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經理常見的幾個認知錯誤(上)
產品經理作為互聯網行業蓬勃發展時應運而生出現的一個崗位,吸引了越來越多人加入。由于缺少產品經理相關專業課程,因此大多數產品經理是在摸索中成長,在這個過程中會犯一些錯誤,對未來的發展造成一定影響。文章對產品經理容易犯的錯誤進行了梳理總結,快來看看你是否犯過?
文中提到的錯誤,并非PRD寫的不清楚、各部門溝通協調不及時或者產品設計流程有誤等操作層面的,而是認知上的。筆者認為,具體操作上的錯誤,自實踐中多注意觀察,多向他人學習,是可以逐漸改正的。而認知上的錯誤,如果想要改正的話,就要看何時能夠發現了。
下面來說說這幾個錯誤。
一、盲目模仿
1. 模仿的利弊
越來越多的產品在設計上形成了定式,即一種固定的樣式,不考慮顏色和logo很難將他們區分開(如下圖)。這對于產品經理來說,既有好處也有壞處。
好處是這些產品設計是經過市場和用戶驗證的,直接拿來使用既可以減少了培養用戶使用習慣的周期,又減輕了產品經理在設計時的思考負擔。讓產品經理更聚焦于業務邏輯、用戶調研等,而非交互設計。
而壞處也恰恰是因為直接拿來使用時,大多數人都不會思考設計背后的邏輯。不同種類產品面向的用戶群體不同,在產品發展的不同時期面向的用戶數量級也不同,產品的每一個設計都是經過推敲打磨才最終成型的。如果不了解設計的原因,一味選擇模仿,會犯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錯誤。
2. 一個模仿失敗的例子
近期買了臺可以通過手機APP控制的冰箱,體驗了一回這個APP。誰知不用不知道,用后發現槽點好多,正好可以當做反面教材。在這里僅用注冊登錄功能來舉例。
注冊登錄功能雖然是個常見功能,但是想把它設計好并非易事。根據漏斗分析模型,注冊步驟的每一次增加都會伴隨著用戶流失,如何通過更少的步驟收集到更多所需的用戶信息,又不會讓用戶失去耐心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先簡單描述下這款APP的注冊流程(如下圖):
- 在登錄頁面可以通過輸入已經注冊成功的賬號或者社交賬號登錄,也可以注冊新賬號;
- 選擇社交賬號登錄,跳轉到第三方登錄頁面,選擇是否要注冊賬號或者綁定已有賬號;
- 選擇快速注冊后進入賬號注冊頁面,需要填寫手機號、圖片驗證碼、短信驗證碼、密碼才能注冊成功;
就整個流程而言,有不少地方對用戶不夠友好,讓人想要吐槽甚至中止流程,比如:
(1)為什么第三方登錄后還需要綁定手機號?
這個問題的答案有很多,比如為了收集用戶信息,為了產品運營生態的搭建,為了風險控制(避免第三方不給提供登錄接口),避免出現賬號合并的困境,數據好看等等。
這些答案沒有對錯之分,只要結合自身的業務特點,就一定會有不同的考慮問題的出發點和側重點。甚至一款產品的不同階段,對第三方登錄也會有不同的登錄設計。究其根源,是用戶體驗和用戶價值的一次博弈。是選擇讓用戶感覺很”爽“的體驗,還是盡可能多的收集用戶信息、讓產品數據好看的價值。
而對于家電控制這類APP,在筆者看來只有風險控制(避免第三方不給提供登錄接口)這個理由能站得住腳,雖然這對于這類APP而言是多大的風險。但如果是處于其他收集信息的原因,那值得吐槽的地方就太多了。
首先,買冰箱時已經填寫了姓名、電話、地址、身份證號等信息,為什么還需要再填一次?其次,運營對于剛需且購買頻率低的商品起到的作用到底有多大?再次,這類打開頻率很低的APP,消息推送的意義又在哪里呢?還有,冰箱這種產品,數據好看是通過APP注冊用戶數體現的嗎?總之,這是讓人難以理解的一步。
(2)同時需要圖片驗證碼、短信驗證碼和密碼的意義是什么?
