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做業務型產品經理后的3點體會:深入業務、平衡利益、跑通流程
深入業務、平衡利益、跑通流程,這便是我轉型做業務型產品經理之后的三個體會。倘若我真的能像自己說的那樣,做一個像貨幣一樣的可以盤活多方角色的產品,便不負自己今日的思考了。
業務型產品經理,與曾經很火的“互聯網+”的概念息息相關,例如互聯網+金融,互聯網+醫療,互聯網?+零售等。即,在互聯網之前,這些行業就已經存在了,互聯網的出現,完成了對傳統行業的數字化升級?。而業務型產品經理,往往就存在于這樣的大背景下?。
去年9月,我也入職了一家生鮮電商公司,?公司的主要業務,也是對傳統零售商超的數字化升級。
入職新公司之后,接到的第一個項目是關于贈品。
大體就是,諸如寶潔這樣的品牌商想要在線下賣場發一批贈品,一來能夠為自己的產品做宣傳,二來希望拿到贈品的顧客試用過之后,如果覺得效果不錯,可以產生二次復購。
這是一個很明確的業務場景,品牌商希望通過贈品這樣的資源,能夠在普通用戶間進行推廣營銷,而我的工作,就是給他們提供這樣的營銷工具。
過去半年,“贈品派發”一直是我在負責的項目之一,雖然因為種種原因,項目歇歇停停,直到上周我才完成了它的產品設計,但即使只到這一步,我也對業務型產品經理有了更多的體會。
一、ROI*N的平衡
先說一下我之前的工作。
在跳到現在這家公司之前,我在大眾點評從事會員運營相關的產品策劃工作,KPI很明確,就是會員基數和他們所生產的高質量內容數(畢竟大眾點評的根基在用戶所寫的點評)
對于一個目標明確(包括目標用戶明確,和KPI明確)的需求來說,落地的路徑是清晰的。通過用戶訪談,找到關鍵節點,落地產品設計,看數據,迭代。
在這個過程中,鏈路在產品經理的手里是閉環的,即所有的不確定因素,作為產品經理,你都是可以干預的。
舉個例子:點評有自己的VIP體系,用戶每個月寫一定數量的優質點評,就可以維系VIP身份,進而享受一定的特權。在這個過程中,用戶,寫點評,權益,這些關鍵節點是不確定因素,你都可以干預的。
所以,我投入多少成本,產生多少收益,作為產品經理是算得出來了。那從平臺的角度考慮,向著ROI高的方向迭代,一般不會有大問題。
但如果在這個鏈路中增加業務方這個新角色,就像一個一元一次方程如果變成了二元一次方程組,那整個結果就復雜得多了。
譬如在贈品項目中,涉及到的角色有多個:零售商、品牌商和平臺。
零售商(即賣場),他們是贈品派發項目中的執行方,意味著他們要負責派贈品,也要負責管好贈品,所以零售商是要出人力的。因此他們需要考慮在這個項目中,他們能得到的是什么,是直接的現金收益,還是間接的線下客流提升。
品牌商,他們是項目中的金主爸爸、出貨、出錢(很可能是從營銷預算里出),當然他們希望得到的也很簡單,就是賣更多的貨。無論是直接的復購,還是更多的口碑傳播,只要最終能帶來更多GMV,他們就認整個效果。
平臺,平臺是項目中的連接人,需要提供完整的產品方案,并同時滿足零售商的訴求和品牌商的訴求,進一步地提升產品的商業競爭力,并最終讓金主爸爸們付費使用。平臺的訴求是長遠的商業化可能性,投入的是直接的研發成本。
所以,在這個項目中,從任何單一的ROI出發,都是業務思維的欠缺,都會有漏掉其余兩個角色訴求的風險。
有人會問,ROI*N的模型有最優解么?依我看,很難。平衡是它的關鍵,每個角色都在參與,每個角色都在獲益,這便是業務型產品經理最有趣的挑戰之一。
二、跑通流程
贈品項目在完整的產品化之前,進行了兩次的流程測試。
一次是去年9月,那是我入職的第一周,現在想起來也是驚心動魄的一周。
周一入職,申請各種權限,看文檔。
周二接到贈品項目跑通流程的需求,出PRD,進研發。
周三周四準備對應的運營素材,對了,因為測試的緊急程度,連banner圖都是自己畫的。
周五測試沒問題之后,周日晚上坐飛機去北京,第二周完成了在現場的產品測試。
在大眾點評做C端產品的時候,在產品方案確定前期,我們會花一些時間進行用戶調研,確定要做的方向之后,便輸出大致方案。有時候可能連交互稿都不需要畫,只需要用各種方式說清楚你想要做的是啥就可以了,之后便是常規的交互、視覺、研發、測試、交付。
但做業務產品就很不一樣,產品的體驗如何,邏輯是否合理并不是那么關鍵,方案前期最重要的一步,是測試在多個角色參與的情況下,流程能不能跑通。
還是以贈品派發為例,在入職的第一周我們輸出了兩個產品:一個是抽獎的工具,一個是資格核驗的工具。抽象來說,這也是贈品派發最重要的兩個環節,發資格和驗資格。
OK,假設我的工具做好了,功能測試也沒有問題,那能不能意味著流程是不是就跑通了呢?
