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的產品思維,決定產品優劣

1 評論 3975 瀏覽 29 收藏 16 分鐘

有道無術,術尚可求也;有術無道,止于術。

——《道德經》

我在《如何在逐物不返的年代抓到需求的本質?》中提到,用戶需求是一個想要、要得起、要的行動的連貫過程,要考慮成本和體驗因素。通過滿足用戶需求,實現用戶價值。

聊完了需求,我們來聊產品問題。關于產品,我們很容易陷入“如何讓它受市場歡迎”的構思和遐想,具體它又可以拆解為三個問題:賣得動、賣出價、賣得快。

面對這三個問題,我們怎么解決呢?

一、MVP的邏輯是什么

我們知道,企業的目的是以產品為媒介,與用戶進行價值交換,達成創造商業價值的目的。而本質上,交換的不是產品這個媒介,而是產品背后的各種用戶價值。在這個過程中,產品是滿足用戶需求的解決方案。

要想創造足夠成功、足夠有差異化的產品解決方案,我們需要用到兩個定義:

  • 最小可行產品(MVP):我手上有一個產品,我想說服你并賣給你;
  • 產品匹配市場需求(PMF):你有需求,我來找一個產品符合你的需求。

你有一款產品,想拼命說服消費者,告訴他這款產品質量十分可靠,價格也很便宜。但認知規律告訴我們,商家賣的是房子(產品),但消費者要的卻是一個家(需求)。產品和需求之間,有一個契合點,否則消費者不愿意支付使用成本。

同時,企業也無法無限度地滿足所有用戶的所有需求,因為企業的資源有限,而且企業是以盈利為目的。這些條件也就意味著,企業要做出取舍,而且需求管理過程中,涉及到的一系列待解決的問題一定是動態的,而非靜態的,也就是說,它不是一個特定的結果,而是一個不斷迭代、不斷優化的自適應過程。它要求企業做出來的產品,是綜合考慮多種允許和約束條件下的結果。

有了這些條件,你的用戶群體就該是非常明確的。這也是為什么很多產品經理說,你的用戶不是自然人,而是需求的集合。

因為,不同產品滿足用戶不同場景下的需求,當某個產品完全滿足了某個用戶在某個場景下的某類需求,那么就可以說這個用戶是該產品的一個用戶。在這一點上,你的核心用戶一定是異質性的,他們對你的產品有強烈的情感歸屬,讓他們為之著迷,并愿意為你搖旗吶喊,去感召更多的跟隨者。

當一個偉大的產品沒有契合市場時,市場就會贏;當一個糟糕的產品契合了市場時,有可能產品贏,也有可能市場贏;當一個偉大的產品遇到一個偉大的市場時,產品就會贏。

MVP的作用是幫助企業思考制造什么產品,試錯有成本,越小的產品,試錯的單位時間和單位成本都越低。而PMF的作用是找到產品與市場契合的縫隙,本質是填補市場需求的空白。但產品在未推向市場之前,都是假設,為了找出契合點,我們需要基于TTPPRC模型的全流程進行地毯式思考。

TTPPRC模型是一個很好的創業類項目的行業分析模型,由趨勢(Trend)、流量(Traffic)、包裝(Package)、產品(Product)、重復性消費(Revisit)、成本(Cost)的英文首字母構成。隨著新技術浪潮的到來,很多項目屬于新生領域,使用傳統的SWOT競爭力分析或者投資收益分析等各類模型,往往無法詳盡說明領域中的重要因素和其中聯系,而TTPPRC模型剛好補充了這個短板。

TTPPRC模型

由于篇幅的關系,這里不展開“TTPPRC模型”。將這個模型放上來的原因就在于,我們要認識到,我們在做產品的時候,并非只是做產品,而因結合市場和企業自身條件綜合考慮。

具體如何結合呢?這里就要用到PMF了。

二、PMF的邏輯是什么

一般有三種方式的PMF:

  1. 用更好的產品滿足一個已有的市場;
  2. 用差異化的產品滿足一個已有的市場;
  3. 創造一個新產品滿足一個空白市場。

如下圖所示:

