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經理能力模型二三話
本文分為兩部分,上部分介紹對自己有所啟發的四類能力模型(按讀過的時間線敘述),下部分介紹自己基于工作經驗和日常思考得出的適用于自己的能力模型。
一、 對自己有所啟發的能力模型
1. 騰訊的產品經理能力模型
剛入行的時候,也參加過培訓班,當時大概是大四。培訓班的主講是騰訊的一位PM,在課上,他給我們展示了騰訊產品經理的能力模型,參見下表。
表格中所列的能力模型現在已經流傳很廣了。它把產品經理的能力分為四類:通用能力、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和組織影響力。
按該路徑培養的產品經理,一個人就是一個加強連,能做到這些,基本上也沒其他人什么事了。
這當然是玩笑話,產品經理身為團隊的中心(僅職能屬性而言),自身的技能樹枝丫注定要如蛛網一樣,以漣漪狀向四周蔓延。
在后來的實際工作中,雖然沒有刻意比照,但也確實感覺到模型中提到的方方面面。與表格不同的是,模型要求的能力并不是以塊狀劃分,可以明顯切割的。一個執行力強的產品經理,背后藏著的是TA對需求的深刻分析,產品的設計能力和與團隊的溝通能力。
2. 王詩沐提出的能力模型
19年的時候,王詩沐出了一本書,書名為《幕后產品》。我很喜歡網易云音樂,所以買過來看。在這本書里,師母提出了他眼中的產品經理能力模型:
與騰訊的模型相比,這個模型更垂直了。說白了,就是只跟產品本身相關,而產品之外的,涉及到團隊的,例如項目管理、執行與溝通等等,都沒有列上。
以我個人而言,我更喜歡師母的這個模型。從最初的品牌經理,到軟件行業的項目經理,再到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產品經理,產品經理的核心競爭力應該是對市場的洞察和對貼合市場需求的產品本身的設計。
結合自己的工作經驗,我認為這個模型中最關鍵的是洞察能力,其次是邏輯和思維。所謂洞察,就是發現市場空白點的能力。但這能力往往需要大量的實踐經驗澆灌和對行業的深刻理解。除了實踐之外,平時對于競品、行業和相關商業案例的分析也是提升洞察力的快捷方式。
如果說洞察力是頂層能力的話,那么邏輯和思維就是寫在產品經理這個角色中的底層架構。邏輯保證產品決策的合理性,而思維能夠拓寬產品思考問題的廣度和深度。一個邏輯不清的人,往往做出的產品設計也是漏洞百出,而一個思維局限的人,只能做一個執行者。
相比于騰訊產品經理能力模型中提到的通用能力,邏輯和思維其實更應該成為每個產品經理具備的底層能力。
3. 俞軍老師提出的能力模型
今年1月份的時候,國內產品經理界的大神俞軍老師出了一本書,《俞軍產品方法論》。
俞軍老師在書里說,這是他把心理學和經濟學引入產品經理能力圈層的一次嘗試。這是對我最大的啟發。實際上產品有了工作年限之后,基本的技能都能點滿。但有時會產生“產品無學”的念頭。
這其實蠻無奈的,開發也好,交互也好,設計也好,甚至運營也好,大學里都有對應的成熟學科和方法論供借鑒。但產品這個角色完全是新生的,而且是一個處于交叉地帶的綜合角色。于是,我們從軟件工程學科那借來一點,再從交互設計那借來一點,再從質量管理那借來一點,再從實驗科學那借來一點…
正是因為這些成熟學科的灌溉,才使得產品這個角色一點點豐盈起來,也更有趣一點。俞軍老師之前,心理學其實已經有蠻多內容被“引渡”至產品角色中。典型的例子,可以參見張小龍做搖一搖和附近的人。但產品和經濟學結合,市面上還不多見相關介紹。
產品的核心能力之一是了解用戶和了解市場,而用戶和市場同時兼具理性和非理性兩種狀態。經濟學解決理性的問題,而心理學解釋非理性的問題。從完備性上,它們倆是一對黃金搭檔。
感謝俞軍老師,以前我的關注點都聚焦在心理學領域,但自從讀完這本書后,開始有意識去彌補經濟學的相關知識,和原先已有的決策路徑相互映證,受益匪淺。
4. 潘一鳴提出的能力模型
和師母與俞軍老師相比,潘一鳴老師的名氣可能不是那么大。不過也是一位潛藏的大神。清華畢業,歷任過聚美、滴滴和字節跳動,現在在新東方在線。
去年8月,潘一鳴出版了一本新書,《產品邏輯之美》。這本書里,他認為新時代產品經理進階需要掌握的基礎能力主要有三項:信息架構、數據分析和機器學習。
信息架構和數據分析不必提了,給我帶來新的思考的是他提到的第三點:機器學習。機器學習在搜索領域應用很久了,隨著自動化時代的到來,舊的業務模式與機器學習結合,都可以產生新的創新點。
在日常工作中,越來越意識到單憑人力去訂立的規則,無法適應不同用戶的需求,做到精細化管理。尤其在在線教育領域(筆者從事的行業),個性化學習是千百年來追尋的方向,而想要只依靠教師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唯有根據不同學生的學習狀態,制定不同的學習計劃,并隨時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作出進一步的調整,才是真正的個性化匹配。
而只有機器學習(核心是算法),才能幫助我們做到這一點。
每一個新的歷史轉向,都要求其中的角色發展出新的技能以應對。品牌經理時期的營銷能力,軟件時代的項目管理能力,移動互聯時代的用戶分析和交互設計,以及未來自動化時代的機器算法。我們有萬千借口推脫不必去管新的浪潮,但我們無法否認掌握相關技能和知識儲備無疑更占優勢。
二、適用于我自己的能力模型
在生物科學領域,有一個重要的方法,即實踐法。實踐法的步驟如下:
- 發現并提出問題;
- 收集與問題相關的信息;
- 作出假設;
- 設計實驗方案;
- 實施實驗并記錄;
- 分析實驗現象;
- 得出結論。
其實產品的工作也遵循同樣的邏輯,大到一款APP的開發,小到一個活動的上線,都需要走完上述七個步驟。
不妨拿具體實例舉例。
假設,你現在是一個待業青年,想要自己創業。那么你首先需要考慮的有兩點:
- 這個市場缺什么?