遠遠不夠。
在這個業務場景中,工具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雖然相較于傳統的派發方式來說,它既節約了成本,又完成了領取用戶的數據在線。但要真正跑通整個流程,不同角色之間的協調與配合,各種極端情況的應對,都非常重要。
- 活動開始了,贈品沒到位怎么辦?
- 賣場在負一樓,網絡信號不好怎么辦?
- 核驗的時候,掃碼槍出問題了怎么辦?
- 海報擺出來,沒有顧客愿意參加活動怎么辦?
- 服務臺的派發人員忙于自己的事情,沒工夫陪你玩怎么辦?
- ……
這些都是我們在測試過程中面臨的真實問題,你說這些問題,又豈是在寫字樓內對著電腦畫原型就能解決的呢?
當然,不是每一次跑通流程都需要去現場。今年1月,我們做了第二次流程測試,聚焦于另一個場景下的派發。
有了第一次的經驗,這一次從產品設計到交付,也只用了一周的時間,采用了最簡單的方案,帶著測試目標去跑,所幸整個過程很順利。
做業務產品時,有不同的角色參與和協作,大家對自己能提供什么,想獲得什么也有很清晰的認識。
但這遠遠不夠,真正要落地輸出產品時,就需要不斷的跑通流程,找準你想要的場景,確定你的測試目標,以最小成本輸出方案,去試,去看效果。
三、深入業務
記得入職三個月后的轉正答辯結果上,老板給我的一點期待是希望我可以更多地走近業務,用他們熟悉的思維和語言跟他們溝通,讓對方覺得,你跟他們是在一個頻道上溝通,你是專業的。
隨后他給我講了一個故事。
早先時候我們在做基于品牌商的商業價值探索,也想到了新品試用的場景:即免費送一些新品給到申請試用的用戶,然后從他們那邊收集一些反饋。
一次他們在跟某個品牌的負責人溝通的時候,便說了這個想法。對方問,收集了反饋,然后呢?然后就根據這個反饋建議完善新品啊。
這個邏輯是沒有錯的,涉及到反饋、建議、意見等概念時,我們想到的往往都是迭代,更新,做得更好。
但對方的負責人隨后說了一句,我覺得你們還不太專業。
隨后他解釋到,對于他們快消品牌來說,一款新品研發的周期往往是比較長的,從調研,到確定配方,到生產研發,到上市推廣。當產品已經面世的時候,意味著它的配方基本是不可能再更改了。所以品牌的策略往往是同時推出多款新品,以此增加出爆款的概率。
但是對特定的一款新品來說,它的反饋再真實再好,能對這款商品本身的質量有任何提高么?很難。
做業務產品以來,這也是對我觸動最大的一個故事。
一直以來,因為經驗的限制,我認為互聯網提供了一種標準范式,可以將業務場景納入到這種范式下,用互聯網的迭代節奏,去顛覆和加速。
但現實是,并非所有的業務都會按照互聯網的這一套思路去考慮問題,且他們依舊能存活的很好,且更關鍵的是,只有他們活得更好,業務相關的互聯網從業者才能活得更好。
就像我在曾經給美團的銷售做業務培訓時,他們的銷售小leader竟然不知道DAU是什么意思。但他們依舊可以讓很多餐飲商戶入駐美團。而這些餐飲商戶的生意更好做了,美團的市值才能變得更好。
那對我們業務型產品來說,如何才能在這樣的現實面前去提升自己的核心價值呢?
想來想去,我能給出的答案是,像硬幣一樣,最大程度的塑造自己的流通性。
深入業務,跟他們處于同一個頻道,了解他們的訴求,轉化成通用的場景,抽象節點,跑通流程,設計產品,再不斷獲取業務的反饋。
就像贈品項目中,零售商有零售商的語言,品牌商有品牌商的考慮,平臺有平臺的利益,而我們業務產品,正需要像硬幣一樣,在交互中讓價值不斷流通,最終盤活了整個市場。
深入業務、平衡利益、跑通流程,這便是我轉型做業務型產品經理之后的三個體會。倘若我真的能像自己說的那樣,做一個像貨幣一樣的可以盤活多方角色的產品,便不負自己今日的思考了。
#專欄作家#
大力哥呀;微信公眾號:大力哥求職,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正年輕的產品經理,關注新零售、用戶體系,擅長問題抽象及拆解。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像硬幣一樣,最大程度的塑造自己的流通性;這句太貼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