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端產品經理,提需求時要考慮這幾點

7 評論 12183 瀏覽 43 收藏 6 分鐘

通過兩年的系統搭建,筆者從經驗中總結了一系列套路,本文先分享B端產品提需求時,應該考慮的幾個點,可以保證更高質量的需求和更高效的溝通。

因為之前做過一年手機ROM產品經理(偏C端交互)、兩年系統產品經理,近期面試時,經常會被問做B端和C端產品經理有什么不同。

個人看來,B端和C端的產品思維有一定共性,例如都是從用戶痛點出發,以解決問題為目的。

最大的差異在于,C端用戶相對感性,產品更注重極致的用戶體驗;B端則相對理性,更強調如何圍繞業務場景和機制去高效的服務企業。

作為B端產品經理,除了可以學習C端的產品思維方法外,還需要不斷的從實踐中總結,形成體系,便于適應不同的業務環境。

通過兩年的系統搭建,我從經驗中總結了一系列套路,本文先分享B端產品提需求時,應該考慮的幾個點,可以保證更高質量的需求和更高效的溝通。

01 考慮系統邊界

企業內部系統可能成百上千,各司其職。B端產品經理,務必熟知系統架構,了解各系統的功能及范圍,有助于快速輸出解決方案,將需求提交正確的關聯方。

例如功能評審時,開發方可能會互相推諉,以不應該本系統承接此業務為由拒絕需求,如果你不清楚各系統的功能邊界,很難快速決策,從而影響需求進度。當然少數情況下,可以求助系統架構師。

02 考慮系統承載能力

提需求時,開發最關注的點之一就是數據量或者接口調用量。通常會讓產品經理估算業務量大小,例如參加某次活動的用戶峰值,從而評估并發時,系統的承載能力,如不能承載,則會考慮更優的技術解決方案。這也是為什么B端產品經理要求對數據足夠敏感的原因之一。

03 考慮功能的靈活性和可擴展性

和C端一樣,功能的配置項一定不能寫死,以免緊急情況下無法快速發版更改。在對以下三種功能進行規劃時特別需要注意:

  1. 后臺的頁面配置項(文字、圖片、鏈接等),支持擴展;
  2. 數據接口、數據存儲表格,預留字段;
  3. 同一場景,多套規則并行使用時,配置開關。

04 考慮極端和異常

之前聽人說過 “一句話的需求誰都會提,而產品經理需要全面考慮各極端或異常場景下應該如何處理”,如果前期沒有想清楚,后續的需求評審、開發、甚至測試過程中,會有各種問題找你解決,極大的增加溝通成本。

例如:當個性化規則都無法生效時,是否存在通用規則兜底;當數據量超過一定閾值時,是否需要預警機制;當關聯方系統異常時,是否設置數據緩存;當運營操作失誤造成生產問題時,是否有功能支持快速補救等等。

05 考慮基礎功能

為什么會想到這一點呢?

我遇到過別的功能,因未接風控系統,發放權益后被薅羊毛,造成巨大損失;因未接入審核,功能上線后不能直接使用;因未考慮數據權限,造成部門間信息泄露的。

這三個例子,風控、權限、審核都是大多數場景必備的功能,特別容易因為太常見而被忽視,或者產品經理理所當然認為開發會直接做而沒有在需求中單獨說明造成功能缺失。

所以,建議基礎功能在需求文檔中不一定詳細描述,但一定要提,哪怕只有一句話。

06 考慮生產問題處理機制

生產問題無法避免,背鍋是其次,首要動作應該是及時止損并修復。建立一套完善的生產問題處理機制可以管理產品質量、提高工作效率。

例如一般出現重大問題時,可以撤出優先級低的需求,釋放人力解決問題;小故障,則由產品決策,是否納入下期版本的優化需求中。

有的團隊,為了不影響已排期需求的開發進度,會安排專人處理生產問題,但生產問題處理者會花費大量時間熟知所有功能邏輯,等等。

總之出現問題時,具體走什么流程處理,是產品經理應該熟知的。

以上都屬于經驗之談,還有一些會陸續發出,歡迎訂閱。如果不妥,請指正,感謝。

 

本文由 @Holly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第六點:考慮生產問題處理機制 。一般B端開發一個系統,用戶使用時間都會比較長,正常運行后一般都會有專門的運維人員進行維護。

    來自廣東 回復
  2. 邊界問題的確是NO.1。作者分享的很接地氣,都是從工作中總結的避坑指南。 ??

    來自安徽 回復
    1. ??

      來自廣東 回復
  3. 這體會太深刻了,當你向領導提出該業務不應該由本系統承接。領導卻不管,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最終導致功能重構,重新剔除本系統交由其他對應系統承接。

    回復
    1. 嗯·這樣看領導是出于什么考慮了~

      來自廣東 回復
  4. 本系統該不該承接此業務,深有體會。每個方向的說法都認為自己是平臺化的服務,不愿意介入個性化的業務邏輯

    回復
    1. 握手

      來自廣東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