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是戰略落地和產品化的靈魂

0 評論 2799 瀏覽 8 收藏 18 分鐘

永遠不要忘記你的用戶……

產品經理是一群思考和解決問題能力都很強的人。只有擁有了問題和出發點,實際執行和解決問題的時候都能找出最佳的方法論去匹配執行。這樣的場景我們經常碰到,公司的老板和各個業務部門的高層,發現了一個苗頭和形式,然后幾天的閉門會議,最后得出一個戰略發展方向,告訴產品經理要去做什么樣一個產品。

這個時候我相信大多數產品經理只是心里面大概的知道:“接下來我們要做什么,大概公司想要的是什么樣一個東西“,得到的是一個大概的答案,接下來要靠自己的水平、行業認識去猜測和具體這個產品的落地。

但是沒關系,我們是專業的,我們能找到最佳的方法論來落地,一切都會做到極致,所有的表格計劃都會沒有問題。但是最后在方法論落地的過程中,所有的邏輯在理論上都是成立的,但唯獨發現落不了地,計劃總是被執行的一塌糊涂。

這是非常常見的一個在產品化過程,實際上可能會有各種各樣的原因,但是核心中的核心還是犯一個通病,那就是忘記了用戶才是產品的靈魂,忘記了究竟為什么而出發。

沒人用的產品沒有價值,這句話不能停留在口頭上。既然用戶那么重要,在用戶身上多花點時間又何妨。但是我們還是常常會在這個環節忽略,因為現在的節奏太快了。什么小步快跑,快速迭代,敏捷開發……一切只為了個快字。

就這個快字讓我們經常犯這三種錯誤:前期規劃的時候,用棉簽少數的幾個用戶當成了所有的用戶;產品落地的時候,把用戶的宏觀需求當成落地需求;產品規?;臅r候,用C端客戶的思路解決B端客戶的問題,妄圖用一個典型產品解決所有用戶的問題。這些問題的本質都是沒有把用戶研究透。

本質上戰略產品化的過程,就是戰略落地的過程非常重要的環節。從明確戰略目標開始、組織協同、制定實施計劃、具體落地實施過程中,用戶一直是關鍵,要擺放好和用戶的關系,才能真正讓戰略落地運營起來。

一、明確戰略目標

商業目的和意圖也可以稱為企業的宗旨,是告知組織內成員和合作伙伴我們明確的發展方向是什么,讓組織里的每一個人都清楚的了解到自己完成的工作使命和目標。宗旨是很多時候決策的參考,企業為什么存在,未來前景如何,如何體現客戶價值是確定企業宗旨必須考慮的問題。

另外我們還要給宗旨設定一個愿景,愿景一定是實現后是一幅激動人心的、無比美好的未來遠景,是長遠理想及將會達到境界。如果說宗旨是解決企業為什么存在的問題,而愿景是解決企業將發展成什么樣子。而組織中的人因為具有了共享的遠景,共同的目標和使命感,就能取得真正巨大的成果。

愿景的真正意義在于,組織將“愿景”與一個清楚的“現狀景象”同時在腦海中并列時,心中便產生一種“創造性張力”,一種想要把二者合而為一的力量。這種由二者的差距所形成的張力,會讓人自然產生解決的傾向,以消除差距。如果有任何一項領導的理念,幾千年來一直能在組織中鼓舞人心,那就是擁有一種能夠凝聚、并堅持實現共同的愿景的能力。一個缺少全體衷心共有的目標、價值觀與使命的組織,必定難成大器。

當然怎么去明確這些東西是另外一個話題,但肯定不是拍腦袋決定的,但是有幾種問題一定不能發生。

1. 碎片化押寶式的戰略

首先就是用一些碎片化的東西來做決策,像是押寶一樣,戰略目標居然有好多,戰術路徑也有很多。最后的結果是天天調整戰略,卻不肯為其中任何一個戰略目標投入過多,反而美其名曰為雞蛋不能放在一個籃子里。于是在產品化過程中,可能偶爾有一兩個能用的產品,但絕不深入,就算成功的那個也沒有任何市場競爭力。

