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增強產品的黏性(下)
“黏”字讀nián,表示能把一種東西附著在另一種東西上的性質。組詞可為:黏稠、黏度、黏附、黏糕、黏合、黏糊糊、黏米、黏膜、黏土、黏性、黏液、黏著……
對于產品來說黏性應該是能夠吸引用戶并把用戶黏到產品上,增加用戶“回頭率”的能力。從人的內心來說,什么東西才能讓用戶愛看,??茨??這要先從的人本心出發,人有七情六欲,七情指七種感情:喜、怒、憂、思、悲、恐、驚,這些指的是人的本心,本能需求。人通過自己的社會化,通過外界的信息獲取最后把現實世界的一些信息轉化成內心的七情。如中了狀元是喜,有人罵你是怒,家里有人病了缺錢治病是憂,想念親人是思,親人離去是悲,歹徒持刀搶劫你是恐,在你沒防備情況下有人在你身邊大喊一聲是驚,這就是外在信息轉化成內在本心。再從心理角度來說,人會有好奇、孤獨、興奮、憂傷、喜悅、恐懼、無助、激動、沮喪、消極、抵觸、思念等等這些心理,這些心理最后轉化成人的七情,我們就是要從人的本心出發,洞察人性。
我們繼續說如何增強產品黏性。
3、新鮮性
在當今社會,知識大爆炸、社會大發展、科技水平不斷提高,火車、飛機、電腦、網絡,讓世界變得更快、更高、更強。古代馬車跑幾星期的路程現在一天就能到達,讓我們節省了大量的時間。按理說,我們有更多的時間可以慢慢的享受生活、悠閑度日,而事實,我們的生活節奏變得更快。通過技術節省出來的時間,會尋找其它的新鮮事物再把它填滿,玩游戲、看電影、聽音樂……。
現在的產品更新換代太快,很多產品變成季拋型、月拋型,甚至周拋型。單戀一枝花的好男人、女人越來越少了,我們要想打動用戶,就要不斷的給用戶以新鮮感,通過新鮮感來抓住用戶的內心,以實現產品黏性。
舉個高德地圖的案例,對于地圖類產品主要體現的是其工具屬性,當用戶有需要時才會使用,對于地圖產品想要增加新鮮感是很難的,而且市場上有著很多同質化產品,像百度地圖、古歌地圖、天地圖等。面對四面楚國的窘境,高德地圖推出了林志玲語音導航,推出后讓大家耳目一新,通過志玲嗲嗲的聲音實現了下載量暴增,有的用戶甚至刪除了其它地圖軟件而下載高德。為了能夠黏住用戶,隨后高德地圖又推出了郭德綱版及其它地方語言包,大大的刺激了一下地圖行業,沒想到地圖也可以有新鮮感。當聽著濃濃鄉音導航,你是否會倍感親切。通過林志玲、郭德綱再到方言,這一切就是為了不斷的刷新用戶的聽覺新鮮感,讓用戶想聽、愛聽。
相戀的人最開始時都是如膠似漆、情意綿綿,時間久了那份新鮮感過后,也就沒有了激情,磕磕絆絆,為了雞毛蒜皮的小事而爭吵不斷。新鮮感就是這么重要,當雙方有新鮮感時缺點也可以是優點,當新鮮感過后優點也可能變成缺點。為什么情侶間要不斷的制造浪漫,就是因為要不斷的給對方以新鮮感。產品何嘗不是呢?產品如果永遠一層不斷,就是讓用戶厭倦,就像聯想的ThinkPad一樣,永遠在中間有個紅點,有時我想,為什么ThinkPad不可以換換樣?真的有點審美疲勞了。
4、趣味性(用戶喜歡有趣的東西)
學習是枯燥的,大多數孩子都不愿意學習,總沒有玩來的有趣,孩子們在寫作業的時候經常跟父母委屈的說:“媽媽,今天我還沒玩呢?”。用戶都是喜歡有趣的東西,喜歡快樂和開心,如果您的產品在解決了用戶問題的情況下,還能給用戶帶來一定的樂趣,是不是更爽呢?下面來看一看我朋友公司星致曼雷是怎么設計他們產品的。
他們是做兒童讀物的,看書是一件枯燥的事,孩子們只喜歡有趣的書,如何才能把看書變得有趣呢?
