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談需求時,到底在談什么?

4 評論 13520 瀏覽 64 收藏 9 分鐘

我將不會談馬斯諾的需求理論,或者用戶和場景的概念。而是借用Gerald M. Weinberg在《探索需求》這本書中提到的理論,用新的視角來看待需求。說的玄虛一些,就是講一些關于需求的哲學和理論。

順便提一句,Gerald M. Weinberg是軟件領域最負盛名的專家之一,美國計算機名人堂代表人物?!赌愕臒袅林鴨??》,他寫的這本書在國內比較出名。

先從日本海軍的故事說起

寫這個故事的目的,就是想說一個常識:正確的理論,為實踐指引正確的方向。但是,常識卻并不常用。就拿日本海軍的故事來說。

在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中取勝的日本海軍,是當時世界上非常強大的軍事組織。他們的海軍戰略思想,在二戰初期還是一戰時期的思維,用船堅巨炮打敗對手。日本海軍認為,只要我的炮彈比敵人打的遠,我的船體經得住轟擊,我就是海上的霸主。

所以,在這種思想指導下,日本海軍的艦艇笨重而巨大。并且,還造出了一種超遠距離攻擊的魚雷。但是,在太平洋海戰的初期,這種魚雷的命中率極低。后來,人們分析發現,這種超遠距離攻擊的魚雷,導航裝置根本經不住發射后的長途奔襲。也就是說,這種魚雷打出去,能不能打中基本靠瞎貓碰死耗子了。

而美軍的魚雷艇在海戰中,取得了不錯的戰果。因為魚雷艇輕便而速度快,迅速靠近日軍艦艇,并發射魚雷,然后迅速離開,日本笨重的艦艇也無法追擊。這樣就使魚雷的攻擊效果和命中率大大的提升。

所以,對于理論的探索,是必要的。有了需求相關的理論認識,具體的工作中才會更好的實踐。

需求是什么?

直接拋出答案:需求是明確的指出,我們想要的東西和我們不想要的東西。

而我們從事的互聯網或者用戶體驗相關的工作,就是從需求的角度,在“我們想要的東西”和“我們不想要的東西”之間,畫一條清晰的分界線。

1

然而,這只是很理想的情況。就像物理題中,光滑的平面或者沒有能量損失的小滑塊。關于需求,真實的情況卻是如下圖。

2

我們在探索需求時,劃出的不是直線,而是波浪線。我們必定會混淆“我們想要的東西”和“我們不想要的東西”。圖中綠色區域,就是我們混淆的區域。換句話說,在我們獲得的需求中,“我們想要的東西”中混雜了“我們不想要的東西”,反之亦然。

而我們做需求的工作,就是不斷將波浪線,不斷的近似接近于那條直線。有點像數學中的概念,無限接近,近似于等于。

含混性是需求探索中永遠的主題

如果愛情是文藝的永遠主題,如果加速度是物理的永遠主題。

那么含混性,就是探尋需求過程中的永遠主題,伴隨始終。那條波浪線覆蓋的區域,就是含混性。

說白了,挖掘需求,就是降低需求中的含混性,將那條波浪線近似率直。

所以,在做與需求相關的工作中,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在前期的需求上,降低含混性的需求。

換句話說,在需求落地成型階段,才發現含混性,這個時候的改正成本實在是太高了。

就像那個不太好笑的笑話,一個工程隊一直挖深井。工程快結束的時候,工頭大叫:不好,快停工。我把施工圖拿倒了,甲方要建煙囪。

含混性的來源

說到含混性的來源,這個更像是一個心理學、或者社會學的命題。比如,我們經常說到的“擊鼓傳花”。所以,我也只能用比較籠統的方式來說,每個人由于生活背景、知識體系或者專注能力的不同,對與事物的理解是不一致的。

比如,一個對二次元文化比較了解的人,會看懂的笑話:

小明想要撩小紅。小明問小紅:你周末做什么了呢?

小紅說:也沒做什么,就是和朋友玩滑翔。

小明:滑…翔…23333

當然,解決含混性的根本大法,就是發現問題。

什么是問題?問題是感受到事情和期望的事情之間的差別。發現問題,找到解決方案,做出決策,這是解決含混性的基本要點。

需求中的受害者

如何發現問題?或者如何問問題,這是一個龐大的體系,和用戶研究的知識體系相關,就不展開了。

我更想提到的是Veblen原理。無論多壞的改變,都會有一些人收益;無論多好的改變,都會使一些人受損。在實際工作中,需求的提出者,可能是需求的受益者。但是,也要關注需求的受害者。

換句話說,盡可能考慮更多的角色,在一個需求中的誰有獲利或損失,哪些人被友好的對待,哪些人被不友好的對待。當然,這有可能會有無限多的角色被考慮。所以,有些角色注定要被忽略掉。

比如,公交專用車道的設計,就要損失私家車出行,所以在設計規則時,要多角度的考慮獲益和受損失的角色。

要敢于承擔風險

寫到這里要收一收了。前面提到含混性是探索需求的主題,是將波浪線不斷趨近于直線的過程。但是這一過程,是無限的趨近。也許,探索的需求,是一個永無終點的過程。

所以,我們要適可而止。

當我們認為需求基本可以劃分清楚時,應該立刻投入到具體的下一步工作。

因為,這是一條近似的直線,所以,我們要就要承擔風險,去執行下一步工作。

換句話說,勇于冒險,才有可能成功。不去冒險,只是在無限趨近的道路上,議而不決。

如何降低如何降低冒險失敗的風險,我將會寫另一篇文章,聊一聊這個話題。

最后,總結一下,我們在探索需求時,永遠要記住有含混性的存在。我們盡可能的降低含混性。

 

作者:wideplum,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wideplum,分享構建知識體系和思考框架的書籍和知識!以及關于讀書的一切問題!

本文由 @wideplum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請問你文章配圖是拿什么軟件編輯的???

    來自湖北 回復
  2. ??

    來自安徽 回復
  3. 是馬斯洛哦 :mrgreen:

    來自北京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