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端產品如何更清晰地理解業務?
B端產品要想清晰理解業務,就需要理解行業、熟悉流程——通過市場分析、行業分析、競品分析熟悉行業;并從微觀層面熟悉流程。
01
理解業務對于 B 端產品非常重要。
為什么理解業務對于 B 端很重要呢?
C端產品,每個版本的更新迭代最好不要超過三個功能,可以為了某個運營活動單獨發一版; B端產品來說,衡量產品完善度的,不是功能點數,而是看是否滿足具體業務,企業希望的是一站式解決方案,而不僅僅是解決一兩個問題就可以的,做B端產品不僅需要滿足核心業務,還要融合周邊業務。
To B的用戶與To C的用戶有比較大的區別,企業服務產品的使用,并不是個人決定的,而是由用戶企業的決策鏈決定的,這就導致了 C端的決策周期很短,而B端決策周期比較長。
C端產品經理一般都是產品用戶,比如張小龍肯定會用微信聊天, 很多需求可以通過共情來挖掘; B端產品經理通常不是用戶,必須通過業務來挖掘需求,不理解業務,也就失去了真實場景的來源。
我們在做HRM產品「完美工事」的時候,我要求我們產品要多和公司的HR聊,詢問他們的痛點,多理解他們工作的流程,只有這樣才可能挖掘出來符合場景的需求。
注意,上面說的是「可能」,為什么呢? 因為在不同行業下還會衍生出不同的模式。 比如 IT行業和建筑行業就完全不一樣, IT行業按月發薪,工作時間相對固定;而建筑行業尤其是農名工,工作時間和地點都不固定,甚至發薪都不固定,比如農名工一般平時發生活費,年底或者項目結束時發薪。如果你要做各行業通用考勤薪資相關的產品時,就需要考慮這兩個不同行業的場景。
同行業下每個公司的處理流程和方式也可能不一樣,比如有的互聯網公司當年年假是年底失效,有的則保留到次年3月底,做考勤相關的SaaS產品時,就需要考慮這種不同規則的情況。
綜上所述,我們需要了解在行業內的企業,相應的業務是怎么樣開展的,從而抽象出通用的流程和規則,這樣我們才可以了解企業的核心痛點,提供B端產品與服務也可以有的放矢。對于每個企業,我們也有必要了解企業內相應業務的不同員工是如何操作,最終實現公司業務的運轉,了解這些內容,才可以使我們B端產品的設計更加落地。
02
熟悉業務需要熟悉行業,以B端 SaaS 軟件舉例。
SaaS軟件分為業務垂直和行業垂直,業務垂直型SaaS專注的是多數行業需求高度相似的業務領域,例如考勤服務;行業垂直型SaaS專注的是對在部分業務環節有強烈個性化需求的行業領域,比如金融領域。兩者面向的客戶群體并非完全的交叉重疊。但隨著創業公司的發展壯大,業務邊界拓寬,這種競爭關系也在發生變化。
其中常見的發展路徑是——業務垂直型SaaS針對具備一定個性化需求的行業拓展行業解決方案,行業垂直型SaaS向特定行業全鏈條的閉環服務發展,形成有別于業務垂直型SaaS的競爭壁壘。
無論是業務垂直和行業垂直,都需要熟悉行業,怎么能快速熟悉行業呢?
