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故事腦圖,幫你快速理解新產品/新需求

6 評論 12714 瀏覽 106 收藏 12 分鐘

面對陌生的業務領域,產品經理如何快速了解業務模式、商業模式呢?通過用戶故事做深入會是一個高效的做法。

隨著互聯網+各行各業的深入發展,互聯網產品經理也在持續的向其他行業溢出。這也對產品經理的能力提出挑戰:經常會遇到陌生的業務領域(2B產品更甚)。

對于這種新業務領域,產品經理在不了解商業模式、業務流程、不了解功能范圍,怎么切入?

這時可以試試花個30分鐘,列舉一個全局的用戶故事腦圖,它能幫助你快速建立對業務的商業模式、范圍、流程、人員角色、各自需求的思考。

開始之前

我們知道,通常可以使用四個問題,來控制產品的思考范圍:

  • 誰是核心用戶
  • 他什么問題備受困擾
  • 我的產品能如何解決
  • 為什么是我們來解決,而不是別的產品

這幾個問題問完,我們的產品就有一個大致的范圍概念了,那么接下來怎么分析、分解呢?總有一種千頭萬緒無處下手的感覺。這時就可以考慮用戶故事了。

一、為什么需要用戶故事(或者至少用戶任務)

用戶故事的開發方法是跟隨敏捷開發產生的一種需求分析、產品分解落地的方法。

傳統的敏捷開發會通過用戶故事看板工具,來解決了團隊一致性的溝通問題、產品的分版本、分階段落地等問題。

而現在,為了能幫助自己梳理思考問題的邏輯鏈條,輔助后續工作的思考,可考慮將用戶故事看板簡化為用戶故事腦圖。

作為用戶故事看板的輕量形式,用戶故事腦圖在使用的過程中,可以讓我們所有的功能都有場景、有依據,從而減少在產品設計階段偽需求的產生。

再多輪業務的使用中,我認為它是一種獨立建立角色設定、明晰場景、分析需求的一個很有效的方法。能夠為后續的產品業務架構設計、產品迭代規劃等提供高效的指導。

抽30分鐘的時間,我們來看看怎么做一個有效的腦圖用戶故事:

二、如何做腦圖用戶故事

常規單條用戶故事的結構一般是:

我是XX【某個角色】,當我在XXX【某個場景】的時候,我希望能夠XXX【做某件事情】,因為這樣我就能XXX【實現某個目的】

當所有的用戶故事羅列完成后,根據不同的角色、場景、任務之間的重要等級、關聯和依賴程度去做功能開發的取舍、階段版本的定義,從而推進到后續的產品設計、研發以及線上驗證反饋階段。

而腦圖的用戶故事中,因為是給自己做思路梳理的,所有它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做簡化。通常我會至少保留用戶故事的基本結構,其他的信息在根據需要,做針對性深化。

另外,在做用戶故事梳理還有一個原則,即:梳理階段,只考慮用戶與場景的需求,不考慮技術實現路徑。

三、腦圖用戶故事的層級結構

我所使用的腦圖用戶故事的結構層級如下:

  • 第一層 典型角色
  • 第二層 典型場景(或者叫用戶行為、骨干故事)
  • 第三層 典型的用戶任務

有些人會在用戶任務下再細分一些更細致的用戶故事,不過我感覺自己用到第三層次已經可以了,就沒有再細分。

第一層 典型角色

舉個例子,假設我們要做一個餐飲點單的產品,應該怎么來列這個腦圖用戶故事呢?

首先來看典型用戶。所謂典型用戶就是和這個產品有關聯關系的角色,通常會有直接角色和間接角色。

在餐飲點單系統里,點單肯定會有的角色就是 顧客和點單員(也可能只要顧客就行了)。

點單前和點單后會涉及到的角色,比如 點單后的主廚角色、配菜角色、上菜角色;以及點單之前的迎賓角色等。

這樣其實我們能看到,直接的角色就是顧客和點單人,其他人可以被視為間接角色,這樣就可以在列角色的時候順便把他們的重要等級也思考一下了。(當然腦圖里可以不體現)。

命名可以使用“我是XX”做假設引入。注意,這個假設在思考過程中很重要。

比如:

這一步的原則是有多少和系統產品有可能有關系的角色都羅列,也許某個角色后續分享下來沒有使用場景,那么后續即使空著也無妨。因為這樣可以讓你的思考更全面。畢竟:做不做先不管,產品得先想到是不是~

