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經理常見的幾個認知錯誤(中)

1 評論 4680 瀏覽 19 收藏 17 分鐘

產品方法論對于產品經理來說至關重要,決定了產品經理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然而,很多產品經理卻忽略了它的重要性,甚至對它有些不屑。本篇文章就來聊聊和產品方法論有關的話題。

筆者剛入行時也曾對產品方法論不屑一顧,認為那些都是“假大空”的套路話,真正的產品是做出來的,不是說出來的。然而隨著工作經驗的積累,對產品方法論的看法也有所改變。在認識到其重要性的同時也有了一些思考。

一、什么是產品方法論?

筆者認為,產品方法論通俗來講就是做產品的套路。說的具體一些,就是產品經理對工作中的不斷實踐進行反思,進而總結出一套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流程和方法。

我們在工作中也許會遇到這樣的問題:

  • 面對業務提出的需求,如何進行分析并確定優先級?
  • 某天早上起來看數據時,發現昨天的產品流量環比下降30%,你該怎么辦?
  • 項目快到計劃上線的時間,技術人員卻告知無法按時上線,怎么處理?

靜下心來花幾分鐘想想,面對這些問題你會怎么處理。如果你能夠思路清晰、邏輯嚴謹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那么恭喜你,在這些問題上,你已經有了自己的產品方法論,只需要不斷完善即可。

二、產品方法論的作用

也許有讀者會問,為什么需要產品方法論?做產品直接上手去做就好,為什么要說的這么復雜?下面筆者就來說說產品方法論的作用。

1. 便于知識網的建立

如果你是個善于觀察和總結的人,那么你一定發現,在工作中有很多經驗和方法是通用的。

比如:應用在企業管理中的六何分析法(5W1H),既可以在需求分析時用于判斷需求的真偽,也可以在數據分析時為我們提供數據分析思路。

再比如:做項目前要提前設定好目標,既可以用在中臺建設前要充分討論后確定中臺建設的目標,也可以用于驗證我們對于產品路線的選擇、功能設計時做出的決策。

伴隨著不斷地觀察、實踐和總結,你會發現,曾經孤立的一個個知識點,會逐漸連成線,最后形成知識網。

在工作中你會發現,某些問題遇到的次數多了,自然就有了處理心得,再處理起來就會更加輕松,這其實就是在逐漸形成方法論。隨著方法論的不斷完善,處理起來就會愈發得心應手。就算遇到未曾見過的問題,也會從已有的經驗中選出適用的進行嘗試,然后反思總結提煉方法論。長此以往,便形成良性循環。

2. 增加工作能力的穩定性

你也許遇到過這種情況,面對相同或相似的問題,有時處理起來干凈利落、一氣呵成,有時卻拖泥帶水、漏洞百出。其根本原因是沒有形成針對這個問題的產品方法論。換句話說,之前干凈利落的處理,有可能是誤打誤撞遇到了問題點,但并非每次都有那種運氣。

筆者認為,產品方法論雖然不能決定產品經理能力的上限,但卻可以決定下限。換句話說,如果一個問題你有一套完整的思考、分析、解決方法,那么結果肯定好過你不知所措、胡亂嘗試。

用開篇說的問題來舉例說明,假設某天早上在公司看數據時,發現昨天的產品流量環比下降30%,這時候你要怎么處理?筆者的做法是,從內到外,從宏觀到微觀進行排查和分析,顆粒度從粗到細。排查順序依次為:

(1)我方的產品運營和技術環境

是否因為業務調整,例如商品調價、網站改版等因素影響了用戶使用,或是因為系統技術故障造成的(網頁不能訪問、沒有日志記錄等)。

(2)外部網絡環境

如果我們的系統沒有故障,就要排查外部環境故障。

(3)鎖定流量降低顯著的產品模塊

排除外部網絡環境的問題后,需要找到流量降低發生的產品頁面和功能模塊。這需要對產品各個模塊的功能和數據有一定的了解,才能快速定位問題。

(4)對渠道和用戶進行分析

不論上一步是否有找到流量降低的模塊,接下來都需要對渠道和用戶做各種維度的劃分,一層層去找流量下跌的原因。比如是否是主要渠道的流量降低了(被搜索引擎降權),或者引流的渠道被禁了等。