行業的類別有很多,例如文娛業、金融業、IT業、建筑業等等,我們要了解行業需要通過三個大方面了解。
1. 行業大環境
建議可以按照 PEST分析法來分析行業面臨的外部影響因素(P政治:政策趨勢變化,E經濟:經濟環境變化,S社會:消費者習慣變化,T技術:技術革新)。
1)政策(P)
在中國做任何事情,基本上這事都要擺在第一位,首先看政策是否支持,其次看你監管是否已經開始介入,如果介入了意味著行業開始規范了。比如政府非常支持新能源,互聯網金融已經開始監管了。
2)經濟(E)
考量一個行業的空間,還關注這類行業的經濟環境。比如隨著互聯網流量成本變高,電商解決方案不如以前理想,新零售又興起了。
3)社會(S)
社會環境本質上是研究人的需求層次,要關注用戶需求的變化,比如現在大家消費升級了,需要能否讓大家變的更有尊嚴,生活更有效率,是否能讓大家充滿憧憬。
4)科技(T)
科技的進步會對某些行業有影響,比如大數據、物聯網、深度學習已經影響到各行各業。人類社會的發展史,就是一部科技史。
下圖是零售行業的 PEST 分析:
2. 行業分析
任何事物發展的必經過程,一定是“萌芽——起步——快速發展——成熟——衰退”,這是規律,也是企業和行業的生命周期。
只有判斷出行業所處的階段,才能知道規模有多大,才能明白市場有多廣。萌芽階段的規模會緩慢爬升,此時不會太大,而起步階段,上升曲線開始呈現陡峭狀態,此時的市場容量,在逐漸增大。直到快速發展階段,一般都是野蠻擴張,這時的發展曲線會呈現出斜率大于45度飆漲,規模極具增加。會表現出供不應求的節奏,此時大家發現該行業有暴利,就會爭先去擴張,市場容量也會繼續爆發,等到成熟階段,市場則會開始進行“自發淘汰“,行業集中度會明顯增加,很多小企業會被淘汰出去,最后只剩下一些有技術、有壁壘的大公司。
如果這個市場就1個億的規模,無論你怎么折騰你的產品的天花板就一億美金。雷軍特別后悔的一件事就是當年在金山的時候先做了詞霸,等了好幾年才做毒霸,而毒霸的市場規模是詞霸的一百倍以上。
針對市場增長率、PV、獨立用戶數、REVENUE/ PROFIT等關鍵指標而言可以判斷出增長態勢。這一條承擔的是論證產品成長空間和盈利空間的職責,也能判斷我們SaaS產品切入有沒有機會,所以非常重要。
研究一個行業,一定要看它的市場容量,從而判斷未來的市場規模。一個連市場規模都摸不清的行業,故事再好再美妙,業績基本也沒法落地。
有些行業,注定沒法一家獨大,比如餐飲業,也有些行業注定也是少數幾家公司統治。了解行業一定要了解行業內的標桿企業,比如你想了解餐飲行業你可以了解下海底撈,看看財務報表,了解下創始人的格局,看看三方報道等等。這樣你能更飽滿的了解這個行業。 下面是烘焙行業的市場分析,可以作為參考: http://www.chyxx.com/industry/202003/841507.html
3. 行業下競品分析
還要時刻關注下服務這個行業的 SaaS 產品,也就是你的競品,找到自家 SaaS產品的差異和競爭點,回到自身產品的定位上。
比如,如果一個HRM招聘的SaaS產品,有面向IT行業提供SaaS產品與服務,那么產品經理做行業分析就不能停留在大而全地分析IT行業是什么樣子的,這樣分析出來的結果對具體工作幾乎沒有關聯,而是要以自身SaaS業務為出發點,進而圍繞“IT行業招聘模式是什么樣子”進行深入研究,從而抽離出IT行業在招聘上通用的幾種規則和玩法。只有這樣,你才能更了解自身SaaS產品定位的客群有哪些,痛點表現在哪里,同時更高效幫你從微觀層面調研運作流程。
03
了解完了行業,還需要從微觀層面熟悉流程:
1. B端業務調研和C端調研還是有很大的區別的
To B的用戶調研與To C的用戶調研產生了比較大的區別,企業服務產品的使用,并不是個人決定的,而是由用戶企業的決策鏈決定的。
簡單的決策鏈條包括決策者(老板)、需求方(部門主管)、使用者(員工)來組成,而復雜一些的決策鏈條,還要考慮到采購、財務等因素。
以「完美工事」這款HRM管理軟件舉例,用戶決策流程一般是這樣的:
老板讓HR部門看看有哪些可以用的 HRM管理軟件,HR部門的負責人經過一番調研后,跟老板匯報了幾種主流的HRM管理軟件,經過一個個產品的溝通洽談,最終選擇了「完美工事」。