第二層 典型場景

這里叫用戶行為&場景&骨干故事,都行,隨便你怎么叫。它的核心就是描述某個角色在和產品交互時的所有場景的劃分。

這里要注意劃分的分類必須時單一維度上完全分類,需要確保在這個維度上的所有場景都要有。比如常規的劃分方法可以按生命周期、過程時間線等。

回到顧客點單場景,典型用戶是顧客,那么如何做全顧客的場景?這時我們就可以考慮吃飯決策的全生命周期了。具體就是:

不餓->餓了->進店->點單->等餐->就餐->結賬->離店

作為示例,這里簡化了很多決策環節。(比如進店前還有叫外賣等決策的可能)

那么它的典型生命周期全場景就是:

  1. 當我不餓的時候
  2. 當我開始餓的時候
  3. 當我進店的時候
  4. 當我點菜的時候
  5. 當我等菜的時候
  6. 當我就餐的時候
  7. 當我結賬的時候
  8. 當我離店之后

注意這里的格式時:當我XXXX的時候

當然根據業務情況也可以簡化,比如這里我們的產品重心并不是所有場景完全發力,所以就可以根據情況做一下非重點場景的合并調整,如下:

第三層 典型用戶任務

這里就到了這個腦圖最核心的部分了,用戶故事(也可以叫用戶任務,隨便怎么稱呼了)。它的格式就是我希望能夠XXX【做某件事情】,因為這樣我就能XXX【實現某個目的】。

這里希望能夠【做某件事】一定是從角色的口吻描述。

比如 點餐的時候,描述成 “我希望能過通過點圖片選菜,這樣我能知道菜怎么樣”。這其實就是從我方技術實現的角度來描述功能需求了,后續可能對我們的產品設計思路產生“固化”的效果。

如果換成角色的口吻,這個描述建議寫成“我希望能夠看到這個菜是什么樣子,這樣我好直觀的知道菜怎么樣”。在這樣的描述語境下,點圖片選菜就成為了這個任務的一個可能的解決方案。同時,看視頻選菜,看實物選菜、看模型選菜也都是這個需求所涵蓋的解決方案。

這樣梳理會幫助你釋放大腦的禁錮,更好的去輸出想法。

總之,能讓各方理解場景的描述就是好的描述。如下:

這樣從頭到尾讀下來就是:

餐飲系統,我是顧客,當我進店點餐的時候,我希望能夠看到這個菜是什么意思,這樣我好直觀的知道菜怎么樣。

這就是一個簡單的用戶故事描述了。

把所有的角色、場景、任務,都這樣羅列之后,我們就獲得一個餐飲產品的用戶腦圖了。以它為藍本,再加上持續的角色調研、場景調研、頭腦風暴,你的產品覆蓋會十分完善。對后續的工作也能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當然這個例子我就不做更細致的羅列了)

四、最后的一些細節

1. 這應該是誰的用戶故事

有時候我們會遇到一些故事場景可能放哪個角色下都可以,這時候應該放到那個角色下面呢?

個人建議無需太教條,不過可以遵循一個簡單的原則:去想象一下如果不做這個需求,那個角色的反對聲最大。這說明這個用戶故事與他關聯最大。

2. 那要做到什么深度呢?

這個深度其實可以繼續細化到第四層(將用戶故事按照功能實現的版本層次繼續拆分),可還需要繼續做嗎?

我建議是跟著你的階段走,大網大魚 小網小魚。找到適合自己的顆粒深度就行了。畢竟它是用來指定你做產品設計的。

3. 接下來做什么呢?

后續可以針對用戶故事,繼續做功能分類,從場景關聯性、角色任務重要等級等等,對應你的產品思路,產品功能的重要等級等,列產品業務框架,開始準備最小版本,進入持續一輪一輪的產品迭代落地了。

總之,找到你最適合的方法,讓你的團隊能夠更好的轉起來,就是好的方法。

結束,歡迎各位老板在評論里一起交流。

 

本文由 @skyknow_小天?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寫的挺好的

    回復
  2. 好辦法,學習了

    來自河北 回復
  3. 受教了。

    來自遼寧 回復
  4. 我看過的最有實戰指導意義的文章!

    來自上海 回復
  5. 太棒了

    來自廣東 回復
  6. 學習了

    來自福建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