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包產品經理如何自我成長?

3 評論 5610 瀏覽 40 收藏 12 分鐘

如果你是一個外包產品經理,在職場上應該如何自我成長呢?應該要熟練怎么的通用技能呢?

在產品經理這個行業里,有兩類產品經理:一類是常規產品經理,一類是外包產品經理。

后者顧名思義,就是活躍在軟件外包公司里的產品經理。這類人,有的公司叫項目經理,有的叫業務分析師,有的叫需求分析師,做的無非都是把客戶的需求翻譯和傳達給開發團隊的工作。

No.1

涉及的行業雜而不精

在外包公司,本身公司會有幾個市面上比較熱門的行業案例,如當下熱門的電商行業、醫療行業、新零售行業等。

除此以外,每年都會有新的行業領域涌現出來,比如人工智能、行業大數據等等,這些新興領域通常是甲方最想嘗試的外包領域,因為外包項目可以通過相對低廉的成本,幫助甲方進行快速試錯。

當1.0版本投放到資本和市場面前后,如果產品受到了資本的青睞,那么甲方通常會自己組建開發團隊,進行進一步開發。

如果產品在市場上反響平平,甲方也會因為資金的短缺,放棄進一步探索。

從外包公司的角度,可以接觸到各種新興領域,但是因為都是在做0到1的產品研發,同時因為趕工或者成本等諸多原因,通常產品都不夠完善。

從產品經理的角度,當然希望可以持續對產品進行迭代升級,讓產品變得更好,可是上述的客觀原因會導致,外包產品經理無法參與產品后續的迭代。

一年又一年,外包項目做得足夠多了,但是產品經理個人想通過項目來積累對行業的理解卻變成了一種奢望。

而從招聘網站上搜索產品經理相關職位可以發現,絕大多數的產品崗位要求都有一條:有xx行業3-5年工作經驗。

因此,長此以往,個人發展非常不利。

利用個人時間成為領域專家

既然工作中無法得到提升,我們可以自己提升自己,從自己擅長的領域入手,逐步將自己培養成一個領域的專家。我們可以將普通人到專家的過程,分為5個階段。

  1. 探索期:沒有明確的發展目標和方向。
  2. 新手期:有了職業目標,主要完成他人分配的任務和活動。
  3. 勝任期:能夠完成大部分活動和任務。
  4. 高手期:能夠完成復雜的任務,對工作得心應手。
  5. 專家期:能夠創造新的理論,能解決新的、更復雜的問題。

(1)明確方向和目標

在工作中發現自己擅長或者感興趣的內容,將其確定為目標和方向。確定好目標后,那么接下來就是時間的問題了。

(2)有動力,持續地努力

大部分人就想成為專家,但是不想付出努力。如果想要持續地走下去,至少要滿足以下兩點條件:

  • 一是對這件事有興趣。比如我對幫助客戶進行業務分析就有點興趣。
  • 二是有責任和使命感。想著還有那么多中小公司的業務做得一團亂,就充滿了使命感,想救他們于水火之中。

(3)善于學習

關于學習,需要解決學什么和怎么學的兩個問題。

首先是學什么。要成為專家,需要建立一套學習框架,大致包括以下方面:

  • 基礎理論:比如,業務分析有哪些理論、方法、流派。
  • 最新進展:比如,又出現了什么新的時間管理理論。
  • 專家學者:比如,這個領域的專家有哪些。
  • 社區交流:比如,通過知乎和微信跟別人交流。
  • 實驗案例:比如,別人是如何做業務分析的。
  • 相關領域:比如,心理學、文史哲領域。

其次是怎么學。心理學家把人的知識和技能分為三個圓形區域:從內到外依次是舒適區、學習區、恐慌區。

當開始學習一個陌生領域時,它的一切對你意味著都是“學習區”。但當經過某個難度挑戰的反復訓練后,個人的能力提升到了相應的水平,“學習區”也相應地變成了“舒適區”。

因此,我們要主動地研究領域專家的學習過程或專業書籍,查找領域相關的資料,去發現學習的難度梯度,設置“必要難度”不斷確立自己的“學習區”去進階,去尋求更高難度的挑戰。

