值”誤導。拆分背后的影響因素,把人分群解讀,把階段分開統計,才能在大量疊加的元素中找到你需要的線索。

獲取數據,往往又是困難的。很多產品經理無法在BI部門得到取數排期,甚至平臺缺乏數據埋點??梢試L試兩個做法:自己學一些SQL,掌握取數技能,自己動手才是最可控的;使用用研方法,通過樣本來獲取局部數據,可以進而推導全局。

如果無法得到用研支持,可以親自選一批典型用戶打電話或面談深訪做調研,掌握一手資料。

六、保持跨行業交流,結交高勢能群體

通過產品經理大會或公眾號,我得以結識了很多產品經理。他們常跟我交流產品問題和困惑,我也受益匪淺。

因為在一個特定的環境下工作,針對具體的業務和特定的顧客,產品思維難免會偏窄。通過跨行業、跨公司的交流,可以看到其它公司面對什么樣的問題,如何思考,用什么方式進行嘗試,結果如何,有什么經驗教訓。

這可以幫助我們迅速理解情況,打開視野,橫向的經驗積累也驟然加速。

我曾常帶我的產品團隊去拜訪其它公司的產品部,做深入交流。比如,在負責1號店首頁改版項目時,我就多次帶隊和京東首頁產品團隊深入交流,理解他們怎么設計KPI,有些什么樣的痛點,如何確立思路,怎么衡量首頁成效;再到后來成為一家人,溝通就更加頻繁深入。

交流過程中,我也看到產品經理們有的非常好奇,仔細地聽,不停地問,不但學到了很多東西,產品思維迅速成長;同時也積累了更廣的人脈,獲得了更多職業發展機會。

所謂高勢能群體,就是牛人,或者做很牛事情的人。我曾有一個階段認識了很多VC(投資人),跟他們聊多了,會不斷學習他們的視野、思路和著眼點的差異,進而帶動自己視野和格局的快速提升。和其它公司的資深產品或高層交流,也會看到很多更高層面的思路,對提升很有幫助。

但我知道大家的痛點,人都多少有些勢利,初級同學和行業資深產品溝通,對方的溝通興趣可能不大,因為對他們沒有多少幫助(其實不然)。

常碰到的情況,就是更高層級的不愛理自己,自己又不太愛理低一些層級的。但無論如何,主動、好學、好思考、好問會對成長有很大幫助。

不過,近年來知識付費興起,真的缺乏渠道接觸牛人,花些錢總可以了。但是要記得,只是變現做得早不代表真牛,仔細挑選你想跟什么樣的人學習,珍惜機會成本。

七、多讀書,持續學習,深度總結

看過一個統計,剛畢業的學生,一年可以讀十幾本書;畢業三到五年,一年讀五六本書;畢業七八年,一年才讀一兩本書。

寫這篇文章時我上網查了下,數據顯示中國人人均一年讀書7.86本,看起來大家好像愛讀書了。我又查了另一個數據,數字閱讀增長的主要是大眾閱讀,專業閱讀占比不足10%,紙書占閱讀市場24%,占比應該接近。

所以,可以理解為人均一年讀一本專業書。

從專業內容閱讀來說,很多人會把越來越多的閱讀時間花在碎片化良莠不齊的文章上。

近年來,聽書漸漸興起,包括“得到”之類的知識變現App和在線課堂特別流行。我個人感覺,這就像電影和連續劇的差別,哪怕是名家名作,電影只能給一個很簡單的劇情,開始到高潮到結束都在短時間完成。但連續劇可以深度展開,從人物刻畫細膩度、劇情復雜度、場景設計規模上,遠遠超越電影。

同樣,一本書可以體系化地結合大量案例深入講述一個理論知識及其前因后果,而一篇文章則只能說一件事還淺嘗輒止。

我寫公眾號文章,感覺要把一個點講清楚,動輒就五千一萬字,心里不斷提醒自己:別寫了,讀者已經不要看了,文章跳失率在不斷增加了……

所以,要真心學好產品,還是建議多讀書,讀好書。

很多同學覺得讀書好像真的沒時間,互聯網公司那么忙,整天996,回家已經累得精疲力盡,勉強拿起書也看不進去。

我也曾有同感,但真想做的事,總有辦法解決。

以前我常一兩點睡覺,七點多起床收拾收拾匆匆吃了早飯就要上班了,下了班常常又晚又累,工作日實在沒時間讀書。只能借助周六日上午,不睡懶覺,讀兩個上午書,其實一年下來也能看掉很多書。

