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經理需要了解的元認知力

0 評論 4831 瀏覽 19 收藏 8 分鐘

我們都有看到貓或狗追著自己的尾巴打轉的情景,那是因為它們不能把自己的尾巴和環境區分開來,說明它們自知能力不夠。然而人的自知能力也不是天生的,嬰兒經常咬自己的手指和腳趾,直到感覺到疼了才停下來。在心理學上,人的自知能力有一個專門的術語——“元認知”。

元認知是人對自己認知活動的認識和調節的能力

舉個例子,趕時間去機場要選擇交通工具,你選擇了拼車,然后在路上一直催促司機,結果遲到了。后來,你反思這件事情,是因為自己當時為了省錢并抱著僥幸心理選擇了便宜的拼車,結果導致了遲到,后來再遇到這種情況,會冷靜對比各種交通方式,選擇相對保險的方式。這例子中,當時解決選擇交通的問題是我們的認知活動(是對外的),而后來反思自己的認知活動的差錯并且矯正這種差錯就是元認知(是對內的)。

從這個例子,我們可以做這樣的一些推論:

1.元認知是基于認知活動的,不基于認知活動的自我意識和調控就是空中樓閣

這個道理很簡單,沒有認知活動來進行元認知就像老師對著空蕩的教師講課,沒有了對象主體,這個活動就沒有意義。這里其實其實和產品的迭代有類似之處,迭代也是在上一次實踐的基礎上矯正認知偏差,沒有上一次產品作為基礎就沒有迭代。

2.元認知的效果需要從認知獲得的結果中得到反饋

由于元認知是對內的,是很抽象的,它對我們認知能力的調節效果需要通過具體的認知實踐中得到反饋。一個武俠高手在一次對決中落敗,回去精心敏思,調整了內功心法,那這次調整是否真的有效還需要通過下次對決的結果中得到反饋。

回到產品的工作中,我們做產品的功力好壞,還是要從產品的相關數據中得到反應,而不是臆測。

3.元認知能幫助提升認知能力

元認知就像我們的認知修正器,校準認知偏差。產品經理在工作中不斷的自省自悟其實就是元認知在發揮作用,幫助我們得到提升。

那么,如果提升元認知呢?其實從上面的推論中,或許你已經得到了答案:

認知實踐-反饋-元認知調節-再認知實踐-反饋對比-修正元認知

這條執行鏈路通過不斷地實踐對比中來提升元認知,是有效性的保證。除了有效性,還有高效性的問題。簡單地理解就是,這條執行鏈路保證了你在一定次數(比如5次)的實踐中,能提升元認知能力,而你希望只通過2次實踐就提升元認知能力,這就是高效性的問題。而這也是見仁見智的地方。

元認知在產品經理的工作中起到的作用

在產品經理的工作中,主要結合自己的經驗提出以下幾點:

1.保證元認知監控的有效性

有效監控自己的認知過程,辨識出相關因素是進行元認知活動的基礎。首先是要有意識地監控自己的認知過程,其次是通過記錄等輔助方法避免遺忘或遺漏。

舉個例子,一些產品經理做了很久一直得不到提升,明明自己什么都會啊,需求擬的有條有理,產品設計的有型有色,但就是得不到認可。原因就是沒有有意識地監控自己的認知過程,比如并沒有有效地監控自己從接到產品任務開始到產品設計這一系列工作中自己的認知過程都經過了怎樣的思考和執行步驟,沒有了系統地監控就談不上后面的元認知優化。

2.使用相應邏輯分析方法分析優化認知

在監控了認知過程的相關因素后,究竟該調整哪里或優化哪里不是隨機的,是有一定規律的。既然有規律,那么邏輯分析就能派上用場。具體的邏輯方法很多,筆者最常用的是對比法和反問法。

筆者曾經負責過一款社區電商產品,主打社區服務(吸引用戶)和生活日用品電商(帶來現金流)。產品在初期選擇一個小區做推廣后發現,下載APP用戶里面只有不到5%的用戶使用了APP繳納物業費,這和我們的預期的差距是很大的。這時候需要調整,到底是哪里的認知出現了偏差,是沒有深入地了解用戶,還是產品設計不合理,還是推廣執行過程中有問題,亦或其他。到底要從哪個地方著手改善?

這個時候元認知就派上用場了,首先筆者開始審視整個認知鏈條中各個模塊的細致程度,用一個矩陣的形式作對比:橫坐標是認知鏈條的各模塊,縱坐標是細致程度,其中細致程度分為概念層(即對該模塊的概念性認知)、方法層(解構概念認知的方法)、執行層(實際操作的計劃、控制與反饋)。通過對比更模塊不同層次之間的細致程度,找到薄弱環節。

最后發現對業主繳納物業費的積極性的認知程度不夠,在產品上只停留在提供一個繳費通道的層面。實際上,大多數業主繳納物業費的積極性不夠,多是物業人員上門催繳。為了提高業主繳費的積極性,物業費繳費模塊設計成優先繳費有折扣的方式,并且在社區朋友圈官方公布這些名單。在第二次小范圍推廣時,繳費比例有了大幅提升。

 

作者:劉志(微信公眾號igoodpad),傳統行業跨界產品經理,專注于互聯網+SAAS創業項目

本文由 @劉志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