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進行產品驅動?說一說我的理解

2 評論 26955 瀏覽 53 收藏 15 分鐘

產品驅動有很多種方式,我總結下來有兩個方面;第一個是業務,第二個是用戶體驗與設計。在這兩者背后還有一個共同的驅動力就是數據驅動產品,還有個共同個感性認知,那就是對生活與行業的熱愛之情。

很早就想寫一些關于產品驅動方面的文章,但一直不知道怎么來講述。后來我決定用3篇文章來簡單談一談我對產品驅動方面的感受。這篇文章是如何進行產品驅動系列的第一篇。

做產品已經有一段時間,現在覺得總結一下我對產品驅動的理解與看法,供大家參考。也歡迎各位多多指點,歡迎吐槽。產品驅動有很多種方式,我總結下來有兩個方面;第一個是業務,第二個是用戶體驗與設計。在這兩者背后還有一個共同的驅動力就是數據驅動產品,還有個共同個感性認知,那就是對生活與行業的熱愛之情。

業務驅動產品進程

我們做產品的初衷是解決問題與提供服務,所以業務是產品的根基。產品要符合公司的業務結構,是對公司業務結構的一種推進與應用。在公司業務有節奏的進展同時,產品的節奏也會相應的體現。換而言之,產品節奏可以代表公司業務節奏。

產品節奏是個很重要很大的話題,特別是對初創公司或者項目初期。雖說現在互聯網風云變幻無限,經常之前已經規劃好的項目在立項前一天取消了,或者即是在項目已經開始了一段時間之后也常常被取消。對于剛才這種現象我們先不做過多討論,產品節奏始終是貫穿整個于整個產品形態的問題。

產品節奏可以劃分為5個階段:

工具(效率工具)、媒體、UGC、社交、通信

其中游戲與電商產品獨立于上述5類。這個只是一個產品品類與節奏的劃分,期間有一定的邏輯關系,但是并非說明每個產品都要遵循這個規律形態而存在。

做一個新產品,可以找一個切入點進行切入。比如滴滴是從效率攻擊型工具切入,36Kr是從媒體進行切入。有的應用同時有工具、媒體的屬性,比如大姨媽和美柚等。產品業務肯定的是公司的業務方向,所以產品的業務方向一定是隨著公司的業務方向而迭代繼續的。產品的節奏問題一直是個熱度很高的話題,也有很多關于產品節奏方面的文章這里就不一一舉例子來。我認為對于一個產品經理來說會有一個最終的目標,那就是轉換變現。我們所作的一切都是為了轉化變現,所以設計與產品節奏的過程都是以圍繞變現展開。下面以各個產品形態的演變切入來具體說明產品節奏的演化。

1

?1.工具屬性產品

工具產品我將其分為純工具產品與工具效率型產品。純工具產品,比如我們所用的計算器、天氣預報、指南針等這一類。這類產品大家可以想一想自己的使用情況就可知了,純工具類產品用戶量可以很大,也可以粘性很高,但變現困難。用戶量與用戶粘性主要是看用戶的需求產品與需求本質,查看天氣是個很大需求,但是大的用戶量卻變現卻十分困難。這一點就不點名了,大家也都知道是哪個應用。工具效率型相對就好一些,切入點一定是高頻需求范疇,或者大眾稀缺需求范疇。所謂高頻需求比如點餐、租車等;所謂大眾稀缺需求范疇,比如租房、家裝等等。作為工具屬性切入產品相對容易,因為直接對應需求與場景本身。

2.媒體屬性產品

產品屬性的產品現在完全不在少數,一部分是純產品屬性產品;一部分是媒體雜化多種屬性的產品。為什么說媒體屬性是比工具屬性靠后的一個產品屬性,工具屬性滿足了人的直接需求,而媒體屬性在滿足了人的直接需求同時,還符合傳播性,市場擴展性等,滿足的是人的物質需求導致的心理需求。媒體屬性的應用具有以下特性:第一,傳媒具有政治屬性,行使宣傳功能,可以進行事業化運營;第二,傳媒具有經濟屬性,行使產業功能,可以進行產業化運營;第三,為媒介產業的資本運營尋找到了理論途徑;第四,為媒介整合,尋找媒介發展的持久性的基礎推動力提供了理論依據;第五,為媒介市場營銷活動的開展尋找到了直接或間接的對象。內容是媒體屬性應用的首要因素,內容連接需求,內容連接生活,滿足人們對內容的訴求,隨之而后的廣告效應,引流模式等為變現提供了良好的方式。

3.UGC與社交

其實這是2個產品模式,但在這里放在一起代表他們具有一定的共通性。群體心理學證明,人的行為是受社會環境強烈影響的,社交網絡中主要體現在人的影響和群體的影響。關系鏈條個人認為是UGC社交類產品的核心因素,所謂社交屬性應用的核心在于對社會關系鏈的整合與挖掘。偏好圖譜是UGC與社交屬性應用變現的理論基礎,人群聚類與偏好分析是實現變現的手段。對于此類屬性產品,由于牽扯關系鏈而并非個體驅動,所以產品價值在媒體與工具屬性應用之上,產生的利益也更大。與此同時,從此類屬性進行切入也具有相當的難度,具有較高的公眾辨識性,還有一點最重要的就是抓住人性。