后來,有次去美國出差,回來時差讓我晚上很早就困了,早上卻四五點鐘就醒了。我一想,干脆借這個時差改生活習慣。

于是,我晚上十一點就睡了,早上五點多起來讀書,可以讀整整兩小時,平均一周可以讀完一兩本好書,還能做非常細致的讀書筆記。早上安靜不受打擾,剛睡醒思維又特別快,是讀書的黃金時間。

而且,我還特別喜歡在窗前讀書時看著天空從一片漆黑到晨曦微露,再到紅日初升的感覺。

我有個同事,有非常良好的午餐讀書習慣。他常常中午叫外賣,坐在座位上一邊吃一邊讀書,每天固定讀一個小時,完全沒有耽誤工作和生活,讀書進展也非常快。

所以,再忙再累,辦法其實總是有的。

如果你實在覺得,早上真起不來,晚上累了一天想休息休息,周末好多事情要做,累了一周也想玩兒一下。那么,再反思下,你其實并不想讀書。

關于怎么選書,不要看電商網站上的好評率,更別看那些書前的推薦,推薦人越多的,作者越不自信,得依賴他人背書。

我的習慣是這樣:

  1. 找牛人作品,像俞軍、周鴻祎、劉強東(口述)、黃若、吳曉波這些人的書;
  2. 找業內影響力比較大的著名書籍;
  3. 看豆瓣上更專業的書評。

讀書時,細致地記好筆記,一方面可以梳理和總結內容,真正消化掉,另一方面未來可以隨時拿起來快速復習。更重要的是,要不斷聯系實際思考,學以致用,隨時給自己的工作找到思路,實踐書中提到的方法。

八、不忘初心,擁抱情懷,大膽創新

產品經理是一個用科學方法研究復雜且非科學的人性,并轉化為可執行的商業方案的實踐驗證學科。

一個好的產品經理,一定要是一個具備人文邏輯的人,擁有批判性思維,能理解人和世界。最好擁有豐富的心理學、經濟學、文史哲藝等方面的知識,能夠理解世界的多樣性。

關于人文邏輯的學習,從小學到大學,中國大環境總的來說是缺乏人文教育的,包括邏輯思考、對人性的理解、批判性思維、藝術修養等。

目前,中國產品經理的來源,主要還是理工科背景的人。中國的優秀產品經理對于需求、體驗、競爭、增長的理解,是勝過美國產品經理的。但是,在產品經理的人才綜合素質、人文邏輯培養、方法論輸出能力等方面,美國有一定優勢。

作為人類最偉大的產品經理,喬布斯曾說,他站在“科技和人文的交叉口”。

所以,多積累人文知識,培養情懷,擁抱初心,是作出有靈魂的產品的一個關鍵。

喬布斯演講

怎么做呢?

除了如前文所說,多讀一些哲學、心理學、人文類的書籍,也可以借鑒藝術和設計團隊的“采風”這樣的形式。

我在幾個公司曾帶過專業編輯、UED設計師這樣的團隊,看到他們常會出去找一些自然風景優美的地方,或者古色古香的特色建筑,或者去看藝術品展覽,通過靜心感受和聆聽大自然的聲音,或者觀賞偉大的人文藝術作品,來激發創作靈感。

產品經理可以以同樣的方式,來找到自己的產品靈感。

我曾有幾年每年都會獨自去漠河北極村,在黑龍江畔僅有的建筑——水質監測站住上三周。每天坐在陽臺上,看著腳下靜靜流淌的清澈的黑龍江水發呆,或眺望著對岸俄羅斯的青山翠谷,夜晚(只有兩小時)仰望漫天的繁星。

這遠離塵世的三周,是我最思如泉涌的三周,具有強大的靈感和思維活躍度,會得到很多在忙碌疲憊的大城市所無法獲得的創造力。

漠河北極村黑龍江

總結

最后,我們再回到文章開頭提出的五個問題:

1. 被程序猿懟

產品必須尊重研發對于技術的判斷,但產品經理必須過問細節,需要管理產品進度與實施風險。

有質疑,不妨深入細節做進一步的溝通,了解問題具體出在哪里,那個細節功能不可行,為什么。不要離得遠遠的或知難而退,久而久之,會有更好的技術判斷力。

2. 被業務牽著鼻子走

首先,以自己對公司定位、行業做法、顧客訴求的理解對業務需求進行思考。

在此基礎上與業務溝通,真正明了需求如何衡量價值,進一步考慮會對全局產生什么影響,會不會有體驗問題,從更高層面判斷需求和理性,進行決策;而不是在局部微觀層面做爭論,會更有力量。

