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產品之路 | 3年,從弱雞開發到產品負責人
每個人的工作成長之路都少不了坎坷與迷茫,本文寫的是如何從弱雞開發到產品負責人的逆襲之路,從一開始的工作的迷茫不懂到漸漸得心應手成為負責人的過程,還在對工作感到迷茫的小伙伴們不妨進來看看。
到2020年3月為止,我的產品生涯剛好差不多滿3年了,借此機會,我決定寫點東西記錄一下我這幾年的產品之旅,其中有很多我踩過的坑的經驗,希望對正在閱讀此文的你有所幫助。
我理解的檻
按我的理解,或者市面上對IT從業人員的經驗的判定來看,1至3年是一個初級門檻,3至5年是一個中級門檻,5至10年是一個高級門檻,而10年以上可能就是分水嶺了,優秀者會成為行業標桿、管理者或者專家等,而遜色者可能開始步入中年危機或者價值下滑期,起碼危機感會比經驗少的年輕人更重。
這意味著在我的定義中,我已經過了初級檻,跳入了另外一個檻了。就跟很多人會覺得18歲成人禮就是一個很明顯的分界線一樣,過了18就能頂天立地了,而沒到18,即使是還差那么幾天,也感覺少了點東西,那就不能頂天立地。
雖然我也不太愿意承認我自己就是邁過了一個檻,朝著越來越難的方向不斷地攀升,但是時間是公平的,盡管再意氣風發,鮮衣怒馬,但是有些事實就是會發生,例如:從去年開始,我發現我的發際線顯著的上移了,體型越來越難控制了~
可是往者不諫,就只能來者可追。
在此刻我正在從一個新坑邁入另外一個新坑的時刻,我決定記錄下我的爬坑歷程,以此來鼓勵自己自信大膽地向新坑邁去,同時也對曾經努力地自己做一個校友儀式感的告別。
短暫的開發生涯
我的大學專業是軟件工程,所以畢業的時候,身邊的同學從業的方向絕大多數人都是走開發這個路,而我那個時候走的方向(開發語言)就是號稱「全世界最好的語言——PHP」。
大三升大四暑假的時候學校組織前往北京基地參加封閉式培訓,一方面是擔心我們這樣憨憨地畢業了出去肯定找不到工作,另外一方面也是為了提升學校的就業率。培訓完之后,就開始找工作了,我對北京沒有什么好感,甚至還有點因為水土的問題抗拒北京,再加上個人感情問題,我最后在16年10月左右回到了南昌。
國慶之后就面試進入了一家南昌的軟件外包公司,從此開始了我的PHP從入門到放棄的歷程。這家公司一共就12個人左右,大概3個PHP開發,2個前端,2個UI,剩下的一些行政和銷售等等。
這是我人生第一份正式的工作,也可以說是最慘的工作。966的模式對初入職場的我來說,雖然不太適應,但是也不會特別抗拒,畢竟自己還在實習中,也沒什么真材實料,就不能挑剔太多了。
我不能接受和理解的是,我加入這家公司好幾月了,跟我主動聊過天、說過話的人沒超過3個人,大家都是上班如坐監,悶葫蘆一個。我跟他們說話也沒人搭理你,又因為當時開發水平低下,遇到不會的沒人教,但是該給你做的事情還是會直接給你,所以那一段時間我感覺極度壓抑和恐慌,感覺不到什么樂趣和價值所在。
除了這個之外,公司盈利太差,福利基本沒有,最慘的我還記得過年的時候沒有年終獎什么的就算了,除夕夜老板群里發紅包,100塊錢10多個人搶,我搶了個幾毛錢,當時的我被這個騷操作給驚呆了。
最后,在17年2月底的時候,公司毫無招架之力般地就倒閉了,對我來說最大的損失可能不是拖欠工資或者還要再找一份工作。而是讓我感覺我工作了小半年,開發水平完全沒有提升,沒人系統性地帶我,也沒人給一些好的建議和資料等等,做了一堆雜七雜八的東西,好幾次面試新公司的時候我感覺我自己開發水平可能還不如在校大二、大三的學生。
所幸,在3月份的時候,我入職了新的一家公司,也是做的PHP開發。這家公司對我來說幫助巨大,和第一家相比,直接就是天差地別的感覺,團隊很活潑,人文關懷也很到位。
后來大概做了20來天,團隊的產品經理要離職了,公司一時間招不到新人來代替,于是老板就問我有沒有想法轉行做產品。周末回去考慮了兩天之后,我毅然決然地選擇了做產品,雖然那個時候我好像才剛剛認識產品經理這個職業到底是干嘛的。
綜上原因,當時讓我不做開發而選擇轉行做產品有幾個原因:
- 第一家公司的工作環境和經歷讓我對職場的一些認知和判斷都產生了畸形,每天都在苦惱某個功能怎么做,怎么實現,都沒啥時間反思和總結,更不用說提升自己了;
- 當時我已經快要答辯和畢業了,但是我的開發水平落下來了一大截,同時對比新公司同事的能力和水平,我感覺我自己要趕上壓力很大;
- 很多個瞬間,我感覺我做開發沒啥天賦,那個時候太浮躁,靜不下心,也不懂得鉆研,感覺自己開發這條路走得不遠,即使走得遠也難成大事。
就是一系列現實因素和機遇,掐滅了我開發生涯的火焰,讓我從入門走到了放棄。
慶幸的是,產品這條路,我沒有選錯。
產品生涯的開始
初入產品這一行,其實有點小興奮,所謂「初生牛犢不怕虎」,反正不管會還是不會,難還是不難,起碼剛開始有一股勁和動力在那里,所以那一段時間就瘋狂地學習一些產品相關的東西還有熟悉公司的相關業務。
對于那段時間我沒有太深的記憶了,只有這個印象深刻的片段還停留在我的腦海。
第一個事情,是關于會議上挨批的事情。
當時幾個部門在一起會議討論某個業務決策,而我負責做一些調研和設計。
當時我一方面對業務不太熟悉,另外一方面對產品的知識也不夠,所以我只是簡單地羅列了某些業務點和內容,完全沒有深入去分析方案具體的利弊和價值、可行性之類的。
結果在會議室我對著這些點一個一個展開講,越講越亂,老板直接有點生氣地打斷了我,對我說:“開會是來決策事情的,不是用來頭腦風暴討論的,會議內容已經提前告知你了,你要做的就是列出可選項,然后給大家分析利弊,讓大家做選擇,而不是幫你一起想點子……”
這算是我在這家公司入職第一次當眾挨批了,雖然感覺很丟臉,羞愧,但是卻是事實。因為我當時確實沒有認真對待,也不懂同理心、換位思考,只按照我自己所做所想就悶頭上了,結果自然被人潑了冷水。
第二個事情,是關于Axure和流程圖。
我記得當時我第一次用Axure的時候,要畫一個業務流程圖,其實很簡單的邏輯和操作,但我卻畫了一個多小時甚至更久。
首先,我要熟悉Axure的功能,其次,我不懂流程圖的那些含義指的是什么。所以我一個一個去查,最后我畫的時候要考慮對齊,要考慮走線的時候不能交叉,甚至要考慮一些排版,大小問題。一頓操作之后,發現就幾步搞定的流程圖,我畫了好久。
當時的產品即將離職,當我把這個流程圖給她看的時候,我感受到了一種被吊打的味道。
因為我看到她給我梳理過后的流程,比我考慮的場景豐富,排版也清晰明了,關鍵她是當面指導我的時候一邊分析一邊畫,可能只花了5分鐘左右。那時候的我,感覺自己真的是太菜了,無比羞愧。
第三個事情,是關于技術的事情。
我清晰地記得,干了半年多的開發的我,Git不會用,Github聽過沒用過,Stack Overflow都沒聽過,Vue和Angular都沒接觸過,Google不會上,簡直就是剛畢業的「傻白甜」一個。
所幸的是,當時的技術團隊很Nice,雖然我轉行了產品,但是大家還是一起溝通交流學習,也會在很多實際的工作情況中給我分享一些新的技術,一些專有名詞還有一些技術熱點等。
那個時候,我雖然沒有做技術了,但是該學的,該知道的我都通過他們,學習了,了解了。
這一點對我后續的成長有很大的幫助,也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我知道我要想成長得快,那必須背后付出更多的努力,也必須和優秀的團隊一起學習。
也是從那個時候起,我發現了在這一行,這個領域,其實我真的是「普通人」,我并沒有什么計算機天賦,更沒有什么「高人一等」的領悟能力。
同時,我也深深地感受到一個小白前期成長的痛苦,因為太容易走彎路,太容易受挫折,也太容易荒廢了。無論是技術小白,還是產品小白。
所以直到現在,我依然會對很多新人報以同理心,給予更多的幫助和引導,因為我知道這條路并沒有那么好走,我會盡我所能分享一些我會的,對我有幫助的,我認為有用的知識給身邊的朋友和公眾號、博客的讀者朋友。
第二段產品生涯的故事
17年10月之后,我離開了這家公司,離開了那幾個很不舍的團隊成員。我真的是很感激團隊幾個小伙伴半年多對我的幫助,甚至到現在我依然覺得那個時候的團隊融洽度,整體研發能力等是我所見到的最高效和和諧的。