4.通訊屬性產品

通訊屬性產品通常一般的公司都很少介入,如果做出一款像微信一樣的產品,通常情況下普通的公司都沒有這樣的實力。通訊類的產品如果成功具有高活躍度的典型特點,他更像一個平臺或者說是大入口,是其他互聯網產品傳播生長的根基。所以是價值最大的產品形態,在這里就不一一詳述,大家想想微信其實就都明白了。

根據公司業務發展的需要進行產品形態的驅動是每個產品經理的責任之一。把握產品節奏更是產品經理應該掌握的一項技能。雖然有的時候撕不過老板,不過對也未來的發展還是相當有好處的。這個技能最基本的點,就是分析已經成功的產品在每個版本都添加了什么功能,以及添加該功能的意義。比如大家可以來分析微信、美柚、蘑菇街、小紅書等等。

?用戶體驗與設計驅動產品

在很多時候產品進行版本迭代并不是因為業務或者內容的增加,用戶體驗作為一個除去核心功能的附加價值對于產品至關重要。

可用性測試

我們為了增加轉化或者為了更好的用戶體驗,往往會做很多工作。比如進行A\B測試、小流量測試、用戶研究問卷等等。這些研究的結果往往其實都會反應在設計上,例如將按鈕就的位置改變,或者變更一個交互動作從事產生更加明確的產品意圖與更好的用戶體驗。在版本改善時候往往通過可用性測試來進行試錯,這種方法十分快捷并且準確度很高。

所謂可用性測試,ISO 9241 pt.11中描述定義是這樣的:在特定的使用場景下,為達成特定目標,產品被特定的用戶使用的有效性、效率和滿意度測試。研究表明,在小版本迭代時我們可以測試5個層抽樣得到的用戶,將會發現>85%的錯誤或不合理設計;在較大版本迭代是,我們需要測試不超過20人的用戶,將會得到>80%的錯誤或不合理設計。由此可見,我們進行可用性測試可以發現幾乎我們設計中出現的所有問題。下面一個問題就是可用性測試怎么來做。

可用性測試是一種任務型測試,研究者想被試人員下發任務同時觀察被試人員的操作流暢度,交互感受等等來確定此類設計是否符合用戶喜歡或者轉化。通常在講,如果是小版本的改進,可用性測試任務是真對改進的功能來設置的;如果是大版本的迭代,可用性測試的任務的4/5針對與改變的功能進行設置,另外1/5針對已經為改動的功能進行設置,這樣可以研究迭代版本對原始功能的影響性。為了照顧用戶心理,小版本迭代任務數量不宜超過5個,大版本迭代任務數量不超過15個。

下面是我曾用使用過的任務表單:

4

A/B測試與小流量測試對于用戶行為方面的量度也具有同樣的度量表單,這寫大家看看就都能明白,我就不進行過多的解釋。對于用戶抽樣方面,盡量使用分層抽樣,按照不同的配額進行分配,我想這些大家也都明白是怎么回事。

這個兩次詞我想大家都不會陌生,在我們提出多種設計方案并行的時候,我們可以通過A/B測試,或者小流量測試得到數據來判定那個設計更有利于轉換。A/B測試往往就是以小流量的形式給予表現,測試的要點在與逐級設置比較規則,測試的中心在于改變表現層而不是邏輯層,因為如果一個網站或者應用連流程邏輯都模糊不清,那需要一個很大的改版這并不是能通過某一次A/B測試能改變的。

A/B測試的驗證方案設計

1.不改變現有流程而只改變設計——組合設計法

所謂不改變流程,其實就是不對現有頁面的層級結構進行改變而知改變每個頁面的設計。更改設計的目的與A/B測試的目的相同,都是為了增加轉換。我們以轉換的最終頁面來設計,在各個相關頁面來尋找轉化點,這樣就構成了組合設計法。如下圖所示,紅色的組合可以作為A測試;藍色的組合作為B測試。這就可以作為A/B測試的測試項目,在幾種設計中經過分析組合而得到測試的驗證方案。具體的方法請見我下一篇文章,在此不做過多說明。

頁面流程:

2

3

2.流程與設計的雙重改變——分層設計法

首先解釋一下,不存在頁面流程邏輯改變而內部設計不改變的情況,所以只要頁面流程改變設計必將隨之改變。對于此類分析,推薦分層設計方法。所謂分層設計至少做2個測試,其實還是從轉換頁面開始進行的設計方法,先變成頁面流程,使得設計變化最??;改變頁面流程使設計變化最優;主要的還是約束變量,每次研究之允許一個變量有所改變。具體的方法請見我下一篇文章,在此不做過多說明。

以上兩個研究方法的設計,我將會在下一篇文章中具體說明,本次只是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總之,產品驅動涉及許多要素,是一個產品經理或者說是老板產品感的體現,也集中表現了產品經理的產品節奏把握能力。產品只有有節奏的向前推動才能趨于完美。

 

本文系起點學院北京1504期優秀學員@Gery?原創發布,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期待第二篇文章~~~

    來自北京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