曾經有實驗表明,失控的局面會增加人的壓力,而壓力會影響人能力的正常發揮,減壓的辦法就是減少這種情況出現。形成屬于自己的產品方法論后,你的工作能力會更加穩定。因為你會按照自己的節奏,用自己特有的方法解決問題。

三、產品方法論為什么會被忽略

既然產品方法論如此重要,為什么還有很多人對它不屑一顧,尤其是很多入門一到兩年的產品經理。在和其中一些人聊過后,結合筆者的親身經歷,我認為最主要的原因是受到市面上一些書籍、培訓的影響。

原因并非這些書籍、培訓宣傳產品方法論沒用,而是它們只講方法論,忽略了實際操作。筆者剛入行時看過不少產品類的書、文章,里面講的方法論大體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讀起來明白,感覺說的有道理,真到了實際工作中完全用不上。另一種是寫的天花亂墜,各種高大上名詞滿天飛,完全看不懂想表達的意思。

下面這一段話講的是toB和toC產品經理的區別,就屬于上面說的第一種情況,不但工作中很難用上,而且還容易誤導人。

toB產品經理的能力要求不是體現在產品研發上的,toB產品經理需要更多地了解用戶,了解業務的行業規律,思考為用戶創造什么價值。toB產品經理需要擺脫乙方心態,不能一味地接受所有需求,toC產品經理也一樣,不能對用戶提出的所有需求都滿足。

筆者在讀到這段話時寫了一段評論,如下:

這段話對剛入行的產品經理來說非常不友好,實際情況復雜多變,不會出現員工作作為實際用戶要求A方案,而不懂行的老板偏要B方案。而就算是這樣,產品經理在做過調研、分析、排期后,最后做出來的可能是C方案。

再加上老板作為是否購買產品的拍板人,他的意見至關重要,產品經理有時候不單考慮的是系統的功能,同時也是雙方的想法和情緒。真不是一句”擺脫乙方心態,不能一味地接受所有需求“所能概括的。

之所以說對剛入行的產品經理不友好,是因為他們缺少產品經驗,而且很容易被誤導。單純的產品方法論很難讓他們有代入感,而實際情況的復雜多變,產品經理有時候需要隨機應變。同樣的方法論,未必適用于所有人和所有產品。

隨著經驗的增加,產品經理應該學會辯證地看待產品方法論,尤其是別人的。筆者從剛入行時看到別人寫的方法論就頭疼,到幾年后再看時能用自己經歷過的案例來印證方法論,其中也經歷了經驗積累、自我反思的過程。重要的是要學會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這里指的是不適合自己的)。

所以筆者認為,關于方法論的文章、書籍和課程,如果能舉出自己實際操作的實例,即負責的產品類型、面向的用戶、外部環境如何、產品經理做了怎么的操作、最終結果如何,才是一個完整的闡述方法論的過程。這樣才能讓讀者對于方法論想要表達的含義有正確的理解,也便于讀者對照自身情況總結出適合自己的方法論。

四、如何建立自己的產品方法論

前面提到所謂的方法論就是處理問題的套路。而建立產品方法論其實也有套路,這個套路名叫【庫伯學習圈】。是由大衛.庫伯提出的經驗學習模式,學習過程由四個適應性學習階段構成環形,分別是具體經驗、反思性觀察、抽象化概念、主動實踐。

下面以建立需求分析方法論為例,來說說如何用庫伯學習圈理論來建立產品方法論。

1. 具體經驗

經驗的來源有兩部分:一部分是通過自己親身經歷得到的直接經驗;另一部分是通過學習得到的間接經驗。

拿需求分析來說,直接經驗就是產品經理通過和需求方溝通接觸,收集信息后進行分析所得到的經驗。而間接經驗就是產品經理通過閱讀文章、課程學習、同行交流等,從外部得到的非自己親身經歷的經驗。

