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行產品一年,工作方法總結
編輯導語:我們在職場中經常會遇到跨行業的經歷,跨行做產品經理也是比較難的一個方向,需要有很多基礎的方法論需要學習;但如果先前都處在互聯網行業,以前積累到的經驗還是可以復用;本文作者分享了關于跨行產品一年的工作方法總結,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一、背景
本人從事的是K12 STEAM教育,就是少兒編程,創客教育領域;之前做的是課程設計師,由于當時公司的產品以課程的角度存在很多問題,想要試圖去解決這些,但又不懂如何去做;在找解決辦法的時候,知道了產品經理這個角色,立刻就有了濃厚的興趣。
之后就去學習與之有關的東西,大概一年之后換了工作,成為產品助理,還是在這個行業中。
由于新公司所在的部門,原來沒有專職的產品經理,所以使得有機會能夠接觸到軟件產品和硬件產品;在為期一年的時間里,完成了一款軟件和一款硬件從0到1的過程,寫這個文章就是為了沉淀自己的工作技能,幫助技能迭代。
下面就是個人工作的回顧和整理:
二、工作流程與內容
工作大致分為四個階段:產品策劃階段、產品設計階段、產品開發階段、產品上線運營階段。
1. 產品策劃階段
這個階段主要弄清楚要做什么,就是要搞清楚需求是什么。什么人做什么以達到什么目的。
這里面會有很多專業技能,如果是在大公司,每個技能可能都會有專人來負責,但是小公司,就是一人身兼數職了;包括確定目標用戶、需求分析、完成產品定位等。
這些完成后,大公司可能會寫詳細的BRD、MRD;小公司不會要求這個細致,但是也需要有文檔,能夠呈現分析的過程,可以向領導和同事說明需求的必要性;文檔的形式可以是多種多樣的,能說清楚就行。
確定目標用戶:
看似差不多的用戶,其實需求差異是比較大的,比如相同年齡用戶,培訓機構和公立學校對于產品的要求會有很多差距;培訓機構的用戶會對于產品外觀、產品體驗,內容質量要求都會更高,對于價格更敏感;所以產品是給誰做的,一開始就要想清楚。
這里有專門的方法,比如創建用戶角色,通過對一個人物的主客觀描述,使團隊能夠直觀的弄清楚,是誰用我們的產品。
需求管理:
需求管理是產品工作中的核心,需求管理分為需求收集、需求分析、需求篩選。
收集需求的來源有很多,主要的有來自用戶的反饋、競品分析、市場分析、自身對于產品的洞察等;當確定好目標用戶后,就可以找到符合要求的用戶,進行需求的收集工作。這里有很多的方法。
通過定性面對面溝通,現場觀察等方式,提出自己的需求假設;再通過定量分析,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可以進一步驗證自己的建設,通過競品分析,找到目標用戶現階段解決問題時,采用的是什么方式。
花時間去體驗競品,找出它的優缺點,可以反觀我們對于需求的理解;經過長時間對于用戶和競品的理解,可以對產品產生自己的看法,進一步通過測試進行驗證,形成新的需求。
需求有不同的維度,通過各維度的思考,可以考驗一個需求是否有價值去實現。從商業價值上看,一個需求要考慮它的相關性、邏輯性、緊急度、廣度、頻度;它與我們要達成的目標是有關系的,有利于達成目標的;并且是可實現的,邏輯合理的、涉及人群廣、使用頻度高;要透視需求,他是表面需求還是本質需求。
聽用戶說,但不一定要照著做,要分析他所提出的需求的最終目的是什么,是否有更好的解決辦法;需求的層次來看,有基本需求、期望需求、興奮需求、無差異需求、反向需求;基本需求先做,然后是期望需求和興奮需求,后兩者要警惕。
通過這幾個維度來判斷,需求的必要性。同時也為后期的需求排期做好了準備。
產品定位:
最后通過上述的分析,完成產品的定位。包括目標市場定位、產品需求定位、產品差異性定位、產品營銷組合定位。
- 目標市場定位就是將目標人群及使用場景精準化,明確是誰在什么場景中使用。
