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養(yǎng)成系列 | 建立交互需求池
日常工作中,設計師通常會隨著項目忙一陣空一陣。我覺得忙的時候很忙,很多原因是因為空的時候不知道該做什么,沒有一點點防備。要改變這種無頭蒼蠅的狀態(tài),可以在空下來的時候勤快地儲備一些東西,比如建立交互需求池。
什么是交互需求池?
需求,故名思議就是一些“未來可能要做的東西”…交互需求池就是一些“還沒上線的設計”的集合。
我們通常會按照上線的版本號整理存放交互文檔,但對于一些未上線的設計,則是處于一種混沌的狀態(tài),將它們整理好能讓你處變不驚。
我把需求池分成四種類型:延后池、靈感池、預備池、和優(yōu)化池。(名字隨便起的,意會就好^_^)
延后池:不隨便扔芝麻
我們項目組的工作流程是這樣的,先按照最大工作量排一個版本的需求,交互評審之后開發(fā)評估工作量,最后由策劃根據上線時間評估是否砍掉一些功能。所以,基本上每個版本交互都會多做一些最終沒上線的功能。
一開始一些小功能的交互我就直接刪掉了,后來等忙起來的時候就發(fā)現我錯了…現在已經養(yǎng)成習慣將這些臨時被砍掉但是已經做好的交互,按照功能點各自拆分成一份獨立的交互文檔,以功能點命名,存放在“延后池”中,方便日后靈活導入到各個版本的交互文檔中。嗖嗖嗖導入的時候,那叫一個爽~
靈感池:好記性不如爛筆頭
有時候看到一個比較好的設計,在討論組里截個圖,大家看一看聊一聊就過去了。久而久之會發(fā)現這種討論沒有任何沉淀,看過這么多競品,有多少設計模式最終記在腦子里了?等真要用的時候依然會陷入苦苦地回憶。
比較好的習慣則是平時就下意識地對看到的好設計進行收藏,當然一開始對它們分門別類會很難,但重要的是先收藏!若是手機截屏,應及時導出到電腦上或上傳到云盤,方便日后整理。先統統放到一個待定文件夾,等積累到一定量之后你再瀏覽的時候,自然就知道如何為它們分門別類了。
沒事看看收藏的設計,永遠都能產生歷久彌新的效果。
預備池: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設計師都不太喜歡臨時來個需求,還沒完全搞清楚狀況就被要求幾天內就出方案定稿。急急忙忙趕出來的設計總覺得不踏實。
在空的時候提前和策劃溝通接下來可能要做的東西,或者從各種群對話中也可以間接察覺產品接下來的方向,很多“只是那么一說但又沒有明確上線時間要求和明確負責人的”需求,都應有空就想想,提前去找靈感,然后提前去做一些設計方案,等需求“突然降臨”的時候就會更有準備。
在自己力所能及范圍內能察覺到的需求,都應該提前思考。
優(yōu)化池:告別需求之外的空虛
這是最重要的一個池,好產品都是慢慢打磨出來的。一個功能上線之日起就自動進入了待優(yōu)化狀態(tài)。
遇到“沒有一點點防備”的情況,有時候就是帶著“沒想清楚但暫時也沒有更好方案”的感覺上線了。這種時候要給這個功能建一個文件夾,記著。有靈感的時候再做下方案。
用戶反饋系統里看到的體驗問題,改進方案要先備著。盡管我們有自己的考慮,有自己的優(yōu)先級。
一些設計過程中產出但是因為各種原因被k掉的歷史方案,存著。日后若有問題的話就可以清楚地追溯一開始是怎么推導出現在的方案的?;剡^頭來看還真有不少存貨又重見天日的。
想法的落地需要天時地利人和,定期審視一遍這些待優(yōu)化的方案,看看是不是到了適合推的時機。優(yōu)化池的建立也能方便看到你自審在這一年中自己做了多少要求之外的事情。
結語
我一直覺得習慣的好壞對工作效率的影響巨大。工作能力的提升就和打怪升級一樣,而工作中最大的怪物就是惰性。而一旦把一件你本來不習慣做的事情培養(yǎng)成習慣以后,你的能力就自然提升了。
作者:俞靜(微信公眾號:聽音樂做設計),現任網易云音樂交互組負責人
本文由 @俞靜 原創(chuàng)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很贊!看了很有收獲!
學習了,,,,,,,,,,,,,,,,,,,
我一直覺得習慣的好壞對工作效率的影響巨大
剛才發(fā)錯了,哈哈
dghjdghdfgh
確實不錯,昨天專門參加了公司組織的高效人士的七個習慣,確實有收獲,關鍵是要踐行!
很棒的!優(yōu)秀和平庸的區(qū)別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