相比間接經驗,直接經驗帶給我們的體驗更加深刻,更加容易激發產品經理對下一步“反思性觀察”的進行。所以筆者曾經寫過這樣一句話:產品經理必須要有一定的項目積累,好的產品經理是需求喂出來的。但是,每個人接觸到的業務、產品畢竟有限,想要獲得更多的經驗一定程度有賴于外部間接經驗的積累。

2. 反思性觀察

在反思階段需要把經驗階段獲得的知識碎片進行回憶、清理、整合、分享等,是一個把經驗進行歸類和條理化的過程。

在做需求調研時,我們通過經驗得出,我們向需求方提出的問題和記敘文相似:使用者是誰(誰),使用場景是什么(在什么時間),需求要解決什么問題(做什么)。然而,這些問題就能確保需求調研不會有遺漏嗎?

以我自己為例,某次需求方提出緊急需求,筆者調研后一通分析、PRD、評審等操作,在調整優先級后順利上線。準備線上驗收時發現,遲遲沒有操作記錄。后來通過詢問得知,該需求使用頻率每月一次,上線太早也用不上。筆者表示這些應該早點兒告知,結果得到一句話:你也沒問呀!

通過這個案例得知,調研時對于功能的使用頻率也要涉及到,最好能親自觀察需求方的操作。類似這樣的案例有不少,反思性觀察的意義就在對已有經驗造成的不足的查漏補缺。

3. 抽象化概念

在前兩個階段有了一定的經驗和反思后,便進入理論化階段,把上一個階段反思的結果進行系統化和理論化。

在需求調研時,產品經理通過經驗和反思得出,要了解的因素有:需求是什么(What)、需求產生的原因(Why)、需求的適用方(Who)、需求的使用場景(Where)、需求何時會被用到(When)、如何檢驗需求實現(How)。

而這些因素,正好對應著5W1H分析法。因此在做需求調研時,可以套用5W1H分析法進行提問。這么提問收集到的信息,會比沒有規律的提問要齊全。

4. 主動實踐

這個階段是對已獲得的知識的應用和鞏固,目的是檢驗學習者是否真的能做到學以致用。

在總結出5W1H分析法后,產品經理會在實踐中不斷運用,以此檢驗該方法是否存在漏洞。而在實踐中可能會發現問題,這個問題就轉化為第一步中所說的經驗,然后會經過反思、抽象化,得出一個相對完善的方法論,然后再次接受實踐的檢驗。

周而復始,當我們發現某個產品方法論可以解決大部分問題時,那么這個就可以稱之為成熟的產品方法論。我們會在工作中使用它得心應手地處理問題,直到有一天它又開始重復庫伯學習圈的過程。

五、總結

曾經有人看了筆者寫的關于需求分析方法論的文章后提問,里面說的各種模型和方法,真的能夠用得上嗎?如果邊想那些模型邊用,會不會很浪費時間?

我的回答是,那些模型、方法論提供的是解決問題的思路,是讓人從雜亂無章的思維和行動中梳理出頭緒,以一套邏輯清晰的方法去處理問題。之所以會感覺浪費時間,那是因為還沒有形成本能,每次做的時候才需要去想。當你對某套方法論的運用足夠熟練時,就會憑借本能去使用。

所以,希望每一名產品經理都能重視方法論,能夠通過實踐不斷總結出屬于自己的方法論,讓自己的工作更輕松,讓自己做的產品能給更多人帶來便利。

相關閱讀

產品經理常見的幾個認知錯誤(上)

做好需求分析需要注意這幾個關鍵點

 

作者:打醬油的熊,公眾號:打醬油的白熊

本文由 @打醬油的熊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其實目前大家所說的方法論很多也都是前輩們的經驗積累,我很贊成每個人應該形成自己的方法論;其實也就是形成自己處理事情,工作的風格;作為產品新人,多學多干多總結~

    來自重慶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