三種PMF舉例

PMF的作用是認識到市場里面是否有需求,并拼命驗證它。之所以說PMF比MVP更有效的原因在于,競爭全球化和物質極大化的今天,產品同質化嚴重,同一個賽道,即使技術含量足夠高,仍然有數百個競爭對手盯著同一個細分市場,然后這里面還有數十個跨國巨頭或者“獨角獸”。

  • 一部分原因在于,技術不再是壁壘,商業模式不再是秘密,管理團隊更加職業化。
  • 還有一部分原因在于,在消息越來越對稱和選擇面越來越廣的前提下,消費者在對一個產品不能確定價值的情況下,就會尋求比較。

拿打車來舉例好了。過去,乘客沒得選,只能路邊搖車,是個需求長期得不到滿足的市場,這時候的話語權在出租車一方。這也導致,乘客體驗時好時壞,而且壞的時候居多。

滴滴帶來的選車和即時評價系統,使得乘客不僅能根據自己的需求調整車型,也能查看司機的評價。乘客就不再是一個被動接受的服務購買者,被欺凌的現象就大大降低。司機端也有功能支持評價乘客。這樣,乘客和司機能進行雙向選擇。這時候,你就能理解“強調‘用戶服務’和‘用戶體驗’”的那一批企業為什么能從眾多競爭對手中脫穎而出的原因了。若為難你的用戶,用戶也會為難你。

MVP是企業的敲門磚,而PMF就是一招制敵的必殺技。用MVP能讓你明白你要造的產品是什么,但知道這個還遠遠不夠,因為明白這個道理的企業一抓一大把。

比如,滴滴、餓了么、拼多多如果只是明白自己要做共享汽車、外賣、電商,它們肯定難以從眾多直接競爭對手中間脫穎而出。讓它們活下來,并成長為巨頭的原因就是PMF。PMF怎么理解?其實關鍵就是兩點:

  1. 同一個客戶群體初期我提供比競爭對手更聚焦的產品,目的是與主要消費群體的需求匹配;
  2. 產品同質化嚴重,但競爭卻可以差異化。

第一點強調,我用了MVP的邏輯,即最小可行產品,集中我所有的彈藥和武器,只攻擊一點。

比如,你們都做K12,我只做編程啟蒙。聽到編程啟蒙,不了解在線教育市場的人一定以為這是一個空白的利基市場。借著技術普及的東風,人才缺口問題也隨之而來。但我告訴你,已有數百家少兒編程教育機構在極端的時間之內蜂擁而上,其中不乏一些初創企業拿到了明星資本的融資。所以,不存在絕對的藍海市場。

三、產品效率、決策與矩陣

企業做的所有決定都是在競爭環境中得出來的。

企業處在競爭的環境中,要想獲得業務的可持續發展,企業的生產效率就必須優于市場提供同等產品的效率,否則企業就不能盈利。企業的運營不靠民主投票,企業也不是自由市場,企業的優勢來自權威自上而下的更優決策。即使企業文化鼓勵提出異議、鼓勵平等爭議,也是為了獲取更權威的結論。

也因為這樣,聚焦在編程啟蒙這個最小產品上,仍不能讓你高枕無憂,因為有足夠多、彈藥足夠充足、創始團隊足夠明星的團隊,同樣盯著這塊需求。他們的生產效率如果高于你,就會壓縮你的生存空間。

當我們以為這是一個好的創意或商業模式的時候,我們一定要保持頭腦冷靜,因為這樣還遠遠不夠。找到有需求的市場之后,你還需要完成一個動作:如何通過競爭差異化消弭產品同質化帶來的短板。

稀缺的另一面是競爭,它們是一個硬幣的兩個面。魯濱遜漂流到荒島上,在他的個人世界里,競爭是不存在的,因為島上的食物都歸他所有,沒有人和他爭。而在一般市場環境下,為了爭出勝負,企業就必須確定競爭規則;不同的競爭規則,將導致不同的行為和不同的后果。競爭規則決定了一些企業勝出,而另一些企業被淘汰。例如,你可以通過渠道差異化、價格聚焦、私域運營或者補貼戰術、甚至幾者相融合的方式來獲取競爭差異化。

