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高效完成需求評審?

3 評論 22555 瀏覽 228 收藏 12 分鐘

需求評審,是每一個產品經理幾乎每周都會經歷的過程。只要工作在進行,產品在迭代,新需求在不斷產生,就會有需求評審。

在需求評審會議上,前端、后端、測試、UI、你的老板可能都會過來,不同的角色聚在一起,聽產品經理講需求內容。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何高效完成需求評審,對每一個產品經理來說,都需要去仔細琢磨,也是必須得掌握的基本功。今天我就跟大家聊聊這個話題。

01

先說下背景故事。

春節后因為疫情的影響,我在家辦公差不多有三周左右。因為是遠程,導致日常很多需要組會溝通的事情,現在都通過文檔的離線溝通完成。

因此,對于我來說,也有了非常完整的時間去思考和設計Q1計劃完成的一個大項目。在之前的文章里也提高過,是贈品系統。

這個系統最終的產品原型,包括兩個后臺模塊和兩個C端頁面,非常復雜。PRD完成之后,連我自己都驚呆了,快趕上一篇小論文了。

但就是這么多內容,需要在1個小時左右的時間內,跟相關團隊講清楚,將需求完成地交付到研發階段。幸運的是,我完成得還算可以,尤其在遠程辦公的情況下。

今天我就以這個項目為例子,給大家說說,如何高效完成需求評審。

02

關于需求評審要傳遞的信息,其實包含了非常簡單的一套邏輯:價值、功能、實現。

  • 價值:為什么要做這個需求,上線之后的價值是什么。
  • 功能:為了支撐這個價值,需求包含了哪些功能呢。
  • 實現:針對每一個功能,該怎么實現。

比如說我做一個給老板用的數據看板,價值就是使得老板可以隨時了解項目進度,功能是需要呈現A、B、C等三個維度的數據,實現就是每個數據的口徑是什么,數據在看板上如何分布,以什么樣的圖表形式呈現。

而關于需求本身,又大致可以分為:功能優化,功能拓展,新項目。不同類別的需求,在評審會上傳遞的信息重點不太一樣。

  1. 功能優化:重點在講清楚如何做,往往評審時間較短,不會單獨組會,跟著其他需求一起評審。
  2. 功能拓展:重點在講清楚是什么,與原有功能的聯系是什么,可能要單獨組會。
  3. 新項目:重點在講清楚為什么要立這個項目,項目包括哪些模塊,模塊間的聯系是什么,每個模塊的功能及實現。

所以從信息量上來說,新項目的評審是密度最高的,也是最考驗表達邏輯及評審效率的。我理解的高效評審,是向協作團隊傳達出了統一的項目價值,能夠讓他們理解彼此的角色,任務及需要落地的行動,最關鍵的,彼此角色之間的關聯是什么。

我們都能理解,人對新事物的信任感是相對低的。產品經理在需求評審會上最重要的任務,是幫助大家建立這種信任感,傳遞兩個信號:這個事兒值得做;這個事兒能做。

下面我重點說說新項目在做需求評審時,如何可以更高效。

03

第一,用最直接的方式說明需求價值

產品經理是了解需求價值的,但這遠遠不夠,你需要讓協作團隊也了解需求價值。但協作團隊往往沒有像你一樣,對需求背景做過很多調研。

怎么樣在最短的時間內傳遞清楚需求的價值呢?量化指標,數字切入。

比如說贈品系統,這個系統的價值也很多種描述方式:效率提升啦,解決了以前的某個行業問題啦,老板很關注啦等等,但這些不夠直接。

想在最短時間內說明這個系統很重要,你得知道這是多大規模的盤子。什么意思,你得調研清楚,一家零售超市一年的贈品營銷規模是多少,你的項目,直接關聯多大規模的盤子。把這個數字擺出來,需求的價值就一目了然了。

第二,說明為需求設計方案之前的準備工作

這是我以前工作中容易忽略的一步,但最近一段時間以來很重視的一點。前面說過,人對新事物的信任感是相對低的。同理,協作團隊對新項目的信任感也是相對低的,他們會經常懷疑產品經理——

  1. 這是不是老板需求,而你只是一個執行者的角色;
  2. 這是一個確定的需求,還是你拍腦門想出來的;
  3. 最關鍵的,這件事情,你作為產品經理有沒有想清楚或者為此做過一些準備。

