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ngWest剛剛在《美團旗下垂直電影APP改名“貓眼電影》一文中報道了美團的移動互聯網戰略:不再僅僅盯住自己的團購客戶端,而是轉向了面對垂直細分市場的獨立App?,F在讓我們來看看另一家早已在移動領域開始做細分、獨立App的公司——豆瓣。
豆瓣已經在移動端推出了10個應用:豆瓣小組、豆瓣廣播、豆瓣電影、豆瓣音樂人、豆瓣活動、豆瓣閱讀、豆瓣購書單、豆瓣筆記、豆瓣線上活動、豆瓣FM?!耙粋€App只做一件事兒”的思想在豆瓣的移動策略中被體現得淋漓盡致。實際上,豆瓣做出這個決定并不是出于“理論指導”,而是源于他們的用戶行為數據——如今,豆瓣每月有1億多次的用戶登陸,他們大部分的行為都在1~2件事內,一些重度用戶做的事情會多些。
但即使這樣,部分App也顯得有些過于細化了,例如將豆瓣廣播、豆瓣線上活動單獨做成一個App,會不會有些耗費資源和成本?豆瓣的產品負責人告訴我,其實這些App中有些是豆瓣實驗室的產品,帶有試驗性質,如線上活動等。在未來,不排除會將現有的一些App進行合并,但可以肯定的是,一定不會出現一個“大而全”的豆瓣App。
同時,“一個App只做一件事兒”也并不意味著豆瓣App就是將線上功能進行平移,他們會把每一個App的結構和功能都根據移動使用場景的特點進行設計和改造,例如豆瓣活動App的內容是基于“豆瓣同城”中的大量優質UGC內容,但是用戶在移動場景下,UGC的需求很弱,更多的需求是是發現好玩的活動,并進行活動的管理和日程規劃。
與其他垂直型App相比,豆瓣Apps有一些得天獨厚的優勢:
首先,豆瓣對用戶在各個垂直領域的行為十分了解,對于用戶數據的共享和分析都有很強的能力,在依靠大量優質的UGC內容,他們可以更方便地進行內容定制。
其次,在未來,跨豆瓣Apps之間的功能會互相增強,例如通過豆瓣廣播訪問豆瓣FM等,一個囊括多個領域的賬號系統是其他垂直類App難以比擬的。
最后,由于豆瓣本身就是一個大眾化的傳播平臺,所以在App的傳播和推廣上也有一定的優勢和便利。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話題是豆瓣在移動終端上的變現能力,其實豆瓣在考慮現有付費產品的設計時,就已經考慮了它們在移動端的衍生,力圖在保證已有商業模式一致性的情況下做更多地擴展。我認為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豆瓣電影App、豆瓣閱讀App和豆瓣購書單App。
豆瓣購書單、豆瓣電影和豆瓣閱讀
移動端訪問豆瓣占比越來越高貌似不是一件好事情~~很容易讓豆瓣的用戶“浮躁”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