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簡簡單單”,后臺開發為什么要做好幾天?
當產品經理和后臺開發提需求時,本以為小迭代、小需求簡簡單單,但在后臺開發眼中卻有些麻煩。那么在需求實現的角度上,是什么原因導致的呢?我們又該如何從后臺開發的視角去理解需求的實現過程呢?
在產品同質化嚴重的當下,競爭的主戰場早已從產品價值轉移到了開發效率與運營策略。
運營策略經過幾番摸爬滾打總能找到節奏,但開發效率卻是很難在短時間內提升。因為作為一個產品經理,你不僅需要了解技術,用開發小哥能聽明白的話語描述需求,更重要的是讓技術團隊與你一條心一起走。
所以一個略懂技術的產品經理會非常占優勢。無數個夜晚,你會不會在月光前發愿,要是技術小哥每次對我說這句話就好了:這個需求很清晰,我們隔天就能上線。
可殘酷的現實,就像你的丈母娘一樣總在啪啪打你的臉:
- 你認為“很簡單”的小需求,開發小哥評估至少要N天才能完成;
- 明明別人都已經實現的功能,怎么在我們這里就實現不了了?
- 你認為只是優化的小迭代,在開發小哥這里怎么就變成了動架構了?
今天麗莎阿姨就要帶著你一起走進后臺技術小哥的內心世界,一起去開悟之坡~
01 一個需求,后臺到底在做什么?
舉個例子:一個英語學習的APP,我們希望用戶發布了錄音后,可以讓他的粉絲也能看到他發布的錄音。
在這個看似簡單的需求里,后臺開發會如何處理這些數據呢?
- 第一步,將流程里包含的信息拆解為:用戶(小A、小B)、行為(錄音、發布、收聽)、數據(讀音)
- 第二步,維護好用戶數據,確保在需要的時候可以快速地訪問到。
這下你明白了嗎?當你在表達一個需求的時候,其實是在描述一個現象,而后臺小哥就會把這個現象結構化地拆解為:用戶、行為、數據以及之間的運轉邏輯。
所以在今后的需求溝通中,我們不妨也可以提前做一下這樣的拆解,這樣溝通效率就會大大提升了。
02 這個需求很簡單,為什么要開發N天?
某一天,你跟開發小哥說:既然我們已經實現了粉絲可以聽到錄音,那么再增加一個粉絲可以看到視頻的功能吧,這個需求應該很簡單,交互邏輯之前都是一樣的,是不是很快就能上線呀?
開發小哥一番評審告訴你:2天~
此時在你心里是不是覺得:不是一樣的東西嗎?好像半天就能搞定的事情,為啥要花兩天?
那么這兩天后臺小哥到底在做什么呢?
在我們看來錄音和視頻現象都是一致的,但在后臺小哥的開發中是非常不同的。前文提到,后臺開發主要是處理用戶行為,維護用戶數據,這個不同就是在于數據上。
如果最開始開發沒有考慮擴容性,那么錄音數據與視頻數據就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接口,所以開發周期當然是一樣的。
但是,如果我們在一開始就告訴開發小哥,未來業務的邏輯是需要支持錄音也有可能支持視頻的,這種情況下,數據接口就可以在一開始的時候就做好適配設計。
什么叫適配設計,其實就是增加一個數據適配器(類似電腦的轉接頭),讓功能可以支持更多類型的數據。
這樣一對比,我們就知道了:
- 同樣的需求,如果開發方式是,來一個需求做一個需求,那么開發時間是:2 天錄音 + 2 天視頻 = 4 天
- 如果一開始就告訴開發小哥未來業務可能的擴展性,一開始就考慮了數據接口適配,那么總體的開發時間是:2 天錄音 + 0.5 天擴展性 + 0.5天視頻 = 3 天
怎么樣?以后不要再抱怨你們開發小哥能力不行或者效率太低了哦。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在于產品經理是否足夠有預見性與規劃性。
03 為什么同樣的功能,體驗總是不盡如人意?
還是前面的例子,讓粉絲聽到關注者的錄音的功能。有時候你發現,完全一樣的功能,在人家的產品上和自己的產品上體驗怎么會差很多?好像我們的頁面總是不那么順滑,那真正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其實主要的問題就出在開發方式上:
開發方式A:用戶點擊發布錄音,后臺保存錄音,并為每個粉絲逐個生成數據,然后通知用戶發布成功。
從邏輯上來看流程很簡單,速度應該很快??墒?,一旦這個用戶擁有百萬粉絲,那么② ~ ④ 的過程變為需要給百萬粉絲都生成完數據后,再反饋用戶成功,這中間的等待時間非常非常非常長,這個時候你不慢誰慢?