3. 四面八方都在提產品建議,功能迭代受到高度干擾

首先,保持一個開放的心態聽取意見,但那些都只是輸入,不是決策。產品是自己的孩子,要自己生,不能靠隔壁老王。

但有一個特殊角色,就是老板,會在更高層面對自己的工作結果負責,可能的話盡量聽取。但要深入理解他是要解決什么問題,不能產品理想主義;真的覺得不合理,通過數據分析,盡量用數據說話。

4. 產品價值衡量

每個產品都必須要有明確的北極星指標,避免盲目做自己感覺“好”的產品。在產品上線前設置目標,上線后通過AB測試跟進效果。這樣,產品的價值就可以被清晰地評估出來,同時也會更好地指明后面的方向。

5. 產品經理如何成長

產品經理是最能得到全方位能力培養的崗位,作出一批優秀的產品,成為某個行業的專家,精通業務與用戶,還用擔心未來的發展嗎?優秀的產品經理,天地一片廣闊。

當然,我建議垂直領域盡量保持一致,產品經理成長到中高階,對行業和用戶的深度理解是關鍵。

近期很多文章說2019令人失望,沒多少創新和突破。但在我看來,互聯網只是更加成熟了,野蠻生長跑馬圈地的時代漸漸結束,泡沫在消亡,商業倫理和經濟邏輯重新回歸。

疾風知勁草,優秀的產品經理,會有更加廣闊而健康的舞臺。

最后,祝大家新年快樂,2020取得重大突破。

#專欄作家#

徐霄鵬,微信公眾號:產品遇上運營。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亞馬遜高級總監,產品、中央運營及增長團隊負責人,前京東、攜程高級產品總監。精通前臺產品、運營及用戶增長等領域。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Pixabay,基于 CC0 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8

    來自上海 回復
  2. 這是你說的:這就像電影和連續劇的差別,哪怕是名家名作,電影只能給一個很簡單的劇情,開始到高潮到結束都在短時間完成。但連續劇可以深度展開,從人物刻畫細膩度、劇情復雜度、場景設計規模上,遠遠超越電影。
    對于你的觀點:看連續劇超越看電影。我有必要反駁。
    我不清楚,你是因何原因產生這樣的想法。其一,如果你只是單純的以時間長短作為衡量深度學習(看連續?。┖退槠瑢W習(看電影)來對比二者,那就是大錯特錯,犯了明顯的類比偏見和形式錯誤。其二,作為論據,你只不過想推薦要深度閱讀,而非碎片化閱讀,那也太站不住腳了吧。而且,你說連續劇從人物設計細膩、到場景設計都要超越電影,可見你是對電影多么不了解,而以自己淺薄的認知就作為了狹義的判斷。單從拍攝的時長來說,一部電影的拍攝周期半年到一年不等,而一部連續劇的拍攝周期是一月到三個月不等,從這點看,你的觀點恰好相反。此外,我說想一部電影的人物刻畫遠比連續劇深刻得多,從鏡頭設計數量上就可驗證。

    來自重慶 回復
    1. 觀點而已,對錯在每個看到的人怎么去解讀,不要過激…

      來自福建 回復
    2. 評論而已,對錯在于每個人怎么去理解,沒有過激

      來自甘肅 回復
  3. 感謝分享很有幫助!尤其是對于人性的描述有了一些新的見解:
    1. 底層的需求也是人的根本它就在那里,懶惰/貪婪/色情。虛榮/沖動/趨利等等矛盾沖突又彼此共存,產品就是在特定的功能環境里喚醒人心中產品需要的那種需求;
    2. 對于增長和數據的把控也是從另一個角度分析了產品這個崗位職責;我覺得三年左右的產品經理經理兩項能力:產品設計和項目管理
    產品設計既是需求調研-目標用戶群調研-提煉用戶畫像-競品分析-功能拆分-原型與用戶操作流程;
    項目管理既是:評審會議-產品跟進落地-測試發版安排-版本規劃
    3. 關于數據和用研算是整個流程里面是相對于coding以及design的核心能力吧。
    再次感謝分享,受益匪淺!

    來自四川 回復
  4. 感謝分享,您給出的學習思路,作為一個入門了近2年,還是產品小白的階段,您的分享十分有用

    來自廣東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