- 產品需求定位,用戶是需求的組合,為了實現用戶目標,我們應該實現什么樣的需求組合,才能夠打動用戶;需求滿足不是越多越好,而是核心需求解決的越徹底越好。
- 產品差異性定位,產品的差異可能體現在不同的地方,可能是外觀,可能是配型,可能是使用體驗,可能是營銷方式,可能是先進的技術;總之是需要能被記住的點,并且是能夠滿足目標用戶需求的點,比如更看重外觀,或者配置,或者價格,或者品質等。
- 產品營銷組合,對內來說就是我們的產品如何售賣,比如單純賣硬件,還是硬件很便宜靠內容收費,產品和其它服務有無某種連接等;對外需要看我們的銷售資源,有什么樣的渠道,和什么公司合作,能夠發揮最大的效用。
能夠用簡短的語言,描述清楚這幾個定位,說明產品已經思考清楚。接下來要做的就是將抽象的想法具體化。
2. 產品設計階段
根據產品策劃階段的結果,形成產品設計方案。輸出產品需求文檔(PRD);該階段主要是將用戶需求轉化為產品需求,再轉化為功能需求。讓需求通過功能的形式呈現,完成目標。
軟件產品,本人習慣于使用axure原型工具編寫PRD,完成對需求的澄清。
編寫的內容包括:產品簡介(修訂歷史、產品介紹、用戶角色描述、產品路線圖、名詞說明)、產品結構(產品結構圖、信息結構圖、業務流程圖)、全局說明(網絡異常、加載狀態、空狀態)、原型與需求、非功能性需求(性能需求、兼容性需求)。
硬件產品,使用使用x-mind思維導圖+excel,完成對需求的澄清。設計到用戶界面的話,會用到原型工具。
以上方式,是我們小團隊磨合出來的,同樣秉承了以用戶為中心,文檔以簡潔易懂為原則;在完成產品的方案設計時,也要和相關人員溝通,要考慮到開發量及風險;最終還要進行需求評審,確認設計方案,做到信息同步、理解到位。
3. 產品開發階段
產品開發階段更多要做的是項目管理,協調各方,保質保量的做出產品。
在開發的過程中,經常會遇到開發偏離實際需求的狀況,需要在需求澄清和功能測試,兩個環節嚴格把關,根據PDCA的原則,即時糾偏。
根據快速交付有效價值的思想,可以將迭代周期縮短。可以使用像teambition這樣的管理工具,它可以將工作任務可視化,在看板中任務的開發情況,一目了然;對于形成自己的開發節奏有很好的幫助,能夠有效的提高研發效率。
項目例會,是非常重要的。我們習慣于通過任務看板來溝通,而不是每個人說自己的工作,避免流水賬;通過從右到左的檢視,能夠看出開發的問題,如果“待測試”累計任務太多就說明測試效率需要加快,“就緒”太少,則說明需求供應不足等等。
每個任務從就緒到測試完成,能夠看到需求交付的時間周期,可以對研發過程進行分析,優化開發流程。
4. 產品上線運營階段
軟件產品,產品上線后有兩部分工作要做:
- 根據之前規劃的產品路線,規劃之后的版本。
- 打通反饋的渠道,從多種途徑去收集用戶反饋,形成新的需求。
一般軟件產品不會只有一版就結束了,會有新的功能,不斷完善產品,并且之前完成的功能,可能會存在缺陷或者可以優化的地方,都需要重新規劃到版本迭代中來;上線后產品會產生數據,這部分也是可以進行分析會看到一些現象。
硬件產品,是比較重前期規劃的,因為時間成本和資金成本都比較高。電路板打板一次就需要幾周時間,隨便開個模具就是幾萬塊錢;而且產品發布出去就很難修改,召回成本很高,所以不可能有太多試錯的機會。
所以產品一旦上線,就需要特別重視市場和用戶的反饋,收集到的反饋可以為之后的二代產品,或者其它產品,積累經驗,避免再次踩坑。
三、總結
上面幾個流程和其中涉及的事情,都是經過踩坑和學習逐漸積累下來的,因為沒有專業的產品經理帶,所以都是邊摸索邊實踐出來的。
隨著經驗的積累,上述的流程、工具、方法肯定也會隨之迭代,之所以想要不斷的去優化和迭代,都是基于對做產品的喜愛。
以上是近一年工作中的大致流程和內容,顆粒較粗,之后我會繼續寫文章,細化這些點,繼續沉淀。
本文由 @一卜?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