- 你能做什么?
想知道這兩個問題的答案,首先需要對市場有所了解。正所謂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只有先成為這個領域的資深者,你才能知道這個市場缺什么。而不斷增強自己在該領域的專業水平,才能決定你能在這個領域做什么。
因此,對我來說,所在領域的專業能力是最核心的競爭力。只有擁有專業能力,才能發現并提出問題。
當你找到了市場的空白點并定位了自己的能力匹配度后,就需要搞清楚這個市場有哪些玩家,買家是誰,賣家是誰,產業鏈是如何形成的,相應的政策和監管部門有哪些。
這個時候,你需要的是信息收集、用戶調研和競品分析的能力。
當你把一切都了解清楚之后,差不多可以提出自己的解決方案。當然在經過市場驗證前,這個解決方案只能是一種假設。提出解決方案,考教的仍然是專業能力。譬如你選擇了應試教育領域,提高學生的分數就是你專業能力的體現。
而設計實驗方案則是將解決方案具體化的過程,放在產品中則是信息架構和交互設計。
產品開發完畢后,需要將其推向市場,這正是實驗實施的過程。為了能夠對實驗結果進行分析,需要對實驗進行記錄。因此,這一步需要的能力是定義數據的能力。
數據可以分為定性數據和定量數據,但要采集哪些數據,哪些指標可以衡量實驗結果,這是考驗實驗者功夫的時候了。
當產品得到市場的反饋后,你需要對反饋結果進行分析,這時候需要的能力就是數據分析的能力。是運用統計學的公式進行分析,還是以社會科學的知識加以解釋,當然大多數情況往往是兩者兼備的。
當前述六個步驟完成后,最后一步就水到渠成了,因此無需贅述。
總結一下產品的工作流程所對應的能力要求,大致如下:
在上述所需能力中,專業能力是核心能力,它決定著產品經理成長的上限和可能性,而其他能力則是基礎能力,需要在工作不斷精深。
當然,專業能力也并非每個領域都需要,一般,與傳統行業結合的領域,例如教育、醫療、電商,都需要對于該領域的專業知識有所了解。隨著人口紅利的消失,內容消費越來越紅海,互聯網會越來越與傳統領域相結合,而專業能力則是關鍵。
產品經理界一直有一個爭論不休的問題,即產品需不需要懂技術。其實這個問題的答案,取決于你的專業能力。如果你是一個不懂技術的產品經理,而你現有的專業能力足以讓你應付目前的業務,那是否懂技術并不是一件必要的事情。如果你的產品不需要自動化,那你不懂算法也沒有關系。
但工具使用的前提是使用者需要先了解工具的用途(我稱為功能的可見性),?如果你不知道工具本身是如何使用的,能產生什么效果,你就不會想到它。產品經理不需要去造工具,但一定要了解工具,知道如何使用,能產生什么樣的效果,這樣在思考的時候才會多一個維度。
除了上述所列的能力,在日常工作中,還需要梳理產品的迭代路徑,進行文檔的撰寫、整理與歸類,與團隊溝通,推動項目進展并把握時間節點。這些能力,我稱之為后勤保障能力。
至此,本文就告一段落了。雖然上述列了這么多能力,并劃定了疆域。但我很喜歡《產品邏輯之美》里的一句話:產品應該是不設邊界的。
你的視野有多廣闊,你的舞臺就有多大。
#專欄作家#
善寶橘,微信公眾號:善寶橘,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一個崇尚終身學習的互聯網斜杠青年,擅長學界理論與業界實踐結合,專注新媒體、游戲領域的運營策劃。當然,偶爾會寫點互聯網時事評論。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CC0協議。
作者思考很棒棒,很受啟發
作者很專業啊,寫的很好。
【特別推薦】精選6本產品經理電子書PDF高清
鏈接:https://pan.baidu.com/s/1xzmhSsrePIeRQcn0W9tvjw
提取碼:tdnb
要錢的還行
花錢買了,并不是文章對應的6本書(ー_ー)!!
感謝作者從多學科、多角度講解過去、現在以及未來產品經理所需的能力,受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