但是更多的則是失敗的案例,在整個的產品體系上,更沒有體系可言,殊不知這樣悄悄埋下了深水炸彈。而且總體算下來,其實投入成本比體系化的研究好,明確好再投入要大的多。

2. 沒有清晰的階段性的目標

如果說戰略要宏大,那有些戰略目標可能又會出現一個問題,就是設定的過于宏大。宏大到與當前的目標完全沒有關系,完全形成不了任何指導的作用。

這個時候就要充分的根據市場及資源情況,推演出一個適合的路徑,并最終形成一個清晰的階段型目標和愿景。而我們總是喜歡沉浸在三年后的美好愿景中,卻忘了今年的目標是啥,于是不斷的把今年的目標推出到明年乃至后年,最后喪失市場窗口。

3. 忽視框定的客戶和競爭對手

我們經常在用戶研究上花的時間特別少。如果說把一個商業方案、一個思路簡單產品化,相信是件比較容易的事情。我們經常聽到這樣的話,我們老板要做個電商平臺,saas化服務。其實只要具體問一下業務,我們很容易就能把市面上的產品去參照下,就能設計出一款從業務上都說的通的產品。

但是無論是產品形態、產品業務、使用場景……各個層面,真的能落地嗎?

就很不確定,互聯網在過去的這么多年創造了太多的概念,簡單的把概念往產品上不斷的去復制,這樣的事情仍然在不斷的上演。

市場客戶和競爭分析在這里做這些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為了達到企業的目標和愿景,如何在控制風險的情況下準確的進行產品的市場定位,保持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和長遠發展。因此在這里面涉及到理解市場,需求調研,細分市場,差異化和價值創新,SWOT分析等諸多內容。其最終的目的都在于明確產品的市場定位,而這個定位是由外到內的重要銜接點,是確定我們后續短期行動計劃的重要依據內容。

做客戶,市場和競爭分析的目的包括了了解市場和客戶需要什么,了解現在的市場情況是如何的,了解和競爭對手相比你的優勢和劣勢是如何的。只有了解了這些你才可能分析差異,確定自我核心競爭力和競爭優勢。

二、組織與協同

目標確定好了,就是組織與協同。產品、運營、市場、甚至財務都是關鍵的環節。同樣還是不能忽視用戶的關鍵作用。為什么很多企業,營銷人員的權責都很大,除了他們是企業生存的命脈,另一個角度就是他們和用戶最近。

1. 戰術路徑的選擇

拋開戰術去談組織協同就是懶政,拋開已有的資源談戰術也是耍流氓。從目標倒逼從邏輯上成立,但最后必須與現有資源形成閉環才行,而且如果可能的話最好還得有冗余,否則就是個邏輯游戲而已。策略是指揮的藝術,在真正的戰斗打響之前,充分的了解已有的資源,并將其調配到最有利位置的藝術。正確的事情拆解下來可能未必全是正確的事情,正確的方法也未必能保障一定能成功。

戰術路徑的選擇,必須把目標拆解成一個個簡明扼要且可實現的目標。當然強調你的核心優勢,避開你的劣勢也是術的關鍵之一。但是戰術路徑的選擇是成功與否的關鍵,關鍵的重要原因是他協同起了一群一致目標的人。

2. 運營是架構的主干

組織的協同必須要有一個關鍵主題,在很多公司COO都是僅次于CEO的二號,運營應該是絕對的主干。在產品被創造出來之后運營都是靈魂,甚至這個觀念在產品設計的初始就要被強化。在產品的初始階段,重要的內部的運營協同;在產品的規?;A段,外部的市場拓展,則是外部的運營協同。

這離有一個重要的原因:產品技術一般最能了解公司的戰略,但離用戶太遠;營銷了解的用戶過于微觀,容易忘記出發的初心。運營則相對可以不偏不倚,否則一個組織如何相互依存,誰需要誰的幫助?誰制定的規則更符合實際?

