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心理學(3):從微信和手q對比中,得到的三點啟示

2 評論 2910 瀏覽 9 收藏 13 分鐘

微信張小龍和蘋果的喬布斯都是產品經理,他們都在各自的領域開發出了偉大的產品。而我們要學習他們的理念和經驗。他們對產品的理解深度,不是要看他們說了什么,而是要看貢獻了什么,此謂知行合一。

案例:微信與手q的對比

我們盡量找一些大家都熟悉的產品,這樣可以更方便的闡述某些道理,進行比較。微信和手q都是騰訊的產品,但其用戶群體有著天壤之別的差異。

尤其近年,用手q的基本是未成年,也就是十八歲以下,而微信用戶基本屬于成年人,其中有工資收入的居多,造成此種局面的原因是復雜多樣的,不可一語中的!但數據透露,這兩個產品的不同用戶群體是由其產品特性決定的。

對于成年人來說,每天有許多繁忙的事物,內心或多或少積累了各種壓力,所以其心理偏向比較簡約的產品,因為人的精力有限,將精力消耗在工作事業上,那么就沒有多余的精力留給無關緊要的事情,而微信恰恰符合了這個標準。而未成年人精力充沛,熱愛復雜,功能瑣碎,好玩的產品,而手q便是。

這是兩種群體的兩種心理導向所引導的,兩種產品的用戶定位。我相信騰訊做這兩款產品沒有想過要把微信做成成年人的產品,把手q做成未成年人的產品,之所以有微信是產品經理張小龍寫信給馬化騰,說服他讓其拿移動互聯網的船票,做微信的初衷只是做一個手機版的“qq”。

而充滿戲劇性的是,在兩款產品競爭又互相依賴的運營中,其定位各自劃分了年齡層,這是連騰訊都始料未及的,但可以用簡單的心理學知識就可以預言,那就是成年人的世界,內心比較復雜,所以喜歡簡約的產品,微信自然迎合這類群體的口味,未成年人比較單純,精力充沛,好奇心重自然喜歡體驗各種有好玩功能的產品。

為了驗證之前的理論,前幾天,我又重新登陸了荒廢已久的qq,驚奇的發現了幾個從未見過的功能:譬如擴列和坦白說。因為出于體驗產品的目的,我點進去擴列,繼而發現一個新大陸:擴列里面又分擴列、匹配、暖說說幾個分標簽,逐個體驗一番,有個重要收獲就是:今日的qq已經和昔日九零后用的qq完全不一樣了。

今日的手q開發出了各種符合00后心智與心理的功能。比如擴列社交頁濃郁的蘿莉風與二次元風;匹配社交頁面各種稀奇古怪又極度個性化的標簽;以及暖說說社交頁感性與曖昧的自拍與文案……這些無不在挑逗著00后的神經。

但九零后卻不買賬!這類群體的心理較為復雜,精力也被車房,工作,情感各種壓力消耗殆盡了,所以這個群體只需要一個可以即時通訊和在線支付的工具就可以了,于是微信就成為被選中的對象,但在未成年人的心理中:微信就像一個空蕩蕩的房間,毫無生機可言!

所以通過微信和手q的對比與分析,我們可以輕而易舉的得出一個結論:用戶心理決定了某類產品的用戶畫像,而用戶畫像又決定著這類產品的設計理念,一個不懂用戶心理的產品經理就會很容易犯錯!很大概率會設計出違背用戶心理的產品,繼而斷送了產品的前程!

啟示一:做加法還是做減法?

基于微信和手q的對比,我們很容易通過用戶心理分析出兩款產品的用戶模型,根據用戶模型再設計出正確的商業模式和盈利模式。繼而節約企業的試錯成本,整個流程來看,對用戶心理的調研,分析和運用才是做產品的重中之重!

比如你的項目定位于未成年人,像二次元、興趣社交、追星、八卦等產品,那一定得開發許多有趣的功能,來滿足這類群體心理的好奇心,如果你的產品定位于未成年人,還走簡單粗暴的極簡風,那就會被挑剔的用戶嫌棄成無聊的產品。

如果你項目的定位在于成年人,那你就得洞悉這類群體的心理特性,首先這類群體沒有時間,也沒有精力去體驗你產品定位的與核心價值無關的功能,他們只樂意體驗產品的基礎功能。

大部分需求都是需要被砍掉的,這個時候砍需求就是在做加法!比如做互聯網金融產品,你確定用戶在理財之余還有精力在你這上面進行社交?比如互聯網房地產的項目,你確定他們看房之余還在這上面發個朋友圈?

做這類產品的核心戰略應該是優化交易的流暢度和信用度,投入大部分人力和資金開發更多的房源,而不是開發出一堆可有可無的雞肋功能,就好比很多與社交無關的產品都會生拉硬套一個朋友圈,其實這樣做恰恰會起到相反的作用,因為不僅會沒人發朋友圈,反里面會充斥著各種廣告,你不僅要花費很大人力去維護,在維護的同時,你的用戶也會面臨慢慢流失的風險,因為它會從側面向用戶表現出這是一個不專業的產品。

啟示二:直播電商成立的邏輯

還有被炒多年,一直沒有成績的社交電商,雖然社交與電商放在一起確實是個吸睛的噱頭,可是站在心理學角度是不成立的。

首先互聯網購物絕大部分都是有目的性的,大部分用戶不會每天無目的性的瀏覽電子商務網站,只有極少數閑人會漫無目的的瀏覽電商平臺,突然覺得某件商品很鐘意就下單了,首先這類人買過來的產品實際上沒用,因為社交電商都是通過推薦無目的性的購物。

而現實生活中的經驗是:我們購物都是有目的性的,而那些逛街淘來的,暫時覺得鐘意的產品我們絕不會犯第二次,也就是說,用戶通過提醒自己記憶的心理來告誡自己:不要購買那些生活中本來不需要的商品,你已經犯過錯誤了。

而社交性質濃厚的電商平臺恰巧是違背用戶“記憶心理”的特征,所以一直沒人做成功,將來也不會有!它是違反人性的噱頭,也許你會反問:誰說社交電商就不可以做有目的性的電商了?

