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立項之前,請先問自己這5個問題
對于大多數產品經理而言,往往是接手時,產品已經具備一定的形態。但作為反思點,值得產品經理在任何階段對自己所負責的產品進行思考,用戶數據永遠慢于市場和競爭對手的變化節奏,一切的反思目的只有一個:讓產品往正確的方向上持續前行。
App Store的應用數量已經超過200w,意味著每天幾乎有1000多位產品經理在面臨立項的問題。對于大多數產品而言,在立項的那一刻,就已經決定了產品的成敗。“寫PRD”、“做Demo”、“需求評審”似乎占據了產品經理的99分精力,但雷軍說過「不要用戰術上的勤奮掩蓋戰略上的懶惰」。嘗試從參與的4個項目中總結立項的思考,提出了產品經理需自問的5個點,如下:
產品滿足了什么需求?
一個項目失敗的根本原因,往往是根本就“沒有需求”。很多時候,需求和玩法都是管理層臆想出來的,沒有數據支持,邏輯也不是說的特別清楚就上了,在一個錯誤的方向上,怎么努力都是失敗的,而且投入越多的資源反而會越陷越深??催^、經歷過的失敗項目大多如此。
- Same—發現、認識有趣的人;
- 種子習慣—最專業的習慣養成應用;
- 禮物說—禮物和完美好貨指南;
麥肯錫的電梯法則適用于產品的需求描述,幾句簡短的話告訴你的用戶,你滿足了他們什么需求,他們為什么要用你的產品。含糊不清或是長篇大論的描述往往說明兩個問題:
- 臆想出的場景,提出自圓其說式的產品方案。例各類迷失在上門服務的O2O產品,以為的市場,以為的需求,換來的是停止補貼后瀑布一般下滑的訂單量。
- 發現全流程的需求,提出‘一條龍’式的產品方案。見過不少加油類的車后市場APP,從加油、洗車、辦卡、保險、查違章,功能相當豐富,最終的結果是所有功能‘無一精通’,用戶體驗極差。
產品是否淪落成“偽需求”?
也許對于第一問,大部分并不難歸納,然而對于“偽需求”,產品經理往往很難承認,非要到最后產品失敗的節點,才不得不去面對‘偽需求’的存在。
而面對該問題,從來沒有萬無一失的判斷方法,提供幾條條經驗原則以供參考。
- 永遠不要照著用戶的需要來設計產品!用戶有最終的選擇能力,但沒有設計能力。所以他們只能提出更快的馬和更有力的鉆子,而不是一輛汽車和一個更深的孔。
- 在目標群里的論壇里待1個月,每天堅持2個小時,看看他們在聊什么,對什么感興趣。特別對于新產品,需求方向的sense比任何技巧都關鍵。
- 忽略因為不安全感所帶來的產品設計,設計MVP版本時,產品經理需十分注意“可能”“有部分用戶”“萬一”這類場景引發的設計需求,此部分設計極往往增長用戶使用路徑,帶來體驗上的不便,對于大部分用戶而言,它們往往是“偽需求”。作為產品經理,反而是好心做了壞事。
- 任何直接跨過冷啟動階段,臆想有一定用戶基礎之后的玩法。不得不承認,在有一定量用戶基礎之后,很多玩法都會變得有趣。不少土豪朋友曾和我提及,他們所“設計”的產品,吸取了滴滴的模式之后,將會震驚整個互聯網,往往這類‘idea’經受不起冷啟動這道坎,而他們口中的滴滴最難的其實就是運營人員拿著幾百塊,從東直門到三里屯的打車宣傳的階段。
目標用戶是誰?市場有多大?
這兩問不建議分開思考,回答將直接決定產品的價值以及產品策略。
而模棱兩可是產品經理在第一問上經常犯的錯誤,“高頻用戶”、“深度用戶”、“愛好者”等等的詞匯是對外的解釋,而產品經理需清晰地界定用戶群體。
舉例一款紅酒應用:
- 入門用戶:月均1~2次獨飲
- 酒商類用戶:周均2~3次伴飲
- 發燒友用戶:周均大于1次獨飲
清晰的界定用戶范圍,能幫助產品經理更快挖掘不同類型用戶的痛點需求。如發燒友用戶痛在記酒不便,而入門用戶在識酒無門。
而市場體量和目標用戶緊密結合,“中國有2億葡萄酒消費用戶,其中500萬持續消費者,300萬葡萄酒愛好者,33萬發燒友”,如果脫離目標用戶來看,市場體量似乎巨大,但對于定位在發燒友的應用而言,市場體量不過33萬人。針對這33萬人的市場,出“垂直工具牌”或許會更優于出“垂直社交牌”。
競品分析做成什么樣了?
不同對象對競品分析的關注點不同:
Boss(份額、動態),產品經理(功能、交互),運營(冷啟動、社區氛圍)
然而在立項階段,競品分析的內容至少應包含幾個方面:
- 分類分析
- 定位
- 現狀
- 現存問題
- 盈利模式。
立項階段的競品分析應弱化交互、設計,強化對比直接、間接競品的價值(市場占有、增長幅度等)、定位、目標群體等。
功能設計落腳到用戶心理層面的哪些需求?
在大多數產品的立項中,這個問題往往被忽略,而張小龍在8小時的PPT中特別提及的內容,作為額外的內容,值得單獨討論。
“需求的本質往往可以歸結為心理訴求”——張小龍
“漂流瓶:滿足傾訴,好奇的心理。這是一個心理驅動的范例。人民的傾訴欲望是如此之強,不弱mail”——張小龍
對大多數工具類型應用的產品人而言,工具產品似乎在這點上非常難以找到突破口,然而大多數現象級的產品常常顛覆了這一認識。從足記到前段時間火熱的分答,是典型的“文藝心理“和“窺探欲”在工具產品上的運用。
總結:
對于大多數產品經理而言,往往是接手時,產品已經具備一定的形態。但作為反思點,值得產品經理在任何階段對自己所負責的產品進行思考,用戶數據永遠慢于市場和競爭對手的變化節奏,一切的反思目的只有一個:讓產品往正確的方向上持續前行。
作者:俊叔叔,微信號 MR_YJ1900 , 華為PM
本文由 @俊叔叔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預言帝嗎,第一個總是三個例子中,兩個都都涼涼了。Same,種子習慣
贊!