任何事物的發展都無法脫離環境,人與人之間協同還有不可避免的政治環境。要了解并激發各方干系人的利益,才能達到企業想要的業務目標,如果妄圖只通過一個規則就能讓一切完全在掌控中運行則是妄念。運營必須是一群人,還要能允許他們在致力于實現共同目標中有靈活性,幫助公司確定最適于其運作和組織的方式行事。

3. 產品化的立場是用戶

能否讓用戶參與進來,并把這個產品運營起來,這個出發點并沒有錯。但是如果只是從這個點出發,我們在設計產品的時候容易給他做個定位。

一開始就得有這個意識去做邏輯判斷,這樣很容易一開始就把自己束縛住了。其實很多產品經理心里面也會在說可能這個事情不靠譜,但是卻找不到解決辦法。其實產品人員只要站在一個立場,做的業務是否滿足的用戶需求和利益?這一個點就能把讓組織協同變的順暢。

雖然這說上去有點理想化,嘗試做一下推導。產品是戰略與用戶建立鏈接的唯一關系要素,無論品經理知道了整個需求高層誕生的來龍去脈,如果沒有用戶的需求和利益作為支撐,再好的戰略規劃,也要在產品上落地,規劃的方式可以靈活的多,但用戶的選擇雖然不會單一,但選擇只有唯一。

當然這個過程也需要細化和拆解,也就是產品落地的推導過程,但是立場一定是從用戶出發,這樣要做的事情就非常的清晰了。產品對一個事物理解的差異,高度不一樣,自然看問題的角度不一樣,最后表現出來的思維差異也是完全不一樣的。

如果從功能的角度很容易聽到這樣的話:這個產品沒有啥好設計的,該做的我都思考過了,好像沒啥可做的。并非這些產品人員做事不認真的,他可能收集篩選需求、結合業務做的功課很多,但是缺少了用戶的思維推導過程。不同的推導的產品和產品的差異其實不大的,但發展空間可能完全不一樣。

4. 做好財務預測

財務預算如何是衡量戰略實施計劃的好壞的關鍵。好的財務的預算,投入和產出的分析,風險和收益的分析關鍵時刻能救命。公司的戰略實施計劃都是從頂層向下制定,但是邊界在哪里。不同階段不同產品的定位和目標也不同,只有把這些和年度預算真正結合起來,才會有保障的基礎。

而做好財務預算的關鍵同樣也在用戶,如果C端用戶,他大概有多少錢是你賺錢的基礎;而B端用戶能賺多少錢,則是你賺多少錢的基礎。如果忽視掉這些,談何財務預算。

財務預算在這三個層面容易出問題:

  • 首先是前期的投入是多少,包括人力、資源、資金上的投入沒有目標和計劃;
  • 其次是產品的價值是多少沒有階段性的認知,沒有細化到產品的價值里去尋找;
  • 還有忽略營銷成本的投入,過于崇拜互聯網的方式能解決一切問題。這些都是要從實際用戶出發才能得到正確的答案。

三、制定實施的計劃

接下來就是具體落地實施了,圍繞用戶仍然是關鍵。

1. 市場路徑的選擇

市場分階段可能是共識,但是什么市場以及什么階段選擇什么樣的市場路徑卻沒有標準答案。選擇不同市場路徑的結果可能會大相徑庭。

如果是產品生命周期的初始階段,很多的產品就把這個產品設計出來就完事了,自身不具備運營和市場的能力。更談不上這個路徑目標如何選擇,一開始就用無數個指標去套用,然后又不斷的去嘗試新的需求出來。

又或者在產品放大階段,能真正操盤百千萬級以上用戶能力的人實在太少。這時候就會有兩種極端,要么就是無法放大;要么就是碰運氣,正好你現在的產品都是大投入,大資金支持,大推廣,換成別人照樣可以做成。

市場路徑選擇的關鍵在于把用戶分層分級,在初期把未來的用戶做好分層;在放大階段把已有的用戶做好分級。核心用戶的選擇是一切的基礎,路徑上根據你的市場去選擇用戶輻射關系。

2. 具體執行計劃

選擇好了具體的市場路徑,才可以制定第一階段的具體執行計劃,但是仍然逃離不了分析本地市場、用戶及對手。根據行業和地域,確定量化年度銷售任務目標,預估實現毛利指標;確定人力資源投入及組織架構;找出關鍵性成功因素;定位第一需要解決的問題;確定市場銷售策略;根據策略制定詳細實施計劃;最終得到一個較為完整資源計劃和實施計劃以及時間檢查表。

3. 風險必須重視

風險的事情可以單獨一個章節去探討。

 

作者:饅頭, 微信交流:Gmantou ??關注公眾號:饅頭的筆記

本文由@饅頭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