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做得好,已經是基本功
最近在思考,雖然才來北京不到兩年,但是互聯網行業已經不知不覺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剛來北京的時候被媒體熱捧的公司現在大部分早已不知去向,新貴們層出不窮,總會有各種各樣的項目讓你耳目一新。但是你總以為會有下文,但是沒了,還真就沒了,這不禁讓人唏噓,這到底是怎么了?
但是總有那么幾個公司總是一如既往的保持著“可持續”的增長,保持著長久的流動性。
那么這兩個現象背后究竟有什么東西是值得我們去深思的呢?
不得不承認的是,整個行業的水平在不斷的提升,一個很明顯的現象就是:我們對于產品的評價已經發生了變化。在整個行業水平層次不齊的時候,我們通常會說:“這款產品做得真好”。但是今年我明顯感覺到不管是媒體還是同行,夸獎產品的路數已經在慢慢發生著變化,因為產品做得好不再是稀有的事情,而是越來越變成了標配,變成了基本功。
隨著行業逐漸趨于理性,不管是產品經理還是設計師等的水平都在上升,換句話說整個產品團隊的水平都在上升,導致的結果就是產品越來越好,這當然也是對于消費者來說是很棒的事情,這也是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發揮的積極作用,但是這帶來的一個顯著的問題就是:產品越來越趨于同質化,創新的成本原來越高,但是也越來越迫切。
那么這時候不得不提到的一個問題就是,既然越來越多的產品趨于同質化,水準越來越接近,那么是誰決定了公司的高度,決定了產品的定位呢?
答案顯而易見:創始人。
一群聰明的人把產品做好很容易,但是在競爭如此激烈的今天,僅僅把產品做得好是遠遠不夠的。
就拿近來火熱的出境游市場來說,就我知道的就有十多家,而且產品并無明顯差異,大部分玩家都在原有的游戲規則中撲棱著創新的翅膀,很難說沒有效果,但是也不足以掀起大風大浪。
我相信這幾家產品都有自己的特色,也有自己獨特的定位,但是問題在于你并沒有比競爭者拉開很大的距離,假如你的用戶給你80分,但是你的競爭對手們的水平都在75-85分之間波動,你說你還會有優越感嗎?
經常有人說細節決定成敗,但是我們忽視了他的使用場景,在創業成功這件事情上,我并不覺得細節決定成敗,比如上面的這個實例,產品團隊可能費盡心思優化了成百上千的小細節,但是這并沒有讓你拉開和競爭對手的距離,甚至有可能你的用戶都感知不到。
說回來,在這種產品水平日漸上升,細分市場越來越飽和的領域中,決定產品生死的其實更多的是創始人對于市場的理解深度,前瞻性和創造力。
以前總覺得思考差不多就可以上路了,但是那樣的時代早已經過去了,現在的時代早已不是靠一個創意和好產品就可以打天下的時代了,創業的門檻越來越高(這當然也取決于你對創業的理解,敬畏之心并不是一句話,它是決定你走多遠的底層品質),如果貿然上路,必然就是走一步是一步,永遠不知道下一步是怎么走,也就會陷入步履維艱的死循環,這不僅是對市場的誤判,也是對自己的高估。
今天之所以感慨這一點,是因為最近接觸了好幾家做境外旅游的公司,他們的產品確實都不錯,但是只有一家是讓我覺得有前途的公司(放心,我不會說是哪一家),說一個很讓我震撼的點:創始人知道自己的產品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而且重要的是他不僅僅知道不該做什么,而且真的沒做,這是我見到唯一一家能清晰的知道為什么不做什么的公司,這不禁讓人心生敬意。(也可能是我見得不多有關系,但是我確實蠻佩服的)
小結:如果我們仔細留意,大部分的產品并不是死于體驗(那些基本功不扎實的我們暫且不討論),而是死于創始人之手。前幾天翻譯過一篇文章,亞馬遜創始人貝索斯1997寫給股東的信,這個時候讀據說更有啟發:一切專注于長期。
作者:Lisanity,原互助行聯合創始人,路上的創業者,Google粉,科技粉,好讀書,十萬個為什么,資深科密,對了,最重要的是少年老成,長相成熟。
原文鏈接:http://www.jianshu.com/p/7da5f9e991a8
本文由 @Lisanity 授權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小編說的只是告訴大家,做產品不要意味著做體驗做細節,也要跳出來多考慮一下產品發展,了解一下市場動態。
我感覺有一定的道理,至少目前行業中的產品越來越同質化了。僅僅靠產品的用戶體驗已經拉不開差距了,或者說只能拉開很小的差距。。 最終還是要靠一個團隊的文化和氣質,而這個團隊的文化氣質就是創始人帶來的。。。
只感覺假大空,論證不足
不同意小編觀點。首先當你知道自己需要做什么產品的時候,也就意味著你已經有了戰略和格局,然后產品再不斷的做好每一個細節,然產品出彩。第二做好產品不是那么三兩句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