先看下他們圖書的介紹:
《大開眼界 恐龍世界大冒險》是一本利用“靈境”技術(虛擬現實/VR)帶您的眼睛四處旅行的“魔法書”。我們撰寫了詳實的恐龍生物知識,繪制了精美的恐龍生態畫面,講述了妙趣橫生的恐龍故事……這些還不夠,因為,這一次我們要讓恐龍走出圖書,哦,不,是請您穿越進入圖書的場景,讓恐龍就在您的身邊,奔跑、追逐、廝殺、吼叫……
三部精美繪本、數百只恐龍復原供欣賞、十幾個真實場景可以穿越,我們提供的不但是一套精美的恐龍百科全書,更是一次顛覆視覺的“穿越”體驗。
將圖書與VR虛擬現實結合起來是不是會很有趣呢?一部VR眼鏡+一部手機+一套圖書就可以帶你穿越回遠古時代,看恐龍的怒吼,看遠古的森林。讓產品變得有趣起來,生活就會輕松起來,連學習都可以變得有趣,還有什么不能有趣呢?最近聽說,他們公司還要推出西游記等其它圖書,虛擬現實技術讓看書變得有趣起來。做有趣的產品,用戶才愿意用、經常用。不要讓用戶把你的產品當成工具,工具只會在需要時使用,像鉗子、錘子,只有需要時才會拿出來用用。產品可以是搞笑的、有趣的、多彩的,腦洞大開一下,圖片如果會說話、時空如果能穿越、性別如果能改變、我如果變成了你……在產品世界為什么不可以大膽想像呢?
5、互動性、社交性(通過產品定位建立共同愛好的圈子)
最近我在聽充電時間,這個300秒的音頻節目講的還是不錯的,內容好、聲音好,我也一直想做一個老吳講學堂的音頻,但苦于普通話不標準沒能成行,后來想是否可以請位播音高人呢?又苦于沒錢,所以還是先以這干巴巴的文字形式表達產品思想吧,如果哪一天粉絲們給老吳點打賞,我還是愿意為粉絲們做更好的服務。自從做了公眾號以來,就經常有童鞋問我。
童鞋:“老吳,你是做培訓的嗎?”
老吳:“現在不是,以后可能會是?!?/p>
童鞋:“你辦培訓吧,你要是辦培訓我第一個報名?!?/p>
老吳:“為什么呢?”
童鞋:“我想系統的學下產品知識,另外,我也想通過這里找到一些志同道合的人?!?/p>
“志同道合”,讓我想起最初做產品公眾號的目的,就是要找到一些志同道合的人,可以一起哭、一起笑,一起談產品,談人生,多一些有共同話題,共同愛好的朋友。有時間時大家可以小聚,吹牛、侃大山,這就是最初的目的,通過公眾號來聯絡上這些產品小伙伴們。這就是人的社交屬性,愿意與自己的同類交流和溝通。網絡發達后,有的人一起沒有什么話可說,如過年時一大家子人聚到一起本應其樂融融,但現實是一部分人在低頭玩手機,還會不時的對著話筒講兩句。為什么呢?我想這不應該是聚會這種形式的事,而是話題的事,過年聚會是通過親情聚到一起,體現了中國民俗,表達出長輩對孩子的關心,孩子對長輩的孝心。但聚在一起的親人們,話題感缺失,關心與孝心談完了,之后的共同語言呢。而且還會問到青年人們討厭的話題:“小娟,有對象了嗎?多大了怎么還不找?。俊?、“大強,你工資多少?你看小強現在都是公司高管了。”、“小麗,你得抓緊要孩子了,我還等著抱孫子呢?”。沒找對象催著找對象、找著的催著結婚、結婚的催著要孩子、要孩子的催著要二胎。
產品中如果能建有著共同話題的社群,以產品定位為興趣點,再通過話題討論、組織活動、游戲互動等形式來增加話題性,從而實現交流的目的。有了交流,用戶才會時不時的回來看上一眼,有沒有人給我留言,有沒有人關注我。就如微信朋友圈,經常會看到大家有事沒事的曬幸福、曬成績、曬孩子、曬雞湯,曬的人希望你能給他點個贊、留個言,讓曬的人感受到存在感,而朋友們也愿意看朋友圈以滿足自己的好奇心,這就是互動,讓信息發與收的雙方都能感受到交流。產品是搭臺子,戲要用戶來唱,“朋友圈”、“點贊”、“留言”的功能就是臺子,“發朋友圈”、“去點贊”、“去留言”,用這些基礎功能以提升產品的互動性,有來必有回,來來回回后兄弟情、姐妹情就建立起來了,通過這些互動進行深層的溝通,以實現增加產品黏性的目的。這就是為什么有的汽車網站會有車友會、旅游網站會有旅游足跡、美食網站會有大眾點評,通過互動實現交流,通過交流建立圈子,通過圈子實現黏性,通過黏性推銷產品。
最后,附上講學堂葉子童鞋的問題和我的回答做為文章的總結,如下圖示:
本文由 @產品人老吳(微信公眾號:ChanPinLaoWu)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產品是搭臺子,戲要用戶來唱,“朋友圈”、“點贊”、“留言”的功能就是臺子,“發朋友圈”、“去點贊”、“去留言”,用這些基礎功能以提升產品的互動性。
贊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