而開發方式B:用戶點擊發布錄音,后臺保存錄音,立刻反饋用戶發布成功。然后,再逐個為粉絲生成數據,通知粉絲。
妙就妙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將粉絲收到錄音過程的實時性舍棄掉了,而發布錄音者卻能很快得到反饋,在使用感官上,體驗就非常棒了。
明白了嗎?同樣的功能,如果你能清晰的交代清楚,哪些場景是需要實時的,哪些場景是不需要實時的,用戶量的情況等等,開發小哥就可以引入異步化或者其他的開發方式,極大地優化產品的用戶體驗。
04 功能剛上線響應還很快,后來怎么逐漸變慢了?
還是這個錄音數據的例子,這個功能上線一段時間之后,突然某一天有用戶反饋說,怎么加載越來越慢了?前兩天還好好的呀,問題又出在了哪里?
其實,主要的問題是出在數據量上。我們再回歸到功能本身,一個有百萬粉絲的大V發布錄音,那么產生的數據量 = 錄音數 * 100萬,這個過程中數據膨脹是非??斓?。
如果你要去查詢數據,就必須從1~100w一個一個去查,就算你把數據進行了分類檢索,還是會不可避免的慢。
如果,我們改變一下開發方式,同樣的錄音,我們只把數據推給近期活躍的用戶,而對于不活躍用戶,我們在他上線時再推,情況會不會好很多呢?
根據早些年新浪微博和騰訊微博的用戶分析結果,大V的僵尸粉或不活躍用戶占比均達到16.96%和56.73%,這部分僵尸粉基本不上線,或者不查看信息。使用這種方案,可以極大地減緩數據膨脹的速度,實際產生的數據量會指數級下降。
所以,明白了嗎?一個功能慢或者不慢,其實主要差距就是在對數據的處理方式上,一個優秀的產品經理,如果能了解這部分原理,就能與開發小哥一起設計一款體驗良好,并且維護成本極低的產品。
05 增加一個小功能,開發小哥怎么看起來很為難?
有沒有試過,當你與開發小哥提一個你看起來覺得很小的需求時,他們會滿臉畏難:這不好搞啊~代碼改起來非常惡心。
惡心?why?
其實就像下面這兩個例子,A、B分別代表了兩個功能的代碼邏輯,這時有一個需求,需要在流程結束前,增加一個操作。
這個時候你會有什么感受?哈哈哈~~
在代碼流程A里,需要在4個不同的部分增加這個操作,而代碼流程B,只需要增加1個操作,這就是為什么代碼改得很“惡心”的主要原因。因為如果一開始代碼流程邏輯就是混亂的,新需求會變得非常復雜且繁多。
同樣是開發功能、寫代碼,為什么會導致這樣的差別呢?主要原因以下3點:
- 功能設計不合理,代碼邏輯不清晰,擴展性差
- 業務迭代,功能不斷更新,模塊逐漸臃腫
- 時間不夠,先上線、后優化
對,你想的沒錯,其實就是代碼寫得“差”,敞開你的嗓子,放心地懟開發小哥就好,哈哈哈哈~
相信阿姨,把這篇文章看明白,拿著需求好好評審,“怒懟”開發小哥一百遍。
孫子曰:用兵者,役不再籍,糧不三載。一次把事情做對,一次搞定,不返工,就是最高的效率,一起加油哦~
作者:Lisa?Deng;公眾號:麗莎D的產品手記
本文由 @Lisa?Deng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好文,一看就懂
這種方式好好啊!謝謝 Lisa,希望你可以寫更多這種幫助產品理解技術的文章~~
我盡力呀
學習了~~~
蟹蟹
很棒呀
謝謝啦
?? 不敢怒懟開發啊
大膽一點
哇 受益匪淺
????
對新汪很有幫助~干貨呀
嗯嗯,就是寫給新人看的。有幫助就是最大的回報啦。
水
職業噴?
01例子中的需求顯然是需求分析師提的,成熟的需求分析師都給你拆解好了,而且產品經理本身也需要把需求拆解為可落地的“功能”。
很有幫助
謝謝。
很多內容都被刪掉了,歡迎關注我的公眾號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