競爭差異化舉例

可以確定的是,幾乎每一個成功的品牌都有一套成功的競爭規則,并且這些產品競爭差異化手段的效率都要遠遠高于其他競爭對手,從而確立了它們的領先位置。因此,企業在設計競爭規則的時候,需要充分考慮產品與用戶欲望的匹配度,并保證效率優先。

那么,哪種競爭規則適合你,可以從決策成本來考慮:

輕重不同的決策示例

輕和重沒有優劣之分,只有適合與否之分。盒馬鮮生做重,每日優鮮做輕;百度all in AI,高德圍繞LBS建立護城河;4S店賣車做重,“一成購車”做輕。同時它們又都有包容重合的地方。

很多人以為產品僅僅是核心產品,把核心產品提煉賣點,強化銷售能力,如果賣不動也是營銷問題、銷售問題,廣告不到位、促銷不到位。那是錯誤的觀點?;ヂ摼W思維一定是有服務型產品、金融型產品、內容型產品,還有流量型產品,是一個產品矩陣。只有產品矩陣才能構成產品即交易的邏輯。當然,在這個過程中,相互融合、甚至模仿借鑒是一定會發生的。做產品矩陣的原因也是做價值疊加,為不同用戶類型創造完美體驗。

產品通過交易轉移到了一個更能創造價值的人手里。好的產品矩陣既有用戶價值,也有商業價值。

不能把產品僅僅理解成,我就這么一款產品,我拿去賣。當當網的書既是產品也是商品。京東把書當成引流型產品,它跟當當網競爭的時候,當當網就顯得很吃虧。

產品矩陣有核心產品、內容型產品、服務型產品、金融型產品。金融型產品賣得貴一些,服務型產品能夠拉流量,使客戶有更好的認知,從不理解到愿意合作進行轉化。做PMF的時候,要去找相關競品做調研分析,因為對手幫你把PMF的業務邏輯已經驗證了,你有時候只需要去尋找答案就可以了。

即使我們將真實的用戶需求拿到手,我們也不是所有的需求都要實現。要知道,擺在企業面前的需求依然很多,這時就需要考慮需求與產品本身目標、定位的匹配程度。在不同的產品階段,產品的目標和定位會有差別。用大白話來講就是,實現需求需要對產品也有利。不能光滿足用戶,還需要滿足產品的利益和企業的實際生產成本,這就是企業在其中所做的權衡與抉擇。

一個好產品應該有三個屬性:有效用,有利潤,可持續。

有效用當然是指對用戶有使用價值,有利潤是指產品必須讓企業獲取直接或間接的利益,然后在“可持續”這個屬性上達到用戶利益和商業利益的統一。當然,可持續是在實踐過程中不斷驗證的,即追求長期利益最大化。

以創造用戶價值為目的,打破一個舊的利益平衡,建立一個對己方有利的新產業鏈,這樣的產品才容易成功。這種情況是要做一個規模較大的產品,也有很多領域是可以很多產品并存的。但移動互聯網時代和傳統互聯網時代、消費品時代完全不一樣,由于網絡的馬太效應和梅特卡夫效應,平臺型的大規模產品變得越來越常見。

所以,這也導致越來越多的產品經理,被要求具備平臺思維。如果偏安一隅,就會跟不上發展的需要,被時代淘汰。

 

本文由 @湯亞舟andy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學習收藏了,今天就當一回課代表吧。搭建私域流量運營,當然必須要有工具。給大家推薦一款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起點課堂】旗下獨立研發的私域流量運營工具——糧倉·企微管家。糧倉·企微管家是一款基于企業微信的一款營銷型SCRM系統。集裂變獲客、留存促活、銷售變現、客戶管理于一體的私域增長閉環系統。覆蓋企業客戶運營的生命周期,助力企業私域流量運營,提升售前/售后服務能力。還可以免費開始使用哦~ http://996.pm/M0A06

    來自廣東 回復
  2. 每個單獨模塊的內容、邏輯都是很清晰。
    文章開頭提到的問題“具體它又可以拆解為三個問題:賣得動、賣出價、賣得快。面對這三個問題,我們怎么解決呢?”沒能和文中的三大模塊關聯上,作者大佬幫忙說明下 ??

    來自北京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