在我還沒畢業的這兩段實習經歷來看,團隊的影響真的很大,壞的團隊可能會讓你從萌芽入門到放棄 ,好的團隊可能會讓你從一個菜雞開發轉型到能獨當一面的初級產品。
10月底我來到了深圳,面試了一周之后,入職了現在這家公司,一家供應鏈公司,主要負責倉庫管理系統和相關的訂單管理系統。
第二段產品生涯可以按幾個關鍵時間點來區分,17年剛入職~18年剛上手,18年剛上手~19年升職產品管理前,19年升職管理后~現在。
17年剛入職~18年剛上手
我從剛入職到真正實際做產品相關的內容,大概經歷了半年,可以說我相當于「坐了」半年的冷板凳,「看了」半年的飲水機。
- 一方面原因是公司當時成立不久,產品團隊沒有什么成型的培訓制度,我可能來了好幾個月了都還不知道公司有多少系統,開賬號要找誰,誰是負責哪一塊,具體的開發流程,發版流程等等是什么樣子的。
- 另外一方面原因是供應鏈管理這一塊,競品難找,缺乏實物和具體場景,對業務的理解難度太大。
我記得當時是幾個月后,實地去了兩次倉庫,我才知道大家常說的「揀貨」、「配貨」、「復核」、「下架」、「出庫」、「收貨」、「簽出」分別是什么意思,在此之前都沒人給過我業務流程圖,沒人給我培訓或者講解過。
那一段時間,可能是過得最漫長的時候,沒人管我,也沒人告訴我要做什么。我只能每天摸魚般地看看一些產品相關的書籍,教程還有課程等,但是缺乏實戰機會,基本上看的都忘了,或者壓根就看不進去。
溫水煮了一會青蛙之后,我被安排去了倉庫做做苦力,幫幫忙等。這幾段經歷挺慘的,但是收獲蠻多,起碼總算是對倉庫一些門道熟悉了,不至于一問三不知。
18年剛上手~19年升職產品管理前
時間到了18年的5月左右,由于人員調動問題,我終于開始實際接手相關的業務了,負責公司的倉庫管理系統——WMS,就這樣,我與WMS這兩年的相愛相殺就開始了。
剛接手WMS系統時候,我的第一感覺就是「簡單」,過分的簡單就是「簡陋」。功能很少,頁面很少,似乎邏輯也并不復雜。但是等我實際開工準備大展身手的時候,就發現我想得還是太年輕,看得還是不夠深。
當時正在接入一個電商平臺,他們提了一些需求我們要滿足之后他們才會接入進來,然后開始整理需求,找競品,做分析,然后終于搞出了點眉頭,有了方案。接著就開始評審唄,內部評審過了,覺得沒問題,我們就去跟該電商平臺溝通,結果被當場PASS掉很多方案。于是就回內部討論,修改,然后繼續跟電商平臺溝通,又有很多方案不通過。
two thousand years later……
就這樣來來回回了好多趟之后,上面領導拍板定了一個時間,不管怎么樣都要在9月份中秋節的時候搞定對接的事情。
有了Deadline之后,大家合作似乎變得愉快了些,也高效了些,最后幾天加班加點踩著點發布上線。然后我作為相關產品負責人,前往香港倉庫實際協作生產作業,度過了意義非凡的中秋節。
也是從那天起,我才知道,香港的中秋節是中秋節后第二天放假休息,而且只有一天假。而那三天我幾乎都是早出晚歸,回到酒店之后倒頭就睡的狀態。
所幸的事情是,這一切的努力都有所回報。我的產品能力,我的產出和我的熱誠還是讓同事們認可了我,我開始慢慢地全面接手WMS這個系統。也從那個時候開始,我感受到了為什么都說對待產品會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
我提出了對系統的框架進行改革,換了新的框架UI,規劃了很多新功能。
雖然很多想法和方案當時想得太天真,也太淺薄。但是憑借著我的一股韌勁,一股熱情,甚至在還沒新前端入職的時候,很多CSS樣式都是我直接上手寫、調試出來的,有些地方都苛刻到說明多少多少像素了。
那個時候的我,不愿意接受不完美,完美主義既是對我自己的要求,也會要求到具體的產品上。當然,我還是有點講道理的,不至于為了追求完美而提出一堆要被開發砍死的需求。那段時間是我對產品這個職業最熱愛和最享受的時間,我感受到了這個職業的魅力和動力,也理解了一些「自我驅動」,「內核驅動」的意義。
19年升職管理后~現在
