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個心態,產品狗們或多或少都曾有過
看到這個標題,是不是趕腳不好了?蛤蛤蛤,一看就不是實干文的樣紙,又是聳人聽聞騙人點擊的是不是…
幾乎所有新生產品出來后,即使在無bug(簡直做夢)的情況下,排隊的需求list仍然是長長一串:這兒要優化、還有這兒、這兒、這兒;那個功能需要新增,還有那兒、那兒、那兒…
去年,舊選股寶用一個月的時間,7月底出生了;
今年,新選股寶還是一個月的時間,4月中重生了。
差不多的時間,同樣的1.0版本,卻發現自己有不一樣的心態和節奏。結合現在的心態來說說,產品小白菜們有可能遇到的幾個心態上的魔咒,其中部分的心態,自己在去年也曾有過。
1、生怕自己空下來(OS:但可能沒做對)
以前某個版本快要結束的時候,其實會有點點焦慮。為啥?
因為這意味著下個版本的需求和需求分析也要差不多準備好了,以便于這個版本結束后下個版本可以立馬接上。如果某個版本的需求沒有完全準備好,就會覺得自己好像沒有好好做事一樣,然后就“有可能”把還沒想的特別清楚為什么要做的需求就堆上去了。
這種想法現在想來感覺特別愚蠢,愚蠢的點在于:
- 因為不可名狀的著急心理;
- 自己催眠自己,以為在努力的做產品,但事實是在努力做需求;
做做做,并不代表做對了方向:
你為什么要做這個需求?
真的確定需要做?
怎么做才比較好?
做完會有什么效果?
在做需求之前,以上幾個問題理應是才是最需要花時間認真考慮的。
“八二原則”在這里也是通用的。80%的時間用于寫需求分析前,20%的時間用于寫需求分析。
看似沒有埋頭苦干寫需求分析,但實則殫精竭慮的篩選真正要做的需求,這才是重點。
不知道有多少產品經理正在犯這種錯誤;
也不知道有多少需求在真正推進開發的時候,是具有強有力的統計數據支撐,或者靠譜的用戶調查結果;
還是僅僅是產品經理們認為的用戶需要呢?
這個,每個人心里都可以檢視自查一下。
做再多需求,但是卻說不清做的理由,并沒有什么卵用。
2、總覺得自己很忙(OS:但卻可能沒有忙在點上)
這種情況一般是有以下原因:
1、客觀上可能確實忙
一條產品線只有一個人位于產品崗位的時候,從一個需求的調研,到外部事宜的對接,到回復用戶反饋等,可能都是一個人在做。那么這種情況下,即便是安排得當,確實也會挺忙的,如果安排不得當,那就真的比較容易慌亂。
2、?沒有合理的分配時間&瞎忙
需要做的事情一多之后,不同的人就會開始有不同的行為模式了:
- 有些人會產生一種想“逃避”的心理,先把小的、簡單的事情解決,再去做重要的、難的事情;
- 有些人會把重要的事情先做掉,再去做簡單的,最后去做難的;
- 還有些人干脆就是發呆,什么都不想做,最后什么都沒做好。
要說的是第一種心理。其實這是個很常見的現象,就像以前念書做題一樣,大多數人都是先把能做的給做了,最后再看難的,如果搞不定,很多人會放棄。
但實際上,做題和做事不一樣,這張卷子的這道題不會做,可能下張卷子就碰不到了(當然,不會做就是不會做,總是要碰到的)。但是做事不一樣,今天不做,ok,它不會憑空消失的,明天還是要你做,賴都賴不掉。
那么怎么辦捏?
- 首先,如果有這種心態的話,要去正視這種逃避心理;
- 其次,合理審視每件事情的優先級;
- 再之,盡量跟著優先級去做;
- 最后,在不斷重復的過程中,慢慢緩解這種逃避心理;
不知道有多少人又和曾經的我一樣,有過這種心理。
3、生怕程序猿們空下來(OS:他們真的不空)
這個一方面其實和第1點的心態有點相似,只不過第1點是怕自己空下來,認為自己沒好好做事,這點是怕隊友空下來后會其他人會以為他們沒有好好做事。
同時,還存在一種“上游危機感”(又開始自己造名詞了)。
什么意思捏?
一般的工作流程是,產品給需求-開發做需求嘛。有些人就會倒推一下,如果開發沒需求做,那么不就說明產品崗位的人坑爹嘛。由此,產生了這種“害人害己”的心態。
這種心態并不是說產品汪們喜歡壓迫程序員們,讓他們做需求做到死, 而是一種“過度責任感”的體現。
那么,暫且不管產品汪們怎么想,程序猿們的實際情況又是怎么樣呢?
沒有完美的代碼,他們可能需要去優化之前的代碼;
又出了新的技術,他們需要去學習用于以后的種種可能;
不是碼字的機器,他們可能花時間去用產品以便更了解產品;
開發們并不是做完一個一期需求之后,就真的沒有事情做了,只是他們沒告訴你罷了。
所以,如果有這種心態的話,不要再這么想下去了。
Over~~~~Over~~~~Over~~~~
#專欄作家#
killifer,微信公眾號:killifer。華爾街見聞產品經理,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腦洞大、笑點低、間歇性“有毛病”的理工科實力逗比少女。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同感,甚為焦慮
有同感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