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你總被批評“沒有考慮實際場景”?

0 評論 2364 瀏覽 12 收藏 17 分鐘

產品經理只有對場景有了清晰的認識,才能結合場景設計出好的產品。

與其說,產品經理創造產品,不如說,產品經理創造場景。

產品經理,本質上與編劇、小說家沒什么區別。我們都在寫一個故事,而場景就是故事中的每一個片段。

場景是什么?

場景與需求相伴相生,需求從來無法脫離于場景存在,而新的需求又會創造出新的場景。

簡單來說,場景就是“一個畫面、一個片段”,描述了誰在什么什么時間什么地點做了什么。但要以產品經理的角度來理解場景是什么,首先要考慮產品經理會在什么時候考慮場景。

在產品經理的工作中圍繞場景的思考,我們可以主要分為兩個階段:

  • 觀察“客觀場景”——我們觀察客觀真實情況,用戶在什么樣場景下產生了需求。
  • 設計“目標場景”——我們設計出新的場景,用戶在什么樣場景下滿足了需求。

而我們產品經理在做的事,其實也可以理解為,我們創造一個目標場景,以期替代原有的客觀場景,讓用戶需求得以滿足,讓產品生長。

下面具體來說。

1. 客觀場景

要理解什么是客觀場景,我們先回到需求。

需求在最底層,產生于“我們身體內部出現的一種不平衡的狀態(或是生理的、或是心理的)——而我們每個個人天生傾向回到平衡態”。

那到底是什么導致了這種不平衡的狀態出現呢?——這種不平衡的狀態其實就是特定用戶對特定場景的反應。(同一場景,不同用戶的反應可能不同;同一用戶,不同場景自然可能不同,所以是特定)。

我們反過來說,就可以理解為“場景是用戶需求產生的外在條件”,描述了需求是如何產生的。

這里的所說的場景指的就是“客觀場景”,我們分析客觀場景,可以更好的理解需求,我們會重點關注:舊的解決方案是什么,需求是什么、需求是怎么產生的、受哪些條件影響、不同條件下會有什么差異,等等。

2. 目標場景

當理解了需求之后,產品經理會設想一個虛擬的目標場景,用來替代客觀場景,我們期待著用戶在這個場景下滿足了需求。

所以,類似于客觀場景,我們可以將目標場景定義為“需求實現的外在條件”,描述了需求是如何實現的。

我們分析目標場景,可以提供更好的產品解決方案,我們會重點關注:產品使用的外在條件是什么、以及用戶會如何使用我們的產品來解決問題,等等。

這樣來思考,我們就會發現,我們要做的重點的事,其實就是去發現和理解這些外在條件有哪些、以及它們都會產生什么影響。

當我們知道了“場景是條件”這個概念后,我們就很容易知道我們為什么需要重視場景了。

抽象來說,因為我們設計產品本質其實是在做邏輯推理,而邏輯推理的本質就是“基于前提條件和正確的推理規則得出有效結論的過程”。若對于前提條件的認知缺失,就有可能影響我們的推理結果——未充分場景(前提條件)的需求分析就很有可能有誤或不全了。

如何結合場景設計出好產品?

上面說了定義,接下來我們講方法。但講方法之前,我們不妨先來看看我們平時出現的問題都是怎樣的。

1. 反面教材

(1)HR的“在家辦公統計表格”

疫情期間為了統計公司同事在家辦公時長,HR發來了如下內容。大家可以先自行思考下這個“小產品”存在什么問題。

問題其實顯而易見:

這個產品對于“部門負責人”這類用戶來說可能是個災難。個人填寫的表格是豎向的,而部門負責人匯總的表格是橫向的——這意味著部門負責人匯總時需要做個橫豎的修改、工作量無形中增大了很多。負責人的時間反而是珍貴的,這無疑是對公司資源的浪費。

雖說Excel功能強大,有“轉置功能”可以進行橫豎轉換,但且不論用戶是否知道這個功能,即便知道,操作過程中也多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煩。