18年全面接手WMS之后,我開始找到了一些做產品的節奏,很多事慢慢地接觸的就多了,業務也就是熟絡了很多。但是此刻,產品團隊這一塊還是一盤散沙,沒有Leader,沒有凝聚力,很多信息不共享,大家能力也參差不齊。
綜合各方面的原因,以及「全靠同行襯托」這種運氣,我就像是丟入沙丁魚中那條鯰魚,攪動了本來沉寂的局面。一個「攪局者」,加上初生牛犢的那種熱誠,也算是踏著了一波小浪潮,我在19年初的時候被提升為產品組的Leader,當時連我一起產品組一共是6個人。
晉升對我來說自然是一件喜事,也可以說是春風得意;那自然就會有失意人,這事引起產品組老成員的不滿?;蛟S是覺得和我不搭,或許是覺得自己沒有得到重視,也有可能是遇到了更好的機會。最后有三個產品相繼離職,本來是6個人的小組,只剩下3個人,其中還有一個是剛入職不久的實習生。
對我來說,老成員的離職在某種程度對我來說有益,因為管理比自己年齡、經驗、工齡等都長老成員,我會有一定的壓力也會有某些地方施展不開;但是在某些方面又明顯的弊端暴露了出來,之前產品各自為營的缺點一下子就暴露了,一個人離職,那么屬于他負責的這一塊別人一時間根本接手不來,文檔沒有體系、規范,歷史資料,數據等沒有收集整理好。
這樣導致后來一段時間我壓力巨大,一個人同時要頂住好幾個人的活,還要一邊忙著招人,補充新生資源。
這段經歷其實給我的啟發特別大,事實也證明有些事情真的要有所改變才會遇到新的契機,發現新的大陸。從這段經歷中,我意識到團隊協作的重要性,意識到規章制度的重要性,也意識到無形資產的重要性。
由此,我一邊依然日常做著產品的工作,空余時間就在彌補管理方面的知識,我的管理之路也從19年3月份左右開始了。
針對管理這一塊的心得,目前來說我很難有什么真知灼見,也提煉不出什么框架式的心得。但是關于那三個重要性,我確實是下了一下功夫去探索,也有一點點淺薄的看法。
(1)團隊協作的重要性
從我接手團隊開始,我就開始從幾個方面加強團隊協作這一塊的管理。一個是軟件方面,例如用Axure的團隊協作版,用騰訊文檔的協同辦公,一方面定期召開產品周會,提出周報制度,還有產品心得分享溝通會議等。讓大家盡可能的多坐在一起溝通,無論是工作上的任務分配,還是產品經驗心得,這些拉近團隊距離的事情,要不留余力的去做。
(2)規章制度的重要性
我開始將我自己平時做產品工作的方法論和心得記錄下來,然后記錄在WIKI中,編輯了一個條目叫做產品日常工作規范指引;我還會對日常產品工作中被開發或者測試,投訴、吐槽的環節進行梳理和重構,然后在團隊內宣講,以后某個環節需要怎么做,不能怎么做,相當于下個命令一樣。同時我也鼓勵大家自我檢查,復盤,將日常工作中遇到的不規范的、待改善的點提出,然后我們一同遵守新的制度和流程,以杜絕后續類似的事情發生。
(3)無形資產的重要性
這里提到的「無形資產」其實主要指的是一些文檔和資料的整理和收集。
對于產品來說,日常的資料文檔其實很多,常見的腦圖,流程圖,原型圖,需求池,需求文檔,需求申請書,甚至還有學習資料,PDF電子書,周報模板,PPT模板,郵件模板,匯報模板等等。
隨著工作時間的拉長會有巨量的資料產生,而很多時候離職交接或者換崗輪動的時候,由于這些資料當時沒有搜集整理好就會導致需要用的時候壓根就找不齊了,有些東西可能還能重新寫,有些壓根就不記得了,又要從頭翻記錄然后憑借記憶再恢復,其實很痛苦,也很高成本。
所以,「無形資產」也是資產,應該提前給予重視并處理妥當,就跟投資中的風險意識一樣。?提前防范有時候看起來可能是畏畏縮縮,但是萬一出現風險意外,這部分的準備將會有雪中送炭的作用。
未來的故事,待續
到今天為止,我大概在產品管理這個崗位上摸索了一年,無論是產品能力還是管理能力,都比去年進步很多。
這個其實和費曼學習法中一些理論很相近,以教為學,輸出倒逼輸入。
這一年來我看了比我前幾年更多的書,寫了比前幾年加起來還多的文章,還做了很多場的內部培訓,邁出步伐去參加行業沙龍或者分享大會等。給我的體會和感悟就是: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