如果你定位在目的性的社交電商,還不如把社交二字去掉,因為“社交”這個概念實在太大了,里面的泡沫也實在太多了!比如當下流行的直播電商,首先直播電商也是有目的性的購物,廣大用戶是沖著頭牌主播的信用度去的,因為越大的主播,其推薦的產品信用度就越高,價格就越便宜,或者性價比就越高!

凡是在直播間購物的用戶都明白這樣一個簡單的心理學:主播一定會在產品的挑選上精益求精,價格也會降到最低,性價比會提升到最高,如果出現假貨,那么他直播間的人氣就會以最快的速度一落千丈,公司的聲譽也會遭受牽連,此舉得不償失。

而主播也明白這樣一個簡單的心理學:粉絲們是沖著產品和性價比去的,所以會迎合他們的要求,在產品的挑選上花費更多的精力,因為對于帶貨主播而言,粉絲表面上是沖著主播去的,本質上還是沖著產品去的。這就是直播電商成立的邏輯。

啟示三:用戶選擇了產品,還是產品選擇了用戶?

不要刻意去定位你的用戶群體,產品定位與調性自然會吸引它本該有的用戶群體!如果八字沒一撇你就擅作主張把用戶群體劃分好了,等于親手謀殺你的產品!因為此舉會令你在錯誤的戰場上消耗掉公司大部分資源,而且看不見絲毫的效果!

我有一個朋友是做k12線下培訓機構的創業者,他在中小學門口花了重金做了很多廣告,但效果實在一般,后來我告訴他這是絕大多數培訓機構的常規做法,人們看見這樣的廣告潛意識上就已經產生了屏蔽它的心理,其次中小學不是幼兒園,絕大多數家長是不接送的,而讓過往的學生看見廣告也是沒有效果的。

因為需要參加補習班的學生不是厭學就是學不會,這部分群體是排斥學習的,所以k12表面的客戶是學生,真正的客戶是家長。我讓他換一種營銷場地,就是在主要小區的電梯間,小區門口投放廣告,這樣他的培訓班在短時間內就得到了有效的增長。

同理,很多產品經理一開始不知道產品究竟會被哪些用戶青睞,就像這個做培訓班的朋友,以為可以和學生成交,實際上是和家長成交的,如果搞不懂自己的用戶群體,最好不要擅自決定,這樣做很可能讓產品運營或者銷售部門處處為難,最后的結局很可能就是竹籃打水一場空,徒勞無功而返矣!

因為大部分用戶群體是由產品功能決定的,不是你bp或者ppt里擅作主張的定位,即我們能做的只是用心做產品,用心開發,用心篩選,確立優先級,果斷的砍需求,切勿提前預言用戶畫像,并在此基礎上天馬行空的想象,銘記一點:用戶選擇了產品,產品篩選了用戶,對絕大多數產品經理而言,這是一個后知后覺的過程,不存在先知先覺。

#相關閱讀#

產品心理學(1):認知力對一個產品經理有多重要?

產品心理學(2):做產品的三種認知力

#專欄作家#

秦汗青,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創業型產品經理,《美的遠見:產品心理學》作者。社交3.0創業實踐者,對社交、硬件創業有著濃厚興趣,愛好科技與純文學領域的寫作。公眾號:sulunte321

本文由 @秦汗青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社交電商是錯誤的這種想法我也不敢茍同,只能說做的人留了讓用戶思考的時間和空間,利用情緒調動購買欲望才是根本。整日瀏覽電商并沖動消費的群體并不是少數,而且這類人沖動一次就會沖動第二次,根本沒有所謂的記憶,因為我就是這種人。人性的根本是貪婪的,不可控的,當情緒控制一個人的時候是沒有理性的,換句話說社交電商其實僅僅缺一個好的運營去維護一個群體。其實回到社交電商,不得不提小紅書種草,一開始就是社交屬性,近兩年不也是在擴展自己的電商,先做什么后做什么也很重要。

    來自山東 回復
  2. 社交電商這塊不能同意,社交電商對飆的市場應該是女性市場,而女性又是感性,且比較容易被煽動和誘惑的群體。他們當中又以學生群體和居家群體為主,平日里有著大量時間,所以社交電商這個概念我認為是成立的。另外你說出很多人購物是有目的的,其實不是,就像逛商場一樣,很多時候去之前你并不知道自己會買什么樣的衣服,你去了之后試穿,發現好看所以買下來。社交電商也是一樣的,其他人發穿在身上的圖,發體驗,讓一些人產生共鳴的情緒,從而煽動購買。

    社交電商的出現,我我覺得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普通電商已經飽和了,商家們需要開辟新的線上銷售模式,我個人雖然不覺得會大火,但是也肯定是涼不了的

    來自浙江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