圖片驗證碼一般用于PC端,其目的在于注冊時防止機器批量注冊,登錄時防止用暴力破解的方式不斷嘗試登錄。而在手機上已經逐漸棄用(近幾年沒見過),因為輸入不方便,對用戶不夠友好。
短信驗證碼是近年來APP注冊登錄的主流,既簡化了注冊登錄的步驟,同時免去了設置和記憶密碼的煩惱,也是對登錄人員的設備進行了驗證。
密碼是前幾年主流的加密方案,近年來由于短信驗證碼盛行,所以使用的場景變少了。但是很多PC端、網頁端的登錄,還是需要輸入密碼的。
一個控制家電的APP,考慮到其使用頻率和對安全性的要求,真的需要這三項驗證齊上嗎?讓人不禁懷疑產品設計者的初衷。
3. 總結
類似的問題還有很多,比如注冊成功后的快速登錄流程(其實一點也不快)、賬號和頭像的展示等,由于篇幅有限就一一展開說明。舉這個案例是想說明,未搞清產品設計時遵循的原理、未結合自己產品的實際情況和業務特征,盲目進行模仿做出來的產品,有時會犯一些讓人啼笑皆非的錯誤。
二、忽略試錯的必要性
1. 與盲目模仿的區別
這個問題乍看和上面的盲目模仿有些相似,但仔細推敲卻有所不同。
盲目模仿是在行為上模仿競爭對手的產品,不關心產品設計所遵循的邏輯,也不關心功能與產品自身和業務特征是否匹配,直接拿來照抄。大多數時候是在不知道如何設計產品,或是不知道產品路線的發展方向時,采取的一種措施。
而忽略試錯的必要性更多是出于心理上的,認為別人的產品沒有什么了不起,自己照著做就能成功?;蚴钦J為從頭開始做用戶調研、需要分析、產品設計等工作太麻煩,這些工作沒有什么了不起的,如果有捷徑可走(照抄),就沒必要一次次的犯錯碰壁。
2. 案例與說明
記得看雷軍的傳記時,曾經看到過這樣一個案例。
98年時雷軍和張小龍溝通,希望能用15萬元買下FoxMail,起初進展順利。后來雷軍由于工作原因走不開,請研發部同事去和張小龍談,結果沒談成。原因是研發部同事認為,他們一兩個月也能做出FoxMail。
后來,博大互聯網絡公司以1200萬元收購FoxMail,張小龍加盟博大任首席技術官。再往后張小龍的經歷就廣為人知了。
假如雷軍能和張小龍合作,他們會做出怎么樣的產品,又會對行業產生怎樣的影響,這些永遠也不得而知了。但合作失敗的原因,想想卻讓人遺憾。乍看上去是一種大公司特有的傲慢造成的,而實際上是因為忽略了一個好的產品的由來所必然要經歷的步驟——試錯。
模仿一款產品的外形和交互很容易,但是理解它內在的邏輯很難。頁面的樣式、交互的設計、功能的邏輯,這些都是經過調研、回訪、分析等過程,一步一步的進行優化,最后打磨成一個用戶使用舒服,能為用戶解決切身需要的產品。
沒有那無數次的犯錯被用戶吐槽,沒有那一次次用自己的思維和用戶碰撞擦出靈感的火花,沒有那一次次的對業務邏輯進行推敲完善,是不可能做出好的產品的。其中有太多的細節問題需要處理,有太多的坑只有結結實實踩進去了才會明白。這些經歷不是照葫蘆畫瓢就能擁有的。
筆者一直認為,能從0到1做一款產品的產品經理,是幸運的也是幸福的。只有踩過無數的坑,犯過無數的錯,才能積累到寶貴的經驗,才能鍛煉自己的能力,形成一套自己做產品時思考和行為的模式。
遺憾的是近年來接觸過不少產品經理,很多人喜歡問有沒有現成的文檔,或者是能不能給個已有系統的頁面截圖。有時候只是很簡單的一個需求,不會對業務產生多大影響,試錯練手非常不錯。但這些人卻忽視了讓自己進步的機會,選擇了走捷徑,這樣是不利于產品經理成長的。
3. 總結
作為一名產品經理,到底什么才是最重要的,或者說什么才是核心競爭力呢?難道只是為了寫一份文檔,或者做一個頁面嗎?肯定不是這樣的??倳行鹿δ鼙婚_發出來,有新產品讓我們眼前一亮,有未經開拓的領域等待我們去探索。那時候又模仿誰呢?恐怕也只能不斷試錯,摸著石頭過河了。
筆者認為對于一名產品經理來說,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才是最重要的。
進入一個新的行業,遇到一個新的項目,應該如何進行調研、分析,迅速收集信息并形成自己的判斷。遇到新的問題應該如何解析,如何著手處理。這些都是一個產品經理在工作中,逐漸形成的自己特有的思維方式,或者稱之為產品方法論。這些是產品經理應該鍛煉的能力,也是產品經理最寶貴的財富。
所以,真心希望每一名產品經理不要忽略每一個試錯的機會,不要去走那看上去的捷徑。你能走的捷徑其他人一樣能走,能輕松獲得的技能從來都是廉價的,是不具備競爭力的。愿每一名產品經理能做出屬于自己的產品,成為一名真正的產品經理。
三、需求≠功能