如果你對這幾個字沒什么感觸,覺得太雞湯或者太客套,那我再寫一點通俗些的:清醒時做事,糊涂時讀書,大怒時睡覺,獨處時思考,焦慮時行動,不安時寫作。
我的產品故事沒什么跌宕起伏性,也有可能我不太擅長寫這種引起共鳴或者挑動神經的文章。這讓我想到了我最近在看的寫作書里提到的:
寫作要有四個度,高度、廣度、深度和溫度,好的文章是站得比讀者高,看得比讀者深,知識面和素材比讀者廣,寫出來比其他人更有溫度。
我現在所處的檻,就處于四個度都不太夠的情況下,有點「前程四緊」的味道。
未來的故事擁有很多不確定性,我發現這個其實和基金投資很相似,大家都想預測明天是漲還是跌,然后低買高賣,以此獲利。但是人不可能分析的清楚真實的漲跌,理不清楚情緒的起伏,所以大家都會強調投資是靠策略和原則,而不是靠預測和情緒。
產品之路其實也類似于這樣,我看到挺多人都很浮躁和焦慮,我有時候也會這樣,總覺得自己手上握著的牌不夠好,總想著換一副更好的牌來打。但是最近一段時間寫作和閱讀等,讓我這一塊的想法和理解發生了變化,我可能還是會浮躁,但是我會更加依靠策略和原則來決策,而不是靠情緒好盲目預測。
而我未來要做的,首先就是對我的「投資策略」和「投資原則」進行搭建、完善,其次再依托這些框架來做相關的決策和選擇。
浪潮來了的時候,大家都會跟著升起,你獲得的高度不一定是你能力所致;但是潮退了的時候,大家就會知道到底是誰在裸泳,誰在弄潮。
保留一些危機感,時常警惕自己,是否處在上升過程,但也不必要過分憂慮,既然浪來了,那么跟著浪一下不也是美滋滋嗎。
最后
我覺得產品是有個有趣的職業,但是也是一個枯燥乏味的職業;如果你是一個有趣的人,你其實干什么都會覺得有趣,如果你是個無趣的人,那么你做什么都會覺得枯燥乏味。
- 如果你是一個初入職場的新產品,那么你只管夯實基礎,一步一步向前即可;
- 如果你已經入行已久,身經百戰甚至有點乏力,那你不妨試試調整調整情緒,去發現一些更多的美好;
- 如果你已然深耕某個領域多年,經驗老道、見多識廣,那可能也就不需要我在這里看我說些什么了。
回過頭看我這一段的產品旅程,我發現了幾個很重要的點,它們分別是:
- 認清你自己,如果你覺得你哪里不足,那就在那里多花時間彌補起來,一定要多積極樂觀點,愛笑的人運氣不會太差。
- 不要太羨慕那些多年經驗,大廠加持的產品前輩,時間是會有復利效果的,從現在開始把握,你也可以變得優秀。
- 產品和技術有很多共通性,不要拒絕和開發做朋友,也不要拒絕和開發交流,優秀的團隊應該是開發、產品、測試多種崗位互相學習。作為產品,懂點技術是最好的,不懂技術的話,那就爭取懂技術人員。
- 如果你覺得自己看了太多書,文章,課程,始終沒有什么進度。那我推薦你輸出倒逼輸入,試著用你看到的,學到的知識去分享給身邊的朋友,已教為學,進步飛速。最簡單的可以從教身邊同事用Axure開始,你會發現為了準備這場教學,你可能會短時間內學會之前很多你以為你壓根就學不會的知識。
- 不要滿腦子每天就只想產品這個領域知識,很多東西內核都是相通的,而且也有很多事情是急不來的,注重生活中的細微的沉淀,例如從寫好一篇會議紀要,做好一份優秀PPT,讀完一本好的書籍,練習好標準的鍵盤指法開始,日積月累,你會體會到質變。
像我這般普通之人,一樣可以把一手爛牌打好;那抓了一手好牌的你,再打出一手好牌不是容易多了么!
#專欄作家#
vitamin,微信公眾號:皮醬叨逼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中級產品經理,一年開發經驗+三年產品經驗。主導過在線教育類產品,目前是跨境電商供應鏈倉儲物流產品一枚,歡迎勾搭,一同學習。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看了評論,都顯示“最近”,也不知道最近怎么定義的??吹降奈⑿盘柖继崾居脩舨淮嬖冢?。
vitamin_mpp 這可以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