所以,準備工作及相關的核心結論,有必要在評審會上同步。例如做過哪些競品調研;公司戰略層有一些什么指示;跑過的一些測試case,有沒有什么核心結論。

這一步的重點不在于讓需求變得更清晰,而在于提升協作團隊對新需求的信任感——我,產品經理,在組織今天的評審會之前,已經做了不少相關準備工作,這件事情,我是想清楚了的。

第三,邏輯+模塊的表達方式

我聽過一些產品講需求評審,或是對著PRD講,或者對著原型一張圖一張圖地講。但老實說,這種方式不適合新項目的評審。

新項目因其內容密度大,往往會產生“聽不懂+不知道現在講到哪一步了”這樣的負面效果。本質上都是因為,沒有在聽眾腦中建立起邏輯主線。

我自己在設計贈品系統的時候,會有一個邏輯鏈,鏈上每個關鍵節點便是一個產品模塊,所以先講清楚邏輯鏈,再講每個鏈上的產品模塊,是比較好的表達方式。

就好比我自己看論文的時候,先看目錄,再看每個章節,看到難懂的地方,時不時回到目錄來,看看現在到哪一步,漸漸地就搞懂了。

同樣的,新項目的需求評審就是你帶著協作團隊一起看論文的過程。先介紹目錄,再介紹每一章的具體內容,遇到卡點,回顧一下目錄,告訴大家我們現在在講的內容處于什么位置。這樣反復強調,邏輯鏈立住了,需求評審就成功了一大半。

第四,上帝視角與用戶視角的結合

我們知道,關于產品有兩個常用的視角,上帝視角和用戶視角。前者是產品經理在設計方案時常用到的,后者是用戶從進入產品的一剎那,到最終退出,所經歷的完整過程。

就拿開車舉例,上帝視角是我出發之前,在地圖上看到的線路,我大概知道整段路程多遠,大概要多久,在哪些路段可能會堵。用戶視角,就是我出發后所看到的每一個路口,斑馬線,紅綠燈等,直到最終我到達了目的地。

開車的時候,司機會聽導航,但也會看路。所以介紹需求的時候,我建議產品經理也結合上帝視角和用戶視角穿插來講。

比如我在介紹贈品系統的時候,既要說明邏輯、模塊、功能等上帝視角的概念,也會從一個具體配置人員的角度,或者門店執行人員的角度,講一講他們該如何使用這個系統。

只說上帝視角,不容易理解,別人理解起來困難;只說用戶視角,太零碎,不容易記住主線。結合起來,就能最快幫助協作團隊理解,這個事兒是什么,該怎么做。

最后一點,學會區分聽眾的提問

我們要明白,在一個小時的時間里,完全講清楚一個新項目,幾乎是不可能的,即使你講得完,聽眾也一定消化不了。這必然會導致,當你講完之后,一堆問題接踵而至。

這時候產品經理需要學會判斷,什么樣的問題該當場解答,什么樣的問題下來私聊。

我個人的建議是,如果一個問題滿足以下若干條件之一,你得當場解決了:

  1. 關乎價值,關乎為什么做;
  2. 關乎完整性,這個問題不解決,整個產品邏輯跑不通;
  3. 會帶來聯動效應。

比如一個問題,如果跟前端、后端、UI都有關系,那你得當場確認了,因為把大家湊在一起不容易。而那些各個團隊自己的問題,比如前端細節,交互細節,后端邏輯細節,或者是你還不確定的點,可以下來了慢慢私聊。

我們要記住,高效的需求評審不是解決100%的問題,而是在1個小時的時間里解決最重要的問題。

為什么要在一個小時內,因為時間長了,我們的精力和注意力都會打折扣,相信大家都有這樣的體會,一切方法論都不管用了。

最后的最后,有朋友可能會問,你不是要講需求評審么,為什么重點都在講新項目的評審。因為當你可以搞定一個新項目的需求評審時,我相信其他類型的需求,你也都可以應對自如了。

#專欄作家#

大力哥呀;微信公眾號:大力哥求職,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正年輕的產品經理,關注新零售、用戶體系,擅長問題抽象及拆解。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專欄作家

大力哥呀,微信公眾號:大力哥,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一個90后產品經理,已經寫了6年的公眾號,通過輸出獲得了許多意料外的成長。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寫的真好!

    來自重慶 回復
  2. 非常棒的,需求評審思路。

    來自重慶 回復
  3. 嗯,將自己的功課展現出來是個很不錯的思路;以及邏輯 模塊的表述方式確認更有結構敘述性,感謝分享;產品新人還請多多觀照;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