也存在需求方推動決策者,比如 HR部門體驗了「完美工事」,覺得能提高不少工作效率,反饋給決策者,最終決策者拍板決定使用該軟件。
To B業務類型的運營重心都在于服務,那么到了購買后,客戶成功就需要開始與企業用戶的HR部門進行對接,溝通最頻繁的還是HR部門的員工。
如果產品體驗好,員工的工作效率會提高,如果產品體驗不好,員工就會開始抱怨,并且沒有體現什么產品價值,反而會浪費一些資源。那么員工的使用會逐層反饋到老板那里,如果是負面的反饋,還能復購么?從正常的運營邏輯來說是不能了。
所以做To B端的用戶調研重點調研的是決策者、需求方和使用者三個層級。這三類人群的側重點時候不一樣的。
決策者比較看重產品能夠為企業帶來的實際價值,決策者關注的重點無非就是兩個,多賺錢和少花錢。從這兩個方面去做調研,了解決策者現在面臨的主要問題有哪些,需要解決的關鍵環節在哪里。和同類產品對比,決策者更關注你的產品功能是不是更多,價格是不是更低,品牌是不是更好,而不是界面是不是更好看,體驗是不是更好。
需求方在小企業中可能和決策者是同一人,在大企業可能會有專門的采購部門來扮演這個角色,更多的還是需求部門的主管來充當這個角色,調研要關注產品的使用場景、希望帶來的價值、現在存在的問題等方面。相對于決策者,需求方可能更關注是否能提升本部門員工的 KPI和話語權,而不是是否降低成本。需求方是To B產品在線上推廣時的主要目標用戶人群。
使用者往往是「被需求方管理」的那一批人, 這類角色使用的功能和其他角色使用的功能形成閉環,比如HR使用完美工事管理考勤,就需要使用者使用軟件打卡。 對使用者的調研一般作為對決策者和需求方調研的補充。使用者的需求其實和 C端用戶的需求很類似,關注的是能不能解決問題,使用是不是流暢,界面是否好看。
2. 業務調研最終是為了理解業務的運作流程
我們一般會選擇標桿企業進行用戶調研,以標桿企業的需求為核心。標桿企業需求有代表性,相對容易抽離,標桿企業的聲音有影響力,后期能夠引領其他客戶。 比如我們產品首先選擇本公司進行調研,因為我們集團規模足夠大,需求足夠明確,相對比調研外部公司,沒有跨公司的壁壘,要簡單一些。
運作流程兩個核心元素是角色和流程。 調研完了最終要找到并梳理業務鏈條下的所有角色,切勿遺漏角色,B端SaaS產品業務需要注意業務的閉環,即使是忽略了業務鏈條上不重要的角色,也會導致業務無法形成閉環。
核心業務的工作流程是怎么樣的,通過觀察與用戶調研厘清角色的工作流,對SaaS業務來說,觀察比直接開放式調研更有效,可以深入業務需求方的工作場景,觀察他們平時的工作方式如果有機會,最好能夠直接上手體驗業務方的工作。
04
總結一下, 理解業務需要理解行業熟悉流程。
B端產品其實并不完全依賴互聯網,絕大部分行業公司的業務模式,在互聯網真正對企業經營發揮影響之前,就已經天然存在。至少到目前,互聯網還很難從根本上撼動絕大部分公司的業務模式,B端產品基本上是將「線下已有需求」系統化,所以需要「還原業務」,而非「創造業務」。
理解業務其實沒有太多的技巧,更多需要循序漸進,通過調研與觀察交叉,了解客戶的需求,并通過產品設計滿足需求,了解反饋,進而根據反饋繼續滿足需求——通過不斷完成這樣的循環,深耕業務,才能不斷深化對于業務的理解。
作者:老于;公眾號:老于的筆記
本文由 @老于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CC0協議。
于老師,您好,我是人人都是產品經理的運營 漓江,有詳細看過您近期在B端方面的文章,想跟您具體溝通是否可能有其他更多的合作機會,微信id:18612189170,已加您好友,期望能和老師具體溝通
這里講了做事情的目的,但是該誰來做,誰來負責哪一塊呢?
做B端產品,最重要的是對業務的熟悉和了解
那如果公司產品經理就是老板,產品經理和項目經理,極少和用戶去談,只和客戶經理人,比如某個部門的管理者來談呢。產品經理和項目經理并不會很理解業務,而我做為需求分析,理解業務但是沒有職權左右產品和項目的決定的時候,是不是就注定這款產品是失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