于是,我幫她用“部門表”稍微調整了一下,作為個人表。

這樣“部門負責人”僅僅是從每個表格簡單的復制粘貼“工作時長”就好。

出現這個問題的原因就是對于目標場景考慮不夠全面?!敖y計員工時長”這個需求的實現需要細分為員工、部門負責人、HR三類用戶分別不同的使用場景。

但顯然,設計者并沒有深入思考部門負責人這類用戶是如何解決的。

這是一個公司內部的小產品,強權是它的核心競爭力,體驗可能并不會太大程度影響它是否被使用。

但如果我們是面向市場的,且競爭產品充分,那用戶很有可能就跑了。

這是工作中的一個小例子,大家有沒有類似的經歷和感悟?可以回想一下生活工作中的情形。不局限于我們設計的產品,萬物皆產品,小到一封郵件、一次需求評估會、一封簡歷、一次面試等等,這些都是我們可以觀察的產品對象。

(2)一次不太成功的產品設計

我們公司的業務是平臺模式,通過賦能醫院醫護人員管理能力,獲取來到醫院的C端用戶。

通過對于醫護人員的觀察和調研,我們發現醫護人員有“給本院C端用戶發送內容”的需求。所以我們立即著手為醫院設計了一套推送體系——醫生可以通過電腦端登錄后臺,編輯出一篇排版精美的內容,然后推送給本院的C端用戶。

上線后雖然使用率絕對值不高,但是醫護人員反饋整體不錯,再加上新業務要發展,大家又快速投入到新的工作中了。

負面反饋有時候并不會很快浮現。隨著后來零星聽醫生提及“這個功能太麻煩”,再加上線下針對醫院回訪和線上針對已有推送的分析,我們發現了問題嚴重所在:

  • 不少醫院的電腦還是只能連接內網,無法登陸我們的后臺。
  • 很多醫護人員年齡偏大,再加上電腦端整體操作起來比較復雜,導致醫護人員雖然想做,但是沒有能力做。
  • 不少醫院使用這個推送功能,推送的只是很短的通知,根本不需要太精美的排版。

這時候才深刻意識到之前犯的錯,才理解什么叫“到現場去”的重要程度。后來我們針對以上問題,上線了手機端快速推送的功能、且簡化了功能,醫院使用率幾乎翻倍。

這也是“場景考慮不全面”,其實我們是可以通過對場景分析解決其中一部分問題的。

2. 如何結合場景設計出好產品

絕大多數產品同學們設計產品都知道要考慮場景,且會努力去思考,但常常仍被指責“你得考慮實際場景”、或是到產品上線后才事后諸葛亮?!鋵嵈蠹业膯栴}是“場景考慮不全或考慮錯了”。

方法其實是簡單而樸素的——盡可能的收集和理解場景信息。大家會覺得,這不是廢話嗎?是的,真理說得多了,就容易覺得是廢話??呻y點就在于我們能不能將這廢話“十年如一日”地踐行。

(1)收集和理解客觀場景是第一步

收集信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自然是“到現場去”、“去觀察和了解用戶”。這點太重要了。

例如,要是你沒有在午休時認真觀察過同事們千奇百怪的睡姿,你怎么設計出受眾廣泛、體驗優秀的午睡枕?

但可能對于多數產品同學,需求的直接來源可能是用戶反饋、運營反饋、老板意見等。大家往往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去現場獲取到足夠清晰、完整的場景信息。但即便如此,哪怕我們去訪談10個用戶,也會收獲頗多。

收集到信息之后,如何更好的理解場景呢?我們需要做的就是盡可能的描述清晰、完整。

1)例舉核心場景(用戶行為流程)

用戶達成目標常常需要經過多個流程——即,一個大場景下可以拆分成連續的小場景。我們列出所有的場景,這有助于我們足夠重視每個環節的體驗(先列舉我們認識到的最核心的,不斷再完善分支)。

比如上文中的統計考勤,我們可以拆分為以下幾個流程:

2)針對每個場景詳細描述

詳細描述有助于我們幫我們發現更多信息,這些信息通??梢杂脕韼臀覀兲嵘脩趔w驗以及發現一些新的機會。

那具體如何描述每個場景?這不是一個標準答案,但我們可以使用以下幾個信息來作為線索:

  • 時間
  • 地點
  • 人物
  • 事件(起因、經過、結果)

當然并不是每個信息都是每次必須考慮的,而且還有更多信息要結合自身產品去發現。

我們還使用上文中提到的統計考勤的案例。我們假設這個事情本次已經按照HR的方法執行,那讓我們作為設計者,將其作為“客觀場景”來描述,來看看能發現那些對于我們有價值的信息,進行流程優化(說明一下,這里畫了個圖是為了方便理解。不用局限于形式,關鍵在于完整模擬——用純文字、甚至就是頭腦中的快速演練也是可以的):

當我們把每一個環節都理解和描述的足夠清楚的時候,我們發現問題是顯而易見的。

這個產品的目標用戶我們可以理解為“公司”,公司的需求是以盡可能低成本、高效率的方式完成任務。那顯然,我們發現了很多低效的情況出現了。

例如:

  • 上文已經提到過的個人填寫表格、部門負責人表格不一致——導致部門負責人需要花費較多時間。
  • 未明確表格收集方式,導致部門負責人、HR在整理階段都需要關注兩個收集來源,不利于核對是否交齊,下載也不方便。
  • 未明確記錄時長的類型——到底是純工作時長還是包含了午休吃飯時長——這會導致一部分人填寫與預期不符合,后續需要打回重做。
  • 發送表格的時候,是否可以HR直接發送通知給全體公司員工,沒必要讓部門負責人做一遍轉述。

通過詳細描述場景,我們很容易地發現了這些問題。

3)完善分支場景

上文我們只是描述出了較為核心的場景,實際我們工作中會發現分支場景也會有很多,這里不詳細描述了。去發現更多分支場景的方法,可以通過多問自己“還有嗎?”來發散思考—— 還有哪些不同的用戶?還會發生在什么不同的時間、地點?還有什么不同的事件……

(2)設計目標場景

針對發現的問題,我們會很快有一些解決方案(即產品)。但是這些解決方案很可能是不連貫的、不詳細的。但很多產品同學就基于這種程度的想法開始設計詳細產品了。

我們稍微耐心一點,和客觀場景類似,依然進行3個步驟:

  1. 例舉核心場景(用戶行為流程)
  2. 針對我們這些設想出場景詳細描述。
  3. 完善分支場景。

這次我們以一個運營場景為例。

先說明背景, 我們針對B端用戶的需求,設計了一個新功能。為了達到讓用戶盡快初次體驗的目的(我們認為這個功能很有利于用戶對平臺的粘性),會通過微信私聊的方式向用戶進行推廣,引導醫生使用該功能(功能在微信的公眾號菜單中)。

運營同學首先給出的方案如下:

私聊發布宣傳內容,引導醫生搜索公眾號、找到菜單進行使用。

在這個方案下的設計出來的核心場景就是:

找到微信搜索——搜索公眾號——找到菜單——體驗功能。

(篇幅原因,再此不詳細描述了。)

但若是基于想讓更多用戶體驗的目的,我們會發現這就還不夠好,在用戶使用之前就無形增加了很多成本,會打擊用戶的積極性。

我們完全可以繼續優化這個場景:

我們可以將功能頁面鏈接稍作改造、直接通過微信私聊發給醫生體驗(當然要考慮改造成本,在此項目成本極低)。

這樣用戶體驗功能只需一步——點擊鏈接。

我們可以把這個“體驗流程”看做一個產品,我們通過對目標場景的思考優化了最終的產品方案,讓更多用戶進行了體驗。

這是簡單、但卻十分有效的方法。做產品,很多時候需要的就是再用心一點,用心了解你的用戶、用心關注他們到底發生了什么。

結語

產品經理,本質上與編劇、小說家沒什么區別。我們都在寫一個故事,而場景就是故事中的每一個片段。讓我們把故事寫得更完整些、更動聽些吧。

本篇到此結束。

 

作者:顧淮? ?公眾號:產品萬物

本文由 @顧淮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