提到產品經理的工作職責,很多人會說用戶調研、需求分析、產品設計、推動上線等等。因此,很多人認為產品經理的工作是做一個網站、APP或是功能,甚至很多剛入行的產品經理也是這么認為的。但是這樣的答案并不準確。
實際上,產品經理的工作不僅僅是為了推動功能的上線或是APP的更新,而是為了解決問題(需求)。很多人之所以得出上述結論,是因為混淆了需求與功能的區別。
1. 不開發新功能也可以解決需求
做一個網站、APP或者上線一個功能模塊,這些都是顯性的,而產品經理要做的,是透過表面顯性的現象,看到背后隱性的本質,也就是需求產生的真正原因。
產品經理工作的本質是解決用戶需求。不論是通過系統,還是通過功能模塊,亦或是一個excel、一條sql語句,甚至是一句話。只要能解決用戶的痛點,就算完成了自己的工作。
以筆者曾經接到的一個需求為例,需求提出方是財務部門,要求在系統中增加報表,報表要求展示交易訂單數據,并能進行篩選查詢和下載。
通過對需求的了解并對其真偽、業務價值、可行性等做出評估,筆者認為該需求雖然開發難度較低,但是并不具備開發價值(使用頻率低、使用范圍?。?。
最后的解決方法是找大數據部寫了個sql,確定使用周期后通過郵件發送。當然,如果公司有數據平臺可以提取數據,也可以評估是否給需求方開放權限自行提取。
也許有人會說,不就是加一張報表嗎,做這個能廢多大勁兒。其實,每一位產品經理都會對自己負責的系統做出定位(系統存在的核心價值是什么),會對系統的產品路線進行規劃,并非所有的需求都適合做到系統中。貿然往系統中增加功能模塊會使系統冗余和混亂。
2. 多運用已有的工具
當前網上各類工具應有盡有,且功能較為實用,通常會比自己重新做要好的多。如果能直接拿來用,既節省了開發成本、開發時間,同時還能快速驗證自己的運營模式是否可行,從而進行調整。沒有必要什么系統都要自己開發。
去年有朋友問筆者如何做一個直播平臺,原因是公司想要進行視頻直播。筆者當時很詫異,因為他所在的公司是一家互金公司。他告訴筆者公司想要通過視頻直播,給用戶普及金融知識,順便讓用戶對公司更有信心。
筆者當時問了幾個問題:
(1)用戶數量、用戶活躍度、年齡段分布、地域分布、投資金額分布等數據各是什么?
答曰:目前這些數據都不知道,只知道計劃面向大額用戶直播。
(2)直播計劃什么時候進行,直播周期是多久,直播的主講人和直播內容是否有準備?
答曰:直播隨時可以進行,直播一到兩周一次,主講人和直播內容一周之內能準備好。
(3)計劃通過直播達到什么可以量化的成績?
答曰:沒有,先直播看看。
聽完這種一問三不知的回答,筆者告訴他這些基本問題都沒想清楚的話,就先不要做,原因如下:
- 沒有用戶畫像和用戶行為數據,就沒法確定用戶人群的特征,也不能確定網絡直播的形式是否會被接受。說極端點兒,如果用戶是老年人,或者是不太關注直播的人群,這個直播給誰看呢。
- 金融投資用戶,尤其是大額用戶,對于平臺的選擇會以安全性為主,利率為輔,更關注平臺的背景、牌照、合規性等因素,不太會被直播內容所動搖。當然,線下開宣講會效果還是有的。
- 既然主講人和內容都有了,那就盡快開始,驗證直播的效果。如果等到系統開發完,誰知道那時候的市場環境如何。
- 沒有可量化的績效指標,如何判斷直播效果。費半天勁兒做出來一個沒法驗證效果的產品,意義有多大呢?如何確認產品上線后下一步的迭代方向呢?
筆者的建議是:
現在直播平臺那么多,斗魚、B站、微信直播等,產品成熟,技術穩定,注冊個賬號就能開始直播。而且很多用戶本身就有賬號,直接打開就能看,省去下載和注冊的步驟,降低觸達用戶的成本。
分析用戶的行為,做出用戶畫像,確定直播可以量化的成績,然后找個平臺試播兩到三次,收集效果和用戶反饋。也許到那時候,就覺得不需要做新的直播平臺了。
他聽了后若有所思,想了想說準備再仔細考慮下,然后和提出這個需求的領導聊聊,看看能不能換個方式去做。祝他好運吧。
其實上面說了這么多,歸根結底只有一句話:不要局限于解決問題的方式,能解決問題的產品經理才是好的產品經理。
受篇幅所限,還有一些錯誤會在今后的文章中指出。希望這篇文章能對讀者有啟發,也歡迎讀者在下面的留言區告訴我,還有哪些認知上的錯誤是產品經理容易犯的,讓我們大家一起學習,一起進步。
作者:打醬油的熊,公眾號:打醬油的白熊
本文由 @打醬油的熊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CC0協議
學習咯
寫的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