我們通過這種方式,才有可能在某個領域日漸精深。

(4)刻意練習

對于一些特定的領域,我們可以進行刻意練習,以便得到快速提升。

比如業務調研的方法就有深度訪談、輪崗實習、調研問卷、數據分析、行業研究等。我們要從中挑出行業研究的普遍做法之一,就是研究市面上同類業務的商業軟件特點。

讓自己在一段時間內只專注這一塊,反復練習如何快速篩選競品,確定分析維度,得出分析結論。通過不斷的努力,將其練習到足夠精深。

(5)總結提煉

在我們完成一項任務,或者解決一個問題以后,可以進行思考和總結,然后提煉成理論和模型,并可以指導別人。這里,帶有任務導向的寫作訓練,就是比較好的方法之一。我們要及時總結,總結之后一定要去驗證,然后不斷地完善它。

No.2

用戶調研流于形式,無法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大部分甲方爸爸的口頭禪跟川總出奇的一致:沒有人比我更懂XX。

在甲方尋找到外包之前,就自認為已經做好了“需求調研”及“產品定位”。

你一個外包產品經理就不要再我面前指手畫腳了。

作為一個產品人都明白,一款好的產品,往往在其方案誕生之前,需求調研、業務分析、確定 MVP 、確定需求優先級和迭代計劃,這些前期準備是產品能否獲得成功影響很大。

以上動作通常在外包產品經理的工作規劃中都是缺失的。

為了趕工期,外包產品經理通常接到項目時最多只有2天時間來了解行業和競品,剩下來4-5天時間內進行原型繪制和需求文檔的撰寫。

之后就直接進入了產品研發階段,這需求的質量想想也知道有多么的空虛。

多跑客戶現場,拿到一手材料

精益創業里的說法是走出辦公室。

雖然我們不能花固定的時間進行客戶調研,但是在產品進行過程中,在給客戶做階段性匯報的時候,多到客戶現場跟客戶的員工和主管交流。

如果無法直接交流,也可以在旁邊觀察他們的工作狀態和工作流程。從中印證自己的設計有無偏差。

一有機會,就向他們透露自己最近在做的項目,通過引導式對話,了解使用者的真實需求,與甲方爸爸傳遞過來的需求進行對照,達到分階段需求調研的目的。

No.3

無法參與甲方日常運營

甲方讓外包公司做開發,運營一般是自己來。

出于數據的保密性和安全性的考慮,甲方通常不會將運營數據透露給乙方。即使有些項目乙方有查看運營數據的權限,但是因為不對等的關系,對于甲方的運營也無法起到指導作用。

甲方在做什么運營活動也不會主動來告訴乙方,只是到時間了需要乙方做配合,直接上線內容。至于運營方案為何如此制定,作為外包產品經理通常無從得知。

缺乏運營活動的參與,導致外包產品經理在產品上的話語權喪失。

與甲方運營純粹地“交個朋友”

拋棄做項目的心態,和甲方的運營建立長期的朋友關系,哪怕項目結束了,也可以以朋友的方式繼續關系產品的進程,通過自己的專業知識幫助甲方運營解決一些實際難題,以此不斷獲得產品的反饋。

當反饋足夠多時,自然新的需求就涌現了出來。從乙方公司自身的角度,這也是新的合作關系的開始。

No.4

被動接受害怕創新

當一個人習慣了被動接收需求,直接執行需求后,長期的工作習慣會讓外包產品經理放棄思考。

這種現象在乙方公司的設計師和開發人員身上也有體現。誰也不愿意做吃力不討好的創新工作。

說到底,風險和收益不成正比,畢竟那是甲方的項目,乙方做項目只看項目款能不能全額拿到,至于甲方的產品好壞,對于乙方的人員沒有實際的利益刺激。

長此以往,當需要創新時,卻發現自己已經失去了創新的能力。

參加產品社區激發靈感

如果在項目中無法得到創新的機會,那么可以參加一些產品設計馬拉松之類的線下交流活動。

離開舒適圈,進到一個陌生的環境,人的惰性會減少,不安和局促帶來變化。通過短期的大密度的能量刺激,調整自己的狀態,再回到日常工作中時,思路會開闊很多。

 

本文由 @祝燕霞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寫得非常好,學習和收藏了

    回復
  2. 一堆正確的廢話,毫無干貨

    來自湖南 回復
  3. 我他媽吐了呀,我現在也陷入外包產品窘境

    來自陜西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