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3個接口基礎知識,產品經理需要知道

3 評論 8315 瀏覽 97 收藏 9 分鐘

產品經理在工作中,避免不了要閱讀接口文檔,希望本文能夠幫助大家更好的了解接口。

接口,即客戶端(瀏覽器)向服務器提交請求,服務器向客戶端返回響應。本質就是數據的傳輸與接收。

本文主要介紹接口相關的基礎知識,包含接口的請求與響應、接口類型以及網絡協議。

一、請求與響應

1. 我們先來看一下請求 Request

它主要分為 3 個部分:General、Request Headers、Form Data. 我們來分別看一下每部分的詳細信息。

對于 General 部分,我們著重掌握下面這3個信息即可。

Request URL 代表的是請求的 Url 地址;

Request Method 代表的是請求方法,常用的請求方法有 Get、Post、Put、Delete。其中,應用最多的是 Get 和 Post 這 2 類。一般 Get 請求用來獲取數據,Post 請求用來發送數據;

Status Code 代表的是狀態碼,常見的狀態碼有下面幾類,本例中的 200 OK 表示請求正常處理完畢。

Request Headers 即請求頭,我們對主要字段進行逐一的介紹;

  • Accept: 告訴服務器我們能接受的文件類型,服務器端使用 Content-Type 應答頭通知客戶端它的選擇?;
  • Accept-Language: 客戶端所使用的語言;
  • Accept-Encoding: 客戶端能接受的編碼格式? gzip : 壓縮字節,為了節約帶寬,將服務器發送的內容先通過 gzip 壓縮后發給客戶端,客戶端再解壓展示。HTTP 2.0 可以壓縮 header部分? HTTP1.1 只能壓縮 body 部分;
  • Connection:有2種,分別是長連接和短連接:
  • Keep-Alive-長連接:長連接就類似于打電話,我們之間可以一直保持連接狀態,直至掛斷電? 話。缺點是一直占用連接池,直至連接超時。
  • 短連接:短連接類似于發短信,我給你發送一條消息后,我們之間的連接即終止,每次發短信,? 都要新建一次連接。接口都是短連接,網站都是長連接。因為接口往往是針對某一個調用返回,接口一直為某個用戶服務時,才會長連接。
  • User-Agent: 告訴服務器我的客戶端的類型,服務器通過user-agent來識別客戶端。

最后,我們來看一下 Form Data 請求體,

這部分,就是客戶端要發送給服務器端的數據,可以看到,這個請求的 Form Data 中包含了用戶名、密碼等信息。我們會在發送請求時,把這些信息一并發送給服務器。

該例中,是一個 Post 請求,如果是 Get 請求,要傳輸的參數會在 url 中顯示,通過 ‘ ? ’ 與請求地址隔開。形式如下:

2. 響應 Response

Response 主要分為 2 個部分,Header 部分和 Body 部分,這 2 部分展示如下圖所示;

Header 部分的內容,多數是與請求頭相對應的,Body 部分就是瀏覽器看到的內容。

在有的 Response 響應頭中,會有這樣一個字段 Last-modified,在這里為大家介紹一下。

Last-modified 顯示的是服務器上文件的最后修改時間,當我們請求時,會判斷該文件的最后修改時間和本地上的文件時間是否是一致的,如果一致,那么 body 部分會直接用緩存,不再下載,只下載 header 就可以了,這樣可以提高效率,節省網絡資源。

二、接口類型

比較常見的接口類型有 WebService 和 HTTPService ,它們有如下主要區別:

  1. 基于不同的協議:HTTPService 基于 Http 協議,而 WebService 基于 soap 協議;
  2. 跨域的處理:HttpService 方式不能處理跨域,如果調用一個其它應用的服務就要用WebService;
  3. 處理數據效率不同:HTTPService 效率較高,而 WebService 能處理較復雜的數據類型。

當調用一個本服務的內容時,不涉及到跨域的問題,可以使用 HttpService 的方式。

如果,需要在后臺調用一個其它應用的服務,這個時候,就必須要用 WebService 的方式來調用。

簡單的說, WebService 是不依賴于語言,不依賴于平臺,可以實現不同的語言、異構系統間的相互調用。

三、網絡協議

我們常常聽說 TCP/IP 協議,其實,TCP/IP 協議是一個協議簇,里面是包括很多協議的,之所以命名為 TCP/IP 協議,是因為 TCP、IP 協議是兩個很重要的協議,所以就用他們命名了。

一個 TCP 連接必須要經過三次“對話”才能建立起來。

大家應該都聽說過3次握手,但不知道具體是怎么回事,在這里為大家形象的解釋下3次握手的過程:

主機 A 先向主機 B 發出連接請求的數據包:“我想給你發數據,是否可以”,這是第一次對話;

接下來,主機B向主機A發送數據包:“可以,什么時候發?”,這是第二次對話;

接下來,主機A再發出一個數據包:“現在就發”,這是第三次對話。

經過三次“對話”之后,主機A才向主機B正式發送數據。

這就是我們常常聽說的3次握手的過程。

那么,不光有3次握手,當斷開連接時,我們還需要4次揮手:

A: 數據傳完了,可以停止嗎?

B: 消息收到,請稍等!

B: 好了,可以停止了。

A: 好的,過一會兒沒有消息我就關閉啦。

最后,通過上面的介紹,我們了解了接口的請求與響應信息,接口的主要類型以及它們的主要區別,另外,還為大家科普了 3 次握手和 4 次揮手的過程,希望幫助大家掌握對接口更深層次的理解。

 

本文由 @清晨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講點業務方面的知識吧。

    來自廣東 回復
  2. 感謝大大 小白受益匪淺

    來自北京 回復
  3. 通俗易懂

    來自新疆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